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绪调整与潜能开发
21647200000008

第8章 潜能助你成功

用坚韧敲开潜能的大门

拜伦诗中说:无论头顶是怎样的蓝天,我都坚韧地对待。成败皆在毫厘之间,只要是你选择的,再苦再难都要挺住。因为,只要你真实地付出了努力,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的。只要再挺一会儿,就能够达到无限成就。

生命中的芝麻开门

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些坚韧不拔的人。无论现在境况如何,都要保持自己的韧性。

莎莉·拉斐尔是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曾经两度获奖。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每天都有800万观众收看她的电视节目。可是她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却曾被辞退18次。

刚开始,美国的无线电台都认定女性主持不能吸引观众,因此没有一家愿意雇用她。她便迁到波多黎各苦练西班牙语。有一次,多米尼加共和国发生暴乱事件,她想去采访,可通讯社拒绝了她的申请,于是她自己凑足旅费飞到那里,采访后将报道卖给电台。

1981年她被纽约一家电台辞退,无事可做的时候,她有了一个节目构想。虽然很多国家广播公司觉得她的构想不错,但碍于她是女性,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她的构想,最后,她终于说服了一家公司,受到了雇用,但她只能在政治台主持节目。尽管她对政治不熟,但还是勇敢尝试。1982年夏,她的节目终于开播。她终于发挥自己的长处,畅谈7月4日美国国庆对自己的意义,还请观众打来电话互动交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节目很成功,观众非常喜欢她的主持方式,所以她很快出名了。

当别人问她成功的经验时,她发自内心地说:“我被人辞退了18次,本来大有可能被这些遭遇所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它们鞭策我前进。”

爱默生说过:“我们的力量来自我们的软弱,直到我们被戳、被刺,甚至被伤害到疼痛的程度时,才会唤醒包藏着神秘力量的愤怒。”我们生命中的芝麻开门,就是这神秘力量的爆发。

坚韧铸就辉煌

你还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没有用吗?其实,那是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用永不言弃,锲而不舍的坚韧,去实践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你就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潜力之大。

腔棘鱼又称“空棘鱼”,因为脊柱中空而得名,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鱼类,由于科学家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找不到它的踪影,因此认为这个登陆英雄已经告别了世间,全部灭绝了。1938年在南非,科学家却发现了一条空棘鱼,这个史前鱼种还活着!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空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的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了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

这个安静的角落就是1万米深的海底,众所周知,人类入海比登天还要难。首先是巨大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1个大气压。在1万多米深的海底,压力将高达1000个大气压,别说人的血肉之躯,就是普通的钢铁构件也会被压得粉碎。还有海底的恶劣环境,黑暗、寒冷。太阳光进入海中很快被吸收,水深10米处的光能只及海洋表面的18%100米深处则只有1%。光线稀少、热量自然难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空棘鱼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并把自己隐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里。在恶劣的海底世界里,它们以生存为目标,学会与压力共处,在自己的历史空间里痛并快乐地生存着,超乎想象地生存了4亿年!

只要你想,并以坚韧的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永不停止挖掘自己的长处,你就能开发出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我们每个人获得新生。

因坚韧而挺拔,因不屈而精彩

爱迪生研究电灯时,工作难度出乎意料地大,1600种材料被他制作成各种形状,用做灯丝,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寿命太短,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太脆弱、工人难以把它装进灯泡。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的成果,半年后人们失去耐心了,纽约《先驱报》说:“爱迪生的失败现在已经完全证实,这个感情冲动的家伙从去年秋天就开始电灯研究,他以为这是一个完全新颖的问题,他自信已经获得别人没有想到的用电发光的办法,可是,纽约的著名电学家们都相信,爱迪生的路走错了。”

爱迪生不为所动。英国皇家邮政部的电机师普利斯在公开演讲中质疑爱迪生,他认为把电流分到千家万户、还用电表来计量是一种幻想。爱迪生继续摸索。人们还在用煤气灯照明,煤气公司竭力说服人们:爱迪生是个吹牛不上税的大骗子。就连很多正统的科学家都认为他在想入非非,有人说:“不管爱迪生有多少电灯,只要有一只寿命超过20分钟,我情愿付100美元,有多少买多少。”他毫不动摇。在投入这项研究一年后,他造出了能够持续照明45小时的电灯。

