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家风微阅读
21543700000008

第8章 尚廉

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是历史上许多优秀家族的价值追求。廉洁家风要求我们远离金钱、美色和权力的种种诱惑,“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个人修身之廉,在于洁身自好,慎独自律。执政为民之廉,在于心底无私,秉公用权。历史表明:清正廉洁之风盛行,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之风猖獗,则国势衰微。如果清廉正派的家风成为主流,整个社会的清风正气终究会到来。

晏婴辞邑。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这是我珍藏的一块宝玉,特地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财视为珍宝,你把玉视为珍宝;如果我收下了,你我都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晏婴历经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四十余年。他年老时,向齐景公辞去自己的封邑,景公坚决不允许。晏婴说:“俸禄是为国家服务的酬劳。做事多的人俸禄多,做事少的人俸禄少。我现在年事已高,再占有这么大的封邑非常不合适。”

曾子穿着旧的衣服耕作,鲁国国君派使者送给他一处封邑,并说:“你可以用封邑的收入添些衣服。”曾子不愿接受。使者回去了,接着又回来,再一次向曾子赠送封邑,曾子仍然不接受。使者说:“不是先生向别人索求,而是别人主动奉献,先生为何不能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接受别人东西就畏惧别人,给别人东西就对别人傲慢。即使国君有所赐予,不会对我傲慢,但我能不感到畏惧吗?”他终究还是没有接受。

战国时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公仪休却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我不能接受。作为国相,我能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如果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

东汉杨震,华阴人,通晓经典,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夫子”。他曾推荐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路过昌邑县,晚上下榻馆驿。夜深人静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晓。”杨震正声说:“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一时传为美谈。

杨震的儿子杨秉,不饮酒,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服,过俭朴生活。当时纳妾之风盛行,他却在妻子去世后,终身不再续弦。对人们以“醇厚清白”来称赞他的品行。他曾经总结自己一生有“三不惑”,即不受酒、色、财三者的诱惑,洁身自好,一尘不染。

东汉时雷义担任郡功曹,推举和任用有德之人做官,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他曾经帮助一个被误判死罪的人免除刑罚,他人后来拿两斤黄金酬谢他,雷义不接受。那人趁他不在家时偷偷将金子藏到屋内的顶棚上。后来,雷义修理房屋时,发现了这些黄金。但黄金的主人已去世,无法归还。雷义便把黄金交给了县吏。

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期间,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时,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每人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他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

东汉羊续到南阳郡上任,属下的一位府丞给他送来一条当地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府丞执意把鱼留下。羊续就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晒成鱼干。后来,府丞又来送鱼。羊续指着屋外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鱼干,请你一起拿回去吧。”府丞深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此后,百姓敬称羊续为“悬鱼太守”。明朝于谦有感于此事,曾赋诗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时苗是三国时魏国的官员。他任县令时,乘一辆简陋的牛车,用母牛拉车。任职期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他罢官离任时,留下了小牛犊,并对县主簿说:“我来做县令时,没有这头小牛,小牛是在淮南生的,应归淮南所有。”众官吏说:“六畜不识其父,自然应当跟随母亲。”时苗没听他们的话。当时的人们都很佩服他的清白廉洁。

诸葛亮生前给后主刘禅上奏章说:“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家中子弟的衣食,绰绰有余。我一直在外任职,一切开支,全都由朝廷供给,我也不会通过其他途径敛财。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会做到家里家外没有多余的钱财,这样才对得起陛下。”诸葛亮死后,家中状况果如其言。

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是“竹林七贤”之一。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一百斤上等蚕丝。山涛不愿同流合污,就让家人将这些真丝原封不动地悬于梁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治罪。山涛把丝交给了官吏,丝上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众人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胡质、胡威父子为官清廉,马上召见胡威,对父子两人大加赞赏。其间,晋武帝问他:“你们父子二人为官清廉,但比较起来,谁更清廉?”胡威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比我父亲可差远了。”晋武帝又问:“你父亲哪里比你强呢?”胡威说:“我父亲为官清廉,总是怕别人知道,而我为官清廉,总是怕别人不知道,单凭这一点,我父亲就比我强多了。”

南北朝时的顾协,在梁为官,清廉而有节操。有一天,门生来访,知道顾协清廉,不敢赠送厚礼,只送了二千钱作为礼物。顾协大怒说:“我的门生,竟然不知我的为人!”于是喝令手下将门生鞭打二十,赶出门外。此后,再也没有人敢给他送礼。

