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他们这群人
21653800000009

第9章 妙手医百病丹心映征程———记人民医生张种田同志

张国强

张种田同志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84年以平罗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的身份离休,享受平罗县人民政府副处级待遇。1949年至1984年的35年间,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一师连队卫生员,宁夏平罗县潮湖农场医院护士,平罗县人民医院护士、护士长、文书,平罗县五香公社卫生院院长,五香公社机关党支部书记、五香公社机关民兵连政治指导员,平罗县通伏乡卫生院院长,平罗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离休后又被中医院、大药房等单位返聘,至今仍然在大堂为群众看病疗伤。

走上革命路

193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张种田出生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关堡乡槐沟村的一户贫苦农民的家中。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张家和全中国人民一样,过着饥寒交迫、苦难深重的生活,他们在水深火热中勉强维持生命,度日如年。由于家境贫寒,年少的他从小就同父亲一道承担起了田间劳作的重担。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能读书,同龄的他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羡慕。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即将崩溃,盘踞在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国民党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惊恐万状。“马家王朝”为了保住他们的反动政权,进行垂死挣扎,大肆搜刮民财,疯狂抓壮丁。6月的一天,正在田间干活的张种田年仅16岁就被抓去当了兵,遣送到千里之外的宁夏,编制在马鸿宾的国民党81军新兵团。由于他年少体弱,加上长途奔波,到兵营不久就病倒了,躺了一个多月。1949年8月,马鸿宾率部起义,该部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一师,他也成为三团一营十二连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9年11月,他被部队选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一师教导大队卫生训练班的学习,1950年6月培训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原来的连队担任卫生员。当时,经过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他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阶级觉悟也大大提高。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部队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去。当时他并未想到,自己的50多年的医疗卫生事业才刚刚开始。后来,他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国营农场、县医院、公社(乡)卫生院等单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从万恶的旧社会里不名一文的穷小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期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50多年的时光穿梭已让今天70多岁的他两鬓斑白,回首走过的路,无论是连队的卫生建设,还是在农村从事基层卫生工作,他总是将患者的安危放在心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实践了他当初“人活着就要满腔热情地工作,拼命干革命”的誓言。

战友就是我的兄弟

他被人民解放军培养成卫生员后,就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了保障战士身体健康的工作中。1950年6月,他所在的部队参加农业大生产劳动,连队当时没有固定的住房,战士们大多住宿在寺庙或老乡院中,没有床板,只好睡在冰凉的地上。时间长了,被褥湿漉漉的,潮湿的环境极易使战士们患上皮肤病,而且跳蚤、臭虫也乘虚而入。潮湿、跳蚤、臭虫成了威胁战士健康的大敌。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要做好战士的卫生保健非常困难。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开动脑筋,千方百计解决面临的问题。他用白灰粉刷室内外墙壁,在地铺周围喷洒“六六六粉”。他还发动战士们利用节假日大搞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居住区域内的杂草,填平周围的凹坑、水泊,鼓励战士们搞好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勤洗澡,勤晾晒地铺的麦草,经常拆洗被褥。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潮湿、跳蚤、臭虫对战士健康的损害。在冬季,他经常检查战士宿舍内的火炉,一是保持较高的室内温度防止发生冻疮,二是做好煤气中毒的预防工作。为了改善连队伙食、增加战士们的营养,他向领导提出了业余时间种菜、养猪的建议。连队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空闲地种上了白菜、茄子、梅豆、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用剩菜剩饭养了猪,用周围的杂草养了羊,极大地改善了战士的生活条件。由于各项卫生工作措施得当,他所在的连队在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未发生过一起流行性感冒之类的传染病,他得到了上级首长的表扬,并于1952年被师部授予三等功。

1953年,部队整体转入国民经济建设,他所在的部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先后共建了甘肃敦煌农场、宁夏巴浪湖农场、前进农场等。当他们连队奉命从宁夏中卫县转移到宁夏平罗县建设“国营前进农场”时,由于部队当时没有运输工具,战士们硬是靠两条腿走了三天时间,到达了目的地平罗县西大滩。在行军途中,由于长途跋涉,许多战士的脚上打了血泡。晚上宿营时他虽然也同样劳累,但他顾不上休息,跑前跑后为战士们进行“放泡”治疗,并及时医治他们行军途中所患的各种疾病。