有位著名科学家说过: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难,往往是新发现的预兆。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种神赐的力量,它不在普通的感官中,而隐藏在心灵深处。这种力量一旦爆发出来,使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有多少次困难临头,开始以为是灭顶之灾,感到恐惧,受到打击,似乎无法逃脱,胆战心惊。然而,突然间我们的雄心被激起,内在力量被唤醒,结果化险为夷,一场虚惊。正是那些潜藏在内心的精神力量,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曾唤起的精神力量,使凡人成为巨人。充分利用这种神赐的力量吧!

坚韧造就传奇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19岁那年,一次滑雪,他与朋友做游戏,要从朋友张开的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在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断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身瘫痪。自此以后,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的残疾人,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再说第二个人,他会驾驶汽车,会开轮船,并且还成了飞行员。能自由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当他33岁的时候,竞选温哥华市议员,成功了。在连续做了12年市议员后,他又被温哥华市民推上了市长的宝座。

还有第三个人,他是工商管理硕士,是多个非营利助残团体的创建人,是多种助残设备的发明人,还是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众人的欢迎。

以上这三个人怎么样?单说某一个人也没什么,可是如果说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那就很富传奇色彩了。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加拿大的萨姆·苏利文,一个不折不扣的奇人。

苏利文是如何由一个重症残疾人变成一个奇人的呢?

在折断脖子后的几年里,待在家里的苏利文陷入了选择生还是死的挣扎中。他把受伤前打工赚的钱都取了出来,买了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汽车。为了不让父母太伤心,他设计了开车坠崖这种自杀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几次“坠崖练车”都没有成功。此后,要强的苏利文不忍再拖累两位老人,便坚持离开了家,搬到了一个半公益半营利性的公寓。

一天晚上,苏利文又一次独自在房间中品味绝望的痛苦。他盯着空白的四壁,感觉自己的生命就像它们一样空虚。他坐着轮椅来到户外,看到远处的城区正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他想那里有沸腾的生命活力,人们正在摇动着生活风帆向前航行。此刻,苏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脑很好用,也能够独立吃饭穿衣,甚至还能微笑。苏利文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工作。”苏利文此时对自己说道,“受伤前我有十亿个机会,而现在我还有五亿个。”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萨姆·苏利文诞生了。

从那以后。苏利文广泛涉猎知识,勇于挑战生活。他不但学会了驾驶飞机,而且还教会了另外20位残疾人飞行。由于温哥华的华人超过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苏利文还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这在他以后的竞选中收效奇特。苏利文一讲广东话。就会得到华人的掌声和鼓励。市长选举中,华人几乎把选票都投给了苏利文。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传奇经历赋予萨姆·苏利文?答案是不屈不挠地与生活抗争的精神,正是这种坚韧的气质,唤醒了他心中的巨人,造就了他的传奇人生。他曾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面对挑战时的表现,这与他是否坐轮椅无关。

黄金心态是激发潜能的动力

一位哲人曾说过:你的心态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

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与想象力。”新世纪里,积极的心态是关乎企业和个人未来的根本竞争优势!拥有黄金心态,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拥有黄金心态,我们才能具有驾驭大脑兴奋中的能力,造就幸福人生。

追求卓越为生命增值

在人生历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能领略快意人生的洒脱和事业成功的豪迈,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要你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

戴尔做了一年半的推销业务,看到许多比他后进公司的人先后都晋升了职位,而且薪水也比他高很多,他百思不得其解。想想自己来了这么长时间,客户也联系了不少,薪水也能凑合着应付日常开支,可就是没有大的订单让他的业务有所起色。

有一天,戴尔像往常一样下班就打开电视若无其事地看了起来,突然有一个名为“如何使生命增值”的专家访谈栏目引起了他的注意。

心理学专家回答记者说:“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厚度。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要使生命增值,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职业领域努力地追求卓越!”

