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21639100000052

第52章 郑成功、施琅——收复台湾,名垂青史(2)

这一天是清圣祖康熙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殖民者窃据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归祖国,回到母亲怀抱。这是中国人民最早打败一个入侵的资本主义强国,意义非凡。台湾同胞像过节似的,笑逐颜开,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历史性的胜利。

郑成功曾赋《复台》诗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就是说,他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经过十年努力,方才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祖国,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尔后,郑成功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经营台湾。“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一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为安平镇。”组织士兵屯田,奖励各族人民垦荒,并迁徙福建沿海数十万百姓到台湾居住,制定法律,兴办学校,等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到一年病死,年仅三十九岁。他尽管反对清朝,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英雄,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他的故事昭示天下: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有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会为此而奋斗而献身!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嗣立,自封延平王,一方面表示愿意称臣于清朝,一方面又要求保持独立状态,“自立乾坤”。他背离郑成功的路线,改东都为“东宁国”,置天兴、万年二州,实际走上了“台独”的道路。“三藩之乱”时,他还支持耿精忠,合兵进攻广东。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死去,部将冯锡范、刘国轩等,杀其长子,立其次子郑克塽为王,台湾政局陷入混乱,“人心惶惑无定”。康熙帝雄才大略,审时度势,决定进取台湾,制止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这一任务落到了名将施琅身上。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字琢公,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初为郑芝龙部将,任左冲锋,作战英勇,号称“海霹雳”。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招施琅抗清,施琅犹豫未决。郑成功遂将施琅及其家人拘捕。施琅以计逃脱,其父施大宜、其弟施显等,均遭郑成功杀害。郑成功的过激行为,促使施琅降清,任同安副将,擢同安总兵。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抗击郑成功之子郑经骚扰东南沿海地区,夺取了金门等岛屿,加官右都督,次年升任靖海将军。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施琅觉察到郑经企图独立的政治倾向,建议朝廷“宜急攻之”。康熙帝非常重视他的建议,专门召至京城,询问攻台方略。施琅视郑经为“贼”,分析说:“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郑经智勇俱无。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吭,贼势立绌,倘复负固,则重师泊台湾港口,而别以奇兵分袭南路和北路。贼分则力薄,合则势蹙,台湾计日可平。”当时,康熙帝尚未亲政,且有“三藩”问题,攻取台湾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但是,施琅的方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提拔施琅为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台湾局势动荡。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等认为“三藩”基本平定,正是攻取台湾的最好机会,并推荐施琅为攻台统帅。康熙帝深以为然,再授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诏令相机进取。施琅至军,严格训练军队,满有把握地上书说:“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康熙帝受个别大臣反对意见的影响,曾命“暂缓进剿”。施琅态度坚决,又上书说:“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以破灭海贼。请驱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康熙帝随之坚定了信心,特命李光地和姚启圣负责后勤供应,全力支持施琅的军事行动。

施琅认真研究了郑氏的兵力部署情况,确定了“先取澎湖以扼其吭”的作战方针。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率战舰三百,水师二万,从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首先攻取澎湖。李光地不解,说:“众人都说南风不利,今乃刻六月出师,何也?”施琅通阵法,善水战,熟悉海上风候,说:“海上风云变化无常。北风猛烈,船只难以聚拢。夏至前后二十多天里,风微,夜间尤为平静,我舟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动,不过七日,举之必矣。郑氏澎湖守将刘国轩,最为勇猛。若是别人守卫澎湖,战败了还会再战。现在,只要打败刘国轩,败则胆寒,台湾可不战而下!”

施琅乘潮进抵澎湖,攻占了其南的八罩岛。刘国轩固守澎湖主岛,建造工事,环二十余里为壁垒。双方将战。刘国轩见东南云起,将有飓风,心中甚喜。因为海战最怕飓风,这对施琅不利。谁知片刻过后,但闻雷声,却无飓风。刘国轩大惊失色,说:“天命矣,今且败。”施琅命部将蓝理率船发起攻击。刘国轩乘潮,派出舰艇,把蓝理包围。施琅乘坐楼船,突入敌阵,忽中流矢,伤了眼睛,血流如注,仍然指挥战斗。总兵吴英让施琅包扎伤口,代替指挥,斩首三千级,攻占两个岛屿。施琅带伤,督促百艘战船,分进东西方向,抢占岛屿,分散刘国轩的兵力;继命五十六艘战船,排成八个纵队,另以八十艘战船随后,扬帆直进。刘国轩出动所有兵力拒战。怎奈官兵犹如海上蛟龙,异常骁勇,且有火炮,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从辰时战至申时,共焚毁敌舰百余艘,溺死的敌军不计其数。其后,双方又大战了七天,施琅以东海霹雳的声威与力量,完全攻占了澎湖列岛,刘国轩败退台湾岛。

施琅夺得澎湖,台湾失去屏障。郑克塽惊恐万状,慌忙派人向施琅乞降。施琅上书奏陈,康熙帝予以批准。八月,施琅大军通过鹿耳门航道,进驻台湾。郑克塽剃发跪降,交出了“延平王”印。郑成功当年杀害了施琅的父亲及其家人,很多人以为他会报父仇,严厉惩治郑克塽。而施琅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说:“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表现了一位杰出将帅坦荡无私的襟怀。

施琅从海道报捷北京。康熙帝接到捷报,正值中秋佳节,即兴赋诗,旌表施琅的功绩,仍授其为靖海将军,赐予御袍等物。施琅辞封,请求如内大臣例赐予花翎。康熙帝破例,准其所请。

台湾平定,如何处理善后事宜,是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弃其地”的荒谬主张。施琅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上了长篇奏书,大意是说:台湾地方数千里,人民数十万,野沃土膏,物产富饶,断不可弃;同时,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户,东南之屏障,有着重要的国防地位,“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这一见地,高明精辟。康熙帝坚决支持施琅的正确意见,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县),隶属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驻军八千;另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军二千。施琅再次上书,请求以礼相待郑克塽及其归降人员。康熙帝同意,命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携带眷属赴北京,赐予府第,封郑克塽为公衔,刘国轩、冯锡范为伯衔,其他人等,安排在近省垦荒。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施琅到北京朝觐康熙帝。康熙帝十分高兴,赏赐优厚,深情地勉励说:“尔前为内大臣十有三年,当时尚有轻尔者。惟朕深知尔,待尔甚厚。后三藩平定,惟海寇潜据台湾为福建害,欲除此寇,非尔不可。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或有言尔恃功骄傲,朕令尔来京。又有言当勿遣者,朕思寇乱之际,尚用尔不疑,况天下已平,反疑而勿遣耶?今命尔复任,宜益加谨慎,以保功名。”施琅感谢皇上的厚爱与信任,说:“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康熙帝说:“将尚智不尚力。朕用尔亦智耳,岂在手足之力哉?”施琅奉命还任。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病死于任上,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子少傅,谥襄庄。

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攻取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统一,建立了丰功伟绩。从那以后,在清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开发进入一个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