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计算单位的词。因为数词和量词经常合用,一般把数词和量词合称为数量词。数词有基数、倍数、序数、概数、虚数、分数等多种表数形式。量词又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数词和量词结合后,可以充当句子的定语或补语。现代汉语中数量词比古汉语更丰富、更发达,并且各自形成了一些特殊用法。数量词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量词的变化
量词是汉藏语系所拥有的一种词类。古今汉语相比,古汉语量词不够发达,表现在数量少,使用不规范等方面。现代汉语中,量词日益丰富,与古汉语形成鲜明对照。有人做过统计,当前人们口语和书面语用的量词达六百之多。足见古今汉语量词变化的程度。量词有两种单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斤、斗、两、升”以及“吨、公斤、米、毫米”;第二种是天然单位,如“个、双、匹、只、头、次、回、趟”等。而且一般分为两类,一类物量词,一类是动量词,。古汉语中无论物量词还是动量词都很不发达,特别是动量词更不发达。就物量词而言,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上古汉语中表度量衡的量词主要有“尺、丈、寻、常、仞”以及“升、斗、斛、钟”和“两、镒、斤、钧”等,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只有“匹、乘、张、个”等少数几个。动量词在上古汉语中还没有出现,只有动量词的萌芽。
①葛,五两。(诗经·齐风)
②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左传·昭公十三年)
③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议兵)
④遣使者,黄金千金,车万乘,往聘孟尝君。(战国策·齐策)
上面几例中都有物量词,到了汉以后,物量词有所发展,如“枚、头、株、只、枝、条、片、朵、粒”等出现。
①唯侪姚已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史记·货殖列传)
②乃赐奔戎佩玉一只。(穆天子传)
③成都有桑八百株。(三国志·蜀志)
④东方朔得风声木十枝以献。(洞冥记)
很显然,物量词一般是由普通名词转化来的。量词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名词,大量量词借用名词而来。量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事物观察认识的结果,人们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从不面角度对事物观察,产生了感性形体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事物量的概念。因此,古汉语中许多量词跟事物形体直接关联,如“一斗粟”、“一束箭”、“一树枣”、“一箪食”、“一豆羹”、“一座山”、“一口钟”等。
下面以《左传》中量词“乘”的发展演化过程,来看看上古汉语中物量词是如何形成的,它具备哪些特点。
上古汉语量词很不发达,这和当时人们对事物认识水平有关。“斤斤计较”是商业化社会的人文现象。由于科学和商业的不发达,人们对周围许多事物认识比较模糊,更谈不上精确的计量概念,量词也就缺乏滋生和繁衍的土壤。作为春秋时代社会文化现象折射的《左传》,量词运用很不成熟,表现在数量少,用法不定型,结构形式原始等方面。跟车马有关的量词,几乎只有一个“乘”字。
《左传》中数量名主要结构形式是“名+数+量”,数量词置于名词之后。这是汉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的较原始形式。
①命了封帅车二百乘以我京。(隐公元年)
②秋,子元以车六百乘我京。(庄公二十八年)
③驷介百乘,徒兵千。(僖公二十八年)
④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闵公二年)
⑤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僖公二十三年)
在“名+数+量”的结构形式中,数量词置于名词之后,名词和数量间关系显得比较松散,标志着量词发展尚未达到较完备阶段。一般认为,当数词和量词放在普通名词之后的时候,它们的关系是不够密切的,随着语言演化,数量词移到了名词前面,它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逐渐成为一种语法规范。其实,《左传》中这种数量词置于名词之后的结构形式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它是语言发展在某个阶段的特质的表现。在上古汉语中,有一些现代汉语中没有或少有的特殊词序,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左传》“名+数+量”的结构形式,和这些语言现象一起共同构成了上古汉语中句序特点,到了汉以后,这类句序变化现象逐渐淡化。
《左传》中,量词“乘”还有这样一种特点:
⑥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提于邾。(文公十四年)
⑦晋侯许之七百乘。(成公二年)
⑧请八百乘,许之。(成公二年)
⑨赋皆千乘。(昭公十二年)
⑩鲁赋八百乘。(哀公七年)
不难看出,以上句子中的“乘”包含着量词“辆”和名词“车”的双重意义,有人据此把这种“乘”看作名词。其实,量词与名词的关系本来就密切,从量词的来源看,量词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名词,事物的客观存在使之有名、量词是人们对事物观察认识的感性记录,人们需要用一定的量来界定周围认知的许多事物,凡事有了名便有了量。量词产生在名词之后,许多量词由名词转化而来,在量词尚不发达时代,名量通用,名量合用就不足为怪了。
虽然量词本源于名词,但名词就是名词,量词就是量词,须正确认识名词和量词的关系,区别它们的意义。每个新词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新名词的丰富必然导致量词的丰富,量词应名词而生。量词的产生也无非两种形式,一种是寄生,一种是孽生。寄生和孽生都以名词为本体,因此,量词由名词转化而来,由名词虚化而来,以上所举含有名量双重单方意义的“乘”,它的真实词性应该是量词,只是这个量词和名词的孽生关系较密切罢了。《左传》中的“乘”字,充分说明量词的演化规律,它和名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动量是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有“回、度、次、遍、阵、通、下”等。动量词产生比物量词晚得多,先秦时只有动量词的萌芽,魏晋时期动量词才开始显现,到了后代才逐渐多起来。古汉语书面语中量词一直不发达。先秦时就有了动量词的萌芽,但并不多见。