戴尔听完这话后,信心大增,立即关掉电视,拿出纸笔,严格地制订了半年内的工作计划,并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

两个月后,戴尔的业绩大增;九个月后,他已为公司赚取了2500万美元的利润;年底他就当上了公司的销售总监。

如今戴尔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每次培训员工时,都不忘记说:“我相信你们会一天比一天优秀,因为你们拥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员工们的信心倍增,公司的利润也飞速地增长。

戴尔的事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追求卓越是生命的要求,是生命增值的良方。卓越是我们每个人应具有的一种品质,要做就做最好,成为所在岗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可以选择更好生活的时候,却总是过着平庸的日子呢?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职场叱咤风云的时候,却总是按部就班,徘徊不前呢?因为追求卓越没有深入我们的内心,拿破仑也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在压力中奋起

需要是发明之母。同样道理,压力可以称为潜能之母。压力有时会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点。压力可以促使人找到更好更聪明的处事方式。通过娱乐圈或运动员中某些人的一生,人们能特别清楚地看到,压力所产生的正面效果。有些演员,当他们受到压力,当观众中有重要人物在座时,他们的表演会特别出色。运动员也是这样。运动员在大场面的锦标赛或奥运会决赛时,他们的水准发挥得最好。对这种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被压力压垮,但另一些人则借压力刷新世界纪录。

古语曾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等说法,讲的就是事情往往到了压力的关头才有转机,当事者才不得不冷静下来,绞尽脑汁去思考转危为安的方法。压力常常激发人的灵感。在正确认识压力的同时,还应该感谢压力所赐予的其他东西,即激发人的潜能。

茱莉·赫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已经离婚,而且没有固定收入。十几年前,她突然发现自己失业了。她既没有受过正式教育,又没有谋生技能,危机降临到她的头上。在决定试着创业后,她却选错了从商时机,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境遇比以前更悲惨。于是,她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故乡夏威夷。

有一天,她去市场选购夏威夷罩袍,发现这些服装花色非常呆板,缺少变化,而且只有一种尺码。这些服装是由当地的染织厂制造的,做工粗糙,一点也不适合特殊的场合穿着。此时茱莉马上意识到这一发现的价值,她决定改良这种产品,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虽然当时她的朋友对她的想法提出了警告,但她充满自信,以仅有的100美元资金开始在家里为别人改缝她设计的衣服。由于她改缝的衣服美观、实用且有特殊的风格,因而立即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茱莉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后来,茱莉的服装卖到了美国本土,公司也不断扩大。茱莉在压力中产生的灵感不但从危机中挽救了她,而且还促成了她的成功。

茱莉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你也许对她的灵感产生怀疑。事实上,如果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是绝不会想到那一点的,因为他没压力,根本不会去积极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而一旦人们调动起自己的潜能,其力量是令人惊讶的。

世界第一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是否受压力的摆布。”茱莉·赫尔是一个超越压力而发挥潜能的典型。命运是由自己来创造的,我们应该主宰命运,应该向压力挑战。大凡成功人士都经受过无数次压力,一个经常生活在压力中的人,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人。我们不应该逃避压力,相反,为了挖掘自身的潜能,往往应为自己创造一定的压力环境。经历压力越多的人,他的挫折承受力和对挫折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就越高。

心态成就一切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五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将它们转换成自己迈向事业成功的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把它们转换成走向失败的原因。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既很小又很大,很小的差别在于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很大的差别则是成功与失败。

如果一个人在46岁的时候,因意外事故被烧得不成人形,4年后又在一次坠机事故后腰部以下全部瘫痪,他会怎么办?再后来,你能想象他变成百万富翁、受人爱戴的公共演说家、洋洋得意的新郎及成功的企业家吗?你能想象他去泛舟、玩跳伞、在政坛角逐一席之地吗?

米契尔全做到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经历了两次可怕的意外事故后,他的脸因植皮而变成一块“彩色板”,手指没有了,双腿如此细小、无法行动、只能瘫痪在轮椅上。

意外事故烧坏了他65%的皮肤,为此他动了16次手术。手术后,他无法拿起叉子,无法拨电话,也无法上厕所。但以前曾是海军陆战队员的米契尔从不认为自己被打败了,他说:“我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船,我可以选择把目前的状况看成是倒退或是一个新起点。”

记住,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思想家詹姆斯说得好:“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凭借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境由心生,调整好心态,让幸福成为一种习惯。

