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2157300000023

第23章 让孩子拥有爱心和讲究公德(2)

孩子有无爱的情感不取决于贫富,而在于爸妈对他们的熏陶和教育。不同的爱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怎样培养孩子的爱人之心呢?现提出下面几条建议:

不要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听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如果孩子从小就过这样的日子,他会觉得,你们为我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的,我在这个家里就是天下第一号,有充分享受的权利,根本不知道还有责任和义务,哪儿还想得起来爱人呢,哪还想得起学知识、学本领、学做人的道理呢?爱孩子是天性,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鲁迅先生认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还要体现在对他们的教育上。父母生育了健康的生命,还要教这个新生命如何发展,凡较高等的动物,对于幼子,除了养育保护外,还教他们生活必需的本领,如飞禽教飞翔、鹫兽教搏击,人类更高一等,便也有让子女更进一层的天性,这也是爱。谁都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更高尚,更幸福,超越自己,超越过去。因此,觉醒的父母应当尽力教育子女。

鲁迅先生的主张再深刻不过了,但愿我们都能做觉醒的父母。

陶冶、渗透你的家应该是个有爱的家庭,夫妻和睦、婆媳心理相容、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成员敬业乐群、乐善好施。在这样的环境里,彼此的爱既看得见、摸得着,又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自然孩子就受到感染了。

给孩子创造施爱于人的机会要培养孩子爱父母和其他人的情感,要给孩子表达这种情感的机会,父母还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明白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比如,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很忙很累,自己在家里玩耍不能影响父母的休息;要关心父母的健康;尊敬年迈的爷爷、奶奶,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伴一起游戏时能和睦相处,互助友爱;愿意为邻居、同伴做好事,等等。

小区里的王奶奶是个慈祥的老人,她的独生儿子不幸车祸身亡。她痛不欲生,邻里们都去安慰。妈妈对小纯说:“看到王奶奶那么伤心,我都流泪了。大人都要去上班,你们正放暑假,能不能找几个同学经常去陪陪她?她是个热心人,我出差的时候,她还给你送过饭呢,你不应该为她做点儿什么吗?”小纯真的找了两个同学,去了王奶奶家。他们对王奶奶说:“您别伤心了,我们都是您的孙子。以后我们经常来陪您,帮您干活儿,好不好?”王奶奶见十几岁的孩子都来劝她,心里很是感动,脸上挂着泪,但还是笑了。三个孩子忙帮她收拾房间,扫地、擦桌子、倒垃圾……连在家没干过的活儿都干了。临走前,王奶奶搂着他们说:“谢谢你们,你们真的都是我的孙子,要经常来奶奶家玩。”

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关心他人的榜样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

有这样的一位父亲,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然而,他却是邻居的人见人夸的人。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比如,水龙头坏了,下水道堵了,都想到他,请他帮忙。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位热心助人的人。每当邻居们有事,他一叫就到,从不推辞。

这位父亲关心他人的做法,无疑会对自己的孩子起到了表率作用。

学会与人分享这里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让家长学会分享,而家长学会分享更易被忽视。舐犊之情使为人父为人母者都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一边担心着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一边又在做着阻止孩子学会分享的蠢事。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家长分享,家长却坚决推辞,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而是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家长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分享的对象。

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况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家长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家长有许多不快乐和不稳定的情绪,但家长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一来错误地认为这有利于树立家长形象,二来美其名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承受生活重担,其实这是错误的。既然我们在提倡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建立平等关系,就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如家长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一样,让孩子学着承担家长的一些喜怒哀乐。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才会知道关心体贴别人。一般情况下,勤快是培养出来的,所以家长要树立这种观念,并付诸行动。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胆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让孩子树立公德意识

你是否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一些现象:

课桌上布满累累“伤痕”,墙壁上粘着乌黑的鞋印、球印,公共书刊残缺不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确,孩子的公德状况令人担忧,一部分少年朋友的公德观念和行为极其淡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较为普遍。

