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21639100000049

第49章 洪承畴、吴三桂——“导盲犬”与暴发户(1)

明思宗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加强对明朝的攻势。崇祯帝任用洪承畴为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投降,反过来充当引领清军入关的导盲犬,起到了一种特殊的作用。

洪承畴(公元1593~1665年)字亨九,福建南安(今福建晋江)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任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初年,陕北爆发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崇祯帝认为洪承畴具有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后擢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军务。他督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屡打败仗,因而被削去很多兼职,改为专督关中军务。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周至(今陕西周至)误中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埋伏,被捕牺牲。李自成继续领导这支起义军,号称“闯王”,转战渭河流域,并攻占了四川北部一些州县。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遭到洪承畴的伏击,伤亡惨重,仅以十八骑突围,隐入商洛山中休整。张献忠被“招抚”,农民起义军一时转入低潮。

当崇祯帝忙于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皇太极已改女真族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垂涎中原,虎视眈眈。当时,锦州一带,还被明军扼守着,成为清军通往山海关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为此,皇太极从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起,就进行军事部署,采用骚扰战术,决心夺取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朝廷告急,崇祯帝意识到其地的重要,特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统领曹变蛟、王廷臣、白广恩、马科、吴三桂、杨国柱、王朴、唐通八位总兵,十三万军队,四万匹战马,开赴锦州,迎战清军。锦州周围,另有松山、杏山、塔山诸城,彼此形成拱卫之势。洪承畴到任,意高气满,自认为锦州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皇太极几次到锦州前线,考察地理形势和明军虚实。他针对洪承畴战线拉得很长,后勤供应相对困难的弱点,派出许多杰出将领,轮流攻掠锦州外围和宁远地区,搅得明军高度紧张,片刻不得安宁。他还在锦州北面修筑了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军屯田,作为进攻锦州的前哨阵地。随后,陆续调兵遣将,把锦州重重包围起来。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八月,皇太极再次亲临前线,命令切断明军的粮饷供应,逐渐收缩包围圈。明军将士大为恐慌,出击清军,一败再败,整个军心为之动摇。八位总兵纷纷请求突围,退守宁远。洪承畴这时方觉得自己成了困兽,如不突围,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下达了突围的命令。皇太极胸有成竹,说:“今夕明师其遁!”他也下达命令,从陆地到海上,把所有的通道封死,不准放过一人。结果,突围的明军,遭到清军的封堵截杀,死者不可胜计。洪承畴和辽东巡抚邱民仰等,率领残兵败将,退居松山。只有总兵吴三桂和王朴等,突围而出,逃至宁远。这次战役,明军死了五万多人,还有大批将士溃逃,洪承畴手下,只剩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一万多人,而且被围困在松山,动弹不得。祖大寿也遭围困,无法与洪承畴取得联系。

皇太极命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洪、祖还算硬气,表示要以身殉国。九月,皇太极返回盛京,留下其弟多铎、其子豪格等,继续包围松山和锦州。洪承畴仍然企图突围,均被清军击败。年底,洪承畴军中粮食耗尽,很多士兵投降了清军。次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成德坚持不住,开城降清。清军乘势发动攻击,遂克其城。洪承畴、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及三千多士兵,均成了俘虏。皇太极发来诏令,把邱、曹、王斩首,只把洪承畴押解至盛京。

皇太极感到洪承畴很有利用价值,特让汉族谋士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破口大骂,声称宁死不降。房上恰有灰尘落在他的衣服上,他珍惜衣服,轻轻拂去。范文程从这一细节中看清了洪承畴的为人,回报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皇太极再派美貌的宠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太后),以美色相勾引,据说还以身相许,使洪承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接着,皇太极亲自来到洪承畴住处,脱下自穿的貂裘长袍,披到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受宠若惊,慌忙跪地磕头,说:“真命世之主也!”这一跪,表明他已屈节降清了。洪承畴投降,影响了祖大寿。祖大寿亦降,献出了锦州。从此,明军主力丧失殆尽,山海关外的土地皆归清政权所有。

皇太极盛情礼待洪承畴,引起了文臣武将的不快。他们说:“陛下待洪承畴为何这样礼重?”皇太极说:“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欲何为?”众人回答说:“欲得中原耳。”皇太极大笑说:“很对!比如行道,吾等皆是瞎子,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原来,皇太极是把洪承畴当做一条导盲犬,他要用他引路,夺取中原天下!

