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际沟通与说话艺术
21647300000003

第3章 沟通,将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沟通品质就是生命品质

任何一个人在达成他人生各项愿望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需要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别人对你的协助意愿和配合程度,往往决定了你是否能顺利以及是否能快速达成目标。

好的沟通技巧及说服力,可让你处处遇贵人,时时有资源,别人做不到的事,你做得到,一般人要花5年才能达成的目标,你可能只需要两年。因为沟通及说服能力可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机会与资源,减少犯错的机会和摸索的时间,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协助与认可。就像比尔·盖茨,当我们艳羡慕他巨大的财富时,也不能忽视他身后的万人团队。

因此,我们说:沟通的品质就是生命的品质。我们的沟通能力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指数和成功指数。

美国沃尔玛公司总裁萨姆·沃尔顿曾说过:“如果必须将沃尔玛的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可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沟通就是为了达成共识,而实现沟通的前提就是让所有员工一起面对现实。沃尔玛决心要做的,就是通过信息共享、责任分担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

良好的沟通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要让你去逢迎拍马、趋炎附势,做个没有原则的人。事实上,不论是沟通谈判或说服,你唯一要达成的就是双方的一致性。所谓的一致性,是指双方不论在生理和心理状态上,都能进入一个共同的频道或频率,以达成双方观点一致、思考方式一致、行为模式一致的目标。如庄子与惠施的对话:

庄子说:“你看水里的鱼儿多快乐呀!”

惠施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这段话中,庄子希望与惠施在赏鱼时达成一致。庄子与惠施的矛盾就是沟通的矛盾,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那我们怎样沟通呢?途径很多,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并习惯于以书面形式、面对面的形式或打电话的形式进行沟通。而在沟通中,80%是以语言,即说话的形式进行的,那么说什么以及怎样说,是我们成功沟通的关键。也就是说,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运用语言。

说话的能力被我们称为“口才”。在如今的社会中,口才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已经被人们所共识,它不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知识、魅力等,所以说,我们应当掌握能说会道的方法和技巧。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时候一句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让朋友变成仇人,可以让事情功败垂成,也可以改变人生。可见,说话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到处都会受人欢迎。他们能够使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携起手来,成为朋友;他们能够为人们排忧解难,消除疑虑和误会;他们能够安抚人们烦闷的心灵,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们能够鼓励悲观厌世的人,使其微笑着迎接新生活。

能说会道,还是一种立足社会的能力。它能够使你的难成之事心想事成,从而让你在社会处处顺利;它能够使你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从而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事事如意,在商战中左右逢源;它能够使你迅速说服他人,从而赢得与他人宝贵的合作机遇;它能够使你受到上司的重视,得到同辈的尊重和赢得下级的拥戴,从而让你的事业锦上添花、一帆风顺。

人要想提高生命的质量,就需要提高说话水平。时至今日,说话已成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语言更是人际沟通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

提高说话水平,掌握语言艺术,已成为如今成功人士的必备能力。

很多成功者曾经这样总结:全凭自己的能说会道;而很多失败者则归纳:都怨自己的这张嘴。可见,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如果你没有语言障碍,如果你并不缺少才智,如果你想成就人生的梦想,就不能不具备能说会道的本领。而不善言辞或尽说废话、空话、套话的人,他们的人生必然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说话的水平,掌握高水平的语言技能。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天生的语言大师,所以说话技巧只能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只要运用其中的方法和技巧,任何人都可以自如地驾驭语言,潇洒从容地与他人沟通。

沟通:“沟”,指沟通我们的想法、看法和做法,达成共识;“通”,就是把我们的感情疏通得更好。

一言足伤天地之和,一事足折终身之福。

与人来往,讲话是一大艺术,会讲话的人能化解误会,促进友谊,解决困难;不会讲话,只会把气氛弄得更糟。不过只要是柔软、和悦、谦恭的语气,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的。

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沟通的障碍——不会说话

很多时候我们沟通不畅,在于我们不会说话,说出的话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愿或者与我们的目的相反,这是达不到合作的目的的一个重要原因。

案例一:该来的没来。

(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

不该走的走了。

(剩下的客人: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

我不是叫他们走哇!

(剩下最后一位:那就是叫我走了!)

在这段对话中,说话的一方因为只在乎了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导致话说不到位,无法实现沟通上的一致,结果是必然出现矛盾。

案例二:妈妈领着女儿到老邻居开的公司面试。面试结束后,公司老板说:“我们是邻居,我是看着小林长大的,况且又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我们真是求之不得呀。”这时,女儿说了一句话,令在场的人很尴尬。

她说:“我妈妈说,先到你这样的小公司锻炼锻炼,等以后到大公司去工作,才会比较有经验。”

案例三:一男生和他的一对情侣同学逛街,正巧碰到服装店打折,这对情侣就冲上去狂选衣服。带女朋友的男生对另一男生说:“你也选几件衣服给你的女朋友吧。”这个男生推脱说不用了,并且说了一句话,令现场的气氛很尴尬。

他说:“我女朋友一向都穿名牌货,像这样的打折商品,从来都不穿。”