心态决定命运,积极的心态会为你打开潜能之门,赢得美好的未来。

遇见最好的自己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在诗中写道:

我,我要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美

在我的,在我的体内

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

这么多动人之处……

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处于半醒状态,每个人都有240亿个脑细胞,一个人只利用了肉体和心智能量的极小部分,没有发现最好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生命的本能发挥出来,运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为“生命本能”助力,创造人间奇迹,塑造一个最好的“我”。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自画像,有人称为“自我心像”。你将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就会成为什么样。如果你的“心像”想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镜子”里看到意气风发、昂扬进取、不断提高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听到“我很棒”“下次会更好”等正面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成为最好的你。如果你的“心像”想的是处处碰壁、事事不顺、倒霉的自己,那么你就会在“镜子”里呈现出一副郁郁寡欢、怨天尤人,妄自菲薄的自己,相随的是“怎么倒霉的总是我”“我真笨”“太不公平了”等负面信息,这样的你为自己的成功设置了障碍,也就与成功绝缘了。

美国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就是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为“生命本能”助力的楷模。他12岁时随家人由苏格兰移居美国,最初在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当时,他的目标是决心做全工厂最出色的工人。他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最后他果真成为全工厂最优秀的工人。后来命运又安排他当邮递员,他想的是怎样“做全美最杰出的邮递员”,结果,这一目标也实现了。他的一生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环境和地位塑造最佳的自己,他的座右铭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人的一生正如他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有怎样的人生。”努力去塑造自己,做到最好,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众人,超越曾经的自己,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人要勇敢地做自己的上帝,因为真正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是自己。当你相信自己的力量之后,你的脚步变得轻快而踏实,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只有做自己的上帝,你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了解成功学的你,是否真心愿意在此刻为自己的理想,认真地下定追求到底的决心呢?

行动开启潜能的航程

一位成功学大师这样评价行动和知识:行动才是力量,知识只是潜在的能量;不积极行动,知识将毫无用处。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想法,不少人的想法甚至说是绝妙的。但是,假如这些想法不去付诸实践,那么永远只是空想而已。所以说,当你心动的时候,就应当尽快地将它付诸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机遇,因为行动是化目标为现实的神奇力量。

行动,让梦想照进现实

人生机遇众多,我们看见了、心动了,但是自己却没有行动,眼看着机会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到头来只能恨自己没有胆量。一张地图,不管多么详细,比例尺有多么精密,绝不能带它的主人移动一步;一部法典,不论它设计得多么公正,也绝不能预防犯罪;一个方案,不管设计得多么完美和可行,如果没有实际操作,也只是个方案而已。只有行动才能够让梦想照进现实。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史蒂芬·乔布斯和史蒂芬·沃兹尼亚克卖掉了一辆老掉牙的大众牌汽车,得到了1500美元。对于史蒂芬·乔布斯和史蒂芬·沃兹尼亚克这两个正准备开一家公司的人来说,这点钱甚至无法支付办公室的租金,而且面对的竞争对手是IBM——一个财大气粗的巨无霸。租不起办公室,他们就在一个车库里安营扎寨,然而,苹果电脑就在这个条件极差的车库里诞生了,一个IT行业的巨人迈出了第一步。也正是这个从车库里诞生的电脑,成功地从IBM手里抢走了荣耀和财富。如果当初这两个青年不动手行动的话,那么苹果或许就不叫苹果了吧。

知易行难,不成功的人都知道,却很少能做到。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有些人却不能。那是因为,成功与行动有莫大的关系。成功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你要迈开行动的步伐,让行动与潜能沟通。相信在你释放潜能的那一刻,会是你拥有成功的那一瞬。

人生大业在于行

曾有人这样计算,人生如果以70年寿命来算,除去少不更事和老年不便行动的10年,也不过2万余天,再除去1/4到1/3的睡眠时间,剩下的时间可谓是寸阴寸金,所以把有意义的事理出来,赶紧去做。

缺乏实际行动的梦想将会慢慢开始萎缩,种种消极和不可能的思想衍生,甚至就此再无任何梦想,过着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平庸生活。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创意方案了吗?如果有,马上行动!

