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国际组织
2158500000007

第7章 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1)

一、全球政治生活的多元特质及其对国际政治的本质认识

(一)全球政治的多元特质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国际组织的定义、类型、目的与宗旨、法律地位、组织结构,这对认识国际组织的性质是必要的,但是要进一步探讨国际组织的本质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对国际组织运作的大前提或大背景——国际政治的本质进行一定的研讨,才能较清楚地认识到国际组织的实质。国际组织只是国际政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国际组织的建立、发展和运作都是国际政治的反映,要认识国际组织的本质首先必须对国际政治的本质要有清楚的认识,国际政治的本质是认识国际组织本质的前提,而要认识国际政治的本质,首先要从国际政治生活着手。

国际政治生活与国内政治生活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的一面。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无政府性,同时国际政治也和国内政治一样存在着社会性,即无政府性与社会性两种状态并存是国际政治生活的特点。

法国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分析过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无政府性和社会性。在《关于圣彼埃尔主教的永久和平计划摘要》一文中,卢梭在描绘18世纪的欧洲时就谈到了欧洲政治生活中的这两种属性。关于欧洲政治生活中的社会性,卢梭是这样描述的:

“君主们通过血缘纽带、商业、艺术和殖民地而结合起来。通讯由于无数从一国蜿蜒到另一国的河流而变得容易。与生俱来的对变化的热爱促使她的居民不断地旅游……印刷术的发明和共同喜好的字母已经使它们有了共同的知识基础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最后,她的国家的数量和面积狭小、渴望奢华和气候的极其多样性……使它们变得彼此都是必须的。所有这些原因合起来创造了欧洲……一个纯粹想象出来的除了名字之外没有共同之处的民族集合体,但却是一个真正的宗教和道德规范,具有自己的习俗甚至是法律的共同体……”

在指出这种欧洲政治生活中的社会性的同时,卢梭也抓住了这个社会的无政府的一面。他写道:

“现在看一看这个方程的另一面。观察一下持续的争执、抢劫、侵占、造反、战争和谋杀,这些给这个神圣的哲学家园每天都带来废墟……”“每一个没有法律、没有统治者的社会,每一个只是由机会形成和维持的联盟,必然不可避免地在它产生最初的变革时就要陷入争吵和冲突之中”。

国际政治生活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国际政治既有权力斗争性,又有合作、协调与管理性。同时,这种权力斗争性和合作、协调性不仅存在于国家间的层面上,而且还存在于跨国的社会力量之中。海德莱·布尔(Hedley Bull)在其著名的《无政府社会》一书中就对国际政治生活中的这种多面属性及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很好地描述。正如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n)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指出那样:布尔一方面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国家间合作与有管理的交往因素上;同时也在认真地提醒我们:在国际体系中既有战争和国家间为权力而斗争的因素,也有超越国家间分界的跨国团结与冲突的因素。布尔认为,国际政治生活一直存在着国家间战争与权力斗争性,国家合作与有管理相互交往性以及跨国性的团结与冲突等属性,在国家体系的不同历史阶段,在国家体系运作的不同地理区域,在不同国家和政治家的不同政策中,可能存在着一个支配着其他两个状况。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是指国际体系是一个没有中央权威来管理各个个体行为者(国家)的无政府体系,处于这个体系中的世界是一个始终存在战争可能性的世界。因为主权和主权平等的原则决定了世界上没有超越国家之上的权威,国家是自己命运和实现自身目标的最终决定者。国际政治中的无政府性造成了国际体系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冲突的体系。这决定了国际政治的权力斗争的特性。而相信国际无政府性和权力斗争属性是国际政治主要特征的人认为,由于缺乏中央权威,各个国际行为体之间很难实现信任,因此,行为体必须自己来保证安全(即自助Self-help)。在这种条件下,冲突是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每个行为体必须准备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保护自己。因为冲突是自然的,人类的智慧仅能限制其范围与影响。这是形成现实主义论者世界观的基础。

而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又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体系。国际政治不仅仅是一个没有变化的无政府状态,战争只是一个例外而不是规律。世界上各个行为体之间存在着多重的交往与交流,无论怎样,某些事情即使在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世界政治中都能发生,并且我们把它们视为常规的、可预见的但又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如国际贸易、邮件的传递和安全的旅行。这样即使是在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体制下,也存在着合作与管理的必要性。

即使在某些问题上是敌对者的行为主体之间也能发现彼此合作的必要性和共同利益。特别是在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促使人类跨国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国际关系中这种社会性更加突显出来。而那些强调国际政治社会性的人往往注重的是共同的利益和纽带使各国能彼此相互信任,并且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可以克服国际关系中的无序与冲突性,建立与加强国际关系中的规范与合作机制。

最后,国际政治生活中的这种特质不仅仅是表现在国家间的关系中,也在全球或世界层面上体现出来。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个人,由于其在世界性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所受到的教化不同,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对世界政治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和组织运作方式存在着不同认识和观点。不同国度的人由于在某些方面或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与原则存在着相同的利益、相同的信仰、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追求而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跨国的纽带和联系,形成了一种跨国的社会力量和跨国的团结。在全球层面上,各种不同的跨国社会力量或具有共同追求的群体为了其利益、信念、价值和事业而产生了冲突,彼此间为建立某种符合自己信念或利益要求的人类共同体目标进行的斗争也构成了国际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团结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突与斗争。因此,从全球角度上看,国际政治生活的特质还表现出跨国的团结与斗争。

国际政治这三种属性造就了不同的国际政治观,英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马丁·怀特(Ma Rtin White)把这三种政治观确定为:

现实主义观(Realist ve Rsion)、理性主义观(idealistve Rsion)和革命主义观(Revolutionist ve Rsion)。这三种世界观或国际观与政治思想理论三大传统——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思想理论的三大传统是理解国际政治三大理论的基础。

保守主义基本上对人性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相信人的自私的本质或恶的本性是造就人世间一切冲突与动荡的根源,而且由于人性的这种劣根性,人类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一个美好的社会,不相信人类有改善社会的能力,基于此,尽管保守主义者也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他们仍满足于现状和现存社会运作方式,强调尊重现存制度与传统,因为他们不敢肯定人类是否有能力来设计与发展一个更美好的体系。

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对人性所持的消极态度不同,前者对现存世界或现存世界的运作方式的满足程度要逊于保守主义者,但对人性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相信人类的潜力、人类为了更美好的社会改造社会机制的能力、个人的理性和人类的平等性。鉴于此,自由主义者相信社会改革是可能的,必要的,人类具有为了更好的社会对社会制度进行改变的能力,具有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但他们对社会的改变不是整体性的,不是要改变整个社会根本的体系,而是要改变目前社会体制中的某些具体的方面,改变的方式是渐进式,是通过在尊重现存社会的制度的程序下进行社会改良。

激进主义经常是与暴力相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在现实中它不一定是如此;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它们是不科学的,或者是违反正义原则和不道德的;他们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倾向于对社会进行急剧的和立即的改变。当然,不是所有激进主义者都是相同的,他们之间也有激进程度的不同,这要取决于他们的信仰程度、他们可能希望运用的战略和他们进行变革的急切性。激进主义也有左与右之分。对社会的变革倾向于一种更公正或更科学态度的激进主义往往属于左翼激进主义,而那些倾向于激进的倒退的变革的属于右翼的激进主义,右翼激进主义是反动的,因为他们的倒退式的变革是倾向于使社会回到过去状态或者甚至倾向于使旧的价值体系得以恢复的政策。

这三种政治传统最大的区别之处在于它们对社会政治变革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它们对现存社会组织与运作方式的满足度,以及它们给现存社会制度定下的存在理性(Raison D‘et Re),为政治体系中政治行为确定了哲学参照点。这种态度不仅仅表现在国内政治中,也表现在对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判断上。

但由于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存在不同性,这三种政治传统只能为国际政治生活的价值判断提供一个基础,不能替代国际政治自身的研究特点。然而,这三种政治思想下的国际政治理论都对国际政治的本质进行了描述,在这些描述中都存在许多合理的成分,反映了国际政治生活的不同的特性。因此,只有通过对这三种国际政治本质属性的全面认识与理解,才能对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

(二)关于国际政治的三种本质观

1.现实主义观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与保守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其信仰者基本上都是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作为解释国际关系的基础。对他们来说,各自分立,自助自在的国家是国际体系惟一重要的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研究理所当然的关注焦点,不论国家的权力归属于城邦,还是归属于君主、贵族寡头或者是整个民族。各国主要按照依权力来定义的利益行事,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国家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家安全、国际秩序及稳定取决于国际间权力分配均衡的状况,而决定国际间权力分配均衡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间的军事实力、审慎务实的外交、可变的联盟组合和必要的有限战争。国家间政治独立于、并且优先于一般性道德,国家应当遵循的道德从属于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和谋求权力的政治需要,这与个人应当遵循的一般性道德是不尽一致的。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对国际政治本质的诠释是具有历史传统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公认的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位用现实主义的观点来阐述国际关系(当时是城邦间关系)的思想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他对希腊城邦间的战争与外交折冲的描述和分析体现了对国际权力竞争中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探寻国际关系一般规律的自觉尝试。近代现实主义政治思想的先驱应首推马基雅维里。他以政治的特征在于权力冲突为前提,将政治同道德和宗教相分离,强调君主的最主要的职责是保障国家的生存,因此国家应该采取与个人道德标准不同的道德标准,即所谓的“特定的行为好与坏取决于它所追求的权力之获取、维持与增加的程度”。以后法国人让·博丹提出了主权的概念,认为国家应当拥有主权,即对内对外绝对和永久的、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因此,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惟一的行为主体,国际关系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的自助性和权力竞争成为主权概念下的必然的逻辑结果。到了霍布斯时代,国际关系的无政府性、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自助特征和国家间的权力竞争性已经在霍布斯所创造的“自然状态”一词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霍布斯从萌芽状态的感觉心理学出发,推导出人为自我保存、趋利避害而进行权力竞争的政治逻辑,这种心理本能促使人有一种“追求权力的永久不息的渴望,追逐不止,死而后已”o国家间的关系更是一种不存在公共权力、不存在法律规范、不存在道德约束的自然状态。再后,像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休谟和黑格尔这样的大哲学家对国际政治的本质都进行过现实主义的阐述。这些20世纪以前的思想家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对后来的现实主义者都有很大的影响。

20世纪的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学者继续了前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国际政治的本质进行更加系统地、更加全面地阐述。

其中较著名的有:英国的E.H.卡尔、法国的雷蒙·阿隆、美国的乔治·坎南、汉斯·摩根索和肯尼思·沃尔兹等人。其中在战后汉斯·摩根索和肯尼思·沃尔兹的现实主义观在学术上影响最大。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观。他以权力和按权力定义的国家利益两个概念构筑了其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和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论者一样,摩根索以人性恶论为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前提,由此出发比先前的所有现实主义论者更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各个基本信条。他特别强调通过均势来限制国际间的权力斗争,通过外交来最大限度地协调国家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在保证国家独立与安全的同时谋求世界的稳定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