①使伯嘉谍之,三巡教之。(左传·桓公十二年)
②孔子游于匡,卫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辍。(庄子·秋水)
“巡”、“币”(匝)都是动量词。
魏晋南北朝时,动量词逐渐多起来。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②莽立载行视,亲举筑三下。(汉书·王莽传)
③诵三遍而请习之。(说苑)
④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江水)
尽管动量词呈发展趋势,但数量仍然很少,所以古汉语中表动量时,数词直接和动词结合,省去了量词。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②鲁人从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③是以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三国志·隆中对)
这种数词和动词直接搭配的形式,是古汉语动量词不发达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数量的表达功能。
总体上说,古汉语中天然量词和动量词比较稳定,如“个、双、头、只”以及“通、下、次、看、回”等,不但古汉语中一直使用,现代汉语中使用方法和古汉语相同。古人认为量词与社会历史变革、朝代更替、制度变换、生产发展等客观因素有密切关系,因而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
和古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中量词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数量多,使用广等方面。
从类型上说,现代口语中基本沿袭了古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只是有些量度发生了变化,如“尺、寸、分、里、两、斤”以及“匹、双、行、队、个、张”等。有些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了,如“豆、乘、锱、铢、镒、寻、仞、伍”等。现代汉语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量词,如“克、公斤、米”等。特别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
架次:计算飞机飞行架数和次数的积数。如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或十架飞机飞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计算人数和次数的积数。
吨公里:是陆用的吨数、公里数的计量单位。
吨海里:是海用的吨数、海里数的计量单位。
秒平方米:表示一秒钟时间内、水在河床里流过的平方米的量。
历史上度、量、衡变化很大,近些年来我国计量单位也同国际接轨,新的计量单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丰富发展,使量词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表达作用。
(一)分化歧义现象
“一个工人的建议”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工人提的一个建议”,另一种是“一个(位)工人提的建议”。按照第一种解释,提建议的可能是一个工人,也可能是更多的工人。按照第二种解释,提建议的只能是一个工人,所提的建议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更多,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在于量词“个”可以用来计算“工人”和“建议”。消除这种歧义,可用通过量词与计量对象的关系,有目的的选择量词,如“一项工人的建议”或“一位工人的建议”。
(二)使事物形象化
“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量词不同,月亮的形状就不同。“轮”是圆月状,“弯”是残月状,两种不同的情景借用不同的量词形象也表达了出来。像这种能达到形象表达手段的量词还很多,如“一口剑”、“一支箭”、“一抹彩霞”、“一峰骆驼”、“一泓清泉”、“一串泪珠”等。这种具有形象色彩的量词,不仅帮助人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对具体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还能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如“一线希望”、“一丝柔情”、“一团和气”、“一片光明”、“一派胡言”等。
(三)表达感情色彩
运用不同的量词,能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一位客人”给人以尊敬感,“一个客人”给人以轻蔑感。“一席话”是褒,“一堆话”是贬。“一群人”没有褒贬之分,“一伙人”明显含有贬义。“一张笑脸”给人以美感,“一副笑脸”让人厌恶。量词传达出的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四)区别同义词,多音词
“公事”和“公式”是一组同音词,用量词就可以区别开来,和“一件公事”、“一项公式”。量词的这种区别功能十分常见。如:
(五)量词的修辞效果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量词超常用法,这些用法表面上看不符合语言规范,却收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
表比拟:
①从心中挖出一小块智慧来。
②一滴滴思想汇集成一条河。
表比喻:
①那只木船上载满了一群大姑娘小伙子,载来了一船船青春和力量。
②前面那一线马路,分外注目。
表夸张:
①追过来的是一匹很肥大的狗。
②她心上有一缸的眼泪儿。
表指代:
①顺便插了一句嘴,便惹来白眼。
②恰好我昨天收进郑板桥的一幅竹子。
量词的这一系列超常用法,能够取得积极的修辞效果,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数词的变化
数词的一般基数古今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在古汉语中,有许多数词和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