三个旅行者徒步穿越喜马拉雅山,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一堂励志课上讲到的凡事必须付诸实践的重要性。他们谈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没有意识到天太晚了,等到饥饿时,才发现仅有的一点食物就是一块面包。

这几位虔诚的教徒,决定不讨论谁该吃这块面包,他们要把这个问题交给老天来决定。这个晚上,他们在祈祷声中入睡,希望老天能发一个信号过来,指示谁能享用这份食物。

第二天早晨,三个人在太阳升起时醒来,又在一起谈开了——“我做了一个梦,”第一个旅行者说,“梦中我到了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享受了有生以来我一直孜孜以求而从未得到的难得的平静。在那个乐园里面,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智者对我说:‘你是我选择的人,你从不追求快乐,总是否定一切,为了证明我对你的支持,我想让你去品尝这块面包。’”

“真奇怪,”第二个旅行者说,“在我的梦里,我看到了自己神圣的过去和光辉的未来。当我凝视这即将到来的美好时,一个智者出现在我面前,说:‘你比你的朋友更需要食物,因为你要领导许多人,需要力量和能量。’”

然后,第三个旅行者说:“在我的梦里,我什么都没有看见,哪儿也没有去,也没有看见智者。但是,在夜晚的某个时候,我突然醒来,吃掉了这块面包。”

其他两位听后非常愤怒:“为什么你在作出这个自私的决定时不叫醒我们呢?”

“我怎么能做到?你们俩都走得那么远,找到了大师,又发现了如此神圣的东西。昨天我们还在讨论励志课上学到的要采取行动的重要性呢。只是对我来说,老天的行动太快了,在我饿得要死时及时叫醒了我!”

我们要让脑中的梦想变成现实,光想没有任何用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怎样行动呢?

请你养成习惯,先从小事上练习“现在就去做”,这样你很快便会养成一种强而有力的习惯,在紧要关头或有机会时便会“立刻掌握”。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每天最简单的事做好,从早上按时起床开始。我相信,在每天的简单事情中,都藏着机会,藏着挑战,巨大的潜能藏在每天的行动细节中,它会使你最热望的梦想实现。

你或许也懂得“想做就做”的道理,但是,你可能并没有把这个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经历中。请你记牢这句话:“现在就去做!”

越做越成功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在本能上让自己害怕的事情,比如害怕被嘲笑,害怕失败,害怕被人拒绝,害怕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或者其他什么让我们心里畏缩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不敢前进,是因为只有在原样状态下我们才感觉安全,尽管我们没有得到内心想要的东西,但是与恐惧和不安比起来,保持原样至少让我们很舒服。这也是为何,成功者只是少数人的原因。

如果你希望与众不同,那么从现在开始吧!

如果没有勇气离开海岸,你永远不会发现新大陆。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品质,让自己“动”起来!想象中的失败感超出了想象中的成功感,克服这种心理需要行动,用行动来实现目标,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放弃。

在一棵干枯的桑树上住着一只蜗牛,这只蜗牛自出生以来就一直住在这棵树上。

风和日丽,蜗牛小心翼翼地伸出头来看了看,慢吞吞地爬到地面上,把一节身子从硬壳里伸到外面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这时,蚂蚁正在紧张地劳动,一对接着一对急速地从蜗牛身边走过。看见蚂蚁在阳光下来回走动的样子,蜗牛羡慕起来,于是,他放开嗓子对蚂蚁说:“蚂蚁老弟,看见你们这样,我真羡慕你们啊!”

一只蚂蚁听到了,就停在蜗牛身边,仰着头对蜗牛说:“来,朋友,咱们一起干活吧!”

蜗牛听了,不由自主地把头往回缩了一下,有点惊慌地说:“不,你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我不能跟你们一起去。”

蚂蚁奇怪地问:“为什么啊?走不动吗?”

蜗牛犹豫了半天,吞吞吐吐地说:“离家远了,要是天热了怎么办呢?要是下雨了怎么办呢?”

