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30

第30章 如何回答孩子的刁钻提问(2)

“河里有许多石头,如果鱼没有穿衣服,它撞到石头就会很容易受伤了。”

这种巧妙的回答方式,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在这种回答中,他们不仅知道了“为什么”,同时,还保留了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沟通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问的问题是父母无法回答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喜欢问父母一些习以为常的天气情况。比如,“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来?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不圆?”“风从哪里来的?”“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对于爱因斯坦的各种疑问,父母并没有嫌烦,而是尽可能地找出答案来回答。

温馨提示对于孩子们的询问,父母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父母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

对于自身知识缺乏的父母,如果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表现出不高兴,实际上,孩子并不是想考验父母的知识,不管父母用何种方式让他了解答案,孩子都是不会介意的。因此,明智的父母不妨对孩子说:“哎呀,这个问题妈妈一时回答不出来,要不妈妈先查查资料,明天告诉你好吗?”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我并不十分苛求孩子,对他们的教育严到中等程度就行了,要教育孩子懂得是非,当然也得有些纪律,但是不要为纪律而纪律,要说明道理。孩子会没完没了地问个明白,你要始终十分耐心;不管怎么样,你得说明道理,答复他们的问题。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得不够,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在教育上,我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可恶的了,这个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一生,因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我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在给儿子解答问题时,我尽量做到我的说明不难懂,而且充分考虑到孩子在现有的知识与思维能力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

卡尔·威特曾说:“我从不认为由于我比儿子懂得多,就有资格在他面前充当权威。当儿子问到我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我会向他承认。比如,有一次,儿子问到我天文学方面的问题,我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我们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起把那个问题弄懂。并且我还向儿子表示感谢:

‘如果不是你今天提问,爸爸至今也没弄懂这个问题呢。所以你以后要多多提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知识。’”

如果有些问题父母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这个问题现在属于科学上的谜,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解开这个谜。”就像卡尔·威特所说:“我都坚持将自己放在与儿子平等的地位上,从而也给儿子灌输了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5.限制提问会束缚孩子思维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经常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是父母提问,孩子回答。这无形中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有礼貌地提问,而且直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孩子们的提问总是值得人们去思索、回答。

当和孩子在一起时,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勇敢地提问,提出一些让别人看起来十分明显的问题。如果谈话中你一点儿也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当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很想知道时,坦率地问他人。这样你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当他在课堂讨论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照着你那样去做。

孩子们通常因别人取笑提出如何简单或愚蠢的问题,而不敢往下再问。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些取笑他人的学生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对你的孩子来说,解决这一场面的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坦诚地说道:“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然你知道,那你能告诉我吗?”

孩子们在学校中学习的许多东西总是包含着“谁”、“什么”、“何时”、“何地”等内容。还有一些能够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且对他们今后生活极为有益的问题则是“为什么”

与“怎样”。

温馨提示父母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提问,因为正是这一个个“为什么”把孩子带向知识的海洋,把孩子推向成功之巅的。

父母可以就某一人物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断地提出“为什么”。如果父母怀疑孩子只是在敷衍应付似的问你一些“为什么”之类的问题,父母可以反过来问他:“你为什么对这一点感到好奇呢?”如果孩子真的对某一问题很感兴趣,他将能说出他感兴趣的理由。下面是一些父母可能经常遇到的孩子的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他为什么说出那样的话呢?

他为什么不采取别的措施?

事情是如何进行的?

他是如何完成的?

他该如何去履行他的诺言呢?

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些问题都与培养孩子的实际生活能力有关——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实施计划、创造生活。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父母不必给孩子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父母也不可能找到所有的答案,有些问题其实根本是无法回答的。

孩子的许多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参考书或专家们的评论中找到答案。为孩子指出查找的方向,让“我们查查看吧”成为家庭中经常听到的话。

不要限制孩子提问,要鼓励孩子提问。当孩子问父母一个问题时,应当场予以解答。当父母确实没有时间考虑、回答时,应向孩子说明情况并让他在父母有空时再问。

如果孩子问父母一个不好回答的个人生活问题,父母可以如此回答他:“我这次还不想回答你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以后我再和你讨论这一问题吧。”这样既给他一种回答,也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如何回答孩子的这一问题。

6.不要用“不知道”对待孩子的提问

在孩子心目中,提出“为什么”是极其神圣的,父母应该给予正确满意的答复。毋庸置疑,这种关系成为两代人感情的纽带和父母威信的基础。

父母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说“不知道”,有时是力不能及,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有时则是无暇回答,便用“不知道”搪塞。当然,对孩子事事答复得圆满,只有少数父母能够做到,但要求父母把“不知道”从语言辞典中删去,对孩子有问必答,尽力而为,却是人人能够做到的。

父母应该最大限度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而不要用“不知道”对待孩子的提问。如果真的难以回答,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或查找资料。对一无所知的问题,也可以用赞赏的口吻对孩子说:“瞧你提了一个多好的问题,连我都被难住了。”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有时候问“为什么”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精确地予以答复,他们只想获得一种满足感,希望父母重视自己的提问。爱迪生曾经问过他妈妈无数个“为什么”,而爱迪生的妈妈对孩子的提问总是乐于倾听、认真解答,正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培养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发明大王”。

现在,许多父母已经越来越重视回答孩子的提问了,但有的时候,由于孩子的“为什么”密度太高或难以回答,有些父母疲于应付而失去耐心,便会叱责孩子:“又问为什么,你有完没完?”

对于孩子天真的提问,真正回答起来还真不简单,教育专家曾经忠告父母说:无论什么情况,对孩子的“为什么”也不应该加以叱责。孩子提问的“为什么”提得好,你应该鼓励;易于回答你应该马上解答;不容易回答,应和孩子一起讨论,或者告诉孩子“等弄清了再回答你”。

家教箴言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一定不能用“不知道”来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那样的回答会扼杀孩子的求知的热忱。

孩子所有的提问中,涉及科学方面的问题往往最难回答,因为即使你能科学地回答,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不如用童话般的语言来保护他们的兴趣和梦想。

比如孩子问你“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你如果解释因为大气层与光的原理,才使天空变蓝,孩子仍无法理解大气层和光的分解原理,还不如告诉他:“太阳的光分为七种颜色,分别由七个小仙女掌管。天晴的时候,她们喜欢到地球上来玩,可是只有管蓝色光的小仙女勇敢,她跑得最快,她把天空用蓝色全占满了,所以人们看到的天空就成了蓝色的。”

“为什么”是孩子思维的翅膀,随着“为什么”的一次次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孩子羽毛丰满起来,必然会飞得更高更远。

青春期让每个孩子兴奋中夹杂着一些恐慌,懵懂中又包含着一些躁动。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家长的不安和焦虑,因为,“性”的话题与青春少年的烦恼,会时常出现在家庭的亲子沟通中。对这一敏感话题,坦然地面对,科学地解释,及时地交流,是父母对孩子负责任的作为,不可回避或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