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教育随笔
21647700000019

第19章 对吴忠中学化学课的讲课评价

各位同志:

现在我就化学课的评课意见讲一下。我们所听的课是马老师所讲的高三年级复习课,据说是高三复习的第二轮,课题是硫和硫酸。内容多,时间紧,教学安排得紧凑,较好地完成了课时计划,基本上是一堂成功的复习课。

这堂课的主要特点是,围绕硫元素的不同价态,把硫的单质和它的化合物串成体系,在紧密联系中,注意逐个突破,个个点到。马老师在一课时内完成了大容量、高难度的快速作业,这是很不容易的。特别值得赞赏的是,他在写出课题之后,就说明要把大量零散的知识,根据硫的化合价分层次地把它们串起来,并根据各个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逐一讲解,达到了复习讲解的目的,也告诉学生一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一个教师能注意教法,又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学法,这是很可贵的。而且,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或其他工作具备良好的思维程序和工作的条理性,是起了启蒙的作用,这一点,是本节课的德育因素,具体地说,是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一种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了硫的从最低价到最高价的一系列代表性物质,彼此之间用箭号连接,表示彼此转化的关系,箭号旁边注明反应条件。一个表解,使整个教材浑然一体,显示了很好的系统性、直观性以及启发性,当然还不乏艺术性和实用性。

教师在串讲过程中,考虑了一个周字,体现了一个细字,从硫显示最低价的H2S讲起,串讲了它的性质和制法,然后过渡到硫的单质、硫的氧化物,直至硫酸和硫酸盐,讲到了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相互转化的反应条件,讲得面面俱到,帮助学生对众多的硫的化合物,作了一次全面的系统复习,这是教师备课考虑周密的结果。而且教师在讲课中巧妙地采用循序渐进和顺藤摸瓜的手法,好比一棵大树,从树根起,循着树干演进,每到一个树枝和重要的枝丫都予以兼顾,形成了本节课既是立体交叉的构图,又是辐射沟通的网络,显示了教师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如讲到化合物的性质时开宗明义,说要注意三点:一是它的稳定性,二是酸、碱性,三是氧化、还原性;讲到浓硫酸的性质,立即总结为三点: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在此处还强调指出稀硫酸和浓硫酸氧化作用的不同实质,稀硫酸的氧化作用是它的氢离子(H )夺取电子的能力,而浓硫酸的氧化作用则源于硫元素处于最高价的状态。在讲硫的吸水性,联系到它可作为干燥剂的用途时,强调了与硫酸起反应的物质,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讲到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接着把“可逆反应”的概念复习了一遍,所有这些,说明了教师不仅想得周到,也做得细致。而且对于若干化学性质或化学反应的例证,几乎是俯拾即是,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如数家珍。教学上的一个周字,一个细字,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掌握的一个熟字。

本节课,教师教态从容,亲切自然,口齿清楚,表达准确,能用普通话讲课,除极个别的字,如“电子数”读作“电子素(su)”,“生成”读作“僧(seng)成”,“化合价”的“价”字,四声读作三声之外,基本没有不准确的读音。特别是在吴忠地区,常把eng读作en的系列性错误发音,如“东西”读作“蹲西”,“郑重”读作“镇重”等,我仔细听了终未发现,这是很难得的。

整堂课有一定的思想性、直观性、艺术性、启发性,是值得肯定的、教得成功的复习课。当然也存在一些缺点,有的缺点还是不容忽视的。

1.由于教材安排得紧,在课的末尾有两个练习题,对于高考复习来说,很切合强化训练和“练为战”的要求,只是由于教师匆匆分析,草草结束,我相信有很多的学生还没有理解,成了夹生饭。就整堂课来说,由于容量偏大,时间紧迫,教师连珠炮式的讲述,没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时间,恐怕有的内容未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印象,就直接影响了本节课量力性原则和巩固性原则的体现。

2.如果教师有一定的作画能力,在复习中将一些物质的实验室制法,简单几笔勾勒出装置图,就能起到仿佛把他们带进实验室去实地操作进行复习的作用。遗憾的是,教师没有重视这一点,所以整堂复习过程中,除了H2S的制法外,其他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均未涉及,所以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这一环节就留下了一个不小的空白。

3.教师在讲课中有一条主导思想,就是高考意识。形象地说,是“眼睛盯着高考,念念不忘高考,句句不离高考。”如说“这题是某年高考时的试题”,说“硫的化合物很多,是高考中不可忽视的”,等等,甚至像教师的教案中反映出的字句“H2S和SO2在高考中的地位”简直是不伦不类。因为众所周知,高考并不是硫的一种属性。现在学生在家里,是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迫使之下,已经是不堪重负,到了学校又处于教师紧锣密鼓的催逼之下,离高考还有大半年时间,脆弱的心灵,怎经得起如此“歇斯底里的折磨”?识者认为:高考升学率还是要的,但要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正确的办学之路。遗憾的是,当前社会的大环境、大气候,使学校无法摆脱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桎梏。有的专家在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前的训练时说,一是要重视知识复习和能力巩固的训练,一是要进行高考前的心理训练,而心理训练的有效方法,就是淡化高考意识。事情往往是这样,当学生把高考看得很淡时,没有了心理负担,恰恰在高考中能尽情发挥,考出好成绩。所以高考意识、高考气氛并不是越浓越好。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