以上案例旨在说明说话的力量,强调说话有时候能决定事情的成败,说话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办事的成败。在你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候更是成也说话,败也说话。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很多能说会道的名人。苏秦、张仪之流就是著名的游说家。苏秦动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使六国订立了合纵的盟约,于是就有了“六国合一”之说。后来张仪帮助秦国游说六国,拆散了六国合纵的关系,帮助秦国吞并了六国。《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威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情况都十分艰难——对手个个不好对付,硬是靠会说话的本事得到了一个在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结果。

希腊、古罗马时代,演说雄辩之风就非常盛行。美国人将“舌头”、原子弹和金钱并称为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可见说话非同小可。

既然说话于治国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那么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觑了。说话对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作为信息的第一载体其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交场合,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的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礼者总是受人鄙视的。

第二,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说话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讲究速度和效率,于是要求人们彼此的说话应充分节约时间,简明扼要,能一分钟讲完的话,就不应在两分钟内完成。同时,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说话者应说普通话,并且要说得有条理,这也是社交活动所必需的。

第三,信息社会要求,说话者还应学会“人机对话”,以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各行各业的高自动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国,已有口语自动识别机,用来预订火车票等。文字的机器翻译若干年后可能将发展成为口语的机器翻译,语言打字机的使用,将使人类的双手获得第二次解放。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不仅能说标准的通用语,更要求人们应讲究如何说话,即说明白的话不说似通非通的话,说准确的话不说含糊不清的话。

不重视说话的“井底之蛙”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迫使人们突出重围,走出家园,去广交朋友,去认真说话,通过说话去创造效益、架设桥梁、增进友谊、创造理想的明天。

说话的效果决定人际沟通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曾给有钱人放牛,甚至一度还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但朱元璋胸有大志,终成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个伙伴来京求见。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犹豫再三,觉得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不念旧情,于是命人传了进来。

那人知道朱元璋从小就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于是一进大殿便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很高兴,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位老朋友。

此后,因为这个人深知朱元璋的脾气,说话总是能够说到他的心里去,所以很得朱元璋的赏识。后来消息传出,另一个当年一块儿放牛的伙伴也来京面圣,见到朱元璋,他高兴极了,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我主万岁!您还记得吗?那时候我们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了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吞下一把青菜,这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最大的心病就是怕人提起自己卑微的过去,见这位儿时的玩伴竟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这么说,不禁龙颜大怒,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他拖出去斩了!”

会说话的人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升官发财,不会说话的人却因为言语不当遭到灭顶之灾。在会说话与不会说话之间,其实并非横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你只需找到可以打开对方心灵的那把锁,就会看到另一番天地。

在这个故事中,第一个伙伴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好面子,所以他不仅能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得到重赏,还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屡获赏赐。而第二个伙伴,虽然所说的意思和第一个伙伴一样,但由于措辞不当,让朱元璋觉得很丢面子,于是刚见面就惹来杀身之祸。

不看谈话对象,不知对方心思,只顾滔滔不绝地胡侃的人,是最愚蠢的。聪明的人,总会在沟通前了解对方的心病所在,知道别人最在意的事情是什么,从而清楚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以获得最佳的沟通效果。

父与子的对话(一)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怎么回事?”

子:“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

父:“现在的确看不出好处来,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可是现在觉得那些知识还是蛮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

子:“我已经耗了10年了,难道那些X加Y能让我学会修车吗?”

父:“修车?别开玩笑了。”

子:“我不是开玩笑,我的同学王明辍学学修车,现在月收入不少,这才有用啊!”

父:“现在或许如此,以后他后悔就来不及了。你不会喜欢修车的。好好念书,将来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子:“我不知道,可是王明现在很成功。”

父:“你已尽了全力了吗?这所高中是名校,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

父:“你知道不知道,把你养到这么大,妈妈和我牺牲了多少?已经读到高二了,不许你半途而废。”

子:“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可是不值得。”

父:“你应该多读书,少看电视!”

子:“爸,唉!算了,多说也没用。”

……

父与子的对话(二)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顶了!”

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子:“没错,学校教的东西根本不实用。”

父:“你觉得读书对你没有什么用?”

子:“对,学校教的不一定对我有用。你看王明,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

父: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

子:“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或许会后悔。”

父:“你也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

子:“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是会吃亏的。”

父:“你认为教育很重要?”

子:“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上不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妈妈吧?”

父:“你不想让你妈妈知道吧?”

子:“跟她说也无妨,反正她迟早会知道的。今天学校举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父:“我有个构想,也许你可以上补习班加强阅读能力。”

子:“我已经打听过了,可是每个星期要耗掉几个晚上!”

父:“补习的代价太高了?”

子:“嗯,而且我答应同学,晚上另有节目。”

父:“你不想食言?”

子:“嗯,不过补习如果真的有效,我可以想办法跟同学改期。”

父:“你其实很想多下点功夫,又担心补习没用?”

子:“你觉得会有效吗?”

