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世汉王
21662100000080

第80章 三顾茅庐(4)

很难想象,一个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会每天和待时而动的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等人唱和往来。

如果诸葛亮与几人商议的是墒情、嫁接这些农业技术的改良,相信一定会雷倒众生。

他既号称“伏龙”,当然是心怀大志之人。关心的应当是欧元区经济如何恢复?

重启六方会谈的契机是什么?

至不济也应该是美国布局亚太意欲何为的话题,断不会如史书所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云云。

这样的话,也只有铁道部发言人会相信。

汉末乱世“非独群择臣也,臣亦择君矣”,正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是双方互动的历史时期。——(《后汉书-马援传》)

诸葛亮正是“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

——宋·王安石《龙赋》

既为“伏龙”,诸葛亮就应当是知足知止、通达机变之人,明白乘时而动的道理。用《周易》一书对乾卦九二的爻辞来解释,躬耕南阳的诸葛亮正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待机而动之时。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自前往隆中上门面试,结果两次都扑了空。《三国志》中的记载只是“凡三往、乃见”寥寥数语而已,并没有说诸葛亮不在家中。历史真相虽已经杳不可知,但事情不外乎有两种可能:诸葛亮确实不在家中;或者是诸葛亮刻意的保持应有的矜持,自重身价。不管怎样,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事情是确凿无疑的。

千呼万唤始出来,吊足了刘备胃口的诸葛亮终于现身,薄施粉黛的他含笑凝睇谢君王。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伏龙”先生,刘备“因屏人”开门见山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知先生何以教我?”——虽然是刘备主动登门面试,诸葛亮却早已料到刘备有此一问。诸葛亮虽然躬耕南阳,但却心系天下,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各路豪杰之士都了如指掌。

成竹在胸的诸葛亮侃侃而谈——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马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同上)

对于这段史称《隆中对》的文字,有太多理由相信,这文字有明显人工雕琢的痕迹,不是诸葛亮本人亲自拟就的求职简历,便是陈寿捉刀之作。(这正是无巧不成书的一种最好诠释)

刘备虽是个名人,在袁术死后,他便替补荣膺东汉末年跑路第一人。汉左将军、豫州牧、“皇叔”的名号虽然响亮,但那只不过是顶在头上的一个光环而已。现在的刘备仍属于寄人篱下的赤贫阶层!诸葛亮看中的正是刘备的发展前景,现在刘备主动登门,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刘备鼓足勇气,碰面会首先就是个打气会。

所以,诸葛亮首先告诉刘备:一切皆有可能!曹操既然可以转弱为强,击败袁绍。那么曹操的成功案例刘备也一样可以粘贴复制!“非惟天时,亦抑人谋”!

只要措施得当,刘备一样可以公鸡变凤凰。(刘备一听,腰杆立即直了数分,树起两只招风大耳朵静听诸葛亮言语,生恐漏了一句。他有了继续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隆中对,正是一个老江湖在向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虚心请教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