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赢天下
2162900000020

第20章 与亲人相处的场合(2)

说阴阳话,一般是对对方有不满、怨愤的情绪。但一句使人愤怒的话会令对方感到极其不舒服,影响夫妻感情。

(2)揭短话在夫妻吵架时,有些人什么话解气就说什么,甚至揭对方的短处。这是最犯忌讳的。俗话说,”骂人别揭短,打人别抓脸“。抓住别人的短处大骂一顿,一时觉得痛快,但容易伤感情。特别是夫妻间揭短,最令人寒心。

(3)分手话轻率地和对方说离婚,其实心中根本没有离婚的意思,无非是想要挟、降服对方。岂不知这是最令人心灰意冷的了。对方在这样的话语面前常会以同样的”分手“话语来回应。一旦你一言我一语,”离婚“成了口头禅,最后只能弄假成真,让双方甩开好不容易牵起的手,分道扬镳了。这虽然逞了一时之强,泄了一时之气,但由此造成的后果,不久就会让你感受它的苦涩,那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5.在与老人谈话时

见到老年人以后要说敬语。敬语的运用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像青少年们见到了老年人,应该称呼”大爷“、”奶奶“,如说”李大爷您好“、”王奶奶身体还好吗“;如果是中年人,见了老年人后应该称呼”您老“或”大伯“、”大婶“,像说”您老好“、”刘大婶身体还硬朗吗“、”张大伯您早“等。现在有一些人见了老年人不使用敬语,经常连一个”您“字也没有,有的人就直呼”老头儿“、”老太婆“,这是很不礼貌的。

有一个年轻人去京城,走了很多天后在某村口遇到一位老人,他很不礼貌地向老人问路:”喂,上京城还要走多远?“

老人连看都没看他便答道:”十八拐杖。“

年轻人以为这地方用”拐杖“做里程单位,接着又问:”要是论’里‘还有多远?“

老人一边走一边回答:”论理你该叫我老大爷。“

年轻人这才知道自己的不礼貌触怒了他,便红着脸走开了。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每天都在和人说话,所以”会说话“就绝不是简单的事情了。有时,固然老年人也有不对的地方,你也不要与其据理力争,应谦和地向他请教,或适时结束谈话。

人一老了便喜欢追怀往事,如果你能引他回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他们就会打开话匣子,有说不完的话。

有一位老师,自从过了六十大寿,常对过去的事感到无限的悔意,觉得没有好好把握时光,以至”老大徒伤悲“。然而,只要有人向他问起:”您二十岁的时候想了些什么?那时街上是什么样子?您到过哪些地方?“他总是讲得眉飞色舞,即使人们默默不语,他也兴致盎然地讲下去,就像当年讲课那样,讲到精彩之处,还来几个形象化动作。

在同老年人说话时,应避免过多地谈及他们的”老“,这样会使老人觉得自己行将就木,感叹人生短促,引发他的伤感情绪。如果是遇到一位”不服老“的人,他将会对你产生不满。

因此,与长辈说话,不能像与平辈说话那样无所顾忌。

与老人谈话,也不必过分表示你的恭敬有礼,或者勉强自己一定要听完老人的长谈。由于老人讲话缓慢,有时碰上一位融洽的闲聊者便滔滔不绝。因此,听他讲多少时间随自己的兴趣而定。不管他如何漫谈,可以让他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借机离开。离开时对他有趣的谈话表示热情的感谢,再礼貌地告别。

老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势必会有与年轻人截然不同的观念和想法,有时甚至做出一些年轻人看似古怪、不可理解的行为。作为年轻人不能一味地抱怨老人老脑筋,更不能冷淡老人,而应主动和老人沟通,关心老人的生活。

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强迫老年人非接受不可,也不要动不动就埋怨他们思想僵化,即使最终他们也无法接受,也不要强加于他们,因为你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强迫他们只会增加双方的不愉快。

老人经历的时代不同于中年人和青年人,所以,老人的爱好和价值取向也会和中年人和青年人不同,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一般而言,老人都喜欢看戏剧,而不愿意听流行歌曲。平时,要避免强迫老人去欣赏流行歌曲,而是投其所好,买些戏剧的磁带送给老人。若能陪老人看看戏剧,虚心听老人讲讲戏文,那老人的心,也就向你打开了。

年轻人总是以为自己是时尚而前卫的,总是在不断追求新的事物,却不知在这喧嚣中,往往误解了生活的真谛。而与老年人的交往,可以使我们学到他们几十年才得来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更能使我们感知到自己的缺失,而从他的行为和人生历程中汲取营养,变得成熟而充实。

6.当亲戚向你借钱时在这世界上,”钱“虽不能说是人生的首要目的,但却是生活的重要条件,没有钱,饮食起居就成问题,生活便没有保障,哪里还有余力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呢?

