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公民学概论
21650000000040

第40章 公民教育的条件与途径

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公民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关系到公民教育的成效。

一、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学习知识、借鉴前人的优秀思想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地学习,传播先进的公民文化,以科学的理论影响人、引导人,把公民学理论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深入研究,了解现状,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完善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升。

(一)普及公民知识

在公民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公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学,进而在全社会普及公民知识的教育。这不仅需要公民自身的自觉性,更主要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公民教育,创造一个公民教育的大环境。广泛开展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公德等方面的宣传学习活动,教育理论界应更多的关注公民教育,改变我国目前公民教育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

(二)注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般来说,公民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适性的,如独立自由的人格、诚实守信的品德、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等,而另一部分则属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如中华民族的忠诚义勇、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等。这些特有的精神和传统支撑着各民族的文化之根,是公民教育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易于人们吸收的思想资料。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确立民族自信心,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忠诚。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关于公民教育的先进思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离开这些宝贵资源,公民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与研究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的公民教育理念在内的公民教育理论,是提高公民教育实效的重要方法。

二、优秀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之本,优良的教师素质是成功开展公民教育的关键,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工程。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者,更是公民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者。没有教师的质量,也就没有公民教育的质量。公民教育的成效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自身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公民学

公民学是一门专业知识,当前,懂得和了解公民学的教师稀缺,需要通过培训抓紧培养一批骨干力量,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影响一批教师,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学术兴趣,强化造就一批有志于公民教育的优秀人才,为逐渐扩大的公民教育准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应该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有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才会有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从事公民教育的老师不仅要会教学,还要热心公民教育事业。它是教育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实施公民教育成功的保证。

(三)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从事教学的灵魂。教育思想的先进与落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需要系统探究教育思想,从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吸取精华,获取营养,用适用于被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公民学的教育必须了解公民的思想,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公民的需要,根据公民的政治需要、精神需要,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保证公民教育的成效。

(四)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公民学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是互通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雄厚的学科知识和文化修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没有丰厚的知识技能做基础,公民教育就无法顺利开展。

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积极的人生观、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是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前提。

三、科学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条件,应充分认识到教材建设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强教材建设,力争实现公民学教材的科学性、民族性和适用性。

(一)教材建设要注重公民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

国内学者对公民教育问题关注愈来愈多,关于公民教育的理论建设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框架由公民的思想教育,公民的民主、法律和政治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智能素质的培养,生活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非智能素质教育四部分组成。有的学者主张,公民教育内容理论框架应由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是:公民概念的内容范畴、公民个体在公民社会中的定位层次范畴和公民教育的内容范畴。这三个维度共同组成的立体空间就是公民教育的总体范畴的内容。总之,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教育问题、公民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等,都是我们在公民教育教材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问题。

(二)教材建设要注重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中国传统教育基本上是精英教育,但它同时又蕴含了可供现代公民教育借鉴的诸多因素,只有把传统教育的精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结合,达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爱国教育与民主教育、理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的公民教育才能体现其民族性和现代性,才能造就大批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良好公民的教育。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公民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则是一切公民教育的根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构成因素的传统教育,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更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达到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是教材建设的重要方面。

(三)教材建设要注重西方公民教育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

结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大力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现代知识和现代素质的公民。这正是引入西方公民教育基本理论的客观前提。因此,必须把西方公民教育与中国当代现实相结合,找到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伟大实践的切入点。另外,公民教育自身还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外来的教育理念,必须采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共同的教育资源和共同的社会平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离不开教材,公民教育教材建设作为公民教育的基本建设,对提高公民教育效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西方公民教育成功经验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才能构建出科学的公民教育理论体系,推动公民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设置公民教育课程

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程与教学,公民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有德育传统的国家,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把公民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列是十分必要的。

(一)开设公民课程的必要性

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是落实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校开设公民课程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和大学,根据公民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设置公民课程,根据公民政治成长的需要,实施相应的教育内容,使公民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增强了公民教育的效果。