西大滩位于平罗县城以西10公里处,当时杂草丛生,十分荒凉。“西大滩,无人烟,黄羊跑来兔满滩”,这句顺口溜就是当时西大滩景象的真实写照。没有房屋,战士们住帐篷,没有床板,他们就打地铺,但遇上下雨天,就不好对付了。外面哗啦啦,里面淅沥沥,外面不下了,帐篷里面还在下。针对这种恶劣的环境,为了防止疾病流行,他不是坐等上级的安排,而是大胆地向连首长提出五项建议:一是将帐篷搭建在较高的地方;二是炊事班的灶头设置在靠近甜水的地方;三是将布篷改为木棚;四是厕所建筑在凹处;五是禁止在野外随意大小便。连首长经过研究完全采纳了这五条合理化建议,并向其他连队进行了宣传介绍,最后整个前进农场都实施了这五条措施,使得部队的环境卫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他所在的连队乃至整个前进农场都没有发生传染病。

部队在农场的主要任务是沟渠建设工程。由于当时没有挖掘设备,战士们用铁锹挖沟、用背篼把土背出去,双手、双肩、脊背上经常打出血泡、磨出老茧。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总是想方设法解除战友们的痛苦:放血泡、剥老茧。并尽全力做好他的兼职工作:烧开水、送开水。

开水锅架在距离甜水较近的地方,距工地约一里路。这开水锅可真大,每锅可盛4担水。他每天要烧2大锅开水,然后一担一担挑到工地,分给战友们。每天8担水,来回16里,期间还要为战士们疗伤,他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他一不叫苦,二不喊累,脚上打了血泡,自己悄悄放掉继续向前走;肩膀磨破了,垫块毛巾继续挑担。面对战友们的,永远是一张充满阶级友爱的笑脸和诙谐的话语。他的精神鼓舞了战友们的斗志,战友们对他的夸赞,更加激起了他的豪情。他们的心中升腾着一股股向上的动力,那就是早日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美好生活,为此他们忘我地工作,努力奋斗。

如今的国营前进农场,沟渠纵横、稻谷飘香、高楼林立、农机轰鸣,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面对这些变化,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奋斗过的他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自豪与骄傲,他和战友们的努力终于将愿望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患者的康复是我最大的满足

195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休养所为了支援地方医院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地方医疗水平,适应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集体转业到潮湖农场医院,并与平罗县人民医院合并办院。当了7年解放军连队卫生员的他,脱掉了军装,随部队转业到了地方,投入到一项完全不同的工作中,当了一名护士。

当时的平罗县人民医院条件十分艰苦。医疗设备落后、人员严重缺乏,甚至没有清洁工,许多脏活、累活、杂活都要护士们去做,比如打扫卫生、给病人送水送饭、给病人端大便倒小便、还要随时为病人换洗床单、被褥。一起转业来当护士的都是大小伙子,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人骂大街、有的人写报告要求退职,还有开小差的、不辞而别的。但他却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党叫干啥就干啥,认认真真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护理工作不仅需要对病人关心、耐心、做好服务工作,还要掌握临床护理专业技术。许多临床操作他以前从未见过,更谈不上干了,一切只能从头开始。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废寝忘食地学习护理技术。上班期间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认真观看老同志的操作,并且勇于实践,在老同志的指导下反复练习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股动脉穿刺、导尿、浣肠、术前备皮刮阴毛等操作技术。下班后他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实践出真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和对革命工作的巨大热情,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成了一名合格的护士。他顽强的工作作风和刻苦钻研护理技术的精神,受到了当时潮湖农场医院院长张跃功同志的表扬,并号召全院医护人员向他学习,在全院掀起一次学习专业知识的高潮,不断提高全院的医疗水平,更好地为平罗县人民服务。

领导的鼓励给他增添了前进的动力。他更加刻苦地钻研护理技术,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半年后他就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佼佼者。他待病人如亲人,脏活、累活、杂活抢着干,主动给病人洗脸洗脚剪指甲,为重病人翻身,随时换洗床单。一个病人看他忙得团团转,就跟他开玩笑:“你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停地工作,是不是比别人拿的钱多呀。”他却认真地回答:“我们并不是为钱而工作的,而是为了病人们的早日康复。”有一个叫安玉兰的危重病人,送到医院时已经生命垂危,其家人对救治失去了信心,送来后就不管了。但医院仍然对病人进行了抢救,终于把病人拉出了鬼门关。人是救活了,但谁来护理她呢。张种田同志闻讯后主动承担了护理任务。他像对待亲姐妹一样照顾病人,为她喂饭、喂水、翻身、擦澡、换洗衣服、端大小便。这一切深深感动了这位惨遭亲人抛弃的苦命人,她感谢医院为她所做的一切,她常流着泪说:“还是共产党好,毛主席好,要是在旧社会,我病成这样,早就喂狗了。”像这样竭尽全力为病人服务的故事何止一桩,在张种田同志5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痛苦,患者的康复是他最大的满足。在平罗县,一提起“好医生”张种田,没有人不伸大拇指的。