因此,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钱“占了重要地位。有人为它卖命;有人为它神魂颠倒;也有人因为它而六亲不认。放眼天下,你就会发现,现代人多数是在”赚钱、借钱、花钱“中,忙得不可开交。

说到借钱,有人说:”不要向人借钱,也不要借钱给别人。“话虽如此,但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以致增加了额外的开支,使得所拥有的钱财不敷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向人借贷,以应付眼前的窘迫。

不论是向人借钱或是借钱给别人,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尤其是回拒亲戚借钱的请求,更是难上加难。

往往因为言辞不当,而使双方不欢而散,这些情形,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既然亲戚向你借贷,可想而知他的生活也一定十分窘迫,所借的钱当然一时无法偿还。因此,一旦借钱给亲戚,就不必时时惦记对方何时还清,而把它当作一种慈善救济,心里就坦然多了。

当亲戚有困难求助于自己时,尤其是金钱方面的困难,自当尽力帮忙,只是当困难程度非自己能力所能达到时,委婉地说:”我只有这一点儿能力“,相信亲戚也不会为难自己。

7.当探望患病亲人时亲人患病住院治疗,人们免不了要上医院去探视。然而,探视病人时的言语是否得当,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将产生颇大影响。倘若探视者的语言运用得好,将会使病人精神振作,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恢复健康,它是抚慰患者心灵的一剂”良药“。若探视者言语失当,将会对患者构成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那么,在探视患病的亲友时,该如何说呢?

(1)运用安慰性语言探视者对患病的亲人病痛的安慰,是沁人心脾的。这时候,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有个初患胆囊疾病的患者,因为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加之一时未得到确诊而心理恐慌,大喊大叫。这时,患者的女婿闻讯前来探望,并安慰说:”老爸,请你冷静一下,医生正准备给你作B超检查。你放心,这个部位不会有大病,我的一个亲戚和你有过相似病症,一查才知道不过是胆囊炎,容易治疗。“一席安慰话,似乎是一剂灵丹妙药,患者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

(2)运用鼓励性语言当某些患病亲人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时,若适时地给予真诚和符合客观事实的鼓励,就能在患病亲人身上产生”起死回生“的作用。

有一个年轻的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处于昏迷状态。在医院里苏醒后,觉得下肢不听使唤,遂怀疑自己将终身残废,萌生了轻生念头。他的妻子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鼓励说:”你年轻力壮,生理机能强,新陈代谢旺盛,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日后加强锻炼,肯定不会残废,这是医生说的,请你相信我!“短短几句鼓励话,使他抛却了轻生念头,增强了治疗信心。以后的日子,他不但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坚强地投入了生理机能的恢复锻炼,数月后即伤愈出院。后来他跟妻子说:”要不是你适时给予我鼓励,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恢复健康抱有信心的。“

(3)运用劝说性语言一些患病亲人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手术的疼痛或怀疑有危险而产生恐慌心理,进而拒绝治疗。面对患病亲人的这一心理障碍,当去医院探望时,应该积极做些说服工作。尤其是一些颇具现身说法的劝说性语言,说服力更强,效果最好。

有一个年老的胃癌早期患者,因为害怕剖开腹腔而拒绝手术。医生虽一再劝说,都不奏效。一个做过胃切除手术的老侄子前来探视,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道:”老叔,你看我做了手术后恢复得多好。你还是早期,手术后更容易复原。所以,你不用害怕。“通过老侄子的劝说,他终于接受了手术。

(4)运用暗示性语言有些患者往往因自己的疾病好转缓慢而灰心。这时,亲人如果能抓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缓解的依据,适时予以积极的暗示,将会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使其鼓起希望的风帆,积极配合治疗。

有一个患黄疸型肝炎的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总以为自己的病没有好转,产生了悲观情绪,丧失了治疗信心。这时,一个亲人前来探视,遂暗示说:”你的脸色比以前好多了,听医生说,你的黄疸指数已有所下降,这说明你的病情在好转!“这句暗示性语言,客观实在,使患者的精神倏然振作,于是,他乐观地接受治疗,加快了康复进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

总之,探望住院治疗的亲人时,应该多说些有利患者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促进疾病治疗和恢复健康的语言。倘若面对病情较重而丧失治疗信心的亲人,你说:”哎呀,你病得不轻啊,看你瘦成这般模样了。“这无疑会使患者的情绪”雪上添霜“,结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