……

这是两个对话内容相同,但对话效果不同的片段,是我们生活中常遇的场面。说话技巧的不同,使事情的发展有了不同的走向,所以说话可谓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需,谁把说话当小事,谁就必将在交际中处处碰壁。

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浑身舒服,忍不住会同意你的说法;有的人说起话来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上下不自在;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到讨厌。所以,说话方式不同获得的效果也不同。

我们天天在说话,并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我们说话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们与人辩论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获得胜利?“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的人的称赞。然而,一般人说话是很难句句如此的。照这样看来,说话的确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了。

虽然我们并不想去做辩士和说客,不需要犀利的舌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人的一生不外乎言语和动作,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当中。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让人欢乐,大则可以办成大事;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我们虽然手里并不执掌国柄,不必担心因为说话的轻重或对错,去负着“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可是,我们总不能不顾到“快乐”或是“招怨”这两个与自身利益攸关的大问题吧。很多人都以为说话容易,不像做文章那样难。因为不管大人或是小孩,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说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说话习惯,时间久了,其中必然掺和不少可能导致不佳结果的说话方式和内容。语言习惯形成以后很难改变,可一旦做出改变,换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说话方式,可能新的结果会给你一个惊喜。

一个周末,许多青年男女伫立街头。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与情侣相会的,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其中一个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另一个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青年男女都纷纷让他擦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尽管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这与此刻青年男女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就与此刻男女青年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干干净净、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一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说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见,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

听话的效果帮助人际沟通

沟通首先是倾听的艺术。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会倾听的人到处都受欢迎。

虽然从对方的行为态度中可以辨别出他的心意,但是看透对方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对方多说话,凡是善解人意的能手,都是借着相互间的交谈来透视对方。

有这样一位经理,他的做法就和我们所说的原则背道而驰。他心存好意,请员工刘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劝服刘某留下来,可是却没有收到效果。因为在吃饭时,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心情放松,然后再引出他心中的话,可是经理一开始就在说教。自己这么严肃,叫对方如何能轻松起来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就是严肃的说教。

现代心理学,对于这个道理早已做了彻底的、有系统的分析。不过追本溯源,最先持有这个观点的人,当推2300年前的韩非子。

对此,韩非子认为:如果要听取对方的意见,应该以轻松的态度来交谈,我们可以从旁引导,让对方有多开口的机会,对方肯说出他的意见,我们就能根据他的意见,去分析透视他的心意。

无论是怎样的话题,都应该让对方尽量去发挥,无论内容是否真实,我们都可引来作为判断的资料,资料愈多,我们的判断就愈正确。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叫你一句话也不说,只默默地去听对方说话,因为过分的沉默,会使对方不好意思继续说下去。我们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痛痛快快地把话说出来,了解对方的心意。因此,必要时我们应想法把对方引导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地。

韩非子还说:不要使对方因为你的话而不能接着说下去。因此,我们开口发言时应多加斟酌。

每一个人都喜欢叙述与自己有关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叙述;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都想探知别人的秘密,并且都想及早告诉别人。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一吐为快”的心理,有时候会受到某种因素的限制,不敢大胆地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想办法解除限制,这样对方就会自动说出心意了,这就是所谓的“善解人意”。

部属结结巴巴向上司汇报事情的时候,如果上司很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结结巴巴的,有话快说。”那位上司,真是比封建时代的君主还要专制!

假如对方因为某种因素而不说话的时候,你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使他很自然地说清楚才对。

表示赞同对方的行为,也是“善解人意”的一种方法。像别人对我们表示赞同一样,有时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向人表示赞同。但这种表示赞同的行动,不宜太快或太慢,因为过与不及都会使对方认为你是虚伪的。

真正巧妙地表示赞同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和趋向,然后从多方面协助他(就像向导一样为他开路)使他的谈话内容能够流畅,最好在他做结论时,你就可以向他表示赞同。

“唔”“对”“有道理”……这类口头语不宜多用。有时故意质问或做轻微的反驳,也可激起对方的兴趣,使他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但是,真正会说话的人,在交谈中不仅仅要求对方能畅所欲言,同时他自己在暗中还要把持领导的地位。这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要表示赞同,一方面要适当地加以询问,然后把对方引导到预期的话题上来。他不会让对方发觉整个交谈过程都是由他操纵的。

有一位在新闻界很有名的记者,他的文章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他的采访能力非常强。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他去采访,对方就不得不说出真话来。据这位记者表示:“这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能够充分了解对方的立场,把握好提问的方法,并配合自己的精力和耐力,再难的对手,我也不怕。”

有一次,他这样说:“老实说,我只是站在伴奏者的立场来演出,只要伴奏得法,不善于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好。”

听话对象的不同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民族、地域、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阅历、性格等诸多方面。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能够听得懂,也有人听不懂。有的人可能只听明白了本意,也有人可能听出了弦外之音。同样一个意思,有人领会为褒,也有人可能领会为贬。所以,我们说,只有语言的接受对象——听话人才能检验说话者的表达效果。因此,对说话者来说,要想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就必须区分接受对象。

如果见到一个5岁以下的孩子,要和他讨论糖果。

如果见到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要和他讨论游戏。

如果见到一个18岁左右的学生,要和他讨论高考。

如果见到一个18岁左右的社会青年,要和他讨论时下最流行什么。

如果见到一个20岁以上的男青年,要和他探讨恋爱的技巧。

如果见到一个20岁左右的漂亮女青年,要和她讨论哪部电影最经典,哪里的小吃最出名。

如果见到一个24岁以上的独身女青年,就要巧妙地避开“男人”这个敏感话题,谈谈她的事业、化妆品。

如果见到一个初为人妇的女子,要和她探讨厨艺、她丈夫的事业等。

如果见到一个初为人母的女子,要和她讨论育婴经验、奶粉调制等。

如果见到一个孩子18岁左右的母亲,就和她谈谈孩子的未来。

如果见到一个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就和她谈谈她老公的身体情况。

如果见到一个儿孙满堂的老奶奶,就和她谈谈她的幸福晚年。

这就是说话的技巧——“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不是圆滑,而是一种做人的艺术。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呢?