一是古汉语在数字中间往往加上“又”或者“有”,作为位数的标志。古汉语中在整数和不是零的数之间加上“又”、“有”,如“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韩非子),“十有二胜”,意思是“打了十二次胜仗”,并不是“打了十仗胜了两次”。现代汉语中,百位与十位,十位与个位之间直接按顺序排列,不会产生误解。古汉语中往往要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不同位数间加上“又”字,有时会形成理解上的误导。
①岁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汉书·律历志)
句中的两个“有”,实际上是两个“又”,意即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
②此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又七。
“凡五十又七”是“五十七”的意思。
二是古汉语中“一”往往可以省略。
①凡郡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汉书·地理志下)
句中的“千三百一十四”实际上就是“一千三百一十四”。古汉语中的这种习惯,在现代汉语中也保留了下来。如“买件衣服”、“来了个人”、“上碗肉”、“喝杯酒”、“买张纸”、“来盒烟”等,都省略了“一”。
三是零数的表达古今差别较大。现代汉语中零数要用“零”,如“一千零九十”、“一千零九”、“一百零九”等。这种表数十分清楚。可是在古汉语中并不这样,如:“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销增,科条无限。”(后汉书)“三百二年”意即“三百零二年”。又如“口二万四十”(后汉书),“二万四十”意即“二万零四十”。这种表达,容易产生误解,如“一千九”,究竟是“一千九百”,还是“一千零九十”或者是“一千零九”,就很难断定了。
四是古汉语中用“数+(百或千)”形式表示接近一百或一千。
①籍所击杀数十百人。(史记·项羽本纪)
“数十百人”就是八九十乃至百人的意思。
②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韩非子)
“数十百万”指几十万至百万。
五是古汉语中,两个数字相连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表基数、约数、倍数、分数、虚数等,容易造成表数的混乱。
两个数字相连表示约数:
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
②虽四五国周将得利焉。(墨子·非攻)
两个数字相连表示倍数:
①三五明月满,四七蟾蜍缺。(古诗十九首)
②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后汉书)
③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宋应星·天工开物)
“十七”即“十分之七”,“十三”即“十分之三”,两个数字相近表达的是分数。
④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左传·桓公二年)
“十一”是基数。
⑤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八。(战国策·赵策三)
“二八”指“十六”,两个数字相连表示相乘关系,是倍数。
⑥由汤至于武丁,圣贤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孙丑上)
“六七”是约略的数字。
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词)
“七八”、“两三”是虚数,是夸张的修辞数字,极言其静。
六是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数词
古汉语中“一年”可以用“期年”表示,这里的“期年”是周年的意思,也有人把“期年”说成“期月”。
古汉语中“两次”或“第二次”用“再”来表示。现代汉语中“再”表示“又”的意思,这种意义,在古汉语中用“复”来表示。
古汉语中“四”可以用“乘”表示,古代一辆车配四匹马拉叫“一乘”,有时就用“乘”表示“四”的数字概念。
总之,古汉语表数还比较混乱,相比之下,现代汉语中数词就趋于规范了。
古今汉语基数词差列不大,主要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半”等,这些基数词互相组合,形成“合成数词”。基数词可以用来构成序数、倍数、约数、分数等。
序数通常由基数加上“第”构成,也有由基数直接表达序数的,如“第二、第三”或“一、二、三”。
倍数由基数加“倍”或“番”构成,如“三倍”、“五倍”、“两番”。“番”只能用在动词“翻”的后面,“翻三番”。用分数形式也可以表示倍数,如“百分之二百”表示二倍。
约数表示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基数后面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以上、以下”等,如“百把人”、“二十来岁”、“五十多斤”、“六十上下”、“七十左右”、“十以上”。“十二以下”等。也可以在基数词前加上“成、约、近、上”等,如“成千上万”、“约五十”、“上千”等。基数词连用也可以表示约数,如“三五(个人)”、“十七八(岁)”等。约数的表达方式,古今汉语十分相近。
分数在现代汉语中常用固定格式表示、基本格式是“×分之×”或“×又×分之×”。如“二分之一”、“一又五分之三”、“百分之七十”等,分数的表达,比古汉语规范得多。
三、几种常见表数形式的变化
古今汉语数量词语法特点基本相同,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表数形式,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差异。主要是分数、倍数和约数。现代汉语分数表达已经有了固定形式,古汉语表示分数的方法很不科学,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形成一致的表示法,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
第一,“母数+分+名词+之+子数”
①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汉书·律历志)
②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史记·天官书)
第二,“母数+分+之+子数”
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
②杀士三分之一而域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谋攻)
