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诸葛亮指出——曹操强大,此诚不可与争锋!即使是打了信义的旗号去征讨,也只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之道;而江东的孙权,父子三世经营,你就不要动那份心思了。只能与孙权结为战略同盟,与孙权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样或者可以与曹操有一拼。
继而,诸葛亮为刘备指出:想要摆脱目前窘境,刘备未来必经的开拓之路——夺取荆州、据有益州!
“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说到这里,诸葛亮应该眼神炯炯地盯着刘备,刘备立刻低头作为难、思考状。而诸葛亮眼中则闪现揶揄的眼神“小样,你就不要给我装了。巧取豪夺的事情你还做的少了?莫装B,小心遭雷劈!”(刘备最害怕的就是打雷!在煮酒论英雄之时,就因为撒谎,惹的上天震怒。撒谎之余他后怕得很,曾自言自语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乎?”撒个谎,也会有严重后果啊!)
刘备面现赧色,良久,似乎终于拿定主意一样,坚定地抬头望着这个嘴上没毛的年轻人轻轻点头。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一切尽在不言中!
诸葛亮见刘备汗颜的样子,担心自己这样会让刘备无地自容。于是为他自圆其说:刘将军无须太过自责,将军既汉室宗亲、帝室之冑,更加信义著于四海,那么这样做就无须有心理负担。做大事不拘小节,为兴汉室,牺牲一下小我、完成大我也是应有之义!(请注意这个“既”字,诸葛亮这里加重语气肯定刘备的皇族身份,也是在提醒刘备,现在刘备手中可供利用的好牌并不多,必须要利用好这一有限政治资源)
听君一席言,胜读书十年书!(诸葛亮的一番话,比得上刘备当年求学于卢植一年。不服高人有罪啊!)
诸葛亮醍醐灌顶般的说辞,令刘备茅塞顿开。
对眼前这个年轻人,他先是刮目相看,继而佩服地五体投地。(史料中没有影视作品中诸葛亮整出一张荆、益二州的地图记载,不过也不能因此而否认罗贯中的生花妙笔。罗先生太有才了!余生也晚矣,敬仰中……)
不虚此行啊!
诸葛亮,就是刘备人生航行指路的一座灯塔。
知音难觅,刘备没有丝毫犹豫,诚恳地请诸葛亮出山,加入他的组织,从此同舟共济、祸福与共!
刘备虽然没有什么实力,但他名声很大,颇具发展潜力。诸葛亮当然看得出刘备极擅纵横之术,是只绩优股。在这种跌破发行价的时候果断买入,正是明智之举。
刘备的态度是无比诚恳的,他请求诸葛亮出任他的首席顾问,随时商议时局变化大政方针,明显就是对他的器重与信任。诸葛亮感动之余,也就点头应允。(为什么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前文中已有述及)
刘备曾言“吾岂种菜者乎?”和他一见如故的诸葛亮也不是个合格的农民,让志在千里的诸葛亮于隆中耕读一生,似乎太过强人所难。
年轻的诸葛亮的一番言语,为人过中年的刘备描绘出一幅美妙炫目的未来人生。刘备除了连声称“善”之外,就只剩下相见恨晚了。
刘备并不能给诸葛亮任何承诺,他只能用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打动这个年轻人了。诸葛亮只凭一番说辞就打动了刘备,知易行难,如果不能亲眼见证自己的所说正确无误,诸葛亮也只能枉称“伏龙”。
现在刘备恳请他出山,正是给他一个尽情施展所学的空间与平台。如果不追随刘备出山,就会让刘备以为他如夸夸其谈的赵括般只知“纸上谈兵”。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对于刘备的登门面试,诸葛亮早有心理准备。他是一个深通韬略的人,对于未来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诸葛亮身长八尺,(相当于现在的1.92米)名为亮生的也靓(名副其实),更兼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大帅哥,也是众多怀春少女的梦中情人。
如果从寻常人理解的“郎才女貌”来分析,他的妻子一定是个出的厅堂、入的厨房的绝色女子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