崇祯帝得知锦州失陷,以为洪承畴肯定以身殉国了,发下诏令,命在十三坛设置灵位并建祠,准备亲自祭奠为国捐躯的“功臣”。不想接着就得到报告,说洪承畴已经叛国降清。崇祯帝又气又恼,却也无可奈何。

洪承畴投降,隶属于镶黄旗汉军。皇太极虽然礼重他,却一直没有封他官职。皇太极病死,其子福临继位,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皇叔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三月,败而复兴的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明朝灭亡。五月,多尔衮统领清军南下。这时,洪承畴的导盲犬作用发挥出来了,给清军指点进军路线,而且参与招降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山海关一战,李自成被清、明联军打败,匆匆撤离北京。洪承畴和吴三桂引领清军,轻而易举地开进了北京。多尔衮需要利用洪承畴,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另加右副都御史衔,同内院官一起佐理机务。洪承畴恰也卖力,建议起用亡明大学士冯诠,仿效明内阁旧制,组建起一个临时内阁,负责拟旨等事项。秋天,顺治帝到了北京,并以北京为国都,宣布对全国进行统治。洪承畴、冯诠等奏定郊庙乐章及礼仪制度,使清朝的朝会、祭祀程序走上了正轨。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尔衮命其弟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镇压各地的抗清义军。洪承畴被委以重任,以原官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而且拥有“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印,赐敕便宜行事。他原是明朝高官,对于亡明遗老遗少上层人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招抚进行得卓有成效。招抚不成,就出动兵力镇压,手段之残酷,比起满洲将帅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江南还有个朱姓南明政权。南明鲁王对洪承畴抱有幻想,写信封为国公,希望他能反水。这件事让清朝廷知道了,许多人主张逮捕、审讯洪承畴。顺治帝和多尔衮考虑,写信封公乃鲁王所为,洪承畴并未答应,故不予追究,反而赐诏慰问。这使洪承畴感激涕零,效忠于清朝,矢志不渝。

洪承畴坐镇南京,发生了一件趣事。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少年夏完淳,能诗能文,号称“神童”。他具有民族气节,与老师陈子龙等,聚集义士抗清,胆气过人。一次,他们秘密聚会,共图大举,不幸事泄被捕,押解南京。途中,陈子龙投江而死,夏完淳镇定自若,慷慨赴难。到了南京,夏完淳发现,审问他的大员正是民族败类洪承畴,不由怒火中烧,昂然挺立。洪承畴企图诱降神童,收拢人心,虚情假意地说:“你个娃娃家懂得什么?显然是受了叛逆之徒的蒙骗,误为人用,方才作乱。从今,你若归顺大清,老夫保你前途无量。”

夏完淳唾了一口,说:“呸,你才是叛逆之徒!我夏完淳乃大明子民,保家卫国,何乱之有?”他故装不认识洪承畴,高声说:“我年龄虽小,却常听人说,国朝有位亨九先生,出镇蓟辽,愤战鞑虏,兵败不降,宁死不屈,一代人杰,名扬天下。我虽晚生,常慕先生之忠烈,仰先生之节义,愿随其后,犹恐不及哩!”

洪承畴听了这番话,羞得面红耳赤,瞋目结舌,无所措手足。旁边有人解围,告诉夏完淳说:“堂上坐的,正是洪承畴洪大人。”夏完淳故意正色说:“一派胡言!亨九先生早已战死疆场,为国捐躯。天子亲为设坛祭奠,朝臣为之哀悼,举国上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说着,他又手指洪承畴,斥责说:“你这叛逆之徒,自己无耻无节倒也罢了,怎敢冒亨九先生英名,玷污先烈忠魂?”

夏完淳一顿巧骂,气贯长虹,痛快淋漓。洪承畴坐在审判席上反倒受了审判,心惊肉跳,无地自容。他恼羞成怒,立刻露出刽子手的嘴脸,命将夏完淳处死。夏完淳从容就义,年仅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