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赢天下
2162900000030

第30章 批评他人的场合(2)

(1)从自我批评开始在批评他人时,先从自身谈起,谈谈自己曾经也做过类似的错事。这样说,一方面可以消除对方因做错事而产生的过度的不安和悔恨,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子,使其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同时还可以给对方带来一种认同感,缩短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的氛围,这样对方就能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例如:小峰学习不求精,总是一知半解。妈妈对他说:“以前我上学时,也同你一样,上课时全听会了,可课后没认真复习,结果一部分知识遗忘了。天长日久,新的知识不断增加,就感觉到基础薄了。后来,我在课后及时复习。结果,我的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

小峰的妈妈没有正面批评他,对他说应如何如何。而是举自己切身事例,让小峰自己领悟应该如何去做。

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错误还未得到纠正,也有助于说服别人改变行为。

(2)渐进式批评渐进式批评就是逐渐输出批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批评。这样可以使被批评者对批评逐渐适应,逐步接受,不至于一下子“谈崩”。

1949年9月,陈毅作为上海市市长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由于住房紧张,他主动从豪华的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傅作义将军,自己住进了陈旧的小平房。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这在部队引起很多议论,人们说:“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腾房子、送汽车?”

陈毅听到后,在一次会议上批评这些同志说:“我的老兄老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北京饭店,照样上班,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很大伤亡!让傅先生住了北京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交朋友的。”他越说越冒火,用手指敲着桌子道:

“我把北京饭店让给你住,再送你十辆小汽车,你能起义两个军?怎么不吭声呢?”

他的火气出完了,又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嘛,要有太平洋那样的胸怀和气量咧,不要长一副周瑜的小肚肠!依我看,要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还是那句老话,团结的朋友越多越有希望!”

在这段批评中,陈毅先是摆出事实,让战士们了解傅作义将军所做的贡献,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接下来细讲道理。对这样的批评,大家听后,不但没有怨气,反倒觉得一身轻松。

(3)提问式批评没有人喜欢让别人命令自己,所以我们也不要试图去命令别人。急躁的命令会造成极深的怨恨,但是换用提问式就会好得多。因为提问形式能使人保持自尊,并使他感到自身的重要,这样他是不会想到反击的。我们不要说你应该怎样怎样,你不应该怎样怎样。而说“你看这样做怎么样?这样做会好些吧?”

有位公司主管感叹纠正别人的错误实在难,稍微提醒一下部属,部属不是猛然反抗,就是越变越坏。这位主管只是指出对方的缺点加以批评而已。

有位棒球教练在纠正选手动作时,不说“不对,不对”,而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这样纠正一下结果会不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用提问的方式让其修正。

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能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任何效果可言。

4.批评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时

批评的言语不同于赞美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涉及一个人的心理、情绪、自尊心、思想状态等诸多因素。所以,由于批评不当而招致对方怨恨的事例是很多的。

所以,在批评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缓解批评时的紧张情绪,启发被批评者思考,从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1)限定条件有位名作家应邀到某学校演讲,时间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课,又是大热天,是学生最爱打瞌睡的时候。他一上台,就声明说:“在这闷热的午后,要各位听我这老头儿说话,一定会想打瞌睡,我想没关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是有两个原则要遵守,一是姿势要优雅,不可趴在桌上;二是不准打呼噜,以免干扰别人听讲。”语毕,全堂哄然大笑,瞌睡虫一扫而空。

(2)请教式批评有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警察走近后,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诚恳地道歉。

若是警察当初责骂他,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3)启发式批评启发式批评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而言。错误的改正还是要靠对方“良知”的觉醒和对错误的充分认识。所以,高明的批评者,总是逐渐地“敲醒”对方,启发他做自我批评。

据某单位几位老同志反映,晚上住在机关宿舍楼上的青年同志不注意保持安静,老同志在楼下睡不好。党委书记和这些年轻人闲谈时,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

