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不眨眼的这些凉州武夫,对于如何处理朝政尚不及董卓。
大脑一片空白的他们,懵懂的立于朝堂之上,只好对董卓在时的制度依样葫芦一番:派出张济屯扎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北),拱卫长安;重新派出和平使者前往关东“安抚”地方。
“初平三年八月,太傅马日磾(音DI)和太仆赵岐持节慰抚天下。”
马日磾、赵岐二人此行,肩负凉州武人与关东联盟和解的神圣使命。马日磾前往淮南,更有特殊任务。史载,“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遣太傅马日磾循行拜授。”——(《三国志-》)袁术传
主动分化瓦解二袁,李傕郭汜也开始进入角色。
袁术与凉州武人冰释前嫌接受了封赐,而且扣留了来使。
吕布见话不投机,选择了远离是非之地。
吕布决定去寻找旧友张杨,有旧人之谊的张杨不会像袁术这样薄情寡义。张扬曾是丁原部下大将,奉何进命令回到并州募兵,吕布杀了丁原,率众投附了董卓,张辽也步了吕布后尘,他却率领手下选择了离开。关东联盟讨董,他与匈奴于扶罗也加入了讨董联盟,这时候张杨任河内太守,也算是一方诸侯。吕布在张杨处停留些时日,见李傕、郭汜等人仍对他不能释怀,而张杨的部属也希图富贵,担心为张杨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索性离开张杨,前往冀州投奔袁绍。
袁绍对他的到来,既没有给予隆重的接待,也没有像袁术那样冷漠。表面的不动声色,只是他在拼命压抑内心的狂喜。吕布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
袁绍这样也是事出有因,虽然巧取豪夺了韩馥的冀州,但同时也接管了从前的边患。不但要应对来自北部幽州公孙瓒的压力,他还有一个敌人就是来自东部的黄巾余部黑山军。
这时候,黑山军的带头大哥名叫张燕。
黑山、也称墨山,位于太行山山脉。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并州一带的张牛角等人积极起兵响应,成了黑山军的首领。张燕是河北常山人氏,(与赵子龙是同乡)本姓褚,黄巾之乱时候,他也揭竿而起,聚众万余人,加入了张牛角的起义队伍。张牛角挂了之后,众望所归的张燕成了继任者。张燕因为英勇剽悍、轻功了得的原因,江湖人称“飞燕”。
身法轻灵飘逸的张燕领导下的黑山军依托山区有利地形,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官军越是围剿,造反的队伍规模越是庞大,居然有了百万之众。政府见征剿未能奏效,只好采用安抚的办法,张燕摇身一变,成了体制内人,成了“平难中郎将”!
袁绍占据冀州后与积极扩张势力南下的公孙瓒成了冤家对头,两害相较取其轻,张燕坚定地站在公孙瓒一边,从旁牵制了袁绍的军事行动。袁绍经常首尾不能相顾,狼狈异常。与黑山军交战,在对手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面前数次败下阵来。
吕布的到来,改变了袁绍的被动情形。史载,“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阵,遂破燕军。”——(《三国志-吕布传》)“飞燕”碰到了技高一筹的“飞将”算是倒了大霉,黑山军损失惨重。
一部分黑山军和匈奴于扶罗部众被迫投附了袁术,袁术势力大振,所以在南下受阻之后,转而来与曹操争夺兖州。(事见前文)
袁绍本来是利用吕布这把锋利的战刀的,吕布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反而“自以为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王粲《英雄记》)吕布以为自己对袁氏不但有旧恩,而且有新功,所以有资本轻傲袁绍部属。
吕布因为不擅公关的原因,得罪了袁绍的部属。确实,袁绍的手下官属全是袁绍封的,和吕布天子册封的“奋威将军、假节、仪同三司、进封温侯”相比,不但官衔相距甚远。而且,含金量也不足。与吕布官职堂而皇之不同,袁绍部下的官职真的是名不正、言不顺。
吕布只图嘴巴痛快,怕听什么偏说什么、哪壶不开就提哪壶,遭人忌恨也是意料中之事。
袁绍大败张燕军,吕布光荣艰巨的任务圆满完成。袁绍心胸狭隘当然不愿意因为一个“天外来客”,伤了手下所有人潮湿的心。于是有了缷磨杀驴之心。察觉到气氛有异,“从绍求去”。——(《三国专-吕布传》)
袁绍假意为吕布送上司隶校尉的高帽,假装要欢送吕布回洛阳,其实“内欲杀布”。袁绍安排了甲兵三十余人,假意为吕布饯行。吕布窥破了袁绍的心思,“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账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术被,谓为已死。”——(《英雄记》)
吕布不但功夫高强,还雅好弹筝。赞一个!是夜所弹是否为“十面埋伏”,可惜史料缺如,憾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