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越辩越明。辩论双方的口才的较量,实质上是智慧的较量,心理素质的较量,更是语言表达艺术的较量。
要想辩得精彩,论得有理,说服对方,必须掌握论辩中不同场合的论辩技巧,灵活运用说话的各种艺术。辩论主要依靠的手段是语言,是说话的艺术,无论你有多严密的逻辑,多有力的证据,多精巧的构思,却嘴上说不好,表达不出来,也只有认输的份儿。
论辩是在双方的争论和辩驳中进行的,不可能像演说那样自由畅快。因此,作为辩论者,就必须运用好论辩的不同情势的说话技巧,控制好自我,力求争取主动,抢得先机,并在辩论过程中发现和抓住对方的破绽和要害,进行反击,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穷追猛打,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直到最终胜利。
1.在面对对方诡辩时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会构设诡辩来向对方发难,陷对方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诡辩在辩论中固然厉害,但诡辩自身存在着语言模糊、内容矛盾、逻辑错误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反驳诡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打开突破口。
(1)逻辑方面诡辩的逻辑如果是错误的,不妨顺着这个错误的逻辑,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重新构设一个诡辩进行反驳。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穿拖鞋。一天下午,某班的“捣蛋鬼”男生梁勇又穿着一双拖鞋啪嗒啪嗒地进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后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
“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为什么还穿?”王老师问。
“对不起,我没穿拖鞋。”男生大声回答。
“什么,你脚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师提高了嗓音。
“不是,是凉鞋。”男生语气坚定,还有意低下头望着自己脚上的鞋子。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移到了那位男生的鞋子上。这双鞋子原来是一双普通塑料凉鞋,不过现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鞋后跟全剪掉了,怎么是凉鞋?”王老师恼火地问。
“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他还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头,大声反驳。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师先是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他盯着梁勇,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好像很中听,不过,你的辩解是错误的。凉鞋之所以是凉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于凉鞋有鞋后跟,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连最重要的头部都没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男生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低下了头。
在这里,男生的诡辩在逻辑上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人断了腿固然是人,但无法据此推出凉鞋断了鞋后跟还是凉鞋。王老师思维敏捷地洞察到这个错误的逻辑,立即把思路从人的腿部移到人的头部,构设了一个同样逻辑形式的诡辩:既然人的头断了就再不是人,那凉鞋断了鞋后跟也就不再是凉鞋了。由于王老师这个诡辩后发制人,以谬制谬,所以这名男生不得不低头认错。
(2)语言方面诡辩的语言如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时,可通过对其语言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批驳他的荒谬观点和不实之词,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请看老张和老刘的辩论:
老张问:“在金钱和道德之间,你选哪一个?”
老刘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选道德。难道你选金钱?”
老张诡秘地说:“我是选择金钱,因为我缺少金钱。你选择道德,那是因为你缺少道德。”
老刘听了老张的不友好言语,立即反驳说:“你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还缺少一分,所以我选道德;万贯的家财,你已有九千贯,但你还缺少一千贯,所以你选金钱。因此,准确地说,我选道德是我崇尚道德,你选金钱是你贪图金钱。”
从上例不难看出:老刘重义,老张重利。然而,老张为了给老刘脸上抹黑,构设了一个以模糊语言为核心的诡辩以嘲讽老刘。这个诡辩的关键词语“缺少”在特定语境中是很模糊的,即包含了“缺得很多、缺得不多、缺一点点”等方面的意思。老刘的反驳针对“缺少”这一模糊的词语,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把它量化出来,否定了自己“缺德”、老张“缺钱”的荒谬论断,最后用“崇尚”来褒扬自己对道德的追求,用“贪图”来贬斥对方对金钱的贪得无厌。
(3)内容方面诡辩的内容如果是矛盾的,可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乡有几个地痞,经常偷鸡摸狗,欺压乡邻,但派出所对这些人一直采取纵容态度,致使他们的气焰日益嚣张。乡党委书记找来派出所所长,两人有如下一段对话:
书记:“那几个地痞胡作非为,你这个所长知道不知道?”
所长:“知道。”
书记:“既然知道,那为什么至今未对他们采取行动?”
所长:“采取行动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就像喂猪一样,如果还没等到猪肥就杀了,那怪可惜的,不合算。这些地痞就像猪一样,现在还是’瘦瘦的‘没喂’肥‘,处罚起来没分量。这是个策略问题,群众不理解,我们可以理解。”
书记:“你的’肥猪论‘太玄虚了,群众怎么会理解?猪是人们心甘情愿喂养的,而这些地痞,群众会甘愿喂养吗?还是听听我的’肥鼠论‘吧。有个人养了一只猫,指望它捉老鼠,可这只猫却放任老鼠在家里吃谷子,结果主人家老鼠成灾。主人找猫来问罪,可猫却振振有词地对主人辩解:’家里老鼠太瘦了,等到喂肥了再抓不迟。‘你猜主人对猫会有什么看法?”
所长:“这……书记的’肥鼠论‘更有哲理,我是一时糊涂,我马上就把那几只’老鼠‘抓起来。”
在这个事例中,所长企图用“肥猪论”为自己工作失职辩解,但书记一语道破了“肥猪论”
在内容上的荒谬,即猪是人们自愿喂养的,而地痞则相反,二者不能相提并论。揭露批驳所长的“肥猪论”还不够,书记又引出“肥鼠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痞横行不法,派出所放任不管,群众遭殃的事实,含蓄地指责了所长主观的荒唐,工作的失职。所长再不表态自己失误,其利害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2.当自己陷于被动时
在辩论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在这种情势下怎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呢?下面,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介绍五种化解被动,反客为主的语言技巧。
(1)顺水推舟表面上认同对方的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己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的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辩论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辩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辞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风。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继而提出“愚心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挡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2)借力打力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辩论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辩友!(热烈掌声)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为:“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的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3)移花接木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