第三,“母数+名词+之+子数”
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穆公元年)
“参国之一”即“三国之一”。
第四,“母数+之+子数”
①于舜之初,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
②测其高下,得三之二也。(韩愈·送廖逆士序)
第五,“母数+子数”
①十一,去关市之征。(孟子·滕文公下)
②籍令弟勿斩,而戌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第六,只用母数,不用子数,实际表示子数是“一”,或只用子数,不用母数,实际表示母数是“十”。
①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史记·货殖列传)
②曰“二、五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论语·颜渊)
“二、五”即“十分之二”、“十分之五”。
古今汉语表达倍数都在基数词后加上“倍”,古汉语中还有另外一些倍数表达形式和现代汉语差列较大。
第一,古汉语中直接用基数表达倍数
①制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制器。(商君书)
“百”指“百倍”,“十”指“十倍”。
②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指“十倍”,“五”指“五倍”。
第二,古汉语中把数词与“有”或“相”结合起来表示倍数
①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有四。(汉书·食货志)
“四”指“四倍”。
②此其与秦,地相十,而民相百。(汉书·枚乘传)
“十”指“十倍”,“百”指“百倍”。
第三,古汉语中两个数字相邻表示倍数
①三五明月湛,四五蟾蜍缺。(古诗十九首)
②天诸侯上象四七,重耀在天。(汉书)
第四,古汉语中也有用“倍”表示倍数的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②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上)
约数的表达形式,古今汉语中相同的地方很多,关键在于基数词前后所加的表示约数的词古今不同。
第一,在基数词后面加上“余、所、许、数”等表示约数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诸少孙·西门豹治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第二,古汉语中在基数词前加上“且、将、几、可”等表示约数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②蒙霹雳,淋霜雪,行几十年。(汉书·韩安国传)
第三,古汉语中也可用基数词相连表达约数。这一点古今相同
①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西门豹治邺)
②在刑部狱,见死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方疮·狱中杂记)
四、虚数的超常用法
古今汉语数词的语法功能大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数语,它并不像一般的数词那样表示事物或行为的数目或次序,而是很有些“言过其实”。这类数词表达的数目与实际相去甚远,它仅仅泛指极言其多或极言其少,常常有夸张的色彩。我们把这种修辞性很强的数词叫虚数。例如:
①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货殖列传序)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辞)
③半匹红纱一丈绫。(卖炭翁)
④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孙子兵法·作战篇)
以上句子中的数字都是虚数,它们并不表示确定的数量概念,“三”、“九”、“十二”表示数目之多,“一”、“二”表示数目之少。这些虚数的运用,作者皆在增强表达效果,其修辞性十分鲜明。从下面一首词中更能看出这一点。
“明月列枝惊鹤,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词中用“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极传神地勾勒出了夏夜优美的自然景象。如果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当作实数,就大煞风景了。
为了使这类虚数更具表现力,往往把极言其多和极言其少这两类数字放在一起使用,以增强对比效果,如“九牛一毛”、“千钧一发”、“九死一生”、“一刻千金”等。古汉语中,“三”、“九”、“五”、“十二”、“三十六”、“七十二”往往有特定用法。训诂学家俞樾说过“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曰九、半则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古汉语中虚数的这些特定用法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三,古代早就有“三时”、“三辰”、“三光”的说法。三时“春、夏、秋”,三辰“日、月、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赋予这个表示特定的内涵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五”的固定化,应当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和“东、西、南、北、中”这“五方”有关。“九”有所谓“九功”、“九州”、“九有”、“九皋”。“三十六”可能与“三六十日”有关。至于“七十二”有人说是“三百六十日”的五等份,“十二”则跟“十二辰”有关。看来,古人的数字观来源于自然观,这跟“天人合一”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是相辅相成的。
正因为“三”、“五”、“九”、“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的特定用法,形成了许多套数用法。
①三山三川三王三皇三春三秋
三世三族三圣三老三少三哲
②五礼五戒五霸五伯五帝五方
五经五谷五福五教五品五禁
③九天九方九州九京九土九门
九府九光九色九日九游九皇
④十二时十二子十二哲十二律
十二藏十二训十二卿十二宫
⑤三十六计三十六行三十六宫三十六雨
⑥七十二拜七十二家七十二凤七十二行