有个老头神经衰弱,稍有响动,就很难入睡。恰好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将鞋子“噔噔”踢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将好不容易才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青年下班回来,习惯地把脚一甩,突然记起老头的话,于是轻轻脱下第二只鞋。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子说:“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夜。”

笑话说完,小青年们哄堂大笑之后,悟出了笑话的所指,以后就注意改正了。

5.需要给对方留面子时

常言道:“树要皮,人要脸。”有时候,人往往把自己的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他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在众人面前也要“死杠”面子。其实,这就是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也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所以,不论在什么场合,尤其是公众场合,不要与别人据理力争,哪怕你有一千个理由可以证明你是对的,也不要不顾一切地批驳对方,非要让对手心服口服。那样,他会感觉自尊受到伤害,与你“顽抗”到底,甚至从此记恨你一生。

这种情况下,最聪明的做法是,给他留有余地,让他不失体面地听从你,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1)引起对方的兴趣吴铭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同学,每次老师布置论文他都很认真地去写,成绩也相当出色。但有一次老师发现吴铭的论文内容不好,没有写出他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怎么办呢?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会使吴铭非常难堪。于是老师心生一计,他把吴铭找来,绝口不提论文的事,而是问吴铭对什么最感兴趣,吴铭说最喜欢狗。

老师说:“很凑巧,我也是个狗迷。”

接着,他们从各个角度谈起了狗,竟然谈了一个半小时。

到最后,吴铭说:“我应该换个主题来写那篇论文,我差不多已经有了新的构想,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关于’宠物‘的问题,我想这次一定能把它写好。”

果然,吴铭的这篇论文从“宠物热”这一角度着手,分析了现代家庭问题,写得相当出色。

吴铭的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吴铭论文需要重写,而是采取了暗示的方法,从对方身上引出话题,让他自发地畅谈,最终达到让他“自我否定、自我改善”的结果。这种指导方式既不至于使对方不愉快,还会激起他新的兴趣,让他充满自信心地改正缺点和错误,这是批评人的一个良好模式。

(2)用正面思考的方式说话真是大有学问。例如,孩子的美术作品不够好,你不能说“你画坏了”,而要说:“是不是还能改进些?”当孩子做错题的时候,你最好别说“你错了”,要很委婉地讲:“你检查一下,有没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去做?”

对于孩子,你永远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都能用正面思考的方式对待他,他将来也会以这种方式对待别人。相反,如果他从小接触的就是恶意的、否定的言词,他将来也会以“负面思考”来看这个世界。

(3)坐下来谈一谈发自内心的诚恳态度对批评有着重大的作用,一位伟人说过:“假如你握紧拳头来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会把拳头握得更紧;但假如你来找我,说:’让我们坐下来商谈一番,假如我们之间有意见不同之处,谈谈原因何在,症结在哪里?‘这样,我们会觉得彼此的意见相去不远,我们可以求同存异。”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林肯在一百多年前也打过一个比方说明这个道理:“一滴蜜所捉的苍蝇,比一加仑毒汁捉的还多。”

6.遇到别人当面用语言贬损时人人都有自尊心,当别人用隐蔽的言语攻击与伤害你时,你千万不要横眉怒目,与其争执一番。否则最容易导致矛盾激化,正中别人下怀。如果能做到心平气和地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语言机智应答,就能达到批驳对方,还己清白的目的。

(1)用比对方更荒谬的话一位记者对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

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和敏感的问题。

蒙博托听后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长时间地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过吧?”

记者的提问显然是认为扎伊尔总统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来委婉表达的。蒙博托如果正言厉色地驳斥,则既有失风度和体统,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于是蒙博托除了用“长时间地哈哈大笑”这种体态语表示不屑一顾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2)用有力反诘语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拒绝,遂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这个女作家的才干。

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

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没想到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有人偷偷发笑了。

女作家立即清醒地认识到,争吵于自己不利,于是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一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

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作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