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相传建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147—189),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高筑真身宝塔而闻名于世,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原名阿育王寺,塔为阿育王塔。北周明帝二年(558),岐守拓跋育不仅初启塔基、供养佛骨舍利,而且重新拓展寺域,增加楼台殿阁和住僧人数,这是法门寺创建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可见,南北朝时期的法门寺已有一定规模,佛事活动相当兴盛,佛骨舍利也得到了供养。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禁断佛教,令僧人还俗,寺庙财产充公,发动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次法难。法门寺不仅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僧众被驱赶到90里之外的太白山九林寺。开皇三年(583),隋文帝诏改天下佛寺为道场,法门寺因专事弘扬《成实论》而改名为“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右内史、岐州刺史李敏开启塔基,供养佛骨并修复法门寺。但由于隋文帝特别偏爱凤泉寺,造成了法门寺相对冷落、日渐萧条的局面。大业五年(609),法门寺因僧人不足50名而被废弃,并入京师长安宝昌寺,其塔故地仍为寺庄。后由于僧俗杂处,不慎失火,寺城与仅存的北周时期的两堂一起被毁。
武德初年(618),唐高祖李渊下敕钦定,赐名为“法门寺”。秦王李世民在扶风一带击败割据势力薛举及其子薛仁皋的军事侵犯。战后,李世民去湋川犒师,见法门寺荒败,便决定度僧80名,并敕准宝昌寺僧惠业为唐代法门寺第一任住持。其后帝王大都崇佛敬法,法门寺因为圣迹所在,更富有诱惑力和感召力,备受李唐皇室的青睐和关照,旌表寺名为“圣朝无忧王寺”,尊奉佛骨为护国真身舍利,敕命宏建地宫供养;御令广度僧尼,重修四级木塔,题为大圣真身宝塔,形成“瑰琳宫”二十四院的宏大规模。与此同时,唐代先后有高宗、武则天、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8位皇帝6次开启法门寺地宫,迎奉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东都洛阳皇宫中供养,并饰以金玉、锦绣、珠翠。每次迎送活动声势浩大,朝野轰动,举国沸腾,皇帝顶礼膜拜,皇室赏赐规模惊人,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全国佛教朝拜中心,发展到最为辉煌的时期。
由于崇拜舍利,佛教徒们对法门寺推崇备至,为了强调法门寺的重要性,甚至称长安诸寺塔与之关系“犹如众星之拱北辰”,使其地位远在其他佛寺之上,在长安佛教乃至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北宋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卷395《法门寺》所记载,“照临之内,奉佛之人罔不归敬,殿宇之盛,寰海无伦”。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宋代时法门寺失去了唐代时佛教中心的位置,佛事活动萧条,修葺较少,佛骨舍利也就无人问津了。金元之际,随着佛教衰落,法门寺规模越来越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转入了一段长久寂寞的时期。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法门寺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由扶风地方人士主持建成雄伟壮观的八棱十三级砖塔。清代曾多次加以修整,但规模不大。民国中期的法门寺布局以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正殿等主要建筑为中轴线,两侧有鼓楼、钟楼、睡佛殿和禅佛殿。民国28年(1939),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朱子桥先生来陕西赈灾,目睹法门寺之衰败,遂募捐筹款,倡导维修真身宝塔,加固塔身,并请大乘法师主持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