蚂蚁听了,没好气地说:“要是这样,那你就躲在你的硬壳里好好睡觉吧!”说完,匆匆追赶自己的大部队去了。

对蚂蚁的话,蜗牛倒也不在乎。不过,蜗牛实在想到远处看看。经过深思熟虑,蜗牛终于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另一节身子也从硬壳里伸了出来。正在这时,几片树叶落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响声。蜗牛吓得像遭遇了雷击,一下子就把整个身子缩回硬壳里去了。

过了好久,蜗牛才小心翼翼地把头伸到外面,外面仍然像先前一样的晴朗和宁静,只是蚂蚁已经走得很远了,看不见了。

蜗牛悠悠地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真羡慕你们啊!可惜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去。”说完,依旧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人类的心理有时和蜗牛差不多,总是喜欢安于现状,对于可能的行动总是下意识地逃避,而且随着你的这种逃避由有意识变为潜意识,再由潜意识变为无意识,最终使你步入人生的荒漠。

行动增强自信,打开潜能开发的航程,不行动只会带来恐惧和裹足不前。

竭尽全力向潜能突破

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是不够的,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尽力而为还不够

在工作中,我们常听到说:“我尽力而为”。事情没做好时,又会听到辩解的声音:“我已经尽力了”。想把事情做好,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有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后面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是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后,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

兔子和猎狗谁会是永远的赢家,我们从它们的态度就可以看出结果。职场中的我们也应该像兔子一样,全力以赴,并且以非成功不可的决心去做每一件事,挖掘出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关于竭尽全力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教堂,牧师向一个班的学生许下诺言: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其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浅尝辄止,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上一个11岁的小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按要求背了下来,竟然一字不落,没出一点差错,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地朗诵。

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竭尽全力了。”

16年之后,那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的成功背诵对人很有启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要想创造奇迹,必须动员全身心的力量去做。否则,潜能终归是潜能,行动终归是行动。

设立标杆,竭力超越

有了标杆,大家才会竭尽全力,才能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一共组织了三组人,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村子进发。

对于第一组人,心理学家并没有告诉他们路程究竟有多远或者到哪里去,只是告诉他们只要跟着向导走就行了。结果,刚走了两三公里的时候,就有人叫苦了;走到差不多一半路程的时候,已经有人变得愤怒起来,他们开始不停地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的路?何时是尽头”。甚至有人干脆坐在路边不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对于第二组的人,心理学家告诉了他们要去的村庄的名字,并且告诉他们总共有10公里的路程,只是心理学家并没有在路途中设置路标,他们也就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结果,当走到一半时,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走了多远,还有多少路程。只有比较有经验的个别人说“大概走了一半路程”,于是大家就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的情绪开始变得低落起来,他们开始变得疲惫不堪,总觉得路程似乎还很长很长。

对于第三组的人,心理学家不仅仅告诉了他们要去的村庄以及总共有的10公里路程,并且,心理学家还沿途为他们设置了路标,每一公里就有一个路标。人们边走边看着路标,每当他们走完一公里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快乐和继续向前的精神,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他们觉得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第一组的人是没有标杆的,只能跟着向导,漫无目的向前走;第二组只有一个总目标,却没有小目标,在行进中,他们不知道走到了哪里、究竟还有多远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而第三组的不但有明确的总目标,而且还有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他们就会增添一种喜悦的激情与向上的动力,所以他们会更加努力,也就更快更容易实现目标。

正如一位哲人说的:“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有标杆大家才愿意努力,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勇气和激情。设立标杆,制造努力的愿景,给自己指明努力的方向。

问问自己,竭尽全力了吗?

如果你感觉努力了并且为了梦想奋斗了,可是境况却没有什么变化,你一定要问问自己竭尽全力了吗?有了前进的目标,只有竭尽全力地付诸行动,理想才能成为现实。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竭尽全力地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不俗。

电影《阿甘正传》讲到,阿甘从小就行动不便,准确点说就是有点残疾。他的母亲曾经到处为他找学校,却无人愿意接受他,原因在于他的智商只有70分——一个远低于正常人的分数,连上小学都显得困难。

但是,后来阿甘的表现让我们每位观众都为之感动。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傻傻的阿甘做什么都成功:长跑、打乒乓、捕虾,甚至爱情,最后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那些看起来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没有获得像他那样的成功。阿甘经常会说:“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致”。

这说明了一个成功法则,就是不计成本的努力,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你竭尽全力了吗?”任何一个渴望改变现状而没有什么变化的人,都应该这样问问自己。

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