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2157300000006

第6章 运用综合手段启迪孩子的智慧(1)

——高智商是孩子未来成才的基石

1.IQ: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尺度

只要是身心发育正常的孩子,智力都正常,然而却都需要开发。所谓智力差的孩子的智力多数是被灰尘和泥沙掩盖住了,淘去泥沙,金子就会发出光彩。

智商是智力商数(IQ,IntelligenceQuotient)的简称。它是指一个人智力的水平和程度,是测度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尺度。

要了解智商,首先需要了解智力所谓智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智慧,心理学上又称之为智能。它是指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反应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智力具有创造性,它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联想,深刻地进行思维,发现和解决别人从未发明、从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已知领域中有所突破,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创新。创造性的特征是探索、进攻、突破、创新,它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大凡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的智力因素。

智力具有灵活性,在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地、顺利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灵活性在观察、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引起联想,建立联系,善于从不同方面来思考问题并寻求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自我调节,迅速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进程。在操作、操练活动中,灵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迁移”所学知识并处理“变式”问题。所以,广泛而恰当地运用知识、经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灵活性的重要特征。“急中生智”是灵活性的典型表现。

人的智力水平的差异与智商要对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首先要有确定智力水平的标准及办法。现在我们通常是通过智力测验来测查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并用智商来表示。

智力测验是这样进行的,心理工作者拟定若干组测验题。每一组测验题都代表一个年龄水平值,编制成类似试卷的智力测验量表,然后用下列公式求得智力商数:

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实际年龄即出生后所度过的时间,每成长一年即度过一个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是指在智力测验量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应的年龄。智力年龄是可以通过公式确定的。如果一个儿童的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都是12岁,那么他的智力商数就是:1212×100。

反过来说,智力商数是100的,则标志这个儿童的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当。同理,假若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是11岁,而智力年龄为11.5岁,那么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其智力商数为104.5。和上边所举12岁儿童的例子相比,他的智力是比较高的。

这种智力测验可以反映人的智力高低,但不能反映人的全部智力面貌。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了七个基本智力因素:数、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理解语言的意义、记忆、推理、定向、感觉的速度。于是人们多把这七个因素作为设计智力测验问题的依据。一般所说的智力高低,就是指这些能力的总体情况。

心理学一般根据智力商数把智力发展水平划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种类型。智商在100上下的是智力中等或正常的人;130以上的为智力超常或者“天才”;70以下的为智力低常者。

2.决定孩子智力发育的因素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究竟是什么决定着他们智商的高低呢?一般说来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因素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即:遗传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这三个因素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一个小孩聪明与否就看它的综合表现。

遗传素质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它传递着祖先的许多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大脑的特征。这些通过遗传而传递给下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

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一个方面,这个素质后天的人力可改造。因此,父母们不必悲观,这个差异对于小孩的聪明程度的影响很小,遗传素质只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真正智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中塑造的,除了患有智障的儿童,绝大多数儿童都具有智力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总的说来,个体遗传差异存在,但不大,绝大多数的儿童,其心理、智力发展差异会很大,但他们的遗传差异不大。我们见过的双胞胎,他们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并无大的区别,然而他们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却往往差异很大。因此,我们要对遗传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不是严格的“龙生龙,凤生凤”,“将门出虎子”。每一位父母都没有理由对孩子的遗传悲观。

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素质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却不能预示孩子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成就。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提供了孩子智力发展的现实土壤,极大地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生子的遗传因素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调查表明,如果双生子生活在差别很大的环境中,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会大得让人惊奇,让人难以置信。

一般说来,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孩子,其智力是随着大脑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大脑的感知模式能说明一个孩子大脑的发展状况,如果感知的内容丰富且精彩,对孩子大脑不断形成新的刺激,激活孩子大脑的机能,使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反应状态中,智力的发展会很快;而如果处在一个单调刻板的社会环境中,其智力发展明显因刺激的减少而受到压抑。著名的“狼孩”悲剧想必大多数父母都知晓,这就是环境的关键性作用。

就孩子而言,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伙伴等,但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则是孩子的温床——家庭。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站就是家庭。家庭给了孩子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家长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成员的个性特征都对孩子智力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教箴言合理地组织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因素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儿童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人的智力发展的一般方式是,5岁以前约有50%的能力,5岁到8岁能发展30%,余下的20%在8岁到17岁时获得。

现代孩子教育理论提醒每一位初为人父人母者要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0~5岁。在中国许多的农村落后地区,很少有父母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培育,殊为可惜。

德国诗人、大作家歌德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重视审美教育,经常带他参观著名的建筑物、图画,一面欣赏美的浮雕,一面介绍它们的历史,以培养歌德对历史和艺术的爱好;还经常向他讲述游历过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对地理的兴趣;歌德的母亲几乎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头一天讲完后,让他自己想下面的情节,激发歌德的想象力。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培养出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家教箴言鲁迅说得好:“即使是天才,生下来时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每一位父母都应坚信这一点,你的努力就不会白流。

