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次东征,从出兵至白门楼擒斩吕布不过三月时间。是役,刘备和他的部众居功甚伟。经过浴血奋战,刘备“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三国志-先主传》)
曹操没有将刘备留在下邳,也没有恢复他的徐州牧之职。而是另外任命车冑为徐州刺史,将刘备带回了许都。
曹操不会傻到兴师动众杀一吕布,再立一“吕布”的地步。曹操明白刘备不是寻常人物,轻易委以方镇就是在为自己树敌。
为了安抚刘备,曹操先是表刘备为左将军(左将军吕布已死,刘备得以顺利上位),“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同上)同时拜关羽、张飞二人为中郎将。
刘备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决心暂时夹紧尾巴做人,尽力隐藏野心待机而动,时刻准备着脱离曹操控制。在曹操眼皮下讨生活,必须要加十万分的小心才是。
刘备即便极力装出一副淡泊名利的样子来,仍被曹操手下人窥破了心思。他们劝说曹操趁此机会除掉刘备。
东中郎将程昱对曹操道:“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其众,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当然明白刘备是个人杰,他说出了心底的顾虑:“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武帝纪》)
见曹操不愿意因为一棵小树,而失去一片森林。手下人仍不时在提醒:“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
时间一久曹操也心下犹疑,拿不定主意的他就此事去请教司空军祭酒(建安元年十一月,曹操任司空、行车骑将军,军权、政权一个也不能少。)郭嘉。郭嘉也认同刘备终究会成后患的说法,但不同意因此而把他杀掉。
郭嘉回答曹操:“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已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作为曹操异已势力出现在朝堂的刘备,很快成为一些人极力拉拢的对象。刘备自觉不自觉的卷入到了一场谋杀未遂案当中,刘备非常隐蔽的参与其间,不旦毫发未损,反而全身而退。
史载,“先主(刘备)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三国志-先主传》)
董承,史料记载:一说此人为灵帝母亲董太后之侄;一说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是董卓的远枝亲戚。史称车骑将军之事,是后事。现在他只是辅国将军,众多杂号将军中的一个而已。
后世史家因为他的家世问题而打起了笔墨官司,只是因为没有留意到一个细节——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其实都正确。看似两个“董”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却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董卓在进入洛阳之初,就一厢情愿的和董太后攀上了亲戚,摇身一变,有了外戚的身份。所以董承既是董太后的侄儿,也和董卓沾点亲是可能大概也许莫须有。
即便他和两个董没有丝毫瓜葛也无关紧要,他有一个女儿是献帝贵人确凿无疑。他是献帝丈人,只是汉时没有丈人这个称谓,“凡外家大人行通谓之舅”。他是献帝众多泰山当中的一座而已!
董承等人护送献帝东返洛阳,曹操立即派出手下大将曹洪率兵西迎天子。
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据险,洪不得进”。——(《三国志-武帝纪》)迎驾与两国交锋不同,不便与护驾的部队发生正面冲突。正在曹洪进退失据的时候,事情却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刚才还凭险拒操的董承,突然作书“潜召”曹军。原来,有黄巾背景的韩暹来到洛阳之后“矜功专恣”,引起了董承的不安与反感,于是决定借用曹操的势力打压韩暹。
曹操控制了天子之后,韩暹避祸投奔了袁术,董承因功被封为辅国将军。来到许都不久,董承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自己请来曹操帮助驱逐韩暹,显然是在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韩暹在时候,自己在朝堂上还多少可以发出一些微弱的声音;等到曹操主政,自己干脆沦为看客,立于朝堂之上只有旁观的份。
建安元年迁都许县的献帝年方十六,正是青葱年少,性格叛逆的年纪。这位末代皇帝在很小时候,就表现出了他早慧的一面。这也是灵帝迟迟不能确立太子的原因之一!
在成功摆脱了李傕、郭汜的纠缠后,人在旅途的献帝就开始考虑重返洛阳如何重振朝纲。在他的心目中,关东义军并不是他依赖的对象。少年天子的心中,只有吕布才是他值得信赖的人。
史实证明:圣明天子的直觉是正确的——汉末,吕布确实是一个最没有野心的草莽。因此,他也成了“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的乱世最先被淘汰出局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