大家不妨从下面几点多做一点工作。

(一)对于一个人要多从他的言行举止等方面观察他的性格。要想征服一个人,必须先了解一个人,只有了解了他,才能够说出他爱听的话。其实了解一个人有很多途径,可以先通过熟知他的人了解一下他的性格特征,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了解他。总之,只有先仔细地了解一个人,才能够做到“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

(二)置身一个环境中,必先搞清人和人的关系,搞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搞清他们喜欢听什么、厌恶听什么,高兴听什么就说什么,讨嫌的话绝对不说。

(三)开拓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和各种人都有话可说,才能够说出对方爱听的话。

和人谈话时,能够面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说出的话让人爱听,必须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只有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说出他们爱听的话,才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心。

用尊重消除沟通中的障碍

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充当什么样的身份,礼貌一直是维持人际关系不断互动的规则。有句话叫“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一个有礼貌的人到处都会受欢迎,受到人们的热诚接待,而一个习惯于出口不逊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然见一位老汉从路边经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无礼!”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然不见人。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便掉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还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虽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礼貌。“人而无礼,不知其可。”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说明一个人在言谈举止方面如果不注意礼貌所带来的后果。

秦昆老师是一所高校有名的教授。有一天,一位外校的同学来找秦教授,要秦教授做他论文的校外评阅人。因为当时规定,论文答辩时要请一个校外的专家来指导。这位同学一进门,见秦老师的屋里坐了好几位老师在商讨什么问题,他也搞不清哪位是秦教授,就张口问道:“谁是秦昆呀?”

秦老师听到这个学生直呼自己的名字,脸色微微一变,但还是有礼貌地对他说:“我就是,找我有什么事吗?”

那位同学大大咧咧地说:“噢,你就是秦昆呀,我可早就听说过你了。我是某教授的学生,我的论文你给我看一下!”

秦教授到底是有涵养的人,看到这个学生这么没有礼貌,只是随口说道:“那你就放那里吧!”

这名学生就把自己的论文往秦老师的桌子上一扔,对秦老师说:“你快点看呀!后天我们要论文答辩,你可别耽误我的事!”

秦老师这么有涵养的人也忍受不了了,火气顿时涌上来,他对这位同学说:“这位同学请留步。请问一下是谁找谁办事呀?你的论文拿走,我没有时间给你看!”

一向很有涵养的秦老师为什么这么生气呢?都是这个同学不懂礼貌惹的祸。对方是一个名满天下的教授,他却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直呼其名,一点儿都没有尊敬人的意思,怎么会让秦教授高兴呢?

其实,找人办事得像个找人办事的样子。这名同学如果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对秦老师这样说:“秦教授,我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了,所谓名师出高徒,以前没有机会师从于您,临到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您的栽培。知道您工作繁忙,但是我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导,希望秦教授您百忙之中给弟子一个机会。”

他能够这么说,不要说秦教授这样有涵养的人了,任何一位老师都会热心地为他评阅论文的。

礼貌就是一个人的名片,说话有礼貌的人到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礼貌不礼貌,看似小事,可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大事的成败。正如有位名人说的那样:“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所以,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待人。

周总理是礼貌待人的楷模。他常说:“衣着整齐是一种礼貌,表示对人家的尊重。”他虽身为国务院总理,却总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处处以礼待人。每次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是站起来用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点头致谢;每到一处视察工作,他总是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道谢;每次在深夜回家的途中,他也总是再三嘱咐司机要礼貌行车,让外宾先走。外国记者赞美说:“大凡见过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周总理逝世时,一些外国报纸写道: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情。周总理以礼待人,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那么我们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注意自己语言的礼貌呢?一般需要注意“四有四避”的问题,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一、“四有”

(一)要有分寸。

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体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言辞的分寸。

(二)要有礼节。

有5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在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5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的回敬、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等。

(三)要有教养。

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别人就是在别人不讲礼貌时,要视情况加以处理。

(四)要有学识。

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必然十分重视知识,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粗浅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二、“四避”

(一)要避隐私。

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的重要表现。欧美人一般不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收入之类,否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不礼貌的。

(二)要避浅薄。

浅薄,是指不懂装懂,讲外行话或者言不及义。如:言词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与浅薄者相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听他们谈话,则无疑会感到不快。社会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万能博士”或“百事通”。我们应当学有专攻又知识渊博,但总有不如他人之处,总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这时就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三)要避粗鄙。

粗鄙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及其两性,不堪入耳。言语粗鄙是最无礼貌的表现,它是对一个民族语言的污染。

(四)要避忌讳。

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忌讳的语言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社会一种重要的礼貌语言,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避免触忌犯讳。

下面是一些重要避讳语的类型:首先是对表示不吉利的事物的词的避讳。比如关于“死”的避讳语相当多,就是与死有关的事物也要避讳,如棺材说“寿材”“长生板”等。其次是对谈话对方及有关人员生理缺陷的避讳。比如现在对各种有严重生理缺陷者通称为“残疾人”,是比较文雅的避讳语。最后是对在道德、习俗上不便公开的行为及事物的避讳。比如,把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叫去洗手间等。