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一个生活窘困的鞋匠家庭,幼时听父亲读《天方夜谭》和拉封丹的寓言,那神奇的故事从父亲的口中流出,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在那些故事的想象中遨游。这位童话作家丰富的创作想象,从小便开始了。俄国著名的革命文学家高尔基从小是一个穷孩子,在他如痴如醉自学之前是外祖母的口头文学为他上了“作家入门课”。

“教育比门第更为重要”,家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场所,父母是教育的关键角色。一个孩子,当他诞生到世界上来的时候,额头上并没有标着“天才”的胎记,但是,只要他们不是白痴,只要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可以变得聪明可爱,并且成才的。

3.用科学的方法测测孩子的智商

用科学的方法测测自己孩子的智商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是有必要的,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做父母所必需的。

我国的心理学家曾多次对城镇居民对智商、智力的看法进行过调查,有一组2000年一些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资料表明,一般群众对“聪明”的理解,大人和孩子标准不一样。经综合归纳,高智商的成人的十大特征为:

逻辑思维好;适应能力强;富有创造性;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富有想象力;有自信心;独立性强;有分析能力;博闻强记。

而对高智力的孩子的定义是:

好奇性强;爱思考和提问;富有创造性;观察能力强;记忆力好;富有想象力;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反应敏捷。

以上只是人们笼统地把智力的一些要素罗列了一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还得加以必要的量化,其实这个工作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做了。

20世纪初法国公共教育部准备制订一个低能儿童学校的入学标准,需要有一套普遍适用的低能儿童智力测定的方法。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教授接受了这一课题。不久以后,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智力测定方法就诞生了。

在比奈所编制的题目中,按照年龄分成难易程度不一的一个个等级。这方面比奈有着巨大的贡献,过去人们在描述一个孩子智力超常时,总说“这孩子真聪明”,然而聪明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楚。又如,人的智力是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三个同样能数1到100的孩子,甲才3岁,乙5岁,丙是小学二年级,他们的智力评价分别是超常、一般、迟钝。这已经初步有了些智力测验的味道了。但还不够,比奈首先提出了心理年龄的概念。心理年龄很难描述,却极易测定,即通过了比奈表上的4岁组而未通过5岁组题目的,心理年龄为4岁。这种测定近年来精确到了月份,如通过了5岁组,又通过了6岁组的一半,即为5岁半。依此类推。这样,一个在今天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新概念就产生了。这个概念就是智力商数(IQ),简称智商。

比奈的公式即是: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这公式在上面我们已作了介绍。

智力商数是比奈在其本人的智力差数的基础上改进的。一开始他提出智力差数。一个实际年龄为5岁、智力年龄为6岁的人,其智力差数=智力年龄-实际年龄=6-5=+1,即为早一年;如他智力年龄为4岁,则其智力差数为-1,即迟一年。但是这个方法有许多缺陷。一个孩子其实际年龄为1岁,智力年龄为2岁,其智力差数为+1,早一年;另一个孩子实际年龄为8岁,智力年龄为9岁,智力差数也是早一年。但很明显这两者的聪明程度并不相同,前者根据资料分析是很少见的,几万人中才有一个,完全可以冠以“超常儿童”的称号;后者却是相当普遍的,一般的学校中大约有15%左右。比奈注意到一个在4岁时被测定为早2年的孩子,在8岁时的结果可能是早4年,他由此想到这其中可能是一个比值。

而在引进了智商(IQ)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前者的IQ=2/1×100=200,后者IQ=9/8×100=113,两者相差甚大。

那么IQ表示什么意义呢?

比奈指出:全体人口的智商平均为100;其中50%在90~110之间,所以这部分人称为智力正常;80~90为次正常智力;70~80为临界正常智力;60~70称为轻度愚钝或轻度智力孱弱;50~60称为深度愚钝;25~50称为痴呆或亚白痴;25以下为白痴。

4.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

对于孩子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科学家来说,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开始。这说明人的主要知识都来自于观察。一个婴儿降生之初,睁眼所见,不过是一大片模糊的、明暗相间的世界。随着生命的增长,他的观察能力也随之增加。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

不要认为考察孩子的观察能力很简单,认为只要及时合理地引导和刻意精心地训练就能做到。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聪明的父母应该首先对孩子观察力的潜能有所发现,正所谓“没有发现怎样才能开采矿山”,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潜能当做地下的“矿山”就不难理解了。此后才能谈到特别的刻意开发、培养,才能及时合理地引导及刻意精心地训练。

如果孩子不具有较强观察力的潜能,我们特别刻意地进行训练培养,即使有所成就也会收效甚微,同时还会影响其他才能品质的开发与训练培养。这一点父母不可不知,应该引起重视才是。

那么父母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美国的幼儿教育权威专家爱德华教授,提出了如下方法和要求:

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在识字过程中,有时两个字的形状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有些孩子往往容易把它们认错或写错。而大人却常常责怪孩子思想不集中,以为只要思想集中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其实,这正是孩子观察能力差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些孩子观察不仔细,不能察觉其中细微的差别。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事物。因此,哪怕有一点儿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仔细,是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观察能力高低的基本条件。

要求孩子准确观察爱德华教授认为在孩子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只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孩子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程度。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准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

指导孩子全面观察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而不是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爱德华教授认为,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比较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