虚数的特殊用法,不仅古汉语有之,现代汉语中也有之,“三、九、十二”及其倍数,“百、千、万”等,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不表示实数,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如“三思而行,十拿九稳、十二分感谢、十八般武艺、十分高兴、三十六计、七十二行、千锤百炼、万紫千红”以及“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拼八凑”等,这些都是虚数的超常用法。
五、数量词的语法功能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中的数量词主要用于说明名词和动词,所以,古今汉语中数量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状语和补语,有时也作主语、宾语和谓语。
(一)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
①四十五尺瀑布泉。(白居易)
②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
“四十五尺”用在“瀑布泉”前作定语,“三十六”是“策”的定语,“三十六策”指所有的计策。
数量词定语还可以后置:
①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一片”是“孤帆”的定语,在这里放在名词的后边了。
(二)古汉语中数量词作状语
①今天下三分。(诸葛亮·前出师表)
②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左传·桓公十二年)
两个“三”分别说明动词“分”和“巡”,做状语。
(三)古汉语中数量词作补语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②奋不受药,叩头千下。(三国志·吴书)
“三匝”说明“绕树”次数,“千下”说明“叩”的次数,在句中作补语。
(四)古汉语数量词作主语
①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柳宗元·封建伦)
②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乐府诗集·陌上桑)
“百”是“一百个诸侯王”,在句中作主语。“十五”、“二十”、“三十”、“四十”都指岁数,也分别在句中作主语。
(五)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宾语
①为天数者,必通三五。(史记·天官书)
②望三五以为像兮。(楚辞·九章)
“三五”分别作了“通”和“望”的宾语。“三”指“日、月、星”三辰、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
(六)古汉语中数量词作谓语
①六王毕,四海一。(枚乘·阿房宫赋)
②毋贰旧愆。(后汉书·谷永传)
“贰”在句中是“重犯”的意思,作谓语,“一”是“统一”的意思,在句中作谓语。
古汉语中数量词作谓语,数量词用为动词,这是数量词的特殊用法,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并不罕见。
①卒然对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一”是统一的意思,显然用作谓语,并且还带上了宾语。
古汉语中数量词除了用作动词,还可以用作副词。
①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左传·成公三年)
“一”是“一旦”之意,含假设意味。
②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诗经·北部风)
“一”在这里是“一概”的意思。
数量词在古汉语中还可以用作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一”是“专一”的意思,是形容词。
数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一)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作主语
数量词作主语,往往是由数词和表示度量衡单位的量词合成的数量词谓语对主语有解释作用。
①一丈等于十尺。
②一旬是十天。
数量词有复指作用时,这个数量词可以充当主语。
①那两个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
(二)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作谓语
数量词作谓语时,这个数量词大都对主语有解释、说明的作用。
①老吴大约五十岁。
②一斤五块钱。
③前面来了一伙人,男的三人,女的五人。
(三)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作宾语
数量词作宾语,数量词必须是指称事物的,而且这个被指称的事物一般在前文已经出现。
①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
②这道题他只答对了一半。
(四)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
数量词作定语,一般只充当宾语的定语,很少作主语的定语。
①他要了一碗汤,喝了下去。
②中国有十二亿人口。
③单位有三辆小汽车。
(五)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作状语
表示数量或时量的数量词可以作状语。
①张书记又一次来到了我校。
②大家一小时就完成了任务。
表示动量的数量词,重叠以后可以作状语。
①人们一个一个陆续走出来。
②炮弹一发一发落下来。
(六)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作补语
数量词作补语,往往是动量词或时量词,很少是物量词。因为数量词作补语,主要是从动作、行为的动量或时量方面对中心词加以补充、说明的。
①这本书至少读了三遍。
②大家休息了十分钟。
③她关切地看了老伴一眼。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重叠后,会产生特定的含意。
一部分单音量词重叠,如“个个、件件、张张、点点、条条”。重叠后作定语、主语,一般表示“每一”和“许多”的意思,如“条条马路通长安”、“个个都是英雄汉”。重叠后作谓语表示“多”,例如“繁星点点”、“春风阵阵”。重叠后作状语表示“逐一”,如“步步高升”、“代代相传”。
数词“一”与量词组合也可以重叠,如“一队一队”、“一箱一箱”、“一辆一辆”、“一架一架”、“一伙一伙”等,这种数量短语重叠后作定语表示数量多,如“水中一个一个闪亮的波纹”。重叠后作主语表示“每一”,如“这群小伙子,一个一个都是好样的”。重叠后作状语,表示按次序进行,如“人们一个一个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