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列车上,大家谈起了如何照顾老人的事,一位说:“老人总是希望儿女呆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做儿女的工作实在是太忙。”另一位也有同感地说:“是啊!老人就是越老越小,要把老人当小孩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起了老人的话题,后又由此回忆起幼时父母的趣事,大家正说得起劲,可是有一位坐在那里,始终没说一句话。有一位谈得很高兴的女士顺势问道:“你的父母呢?”
始终没说话的那位,显得坐立不安,言辞闪烁,原来她从生下来就没见过母亲的面。这对于她来说是个沉重的话题,问话的那位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其中的缘由,立即岔开了话题。
③话题不符合当时的气氛时。
在谈话时,由于话题不定性,而且有可能从一个话题又转入另一个话题,谁也不会想到,谈着谈着,就与当时的气氛格格不入,这时也应及时撤出。
胡君和丁君同去参加同事的婚宴。
在婚宴上,大家都祝新婚夫妇早生贵子。丁君像突然想起什么事似的对胡君说:“你的孩子怎么样了?”原来胡君这阵儿一直都在为她的孩子犯愁,她的孩子最近被诊断出患了脊椎病,所以丁君的话触动了她,大家都显得有些沉重。这就显得与当时本该是喜庆的气氛不和谐,大家及时转移了话题,又都有说有笑起来。
(2)顺梯而下在谈话时,因为陷入困境而及时撤出,采取何种方式撤出,才能既顺利地撤出又能造成自己占据主动的现实,要因时而异。
顺梯而下,是指依据当时有利的时机,只要有可能,不可更多地纠缠,顺势而下,不需要特意地去找,自然而然,做得巧妙,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依然保持着主动的局面。顺梯而下,可以有以下两种表现:
①顺着话题而下。
有时候,一个话题要进行下去,可朝着多种方向发展,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入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然后顺着话题及时撤出去。
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师生之间聊起了如何面对自己弱点的话题。会议进行得很温和,从不指名道姓,遇到要举事例的时候,也是以假设开始,诸如“假设你有什么弱点,你该怎么做”。可是后来会议特意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向在座的老师请教。一位同学站起来向一位姓何的老师提问:“当一个人遇到了非常难堪的事情,他可以正视它,战胜它,但也可以逃避它,哪种方法更好些呢。”何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合理的分析,说:“正视它,战胜它!”这位同学接着又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隐私的问题……”正在那位同学还在犹豫该不该问时,何老师说话了:“既然是隐私问题,就不好当着众人的面讲,如果你感兴趣,会后,我们可以私下里谈谈。”
在这里,如果何老师让那位同学把话说下去的话,接下来肯定会使自己左右为难,不如顺着对方的话音,巧妙地撤出去,不在原来的话题上打转转。
②顺着他人解围而下。
在谈话中,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难堪,造成整个气氛的不和谐,可能会有知趣的人站出来,及时替你解围,这时,就应该抓住时机,顺着他人解围及时撤出。
小明喜欢和他人诡辩,并且以此为乐事。一天将近中午吃饭时分,小可深有感触地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小明接着说:“这句话就不对了,据科学分析,人是可以饿七天的。”小可说:“那你饿七天看看。”小明接着说:“这句话,你又错了,你也可以饿七天的。”小可说:“我才不那么傻呢,只有疯子才干这样的蠢事。”小明又说:“历史上,很多当时被认作疯子的人,后人把他们看做是伟人。”小明就这样无限地推演下去,哪知小可的个性淳朴,不喜欢这样饶舌,后来就有点无法忍受了。这时小明的好友小冬见状,凑过来说:“我们的小明最大的’优点‘,就是说错了话还不承认。”小明接过话头说:“小冬真是了解我。”说着对小可一笑,走开了。
(3)低调退出在谈话时,如果我们不得不撤出时,也可以采用低调的方式退出。所谓“低调”,就是自己明知要走了,就不要故作高昂的姿态,甚至可以自我解嘲。自己贬低自己是聪明的做法,等到被别人贬低,就会非常尴尬。
①借言他事。