有一位教师痛心地说,现在组织少年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场内吵吵闹闹,大声喧哗,好像是在蔑视典型人物、嘲笑英雄事迹似的。

温馨提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不讲德的人都会嗤之以鼻。在学校里,这样的孩子在班集体中就不会有好人缘,而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业进步。

在社会上“有钱就有一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在少年朋友中还出现了“代做作业赚钱”的行为,这绝对是价值观的严重扭曲。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行为失范、社会混乱,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如果认为讲公德吃亏,大家都只顾自己,最后吃亏的将是所有的人,也包括自己。

比如,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你也乱倒垃圾,我也乱倒垃圾,弄得臭气熏天,蚊蝇孳生。闻臭味的是所有的住户,带着细菌、病毒的蚊蝇也不会选择窗户。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不讲公德,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哪个群体里欢迎这样的人?

6.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良好的社会公德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文明的行为方式,让他们学会文明地说话,文明地交往,文明地做事。

由于多种原因,多年来忽视文明礼貌教育,不少年轻人不懂得怎样做才是文明的行为。比如,为了表达快乐,他们会结成一伙扯开嗓门在大街上怪声怪调地狂喊乱唱;为了发泄愤怒,他们会破口大骂,花样百出;甚至在初中新生报到时,老师们会不断地被可爱的新生这样询问:“哎!在哪里交钱?”

“哎!女生宿舍怎么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碰掉了别人的东西、踩了别人的脚连声“对不起”都不知道说。也有许多孩子满心想表现得文明点儿,可就是办不到,不会鞠躬,不会道谢,不会道歉,到朋友家去做客,见了长辈连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不知道怎样礼貌地打招呼,离开时不知道怎么告别。作为父母,在教导孩子努力学习、加强修养的同时,还要教导他掌握文明的行为方式,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使孩子明白文明行为的重要性要使孩子明白,文明的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跟所有的知识技能一样宝贵。只有科学的进步、物质的富有,没有人的行为文明,不能算是文明的、进步的社会。没有社会上每一个人的文明行为,就没有文明的社会。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学习并形成文明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使自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言语和行为举止文明高雅、落落大方。

注意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培养文明的行为方式是有规范的,比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对人外部行为动作的规范。可以从孩子“站”、“坐”、“走”、“说”开始训练。要求孩子:站,要身正、头正、肩沉,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像挺拔的青松;坐,要胸挺身直,四肢摆放端正,不东靠西倚,不跷二郎腿,犹如沉稳的座钟;走,要身体平稳前移,不要左摇右晃,两手摆动自然协调,不僵硬呆板,迈步时脚尖向前,脚全掌落地,不要成内八字或外八字,挺胸抬头,不要弓背弯腰;说,要神态安详、大方自然,不扭扭捏捏、装模作样,不抓耳挠腮、放肆张狂,言语简洁、朴实、准确、优美,不讲脏话,不恶语伤人。专家们认为,对孩子的基本文明训练大体应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

怎么站、坐、走、说?

怎样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欢乐?

怎样招待客人?

怎样到别人家去做客?

怎么向别人道歉?

怎样向老师和长辈行礼?

遇见老师、同学、熟人怎么问好?

进教师办公室应注意什么?

怎样和不认识的人打招呼、询问事情?

怎样在商店和食堂买商品、买饭?

