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22

第22章 孩子任性怎么办(1)

——父母应怎样对付孩子的无理

1.找到孩子任性的根源,对症下药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心理状态的反映,也是他们要挟父母或其他亲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模仿别人的结果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

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父母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员的作用。大部分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

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父母迁就的结果有些孩子任性,是父母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不合群,父母也没有及时正确地加以指导,总是由着孩子,孩子怎么开心就怎么来,到后来孩子越来越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孩子太任性,一点儿好处没有。在家里,不听父母长辈的话,我想怎样就怎样;在学校太任性,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父母对任性的孩子如果缺乏有效的教育,孩子就逐渐变得蛮不讲理。

要想纠正孩子任性的坏习惯,就要分析孩子任性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任性如果是受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重点在分清是非,让孩子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为,则应认真反思,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对,教育孩子不要学。而且请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孩子的任性如果是因为父母太迁就,父母就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自己的迁就行为。一方面教育孩子认识任性的害处,用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在集体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进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责任,无原则的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自己应负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如果双方有矛盾,就充分讨论,还可以请其他长辈、老师发表看法。

2.父母强权的口吻会让孩子更加任性

父母命令的口吻虽可以暂时让孩子服从,但长久下去,必然会引起孩子任性。

王齐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是班里的班干部,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里是同学们的榜样。王齐深知作为一个班干部每一件事情都要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方面,他都能做出很好的表率。老师常常夸奖王齐是个“以身作则”的好学生干部。

这天,王齐学校号召大家义务献血,为了让同学们踊跃响应,老师就先给学生干部做思想工作,希望由各班的学生干部先加入献血的行列。

王齐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和妈妈说了,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可是,王齐刚把话说完,妈妈就大声地拒绝了:“不行!你怎么能去随便献血,你知道要吃多少营养品你的血才能补回来吗?”

王齐向妈妈解释道:“其实,正常人献一些血是不影响健康的。”

妈妈立刻反驳道:“你怎么知道?你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决不能献血。知道吗?”

王齐还在和妈妈辩解道:“老师希望班干部起带头作用,我可不能成为后进分子。”

妈妈不容争辩:“后进就后进,你就和老师说你贫血。别和我争啦,按我说的做!”

王齐无可奈何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王齐觉得妈妈的话不可理喻,对于妈妈的话他决定以后爱听不听。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像故事里面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给出合理充分的原因。但为了让孩子打消念头,便使出最后的绝招:“你是我生的,所以凡事必须都得听我的。”在这种强权教育下,孩子需要做的只是接受家长的指令,然后去执行就可以了。长期如此,孩子会越来越任性,表现为越来越不听话。

如果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只是一相情愿、一意孤行,以为自己说的任何话语都是为了孩子好,而不去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愿望当成孩子的愿望,那么,事情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初衷相反。就拿故事里面的齐齐来说,孩子的愿望是能在学校里面起到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可是妈妈却认为这样会影响健康。

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认为妈妈说的话没有道理,从此对母亲说的话产生怀疑,不再听话;另一种情况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孩子听从了母亲的意见,从此时时处处只想自己的利益,失去了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家长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父母应该分析孩子的真正需要,切不可压抑孩子的主体精神,用优美而符合情理的语言激发孩子的能力去实现他自己的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完成事情。

父母切勿一相情愿地为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张,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当做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时,要尊重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意愿。

经常与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情感交流。如果孩子想出的想法或愿望合理时,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并用语言加以鼓励。

如果孩子的想法有悖于父母的意愿,父母也要把自己的理由确切地对孩子说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把孩子引向任性。

3.对任性的孩子要晓之以理

有的孩子任性并非有意对抗大人,而是事出有因,孩子有他自己的“道理”。对此,父母要晓之以理,要仔细地了解孩子固执己见的原因,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不能任性的道理。比如,有的孩子三番五次地要求父母给他买名牌球鞋,父母不答应他就以不去上学相威胁。经过了解,父母知道孩子班里的几个要好同学都买了这种名牌球鞋,孩子觉得自己不穿这种鞋太没面子。于是,父母告诉孩子小学生并不需要都穿这种鞋子,自己家里经济条件不适合买昂贵的鞋子,讲清同学之间攀比没意思这类的道理,以此来说服孩子。还有的孩子,客人来家时总不主动问候,父母不能简单地以孩子不懂事就迁就他,或者用惩罚逼孩子,而要找出原因。

如是孩子认为客人与他无关,或是他正在忙着功课……总之要针对各种情况说服他要有礼貌,这样孩子就没有借口了。

任性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对父母的依赖,不能独立自主,而受到尊重的孩子能较早萌发独立意识。因此,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有事同孩子商量,孩子说得对的,就要听他的;说错了的,要耐心说服他,纠正他,让他心服口服,增强孩子的自尊,防止任性。

带孩子到客人家里做客,客人还未到齐,孩子看到刚上桌的饭菜,就想伸手去抓来吃。这时,父母可用讲故事的方式,使他有一点儿“不应该这样馋”的羞愧心理,从正面教育他应当怎样做,这就会转移孩子的任性,制止孩子哭闹。假如用打骂或强制手段,势必把事情弄僵。

每一个孩子都会出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孩子们都希望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认真倾听,理性分析孩子的意见,能满足就满足,不能满足的也要冷静地向孩子说明原因,不能一味强迫孩子服从。毕竟,许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用家长的威严来压服孩子,孩子即使口头上同意了,内心也无法产生努力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感觉简直就是受罪,他怎么可能与父母和睦共处呢?

因此,父母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处理,父母的意见只能通过合理的建议或者协商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全面认识问题。

4.正确地运用权威使孩子摒弃任性

在许多父母看来,只有一个孩子,不管自己怎么节约,孩子的要求总是尽量要满足的。有时候,父母也尝试着拒绝孩子,但是,当他们看到孩子开始哭闹,心就不忍。于是,父母们又违心地满足了孩子的不正当要求。

事实上,父母们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许多孩子因为能够获得父母的满足,于是,他们的要求越来越多,今天要这个,明天要那个,让父母们简直无法应付。有些孩子甚至摸准了父母的脾气,只要自己一哭闹,父母就会立刻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任性的坏习惯也由此形成了。

一位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文倩到商场购物,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文倩看花了眼。最后,她在芭比娃娃的柜台前站住了。两眼直盯着可爱的娃娃,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芭比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