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献计献策

1964年,组织上将他从平罗县人民医院选拔到平罗县五香公社卫生院担任院长。此后的20年里,他扎根农村,面向农民,积极主动地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献计献策,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医疗水平,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为此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在农村作出了几件漂亮的事情。

1.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一站三员医疗体系

当时的农村,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医疗网点少,普遍存在着卫生环境差、保健知识差、新法接生差,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高。当时有一个统计,农村中每千人才有一个医务人员,农民群众要跑很远的路到公社卫生院才能看病打针。缺药现象也很严重,一些药品需要跑到县城才能买上。由于治疗不及时,经常发生小病变成了大病,大病就要了命。旧法接生,使许多产妇感染产褥热、大出血而死亡;婴儿感染破伤风夭折。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画出了在全公社建立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宏图。他的目标是:在公社一级巩固公社卫生院,不断提高卫生院的医疗水平,使之成为全公社的医疗骨干力量;在大队一级建立大队保健站,配备医生一名、保健员一名、接生员一名;在每个生产队配备卫生员一名。“三员”(保健员、卫生员、接生员)每人配备保健箱一个,箱内装有固定数量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由保健站统一分发,药品用完后可以凭处方到保健站补充。他设计的大队保健站就是农村合作医疗,类似于今天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筹备资金来源为大队每年投资3000元、小队每年投资1000元、社员每年每人集资10元。社员就医时实行三免,即免出诊费、注射费、接生费,只收取每人每次5分钱的处方费和药费;社员住院后其医药费按照医院结算单由大队保健站报销30%。

为了将“一站”(建立大队保健站)、“三员”工作落到实处。他首先狠抓了培训工作。一是努力克服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的困难,自力更生办起了公社卫生培训班,将“三员”集中到公社培训一个月,他亲自为学员们讲课,手把手教学员们操作医疗器械、掌握看病方法、用药知识,并组织他们到卫生院进行了三个月的实习,在实践中提高才干。二是指导他们识别和采集中草药,不仅使学员们掌握了本地中草药的分布、出产知识,还收获了大量的中药材,为保健站打下了物质基础。培训工作结束后,他花大力气抓农村合作医疗即大队保健站的组建工作。当时虽然卫生院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他通过精心调配、周密安排,仍然派出了30%的医务人员投入到农村合作医疗这件大事中。他和其他医务人员一道,每个大队挨着跑,从早忙到晚,每天回到卫生院天都黑透了,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第二天再接着跑。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这期间他挨过骂,得罪过人,受到过讽刺打击,但他为了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心怀党的重托,急农民之所急,肩挑重担,负重拼搏,终于使全公社的8个大队都建起了保健站。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农民有个头痛脑热、小外伤,小队的卫生员就可以治疗、包扎;农民若患比较大一点的病,如慢性病、各类炎症等,就可以到距离很近的大队保健站治疗;只有患了急病、重病才到公社卫生院治疗。看小病不出远门,有小病不误工,使农民有了有病及时治疗,又不耗费过多时间、精力的条件。特别是农民治疗大病,大队保健站还报销30%的医疗费,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使用新法接生,减少了母婴感染的几率,保障了母婴的身体健康。以上种种情况,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他们从内心感谢党的好政策。马场大队郝寿山的母亲将家里仅有的两只凳子送给了保健站,她说:“农村合作医疗就是好,看病方便花钱少,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又给我们带来了幸福。”郝大妈的话,表达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2.大搞“三改一堆”活动