借言他事,其实就是一种借口,不过它不是事先准备好了的,而是即时产生的。借言他事,一走了知,虽然看起来有点狼狈,不过用得好,并不会引起别人对自己这种“狼狈”像的反感,反而会因为自己适时而退而网开一面。借言他事的方式很多,不拘一格,诸如:当我们无法说下去的时候,可以像突然想起什么事似的说:“对了,差点忘了,我还有点事,得先行告辞。”或者对面正好走过来一个熟人,可以及时地说:“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或者正在这时,自己的手机突然响了,可以走出去接个电话,回来之后再对他人致个歉意,如“不好意思”之类,利用谈话的中断,转移到别的话题上。
②自我调侃。
由于我们的过失,造成了谈话中间出现了难堪,这时我们不要责备他人,还是找找自己的责任,采用自我调侃的方式低调退出吧。
有一次,十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聚会,因为大家都是好朋友,所以说起话来更是直来直去。有一位男同学打趣地问一位女同学说:“听说你的先生是大老板,什么时候请我们到大酒店吃一顿。”他的话刚说完,这位女同学有点不安起来。原来这位女同学的丈夫前不久因发生意外去世了,但这位开玩笑的男同学并不知道,因而玩笑开得过了一点。旁边的一位同学暗示他不要说了,谁知这位男同学偏要说,旁边的那位同学只得告诉他真实的情况,这位男同学可谓无地自容,非常尴尬。不过他迅速回过神,先是在自己脸上打了一下,之后调侃地说;“你看我这嘴,几十年过去了,还和当学生时一样没有把门的,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虽有说不出的苦涩,但仍大度地原谅了老同学的唐突,苦笑着说:“不知者不为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可以不提它了。”男同学便忙转换话题,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处于类似的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不好下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以采用自我调侃的办法,来得真诚一点,像上面的那位男同学,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而对方也不会喋喋不休地责备我们,相反还会因为我们的真诚,一笑而置之。
③巧语解难。
让人下不了台的事大多发生在人们料想不到的时候,但是,只要能及时转换角度,巧说妙解,不但能给自己找个台阶,甚至能给生活增添某种乐趣。
有一对夫妻因小事争执不下,在家吵闹不休。正当妻子向丈夫作狮吼状时,有一位朋友来访,丈夫尴尬得无地自容。好在妻子也顾及到丈夫的面子,看朋友到来连忙改口,但对丈夫来说,终究一时无法从窘境中摆脱。朋友见状,笑着说:“听你俩交流还挺热烈,我来得可真不是时候啊!”此话一出,其妻先红了脸,无语离去。丈夫马上调侃地对朋友说:“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刚才是在打情骂俏呢!别看她刚才那么凶,其实正表示她对我的关心,不信你问她。”这时他妻子从里屋出来也与朋友打哈哈,争吵便化为云烟。
丈夫的“打是亲骂是爱”,把他和妻子的争吵说成是一种“亲”和“爱”,朋友自然不会信以为真,但这样,转换了角度,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也似乎多了一些生活情趣。想来,朋友走后,他们也不会再争吵了。
④打住法。
在谈话中,当我们需要撤出时,还可以主动要求对方打住,虽然这等于在向对方认输,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输。我们要记住,跟我们谈话的并不时时刻刻都是我们的敌人,对方不会因此而穷追不舍的,而我们的心里也不会留下“输”了这个既成事实的阴影,也可算是一个妙招。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见面总喜欢相互打趣,甚至互揭老底儿,口无遮拦。有一次,徐君去参加一个会议,没想到在会议上,出人意料地遇到了两位多年没见的老同学--陈君和田君,他们也是应邀来参加会议,大家都格外高兴。会议结束后,大家坐到一起闲聊,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当年在校时的是是非非。其中有一件事,徐君至今还没弄清楚,本来也不在意,可是经老同学东扯西拉,旧话重提。徐君就问另两位:
“你们清楚吧?那是怎么回事儿?”另两位都参与了此事,而且田君还在其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因此陈君就没接话茬,是田君开口解释,说到后来,就说到自己身上,不好再往下讲,就对另两位说:“这话就说到这儿,就此打住吧!”徐君也意识到了再说下去,田君就有点不好看了,主动将话题一转,又高兴地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