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世汉王
21662100000033

第33章 秦失其鹿(1)

董卓入京后数月,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君改元,年号初平(190年)。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所有人都期盼天下安宁太平,而一些人的野心也如春草般疯长。远在渤海的袁绍认为初平年,注定是个属于他的时代。据王粲《英雄记》载,“是时年号初平,绍字本初,自以为年与字合,必能克平祸乱”。

袁绍起兵讨董,是他自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顺道趁机展示一下袁家在朝野的势力。

新年伊始,帝国东部义帜高扬,讨伐逆臣董卓的关东联盟宣告成立。各路诸侯军兵少则数千,多则几万,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江湖豪客,必须要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武林盟主。而袁家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布中外,渤海太守袁绍出任盟主乃是众望所归、不二的人选。

兵以义动,联盟也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找到了法理依据。“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三国志-武帝纪第一》)

东郡太守桥瑁广撒英雄帖,大江南北有自诩英雄者闻风而动:

1、冀州——冀州刺史韩馥(恇怯庸才)、渤海太守袁绍;

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清谈高论、嘘枯吹生)、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

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入见其人,清谈干云;出观其政,赏罚淆乱);

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

7、并州——西河太守崔钧;

8、司隶——河内太守王匡;

刘备也参加了这次讨董联盟,可惜他初出江湖,尚属于无名之辈,只有旁观学习的份。此事亦只见载于《三国志-先主传》中,并无旁证。真相如何已是杳不可知。按《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刘备追随公孙瓒也是十八路讨董诸侯中的一支。

从参加联盟的名单就可以看得出,中平六年袁绍提议引外兵入京的八支队伍中,有半数以上成了义兵;再加上周、伍二人为董卓推荐的贤才袁绍、袁术、韩馥、刘岱、张邈、孔伷、张咨等人,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反董联盟的中坚。袁绍、袁术兄弟逃离洛阳,并没有回家乡汝南,曹操也并没有去谯县。(二袁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袁绍去的冀州,韩馥做刺史;袁术去了南阳,而南阳太守是张咨;曹操去的陈留,张邈是太守。周、伍二人为董卓荐贤的良苦用心,直至现在方真相大白于天下。有太多理由相信,这绝不会仅仅只是一种惊人的巧合。

袁绍在出逃之前,就已经在暗中布局了。

用心分析,这次起兵,其实是袁绍在为了扩大其家族地方势力而已。参与起兵的袁家人计有袁绍、袁术、袁遗三路人马,如果算上袁家门生故吏的话,联盟其实就是一支“袁家军”;其中更须引起重视的是,义军打出的旗号是“三公移书、云见逼迫”。

他们只是在讨贼,并不是为了解救被董卓逼迫的新君。联盟不认可献帝的合法性!

在朝的士人可以选择与董卓合作,在野的却需要借口来反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士大夫永远是扶危定倾的社稷功臣!

董卓自听从了周、伍二人的建议之后,把政事交由士人负责,“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朝堂之上,气象一新,进京之初的董卓,名声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不但礼贤下士,更从谏如流,有容人之雅量。虽公然将年幼的刘协视如无物,却并没有引起朝臣的强烈不满。

狼永远是狼,即便披了羊皮也是食肉动物。董卓见朝堂之上风平浪静,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性格中贪鄙残暴的一面暴露无遗,史称“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三国志-董卓传》)

董卓的倒行逆施,令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朝臣早上出门不知晚上是不是可以无恙归来,每早的上朝竟然成了生离死别。没有人知道自己会不会罹祸横死,所有人的沉默更助长了董卓的凶焰。

董卓纵兵大掠,《后汉书》载:

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装一时的孙子容易,装一世的孙子难!

集结号吹响,关东联盟很快形成了对洛阳环形攻势,王匡领导下的泰山兵前锋已经布防于河阳津,隔河与洛阳相望,最早进入临战状态。洛阳人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苦日子要过到头了,独夫民贼董卓授首在即。”

不久,他们满情热忱的心情如同坐了过山车一样,从高峰跌落至了谷底。

人们沮丧地发现,打响首义第一枪的却是在酸枣盟辞中未见署名的曹操。曹操率子弟兵与董卓的西凉军周旋于汴水,虽在张邈的策应下,给予了对手最大的杀伤,但仍被董卓大将徐荣杀的溃不成军。虽败犹荣、侥幸逃得性命的曹操无奈之下,只好退出战场,前往扬州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