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普及了医疗网点,农民的身体健康有了较大的保障。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民居住分散,环境卫生很差,仍然发生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给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为此,他决定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一场治理环境卫生的活动。他向公社党委提出了在全社开展“三改一堆”活动的建议(即:将满天星式厕所改为蹲坑密闭性厕所、将环境卫生“脏、乱、差”改为每周定期打扫、将人畜共用的大水井改为密闭式户用手压井、推广高温堆肥,结束人畜自然粪便直接当肥料的不科学做法),得到了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他先在宏潮6队进行了试点,帮助指导该队改建厕所、安装户用手压井,并示范制作高温堆肥的技术,亲自在施了高温堆肥的稻田里插秧。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社开展了“三改一堆”活动。他每天到各生产队检查活动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的足迹遍及全社81个生产队,下雨天泥泞的道路上也能时常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三改一堆”工作,不仅改善了农村卫生面貌,而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肥料,为农业丰收作出了贡献。因此,这项工作领导满意,群众高兴。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家园焕然一新、喝上自己院子里清洁卫生的水,切身感受到了党的关怀,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使“共产党好,毛主席好”的赞扬声在田野上久久回荡。五香公社“三改一堆”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功,受到了上级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平罗县卫生防疫站派出人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并将这项工作作为农村卫生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全县15个公社进行了推广。

他在农村工作20年间,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尽力尽责完成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党组织和上级卫生部门的充分肯定,共授予他12张“模范共产党员”和“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奖状。他把这些荣誉作为自己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3.挖掘中草药宝藏造福人民

农村合作医疗开办初期,由于资金短缺,购买了医疗器械之后,用于购买药品的资金所剩不多,只能购买一些常用必备药,而且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的需要。药品的短缺,成了阻碍农村合作医疗向前发展的拦路虎。面对这个现实,他没有退缩,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胆略响亮地提出:“挖掘本地中草药,让中草药造福人民。”于是,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丰富的中草药知识,带领各大队的保健员到田间、地头、河滩、沟渠边识别和采集中草药,初步解决了保健站药品短缺的问题。为了彻底摸清宁夏全境的中草药分布情况和数量,他在1976年担任通伏乡卫生院院长时,组织各村的保健员成立了采集中草药小分队,身背粮食和水壶、锅、碗、桶等灶具,奔赴平罗、贺兰、陶乐、隆德等地,历时2个多月,行程1000多公里,在黄河边上的大草原,在巍巍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上采集了麻黄、甘草、细辛、黄花、牛蒡子、槐籽、板蓝根、黄芩、小柴胡、银柴胡、沙蒺藜、龙骨、枸杞、锁阳、薄荷、桑枝、桑白皮、苍耳子、马齿苋、青葙子、葶苈子、艾叶、茵陈、浮萍草、车前子、车前草、辣蓼、肉苁蓉、大小蓟、杏仁、百草霜、扁蓄、李仁、洋金花、蒲黄、旋覆花等中草药140种,近5吨重。这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中草药分配到各村保健站,不仅减轻了农民买药的经济负担,增加了保健站的经济收入,而且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通伏乡这个回族聚居的落后地区农村合作医疗办的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通过采集中草药,培养了保健员这个新型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他们不仅提高了识别中草药的能力,学会了运用中草药预防和医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还涌现出了一批热爱农村合作医疗的先进人物。如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回族保健员马金保、群众信得过的好医生王翠花等。通过广大保健员的努力,人民群众知道了平时他们不太留意的花花草草也能治病,于是他们自发地加入到采集中草药的队伍中来,他们在劳作时顺手将田间地头的许多中草药如蒲公英、败浆草、蒲黄、旋覆花、车前子、车前草等收集起来,回家切好、晒干,不要任何代价地送到自己的合作医疗站,这对推动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使祖国的中医药宝藏更好地造福于人民,他将宁夏山川的140种中草药按分布情况整理出一览表,使宁夏丰富的野生中草药呈现在医务人员面前,便于他们采集和使用。我们相信,在他的努力下,中草药这颗东方的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应用民间单方、秘方治奇病

50年对于生命长河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50年的医疗生涯却使他的医术与日俱增。这其中不仅有他的辛勤耕耘,也与他注意收集民间单方、秘方,并在实践中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去芜取精,不断充实、改进、完善分不开。这些民间单方、秘方,就地取材,应用方便,经济实惠,不仅治好了大量的疑难杂症,还使病人节省了巨额医疗费,深受群众欢迎。为了发扬光大祖国的中医药事业,现将部分经改进、完善的单方、秘方披露如下:

[处方1]大蓟汁

主治:青少年鼻衄

制作方法:将新鲜大蓟一把淘洗干净,切碎,捣成糊状,倒入纱布中包裹,用双手挤压数次,将汁接于碗中,即成。

用量与用法:将大蓟汁一中碗,置于室外空地,露一夜,第二天清晨空腹一次服完。连续服用3天,鼻衄绝迹。

[处方2]车前草汁

主治:红眼病、全口牙痛

制作方法:将新鲜车前草一把淘洗干净,切碎,捣成糊状,倒入纱布中包裹,用双手挤压数次,将汁接于碗中,即成。

用量与用法:将车前草汁一中碗,置于室外空地,露一夜,第二天清晨空腹一次服完。连续服用3天,红眼病、全口牙痛绝迹。

[处方3]血余炭

主治:鼻衄

制作方法:将头发一团,放于铁锅中,置于火炉上加热,烧炼成炭,研细即成。

用量与用法:将血余炭用竹筒吹进鼻腔,然后用棉球堵塞鼻腔即可止血。

[处方4]指蝉散

主治:新生儿破伤风

制作方法:手指甲10个,蝉衣3克,分别用铁锅炒黄,二药混合研碎,过筛,成粉末。

用量与用法:将指蝉散一次服完,患儿出汗而愈。

[处方5]蝉衣粉

主治:脱肛

制作方法:将生蝉衣若干,用铁锅炒黄,研细为末即成。

用量与用法:用0.9%生理盐水(或食盐若干,用开水化开后放凉),洗干净脱肛,将蝉衣粉撒在脱肛上,用手将脱肛送回即成。反复使用几日即愈。

[处方6]润肤膏

主治:鹅掌风、白癜风、皮肤瘙痒症、嘴唇疮

制作方法:将当归15克、紫草3克放入200克胡麻油锅中烧滚,待各药变成黑色时,将药渣捞出,放入15克黄蜡于油内,药锅离火,凉后装瓶备用。

用量与用法:每日外擦两次。

观察与治验:本方始于1972年。第一例病人是宁夏平罗县通伏乡金堂桥三队的梁玉芳。她患鹅掌风22年,双手常年呈鱼鳞状,时有结厚茧、皲裂、出血、瘙痒之症状发生,夜间尤甚。经使用该药后10多天便治愈了。此方为上百位皮肤病患者解除了痛苦,还可广泛运用于足癣、牛皮癣、湿疹、荨麻疹以及外科久不收口之伤口,深受患者好评。

[处方7]西瓜水

主治:烧烫伤、湿疹、神经性皮炎

制作方法:将臭西瓜水挤出装入盆内,细筛过滤,沉淀,取其清液,用铁锅烧滚,凉后,掺入适当的酒精、冰片,装瓶备用。

用量与用法:用棉签蘸西瓜水涂于患处,早晚各一次。

[处方8]大蒜合剂(大蒜3头、食糖300克)

主治:小儿百日咳

制作方法:将大蒜剥皮切片与食糖混合,白开水250毫克,用砂锅煮沸数分钟,装瓶备用。

用量与用法:2岁以下儿童,每日早晚各服1次,2天服完全部合剂;3至10岁儿童,每日早晚各服1次,1天服完全部合剂。

[处方9]鸡苦胆

主治:小儿百日咳

制作方法:将鸡苦胆一枚放入适量白糖水中,浸泡12小时即可。

用量与用法:分年龄段服用。1岁左右,每日2次,每次口服1/6枚;2岁左右,每日2次,每次口服1/4枚;3岁至5岁,每日2次,每次口服1枚;6岁至10岁,每日2次,每次口服2枚。

危急关头献血救病人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营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缺血会危及生命,无血则生命终结,祖国医学阐明了血在身体中的作用。他作为医生,更是深刻了解血对生命的重要性。但为了拯救生命垂危的病人,他在危急关头总会冲上前去,勇敢地献出自己的鲜血。

1963年12月的一天,潮湖农场场部干事郑曼玲的哥哥,不小心煤气中毒,处于高度昏迷、极度病危状态。经诊断病人三度煤气中毒,必须采取换血疗法,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当时的潮湖农场医院一没有血库,二是地处西大滩,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三是时间紧迫,抢救病人必须争分夺秒,为此,医院党支部决定号召全院职工为病人献血。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前去献血,但因血型不对而退出化验室。这时,只见他挤进人群喊道:“抽我的血,我是O型血”。这喊声惊动了所有在场的领导、职工,化验员常丰年心痛地说:“你上个月刚刚献过血,怎么能再抽你的血呢?”但他却坚持说:“救人要紧,赶紧抽吧。”鲜红的血缓缓流进病人的血管,病人逐渐苏醒过来,脱离了危险,院领导、医生、家属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微笑。院领导握着他的手说:“这次病人转危为安,你立了大功。给你放一个月假,发100元营养费,回去好好休息。”但他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安排,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

