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公民学概论
21650000000039

第39章 公民教育的内容

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鉴于公民本质特征的复杂性,公民教育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

一、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的强弱反映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公民意识是公民应有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一种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主观因素,它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是人的行为选择的内在依据,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公平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等。其关键在于主体性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实际就是公民对自己的公民身份的认识和认同。具备公民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公民行为。虽然说公民从一出生就具有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但是公民自身对这种身份的认识、理解和认同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公民意识教育关系传播和强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公民意识的教育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公民的归属感,引导公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成员;其次是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让人们意识到自身是国家权力的主人,是建设、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人,对国家的发展承担一定的义务。

二、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素质是组成人格的最重要的成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走向。公民道德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一个国家公民的道德水平可以反映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应当把公德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的体系中,把是否遵守公德看成衡量一个合格公民的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虽然取得了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但因社会转型的急遽和复杂,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公德的缺失、家庭道德失调、职业道德缺乏等,而这些问题单靠经济杠杆是无法解决的,古人所说的“衣食足而知荣辱”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正确的道德舆论引导社会的良好风气是难以形成的,因此,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育公民社会所必需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三、公民政治教育

公民首先是社会的成员,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而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臣民思想和子民意识,使得很多人只是被动地接受国家政治的安排,很少去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利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公民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影响公民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来获取政治支持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政治支持才是公民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政治支持分为两种:一是人们政治态度明确和政治立场坚定的隐性支持,二是人们除明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外,还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的显性支持。显然,显性支持比隐性支持更为有效。因此,为了争取足够和有效的政治支持,应在政治生活中开展增进公民的政治知识、技能,影响公民政治心理的各类活动,以培养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服从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公民的政治权利教育。公民的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才堪称政治文明社会。由于公民政治教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教的是人如何在社会中做人,它把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在根本上服从于公民权利;同时要尊重公民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原则,一切以公民的权利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应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权利教育,强化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

公民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塑造优良的公民,使其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政治素质。这就需要从培养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服从意识以及权利意识入手,努力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法治素养,使公民熟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正当的途径有序参加国家的管理,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

四、公民知识教育

公民知识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指公民应当知道什么,是公民以公民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时应具有的知识。公民知识由一些基本的观点与知识组成,了解这些观点和知识以便能够有效运用,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现代社会分工细密、社会互动频繁、信息量大、关系复杂、法律法规繁多,仅有公民意识还无法有效参与社会活动。公民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才能理性、规范地参与政治活动,切实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职责。在繁多的公民知识中,公共知识和政治技能是公民知识教育的重点。通过公共知识教育,每个人都有能力思考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促使公民更好地理解公民社会的本质。掌握政治技能可以使公民清醒地、有效地和负责任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

知识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为公民行为提供了知识基础,有助于合法、有序、有效地参与社会政治事务。

五、公民技能教育

公民技能指的是公民在教育及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相关能力与技巧。公民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智力技能用来理解、阐释、比较和评估政府与公民的原则和实践。对于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来说,基本的智力技能也被称为批判性思考技能。为了能够对一个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公民就必须对这个问题,对它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有着全面准确的理解,同时还要掌握处理这一问题的思想工具或思想方法。参与技能是指公民参与政治过程所必需的技能。除了获得知识和智力技能,公民教育还必须注意有效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使公民能够监督和影响公共政策。

在传授公民知识的基础上,公民教育还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基本的公民技能的训练。因为作为公民社会的成员,公民要想行使其权利并履行职责,要切实的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仅仅有公民意识和公民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巧。这些技能的涵盖面也是比较广的,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以及更多地让公民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的技能。技能对公民来说,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备教育功能。通过技能,公民将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实现对社会的参与和改造。同时,公民在运用技能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对社会政治制度、社会规范和社会程序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和巩固公民知识和公民意识。技能的培养是公民教育的深化和对教育成果的检验。所以,在公民教育中必须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与教育。

六、民主法治教育

民主与法治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高全体公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民主与法治是一种社会状况,是社会发展进步达到的程度。民主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法治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保证。

民主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规范着民主。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民主,离开法治就无所谓民主。民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一方面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推进法治进程,用新的法治理念、法律规范,去凝聚社会多数成员的共识。

培育公民的现代民主法治意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和公民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继承民族历史上和国外优良的民主法治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培养公民信法、敬法、守法的现代民主法治意识,为实现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