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世汉王
21662100000067

第67章 密云不雨(2)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

未几,献帝谋求自强的愿望就如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裂:吕布不但没有能够成为他的救星,反而自身难保在白门楼殒命。离开了荆棘遍地的洛阳,终于告别了颠沛流离的苦难岁月,重新过上锦衣玉食生活的献帝却无法开心起来。

来到许都不久,献帝就发现身周可以说贴心话的大臣越来越少,曹操派来的密探遍布宫中。少年天子郁闷得很,一心东归,哪知道却正撞在了曹操布下的罗网之中。现在,曹操不但杀了吕布,还将首级送至许都表功。更是让献帝心中对曹操恨极,就是这个家伙让自己心中残存的希望落空。(或者,献帝有意无意的属意吕布,正是吕布被杀的真正原因。曹操不会傻到将吕布带回许都,成为自己身边的定时炸弹。)不甘心成为曹操玩偶的献帝,拿定主意要绝地反击。于是,就有了汉末“衣带诏事件”!

参与到谋杀中的人有长水校尉种辑(暗杀界前辈)、议郎吴子兰、王子服,基本上属于有职无权的边缘人。董承牵头,应该是出自献帝的授意,解铃还须系铃人,董承既然请来了曹操,就得负责送神。董承的辅国将军即使比种、王二人的光杆司令略强,估计可以调动的军兵既有限,战斗力也不会很强。他也明白只靠这几人完成刺杀曹操之事,只能是种守株待兔的运气活。

董承想到了拉拢新人刘备下水,《三国演义》一文中,国舅董承为皇叔刘备出示了献帝椎心泣血写就的衣带诏。而一向以忠君仁义闻名于世的刘备当然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与董承牵手。国舅与皇叔强强联合,为捍卫皇权而共御权臣。

仔细分析,“衣带诏事件”不过只是一次外戚力量希望重还朝堂的努力而已。

凉州武人掌控政权以来,年少的献帝没有大婚,也就没有外戚的力量可以依恃。从前可以借重的宦官力量,在袁绍的屠刀下,业已完全退出了权力的角逐。世人只知曹操迁献帝都许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曹操这样做,不过是对武人政治的一种继承罢了。严格意义上讲,曹操只是士人武夫化群体中的成功转型者。

试想,一个有文化武装到了牙齿的功夫流氓,当然是自出洞来无敌手了!

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是年届不惑,体内的雄性荷尔蒙分泌不再旺盛,不再是从前鞭打督邮的冲动青年,居然还会表现出政治不成熟?

从史料记载分析,董承手上是否真有所谓的“衣带诏”很值得怀疑,极可能只是他打出的一个幌子。但这并无关宏旨,重要的是有这样的借口就足矣。刘备手下拥有部分武装不假,但他的那些武装与曹操所能掌控的相较,实在不值一哂。刘备所以选择与董承一拍即合,应该是他对未来政局发展做了相应的预测分析。

建安四年(199年)春,经过不懈地努力袁绍终于彻底击败公孙瓒,据有了幽州之地。

公孙瓒****而死,袁绍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自领冀州牧。袁绍并不似后人认为的那样愚蠢,他心中也明白曹操已远非从前可比,是自己劲敌。所以一直默许曹操势力壮大,只是人同此心,他一样明白要想与对手最后摊牌,必须要解除后顾之忧。

袁绍与曹操一样心思,也希望稳住对方。因此,他接受了曹操派孔融持节拜其为大将军,都督四州事。双方早在建安二年开始,就已经在为最后的一决雌雄积极备战。

与袁绍不同,曹操迁天子于许之后,可谓四面受敌:西有马腾、韩遂势力虎视眈眈;南有张绣依附刘表不断骚扰,三次进剿也未获成功;江东孙策趁中原地方纷争不已,数年之间据有了江东之地。这个时候,正是袁术与吕布重新联合,曹操出于战略需要,对孙策“抚纳之”。

顺利擒斩吕布之后,曹操仍不敢大意,“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三国志-孙策传》)着意拉拢安抚。但这种政治联姻至多只是一种心理安慰,没有人保证孙策一味服从王化;袁术势力虽然是一蹶不振,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曹操与袁绍战事一开,袁术免不了会鼓足余勇杀向许都从后面插曹操一刀。

在许都,曹操表面上风光无限,其实是险象环生、处境堪忧!

刘备在这种情形之下加入董承的暗杀集团,希望在未来整一出“中心开花”的大戏,配合各地风起云涌的倒曹运动,完全可以视为一种政治投机。只是这种投机头顶上罩着忠君大义的光环,人们便认定刘备此举是出于至大公正之心。

刘备的心思不是个例,而是所有人都不看好曹操会在与袁绍的博弈中胜出。刘备也是凡人,他没有前瞻性眼光,没有预料到最终胜出的人会是不被他看好的曹操。

刘备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最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法。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史实证明:越是对刘备坦诚相待,越容易受伤。“仁义”的人既伤不起,又无法令人亲近。

“仁义”的人太过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