总之,语言文明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学习、加强修养,使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貌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修养,在和他人交谈的时候,有礼貌的人都会给人一种好感,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礼貌。

用声音打动他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你自己。”

很多人都爱听相声,都会被相声中那种惟妙惟肖的声音、语气给逗乐了。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的相声艺术至今还是经久不衰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相声演员的声音充满了魅力,能够使人爱听,愿意听。所以,侯宝林、马三立等艺术大师的精品段子如今还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声音是语言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媒介,美妙的声音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要不宋世雄、赵忠祥等人的声音怎么会感动那么多人呢?人们总是被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所吸引,当你处于茫然无助之时,温暖的声音可能会让你顿生雄心,重新站起来,从而使事情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声音的确具有超乎寻常的魅力,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上午,女主人独自在家,当听到门铃声打开门后,眼前的一幕让她愣住了。一位彪形大汉手拿一把菜刀凶神恶煞地站在门口,妇人见此情形,很快就镇定了,面带微笑温和地说道:“哟!您卖刀啊!请进吧。”进屋后,女主人请他坐下,又热情地为他倒茶,这一意外之举令本想来打劫的大汉不知所措。接着女主人又坐下来,还不时地讨价还价。整个过程,女主人始终用一种亲切的语气和这位男子说话,一切都显得如此的亲切与从容。男子紧张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心中本要抢劫,却借机把刀卖给这位女主人,就赶快跑掉了。

声音的魅力竟是如此神奇,着实让人意想不到,但女主人的确凭着那温和而亲切的声音打动了一个本打算打劫的男子,让他迷途知返。所以,能说会道的人都需要具备声音的魅力。要想使自己的声音具有魅力,就要提高自己的口语发送能力。

那什么是口语的发送能力呢?简单地说,就是说话时对速度、节奏、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语流的顿挫断连的控制和变化能力,它是语言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有较好的声音发送能力,不但发音明亮悦耳、字正腔圆,而且还能随着交际的内容、场景、双方的关系的不同,有高低抑扬、快慢急缓、强弱轻重、顿挫断连、明暗虚实等多种变化,其声音就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如何提高口语发送能力

(一)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读错字或发音不准,会闹出笑话,毫无魅力可言;吐字不清,含含糊糊,使听众感到吃力,也会降低其接受信息的信心。

(二)要注意声调和语调。

声调即单个词的调子,语调即贯穿整个句子的调子,两者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抑扬。语调可分为降调和升调两种基本类型,随着句子的语气和表达者感情的变化,可以变化出多种类型。语调有区别句子语气和意义的作用。如“你干得不错”说成降调是陈述句式,带有肯定、鼓励的语气;说成升调是疑问句式,带有不信任和讽刺的意味。在谈话时应注意,以增强吸引听众的魅力。

(三)要注意语言的速度节奏。

人们说话时,影响速度节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速度节奏的控制和变速度节奏的控制,一般要通过音调的轻重强弱、吐字的快慢断连、重音的各种对比,以及长短句式、整散句式的不同配合才能实现。人们应掌握这些规律,做到快慢适中,快而不乱,增强语言形象的美感。

(四)提高口语发送能力,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从说话的音强变化等方面来改进语音形象。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是语言的载体,声音动听,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别人都爱听自己所说的话。所以,我们在谈话的时候,要注意使自己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打动别人。

在声音的传达过程中,语气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沟通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因为语气传达着情绪。

1990年,当哥伦比亚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飞机正在接近纽约肯尼迪机场时,该飞机的飞行员告诉机场空中交通指挥员,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做了几次着陆尝试的该飞机燃料快被耗尽了。然而,由于空中交通指挥员经常听到这些话语,他们对该架飞机的情况并没有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尽管该飞机的机组成员都清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他们却没有向空中交通指挥员发出“燃料情况紧急”信号,而这个信号却可以迫使空中交通指挥员安排该飞机在其他飞机之前降落。而且,该架飞机飞行员的声音和语调也没有显示出燃料问题的紧迫性。肯尼迪机场的空中交通指挥员没有意识到这架飞机的真实情况不佳。最后,该架飞机的燃料耗尽,它坠毁在了距离机场16英里的地方,导致73人死亡。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语气的作用。

语气在和别人谈话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说话对方容易接受、愿意接受,有的人说话对方就不容易接受、不愿接受或者很难接受。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语气的不同造成的。一句同样的话,如果用不同的语气来说,就会起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效果。例如“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果用真挚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满怀着对于自己爱人的一腔真情;如果用油腔滑调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在说话时的语气。

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很善于用自己的语气帮助孩子们。在他的班上有一个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谈,被别的同学称为“弱智”。这位老师在担任他的班主任后,就对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经常鼓励他。有一次课外活动,这个同学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这位老师便走过去,用最温柔、最耐心的声音同他说话:“我发现你上课听讲挺认真的,而且反应并不比别人慢,老师相信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这个同学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老师又把他带到孩子们中间,并且陪他一起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都争着和他做游戏。慢慢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学习也提高上去了,再也没有人说他“弱智”了。