进行文明行为的训练,关键在于形成习惯。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即使愤怒至极,也不会出口骂人,动手打人,他会十分顺畅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一个大方、有礼貌、讲文明的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将来到社会上去,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不会做出不文明的举动来。

坚决地与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作斗争家教箴言如果孩子有了改变不文明行为的决心,那么父母就一定要充分信任他,让他有机会表现他的意志和信心。毕竟,改变某种已经形成的坏习惯的确是不容易的事,要允许孩子有反复,给他一定的时间,并帮助监督提醒。

让孩子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父母要经常地与孩子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作斗争。如果孩子做了不文明的事,要和他一起对这件事进行评论,评论得越深刻,嘲讽得越辛辣,越能使孩子坚决地改正。现在,许多家庭都有录音机,还可以把孩子的不文明语言录下音来,放给他自己听,一般来说,孩子听了都会感到羞愧难当。这也是一种改变孩子不文明行为的有效办法,不妨试一试。

只要父母坚持对孩子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地与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作斗争,那么,孩子就一定能成为举止文明、行为高雅的好孩子。

7.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守交通秩序

遵守交通秩序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公民文明素质的反映。如果谁不遵守交通秩序,那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在遵守交通秩序中,能够看出孩子是不是有毅力。如果孩子能够遵守交通规则,这说明孩子的毅力很好;如果孩子不能认真遵守交通规则,就要对他们进行训练,让他们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这样的训练不仅对他们的人身安全有好处,而且也是对他们社会公德的培养。

让孩子了解红绿灯的来历差不多在伊诺制订交通法规的同时,英国人发明了红绿灯。

19世纪的英国约克城,红、绿色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着红装的女人表示“我已结婚,请不要亲近我”;而着绿装的女人则是未婚姑娘,表示“小伙子向我靠拢吧!”后来,英国政府鉴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伤、轧死人的事故,就于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两盏煤气标志灯,红色代表禁止通行,绿色代表可以通行。汽车问世后,红绿灯便迅速流行起来。

黄色信号灯的发明者是一位中国人。1925年秋天,年仅20岁的胡汝鼎到美国深造,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任职。

一天,他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看到绿灯正要过去,一辆左转弯的汽车呼地一声擦身而过,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受了这场惊吓,胡汝鼎便苦苦思索起警告信号的设计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想到在红绿灯中间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用来指示车辆转弯,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他的建议立即得到公司的肯定。

从此,红、黄、绿三色信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挥信号系统,通行全世界。

如今,世界各国都制订了交通法规,各城市的交叉路口都用上了红黄绿灯,交通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遵守交通规则危害大交通规则是国家为保障人们行车、走路安全而制订的法规。每个人都要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安全,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有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同学,过马路时瞎闯猛跑,正好一辆汽车从侧面飞速开了过来,司机发现他后,立即刹车,但汽车的惯性冲力还是把他撞倒了,结果当场死亡。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以上事例说明,良好的秩序对现代社会尤其重要。我们要宣传不守秩序的危害,自觉遵守交通秩序。要劝阻违规行为,养成文明习惯,锻炼自己的毅力。

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家教箴言孩子为了要遵守交通秩序,必须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必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而在约束控制自己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制力也就得到了锻炼。

2.000年4月,中共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开展了“少年儿童平安活动”,要求小朋友们保平安“四做到”:

学习掌握交通安全法规,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打闹奔跑;放学以后快回家,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人人要戴小黄帽,列队要举“让”字牌,走路要走人行道。

学校门口设立“少年儿童安全通道”,由警察或老师护送过马路。

让校园门口和周边干净整洁。除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顿外,学生们也要自觉抵制校门外的小商贩,不买他们的东西。

安徽省合肥市某初中一年级同学为响应四部委的号召,落实小学生平平安安回家的行动,开展了“我当一天小交警”的活动。

交通规则要记牢,红灯停,绿灯行。

过马路,走横道,来往车辆仔细瞧。

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跑中玩和闹。

交通规则记在心,安全第一要做到。

通过活动,学生们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表示自己将来一定要认真遵守交通规则。

遵守交通秩序,有组织、有纪律地生活,是培养孩子自制力和毅力的重要手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孩子也不例外。然而,作为父母,如果能做到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美与肯定,甚至适当地放大孩子的优点,这样做就会有效地促进孩子改正身上的缺点与不足,甚至将缺点转化成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