像这样无私献血,拯救病人生命的事,他还做了四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同志这句名言他牢牢记在心上,并时刻激励自己为群众的健康而忘我地工作。

巧手施银针,治愈疑难症

针灸是祖国中医的传统医疗方法,有时医生只凭一根细细的银针,就能治愈病人的疾病。他对此如醉如痴,决心尽快掌握这门技术,为病人服务。但是这门技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深奥。不仅要掌握人体的经络、穴位,还要掌握用针的手法。面对困难,他知难而进,业余时间刻苦钻研针灸理论,一有时间就揣摩那张人体经络图,一个一个研究穴位,并在自己身上扎针练习,体会针扎在穴位里的感觉,锻炼自己的手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将错综复杂的人体经络搞得一清二楚,人体穴位烂熟于胸,伸手就能摸准。此后,他大胆地将针灸技术应用于临床,做到熟练操作应用自如,并将针灸技术与单方结合使用,使疗效倍增。几十年来,他用针灸技术治愈了成千上万的工农兵患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他在针灸技术上的经典事例。

他用针灸加“指蝉散”治疗平罗县五香公社新潮四队卢秀苹之子、平罗县通伏公社集中四队赵秀莲之子等12个孩子所患的新生儿破伤风,孩子全部转危为安。

他用针灸疗法治疗贺兰县金山乡高荣五队司国义、平罗县通伏公社通伏四队谢天才、平罗县和平村二队徐礼等10名患者所患的瘫痪病,使他们重新站起来,成为传诵一时的“神话”。病人家属感激万分,特意送来了一面“医术高明,银针除病魔”的锦旗。

他的针灸单方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中角松穴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夹车穴治疗牙痛、医丰穴治疗耳鸣及耳聋均获得成功。如平罗县交通局的夏天义和平罗县和平村五队的张进中两人患耳鸣及耳聋,先后用西药、中药治疗多次,症状未见减轻。经他用针灸单方治疗,患者神奇地迅速恢复了听力。

他用针灸疗法治愈了平罗县通伏公社马场大队的马明礼、吴鸿福两人所患的口腔炎,效果令人称奇。这两人以前每年到了春季,口腔炎就复发了,舌头肿老高,不但饭菜难以下咽,而且疼痛难忍,但在其他季节则没有上述症状,口腔内一切正常。张大夫决定对他们实施针灸疗法,连扎两天针,病人的肿痛就消失了,而且以后的春季再也没有复发。两人高兴万分,逢人就夸:“是张院长的银针治好了我的怪病。”

他还匠心独运地把针灸广泛运用于治疗农村流行病和常见病。其中治疗流行性红眼病,治疗时间短,恢复快,疗效好。治疗胃下垂、胃溃疡、阑尾炎、肛门下垂、各类肝炎、胆囊炎、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妇女不孕症、风湿病、类风湿病、关节炎、口舌生疮、口眼歪斜、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膀胱炎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由于他在针灸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方面成绩突出,多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奖励,并于1978年光荣出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在西吉县举办的“针灸学术交流会”,在会上获得了广泛好评。

待病人如亲人,救死扶伤传美名

他从医50余年,亲手治愈了成千上万的患者,而且把许多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病人们传说他能治百病。这与他平时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善于总结分不开。他的秘诀是:一要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二要待病人如亲人。他为病人看病是从担任五香公社卫生院院长开始的。那时的他刚离开护理岗位,从事医生工作可是第一遭,医疗技术远远不够用。为此,他在干中学,学中干。他采用工作间隙抓紧学、业余时间加班学的方法,大量地、系统地阅读了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针灸科、皮肤科、五官科、眼科、预防卫生学等方面的书籍,平时注意搜集有关的参考资料,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共同交流治病体会,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全能医生”。特别是1969年至1972年,他被上级部门选送到宁夏新医学校进修,使他的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同时,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白求恩和雷锋同志为榜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去事迹感人,成绩斐然。