在这位同学的转变过程中,老师的爱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爱心正是靠这种富有爱心的温柔语气表示出来的。

说话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却不是靠声高来实现的,而是靠语气的得体而取胜。虽然说“理直”就“气壮”,但有理也要有礼,有理不在声高。有理再加上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情通理达”的效果。所以,把握好说话的语气,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事情有轻、重、缓、急,语气有抑、扬、顿、挫。只有把握了说话语气的分寸,才能使说出的话被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说话的预期效果。

当然,说话语气的运用要分对象、分场合、分时间。不同的情况,要运用不同的语气,这其中的分寸,就需要说话者灵活掌握了。

二、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

首先,要因人而异。

驾驭语气最重要的一条是语气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者的情绪和语气。语气适应于听者语气,才能同向引发,用喜悦的语气就会引发对方的喜悦之情,用愤怒的语气就会引发对方的愤怒之意;语气不适应于听者,则会异向引发,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对方的满腹牢骚,等等。

其次,要因地而异。

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流速度,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增加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

最后,要因时而异。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时候说,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能够产生正确的效果。语气傲慢者使人反感,语气谦卑者使人喜欢。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就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

在与人交往时,要想说话让人家爱听,喜欢听,就要注意控制好自己说话的节奏。

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还是日本队打败中国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

这位学生说的话之所以让别人不明白,就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说话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其实就是说话的快慢。书面语是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而说话时就要借助节奏,来帮助我们表达感情。生活中,有的人说话很快,一大堆话一口气就能说完,别人形容像是打机关枪。而另外一种人则恰恰相反,说话慢条斯理,半天也挤不出一句话来。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没有掌握好说话的节奏。说话要有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形成了口语的乐感,悦耳动听,否则话语不感人、不动人。口语中有规律性的变,叫节奏。有了这个变化,语言才生动,否则显得呆板。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他上台不是唱歌,而是把数字有节奏地、有变化地从1数到100,结果倾倒了所有的听众,甚至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见节奏在说话中是多么重要。

节奏主要体现为快慢和停顿。说话没有节奏变化就会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欲睡。反之,如果能够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就会使人愿意听、喜欢听。

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主讲老师在谈到细节描写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然后就闭口不言,停顿下来,让同学们自己去揣摩。台下的大学生们活跃起来了,有的私下议论,有的举手回答,有的干脆掏口袋,模拟一下自己回宿舍时找钥匙的动作。等同学们讨论过一阵子,老师才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才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某一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正好门开了。而大多数的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砰’的一脚或一掌,门打不开,才找钥匙。摸了书包摸裤袋,摸了裤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了钥匙串,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又摸错。”主讲老师的描述引起了会场中一片会心的笑声。等到同学们的笑声过后,老师趁势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这位写作老师巧妙地利用停顿,让学生探索悬念的答案,然后利用解答悬念抛出讲学要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利用说话节奏的效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只要掌握好什么时候应该减速什么时候应该加速就可以了。

第一,说话时应该减速的地方。

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极为严肃的事情;勉强控制的感情;使人感到疑惑的事情;数据、人名、地名;等等。

第二,说话时应该加速的地方。

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不太重要的事情;精彩的故事进入高潮时;无法控制的感情;等等。

说话的节奏和说话的语气一样,都会影响到听众。说话的节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说话的节奏快了,会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说话的节奏慢,会给人一种平缓的感觉。所以,在说话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说话的节奏,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

善于称呼才能让人喜欢你

称呼,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一方对另一方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称呼是一种友好的问候,是人与人交往的开始。有形成文明规范的礼貌称呼,也有朋友之间的“昵称”“绰号”。如何称呼别人,是非常有讲究的一件事。用得好,可以使对方感到很亲切,可以帮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反之,如果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恼怒,使双方的交流陷入尴尬的境地,导致交流不畅甚至中断。

一位大学生,刚考进大学的时候对于周围的环境不是特别熟悉,这时她看到自己宿舍楼的管理员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妈,就上去问这老大妈:“老奶奶,去食堂怎么走呀?”谁知道,这位大妈竟然把头一扭,没有搭理她,这位大学生感到很纳闷,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时,旁边一位管理员过来对她说:“她不喜欢别人叫她老奶奶,你得叫她阿姨,她就对你热情了。”原来,这位老大妈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是心还是年轻的,所以她不愿别人叫她奶奶,而喜欢别人叫她阿姨。于是,这位大学生走过去,亲热地叫了一声“阿姨”,果然这位老大妈很热情地转过身来,对她说:“有什么事吗?”当她知道这位大学生要去食堂时,就一直领着她找到食堂才回来。由此可见,对于别人称呼的重要性。

称呼他人是一门极为重要的艺术,若称呼得不妥当很容易让他人产生反感,甚至忌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在称呼别人时,除了要注意有礼貌之外,还要注意各地方的地域差别。由于各地的风俗人情不一样,不同的称呼所蕴含的意思也不一样。有时候在这个地方是尊敬的意思,但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就有侮辱的意思,所以这一点要多加注意。