(二)开设公民课程的途径与方法

开设公民课程要处理好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关系。为了能使公民课程能够顺利开设,应分步骤实施。首先开设公民课程要运用好思想政治课的资源,在实施过程中积累公民教育的经验。实施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考虑建立较为完善的公民课程体系。另外,也可以采取设置综合学科的方法。开设如“公民与道德教育”等综合学科,把公民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交叉实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的单独单元进行教授,既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又实施了公民教育。还可以通过其他学科与公民教育相近或相同的课题、内容与课外活动等形式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五、公民训练

公民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好公民,实施思想和行为训练是最有效的形式,通过这种教育强化公民意识和提高行为技能,这种针对性的公民教育形式人们称之为“公民训练”。公民训练主要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训练,且这种训练要保持一种理智的特性,这样才能使每个公民个体能够融入民主的社会生活。可见公民训练不仅是行为锻炼,还包含道德上的理智训练。

(一)公民训练的必要性

公民教育注重教育对象的思想感受和接受能力。公民教育以培养好公民为目的,好公民不能把目光只局限在自身的视野之内,还要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在道德意义上的“有用的好人”,也是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这样的人既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哲学王”,也不是洛克指出的英国绅士,而是美国工业社会中运用科学的理智方法实现日常道德生活的个体。这样看来,一个公民要成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就要培养科学的理智方法,也就是做一个在道德上能够反省的人。因此,要把公民培养成在道德上能够反省的好公民,就要对全体公民进行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民训练。

(二)养成训练是公民训练的主要途径

在对公民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而养成训练是公民训练的主要途径,也是很有成效的一种途径。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教育轻行为训练是公民道德建设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而养成训练则被证明是公民道德素质生成的有效路径。这是由品德生成的客观规律、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一切德性都从这里(实现活动)生成,并且通过这里毁灭”。“品质追随着相同的实现活动”。“一定要十分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实现活动而不同”,“从小就养成这样或哪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相反,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俗话说“积习难改”,行为习惯一旦形成,道德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就会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精神动力。公民训练应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入手。

六、政治参与

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开辟渠道让公民参与实际的政治生活,并且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提升整体素质。政治参与是公民巩固和提高自身意识与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积极参加政治实践活动

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民主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参与政治活动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个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一条重要途径。公民只有在参与实际的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对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和公民技能的要求有更深地理解和体会,才能在实践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将所学的公民知识运用于实践。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公民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贡献的大小,因此,国家要拓宽公民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渠道,鼓励公民尽可能地参加政治实践活动,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比如,鼓励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等活动,充分发挥公民作用,让公民在身体力行中接受政治教化,并将教化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意识,不断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技能。

(二)总结参政经验,完善参与机制

我国现代公民大多数有着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政治实践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公民当前的政治参与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主政治体制不健全、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和法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公民参与政治实践的积极性和效果。因此,公民在参政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国家参政制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不断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参与权利。

(三)参与管理

公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显然,公民参与国家各项事业的管理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经常的社会活动。公民作为社会中的成员,应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的行使可以提升公民对社会的认同感,履行义务、参与管理则能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在履行义务和职责中接受教育,把自己锻炼为合格的公民。

七、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氛围

公民接受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双方的共同努力,还取决于公民教育的环境氛围。

(一)家庭是公民教育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意识、观念、行为和品格以及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家庭关系等都能对未成年公民的公民意识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起点。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保证子女健康成长。父母应在家庭生活中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公民意识的形成。

(二)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施教机构和优良场所,理所当然地要承担着青少年学生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职责。学校要探索新路径,建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保证公民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公民素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等多方面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它在满足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发挥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更多的思想文化,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

(三)社会环境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是一所大学,社会上的公民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公民在实际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接触现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进而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逐渐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和较高的公民技能。这样得来的知识和经验相较于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公民教育,对公民自身的影响更为深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机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巩固公民教育的效果。

(四)大众传媒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工具

现代公民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推进器,大众传媒对公民个人的社会化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充分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组织性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各种先进的传媒技术,大量生产、复制、传播利于推进公民道德水平和提升公民素质的新闻、信息、影视产品及娱乐节目,努力塑造现代公民。

总之,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公民教育是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要长期坚持下去,使公民教育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