1965年冬季,新潮四队社员卢秀苹刚刚出生的婴儿,感染了新生儿破伤风症,病情严重。家属来请他出诊,他问清病情后背上保健箱立刻出发,赶到病人家中进行抢救。这时病人家中亲人哭成一团,他沉着诊断,发现婴儿时有抽搐、惊厥、体温下降、牙关紧闭、全身呈黑紫色,确诊为新生儿破伤风,病情十分危急。他果断采用针灸疗法,再加口服“指蝉散”,经过两天一夜的努力,终于将婴儿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1977年5月17日晚上10点多钟,下着倾盆大雨,正在家中看书的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来人急切地告诉他,通伏公社永新大队的马翠英,因产后胎盘滞留,血流不止,保健员束手无策,请张院长亲自前去治疗。听到这话,他二话不说,带上急救药品和产包,立即出诊。当时出诊哪有车呀,在漆黑的雨夜里他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跋涉在泥泞中,一路上不时跌倒,爬起来再走,又跌倒又爬起来,就这样跌跌爬爬,走了40多分钟赶到病人家中。进门后他不顾一路疲劳,立即给病人进行检查,经查病人体温下降,血压不升,呼吸浅表,面色苍白,仍然血流不止,病情危急。时间就是生命。他马上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注射强心针、注射止血针、输液、针灸、保温、升压等。经过12个小时的抢救治疗,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转。在病人的病情稳定后,他给病人施行了人工剥离胎盘手术,一次获得成功,病人转危为安。

1980年12月10日,远距通伏乡卫生院10多里的五香乡新潮二队的马保山来请他出诊,救治家中心脏病复发的母亲。当时下着鹅毛大雪,猛烈的西北风刮得人站不稳脚,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他二话不说,顶风冒雪就上了路,赶往病人家中。进门后他顾不上暖一暖几乎冻僵的身体,立即给病人进行检查。经查病人体温下降,血压测不到,呼吸浅表,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心跳微弱,病情严重。他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给病人扎针、打针、输液,并护理了24个小时,直到解除病危。

像以上这样救死扶伤的事例不胜枚举,他既是院长,又是医生,工作中时时起表率作用。只要病人家属来请,他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漫天,总是有求必应,随请随走。他每抢救一个病人,病人家属总是流着感激的泪水,千恩万谢,但他却总是平静地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然后他就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卫生院,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使卫生院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兴趣广泛,心胸宽广

他是大山的儿子,从大山中走出来的他现已年近耄耋,当初一个人闯天下的他已拥有一个18人的大家庭。儿孙们在他与老伴的谆谆教导下,大都刻苦攻读,学业有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着,他们以老人为榜样,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闲暇时间,他喜欢逗弄孙子,和老伴聊天;每当节假日和子女们团聚时,他会举杯畅饮,兴致高时,他会拿出二胡来或独奏一曲,或引吭高歌,载歌载舞。从二胡琴弦上流淌出的是对党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歌声中飘荡着对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赞美;热情洋溢的“大秧歌”更舞出了他的豪迈与洒脱。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庭里便充满了欢乐和幸福,热闹的情景使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老人是个乐天派,无论苦与甜、喜与悲、荣与辱,他总能用自己开朗豁达的心胸来笑面人生,迎接挑战。在他的感召下,儿孙们在困难面前也能奋勇拼搏,坚持斗争。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恪守“三不主义”,不打、不骂、不放弃。经常教育子女遇事不要着急,不要上火,耐心细致地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

老人家的业余爱好很多,但他最为钟爱的是写作。无论是年轻还是中老年、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总是通过自己的笔端将所看、所感、所悟写出来,与世人共享。平时在单位里,他就主办了多期黑板报,开辟了“职工园地”、“治疗天地”、“健康顾问”等栏目,深受职工欢迎。他还注意收集好人好事、医疗动态、经验介绍等写成新闻寄给有关部门。多年来,他有100多篇作品分别被《宁夏日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石嘴山市人民广播电台、平罗县人民广播电台、公社(乡)广播站等部门采用,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他的作品也受到了广大读者和听众的好评。

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从一字不识的“小兵”,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深受人民群众信任与热爱的主治医师,期间的艰辛与坎坷是一般人所不能体会的。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平罗县城的街道上,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会骑车从你身边掠过,将微笑与关怀及时送给那些需要他的患者们。生活中,忙碌的你我有时会忽视他的存在,会忘了还给他一个善意的微笑,但他的故事会让你我对他多一些了解与熟悉,从而能在心底里祝福他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