陈先生一次出差广州,和朋友一起到一家餐厅吃饭,因为习惯,他随口喊道:“小妹,给我们拿点纸巾。”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服务员迟迟不动,周围所有的人都以不屑的眼光看着他,陈先生以为她没有听见,又高声叫了一下,谁知这位服务员干脆走开,再也不搭理他了。后来,在朋友的解释下,他才得知“小妹”这个称呼在广州很敏感,特别是对一些外地打工的女孩来说,是一种鄙视和瞧不起的称呼,也难怪陈先生称呼人家“小妹”受到了冷遇。

称呼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交往当中就要注意慎重地选择称呼。那么在选择称呼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一、要考虑对方的年龄

见到长者,一定要用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更合适。

二、要考虑对方的职业

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别人的职业。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公职人员、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对刚从海外归来的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称呼倒会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

三、要考虑对方的身份

有位大学生一次到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是他的爱人开门迎接,当时不知称呼什么为好,脱口说了声“师母”。老师的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这学生大不了多少。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都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

四、要考虑说话的场合

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分不同的场合。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总”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体现了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

五、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之类的称呼,反而显得外道、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交际过程中,称呼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而且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而听话者通过对方所选择的称呼形式可以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造成对方的不快,为交际造成障碍。为了保证交际正常进行,说话者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

不要忽视非语言因素

柯恩登在为林肯写传记时,用这样的文字来描写他:“林肯更加喜欢用脑袋来做姿势,他会经常扭动头部。当他想要强调某个观点的时候,这种动作特别明显。有时,这种动作会戛然而止……随着演讲的进行,他的动作会越来越随意,最后趋于完美。他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然感和特点,这使得他变得很高贵。他瞧不起虚荣、炫耀和做作……有时为了表示喜悦,他会高举双手大约成50度,手掌向上,看起来好像要拥抱那种情绪。当他想表现厌恶时——比如对黑奴制度——他就会举高双臂、握紧拳头,在空中挥舞,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感。这是他最有效的手势,表现了他最坚定的决心,看起来他好像要把这些东西扯下来烧了一样。他总是站得很规矩,双脚并齐,决不会一脚前一脚后,也决不会扶在什么东西上面。在整个演讲中,他的姿态和神态只有稍微的变化。他也决不乱喊乱叫,不会在台上走动。为了使双臂轻松,他有时也会用左手抓住衣领,拇指向上,而只用右手来做手势。”

林肯的肢体语言所呈现出的信息是如此丰富,有人还根据林肯演讲时的一种姿态为他雕塑了一座雕像,立在林肯公园内。当然,你没有必要一定要模仿林肯的姿势,但是你一定需要注意你的姿势。

你要知道,非语言信息所传达出的信息比语言本身更富有内涵。你的体态,包括你的表情、身体姿势和手势所传达出的信息构成了你的一种肢体语言。这种信息,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和说服效果,成为你个性魅力的展示,并作为你独特的形象深入人心。

当别人对你做出如下评论时,你就应当找出问题的根源了。“他懒吗?”“病了吗?”“累了吗?”如此消极猜测的话,很可能是因为你呈现给他们的体态中含有了这类信息。当然,仅仅注意这些还远远不够。你需要加倍完善和丰富你的体态,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来做。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具有极其丰富的含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就是心灵的外观。你的所有情绪都写在你的脸上,如果你不是一个善于控制情绪的人。无论如何,你可以而且往往会通过表情传达更多的信息。

表情有喜怒哀乐,但是对说话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最重要的表情是微笑,它是拉近你和对方距离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当然,还有更多的表情,这要看你的说话内容而定了。

二、身体姿势

在你讲话之前,听话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演讲的时候——如果你必须面对对方坐下,你就必须注意坐姿。不要四处张望,那非常像是一只动物在找一处可以躺下来过夜的地方,而不是表示对与对方谈话更加有兴趣。

在你坐下来的时候,不要玩弄衣服或别的什么东西,这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而且这样会使人觉得你不够稳重、没有自制力。所以,你必须保持静止状态,控制自己的身体。

当你准备讲话的时候——不论你是站着还是坐着——挺起你的胸膛,显出你很有自信的样子。不要等到面对听众时才这么做,你平时就需要这么做。

三、手势

手,人类身体最灵活的部位。手的表情——手势,使人类肢体语言具有最丰富的内涵。手势语言是人类在漫长进化历程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沟通工具,手势语言是运用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传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使用的范围很广,便捷、灵活、变化多样,不仅能辅助有声语言,甚至有时还可以替代有声语言。正因为如此,有人称手势语言为人类的“第二语言”。

手势是最自由和最强有力的体态语,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往往也最容易犯错误。这里讲述手势语,主要讲当你站着讲话时的手势。

那么在讲话时,你应该如何利用好你的双手呢?在你开始讲话的时候,最好忘记自己的手,你不用担心会失去它。它们会很自然地下垂在身体两侧,那是最好的一种姿态。当然,在需要的时候,你会记得用它们来做出恰当的手势的。

大多数人也许会保持这么一种姿势,他们要么把手放在背后,或者插在口袋里,或者放在桌子上,因为这样做能减少他们的紧张感。这时,你更没有必要在乎它。许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即使罗斯福总统有时也会这么做,好像这种姿势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似的。

实际上,除了一些经验之外,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并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兴趣来做手势的。唯一有价值的手势,就是你天生学会的那一种。手势完全不同于衣服,衣服可以穿上换下,而手势却是发自内心的,就像大笑、腹痛、晕船一样。一个人的手势,是属于他个人的东西。

