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虽然攻占了益州地土,但军事征服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如何展开战后重建工作是最困扰刘备的大问题。而做好封赏,协调好利益再分配更是件棘手的事。如果只是封赏亲故,就会引的人心惶惶,时局动荡。
这对刚刚夺得益州,地位还不怎么稳固的刘备来说,如何封赏就显得尤其重要。赏罚得当,可能会很快安定士民之心,恢复平静;如果不得当,反而会适得其反。
成熟政治家的不可以赏罚由心,个人好恶必须服从于政治需要。刘邦封雍齿,其意不仅仅是对雍齿个人,刘邦正是要通过封雍齿之事扩大他所需要的效果。赏与罚在老练的政治家眼中看来,赏罚不再只是目的,已经是种驭下的手段了。
不读书的刘邦可以以封雍齿的办法稳定时局,刘备追随大儒卢植学习过一段时间,应该对此事知之甚详。现在有样学样,拿来一试,果然是效果奇佳。
从前在刘璋政权中受到重用的亲信,排摈不用、不得志的故吏,只要是能为我用者,刘备都请他们排排坐、吃果果。
利益均沾之后,大家在刘备政权中都拥有了话语权,无不笑逐颜开,纷纷表示拥护左将军为益州新主。
刘备果然识人,刘巴在担任了左将军西曹掾之后,立即为刘备解决了一桩燃眉之急。
在刘备的错误决策之下,原来刘璋富足的府库被刘备的部属洗劫一空。在过了几天胡吃海塞的好日子之后,物价涌贵,刘备顿时陷入了等米下炊的尴尬境地。
城中有钱人虽然浮财被刘备部属搜刮殆尽,托刘备的福——“还其谷帛”,这些富户人家衣食无忧,不但可以维持温饱,甚至囤积居奇,堤内损失堤外补。
与“家中有粮、心底不慌”的大户不同,寻常百姓本来多是寅吃卯粮的人,数年征战导致了市面萧条,在短暂的欢娱之后,生无所依,食不果腹,饿的连问候刘备娘的力气也没有了。
没有占领成都之前,刘备还可以连征带抢的以战养战。刚命令手下“还其谷帛”,言犹在耳之时就出尔反尔的话,实在大损他的仁人亲民形象。
“军用不足”成了刘备急待解决的大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诸葛亮并不是万金油,他同样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经济陷入窘境也只能束手无策。
这时候刘巴提出了解决之道:“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刘巴的办法是“铸直(值)百钱”,等于是狂印钞票,由官方监督市场、平抑物价。——(《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为了尽快实施这一政策,刘备以身作则,勒紧腰带过日子,主动“取帐钩铜铸钱,以充国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领导的榜样力量无穷,在刘备的潜移默化下,其他人也自觉的过上了俭朴节约的生活。很快,“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备的故事告诉我们,屁股代替大脑做出的草率决定,用于善后的时间可能需要数月时间,甚至更长!
在成为益州的新主人之后,刘备人逢喜事精神爽,再次成为新郎。去了孙夫人一个,刘备也不会因此而“狐裘不暖锦衾薄”。蜀地不但织锦名闻天下,蜀地也多殊色女子。现在的刘备家大业大,他必须考虑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于是左将军再娶的事情也提上了议事议程。
孙夫人面前,刘备因为紧张的缘故,险些罹患心因性ED,现在挟战胜之余威,刘备发扬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连御数女,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刘理、刘永正是他占据成都之后播下的革命火种。
几位下属担心年过半百的刘备,因为纵欲过度而影响到建国大业。提议刘备另娶!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备中意的并不是自己新近临幸的蜀地美女,而是相中了降将吴懿的妹妹。
吴懿的妹妹却是一个寡居的妇人,刘备不喜欢姑娘却喜欢寡妇!难道他是个重口味的人?
真正的原因却是——
焉(刘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吴懿的妹妹)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
令刘焉始料未及的是,吴懿的妹妹有贵人相不假,但“益州有天子气”却不是应验在他的儿孙身上。刘瑁无福消受大贵之人,所以被“克”而死。
对于刘备娶新妇之事,“帝蜀寇曹”的史家也有意做了手脚。《三国志》记载道:
群下劝先主娉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于是纳后为夫人。
只要认真分析,就会明白:年过半百的刘备娶妻,怎能会听手下人的摆布?
真正想娶吴氏的只能是他,刘备婚姻自主,提倡的是自由恋爱!习凿齿以为法正陷刘备于不义。
史家这样写,不过是为了替刘备遮羞而已。对此,就连尊刘抑曹明显的晋人习凿齿未能详审,婉转的批评刘备道:
夫婚姻人伦之始、王化之本,匹夫犹不可以无礼,而况人君乎?
晋文废礼行权以济其业,故子犯曰:‘有求于人必先从之。’
将夺其国,何有于妻?非无故而违礼教者也。今先主无权事之逼,而引前失以为譬,非导其君以尧舜之道者。
先主从之,过矣。
习凿齿以为是法正陷刘备于不义的,却不知道彼时的刘备已经有了割据一方称王称帝的野心,娶吴懿妹妹,一来是因为相者所言“大贵”的原因;二来,是为了新政权的平稳过渡。
讲的难听点,莫说是寡妇,吴懿妹妹即便是只母猪,刘备也会毫不犹豫的娶了!余生也晚矣,更兼才具驽钝,对于“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故事唯有遐思遥想了。
“疑与瑁同族”,不过是刘备祭出的障眼法而已。法正进言与当初庞统进言不过是在为刘备找个台阶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