既然如此,我们只要随心所欲地发挥就好了。只有那些你内心当中的冲动和欲望才是最值得信任的,这些东西给你的指导最重要。但是你还是需要注意下面几点,以更好地提升你说话的力度,塑造你完美的形象。

(一)不要过多地重复同一种手势,那将会留给他人枯燥的印象。

(二)不要用肘部做短而急促的动作,由肩部发出的动作看起来要好很多。

(三)手势不要结束得太快。

享受说话的乐趣

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大多以口若悬河名扬四海。他们在当众说话时,表情泰然自若,语言真切动人,从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然而,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缺乏自信,羞于当众讲话。在美国,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的问题,对300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人们最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有人坦然承认自己的羞怯:“我总是因为羞怯,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

说话羞怯的人通常认为别人很勇敢,怯场的只有自己。因此,他们总是责备自己:“为什么只有我是这样的呢?”其实,说话怯场的人非常多,并非某个人特有的“专利”,只不过别人怯场的状态你没有在意罢了。

在卡耐基的演讲训练班里,经调查得出80%~90%的学员在上课之初会感到上台的恐惧。许多职业演讲者都向卡耐基坦白过,他们从来没有完全消除登台的紧张情绪。在他们发言之前,总是会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在演讲开始阶段一直持续着。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要脸”,就是特别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每个人都有一种理想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别人都以赞许的目光看待自己;每个人还都有一种社会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在群众中和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欢自己;每个人都有一种性别上、年龄上、职业上、家庭上,以及经济上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融入社会。对经验很少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更是十分自然而强烈的。年轻人总有一些从未体验过的欲望和不便公之于众的弱点和心愿。于是,自信与自卑、开朗与烦恼、大胆与怯懦、立志和消沉等互相矛盾的心理在他们身上往往混合存在、交替出现,因而他们也就特别关心自我形象在别人心目中会是什么样子,对周围的一切也就特别敏感。

由于害怕丢面子,被人议论,所以胆怯、腼腆、惊慌和恐惧便涌上心头。这种胆怯心理,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在大多数人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其比例还相当高。在青少年中大约占80%以上,而在已经工作多年、有一定阅历的人当中差不多也占5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性的普遍难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者如此;生性活泼、思想活跃者如此。即便演说专家、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我们拧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说话时无忧无虑、应付自如。他们也常常怯场。据闻,日本某演员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10分钟。美国某播音员,起初每临播音,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纵览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演说家最初都有过怯场的经历。就拿丘吉尔来说,他当年在演讲台上窘迫不已,恐惧得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直到被轰下台去。但他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勤讲多练,决不放过每一次讲话机会,演讲水平日益提高。后来,他的就职演讲被誉为最精彩的首相就职演讲之一。

又如美国著名的总统演讲家林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尽管经过周密细致的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遭到了失败。极度的恐惧让他语无伦次,别人不知他在说什么。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日益繁衍,人类的语言也渐趋复杂化、技巧化。同时,由于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性情孤僻,致使他们产生了对说话的胆怯心理。

“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说话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

然而,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会误以为自己是个例,他们总是会想: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呢?要是能像别人一样谈吐流畅该多好啊!其实,人人都会出现说话胆怯的情况,怯场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日本有位专家认为,人类用以视觉为首的五官来感知外界的动态,随即采取相应的行动。所谓“怯场”一事,乃人体器官正常动作的一种先兆,这种动作是当在大庭广众或见到意想不到的陌生面孔等之后,五官感受到了,并对之作出反应,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说话者想到: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有可能怯场!那他心里就会踏实多了,并随之镇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平时生活中关于怯场之类的事反复地思量一下,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正确对待怯场这件事。

问问自己为什么怕被人笑呢?自己说的话真的值得被人取笑吗?怎样才能避免被人笑话呢?是不是自己说话缺乏自信才招致别人笑话呢?究竟怎样才能克服胆怯,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呢?如果说话者能够真正地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查出了症结所在,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说话怕羞的人甚至可以这样想,如果你被一个人取笑,不等于所有人都会取笑你;如果你的话可笑,那并不代表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人取笑;如果你的话可笑,那别人笑的只是那句话,而不是你本人。何况,谁都被人笑过,这是很平常的事。而且,如果那个笑你的人是一个以取笑别人为乐的人,那么错不在你身上,而在取笑你的那个人身上。古今中外那么多名人都有过怯场的经历,你只是一个普通人,紧张是在所难免的。

在现实生活中,羞于讲话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心理准备和实际训练,通过下列方法你就可以克服。

一、努力使自己放松

一般紧张时说话都会有以下几种表现: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话没有条理。因此,全身放松,进行深呼吸,你就会很快冷静下来,精力集中。

二、搜集一些有吸引力的话题

在平时生活中,你要随时注意观察他人谈论的话题,自己开口说话时,多谈论一些能引起别人兴趣的话题,同时避免谈及一些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这样可以避免谈话时自己过分紧张。

三、丰富话题内容

话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你对生活的感受和观察。平时你要多留心生活,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积累丰富的话题,锻炼自己说话的胆量,保证讲话时心中不会紧张。

当你真正认识到说话怯场的真实状况,就不再那么担心会“丢脸”。心情放松下来,你的谈吐自然会随之舒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