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曾经与门人一起闲坐,有人向他求官。他很严肃地说:“今天只谈风月,不谈公事。”当时的人们敬重他公廉正派,称其为“风月尚书”。

南朝时禇玠担任山阴县令,因得罪权贵被诬陷罢官。禇玠一向廉洁,离职的时候,没钱置办行装返回京都建康,只好留在山阴县,种蔬菜自给。有人嘲笑他没有治理一县的才能,禇玠回答说:“我给国家上缴的赋税,不比别的县少;我替百姓驱除残暴,奸吏因此畏缩不安。如果以搜刮民脂民膏为能干,那就等我来世再说吧。”皇太子得知此事后,亲笔批文赐给他粟米二百斛,让他回到都城。

南朝时,江革在扬州为官,颇有政绩,将回京城建康时,百姓对他恋恋不舍。江革对吏民赠别的物品一无所受,走时乘坐一艘普通船,船身倾侧。有人对江革说:“船身太轻,吃水太浅,渡钱塘江很危险,要搬一些重的物件压稳船舱才好。”江革两手空空,便在西陵湖边取了十几块石头放在船舱中。

北朝时,苏琼任南清河郡太守,清廉、谨慎。当地告老还乡的官员赵颖亲自送了两个西瓜到苏琼的府中。苏琼很谦恭地说:“谢谢赵老先生的厚爱,心意我领了,瓜您还是拿回去吧。”赵颖说:“大人见怪了,我知道大人十分清廉,只是献上两个瓜让大人尝尝,大人不会治我行贿之罪吧。”说完就离开了。苏琼便将那瓜放在大厅的梁上。郡人听说苏琼收了西瓜,便争着拿着新鲜果品来到府中,见到赵颖的瓜还在,只好互相看看悄悄走开了。

隋朝时,齐州别驾赵轨勤政为民得到皇帝的嘉奖,入朝任职。他离开齐州时,父老乡亲都来送行。一位老者代表众人敬他一杯清水,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你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如水,特献上清水一杯为您饯行。”赵轨接过,一饮而尽,百姓们挥泪相送。

唐朝时,段秀实从泾州被征召到京城任司农卿。他告诫亲族说:“路过岐州,朱泚如果送我们钱物,千万不要接受。”到了岐州,朱泚硬是赠送大绫三百匹(绫是一种高级绸缎,唐朝时可以代替金银作为货币来购物。杜甫《卖炭翁》诗中三尺红绫就可以买一车炭,三百匹绫应该是很大一笔钱。)给段秀实的女婿韦晤。韦晤到达京城,向段秀实告罪道:“我职位低,无法拒绝。”段秀实把绫送到司农寺的治事堂,将它放置在堂屋的梁木上。后来朱泚反叛,段秀实为朝廷尽忠而死。有人把此事告诉了朱泚,朱泚从梁上取下绫,发现原来的封签还都完好无缺。

唐德宗时,宰相陆贽清廉正派,连德宗都认为他“清慎太过”,暗地派人向他送“密旨”:“对别人的馈赠一概拒绝,办事恐怕不大方便,别人送重礼可以不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然而陆贽坚守自己的信条,他认为“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一旦开了口子,必将愈演愈烈,最终害人害己。

宋初宰相范质从不接收各地馈赠之礼,甚至把自己的俸禄和前后所得赏赐也大部分送给了老弱孤寡。范质临终之时“家无余资”。宋太祖称赞他博学多才,谨守法度,清廉为官,勤于政事,“闻范质只有宅第,不置田产,真宰相也。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范质右者”。

宋朝刘温叟为人端方正直,在地方上颇有名声。当时赵光义任开封府尹,派人送给他一大笔钱。刘温叟不敢推却,把那些钱叫来人封好,做了记号才回去。次年端午,赵光义又送了他许多粽子和扇子。来人还是前次送钱的人,他看见了封好的记号,仍旧和从前一样,一点儿也没有动,就回去报告了赵光义。赵光义说:“我送他,他尚且不肯收受,何况别人呢!”于是叫人把以前送的东西用车子载回衙门来。

包拯曾任端州知州。端砚为端州特产,十分有名,历任知州都以进贡为名向老百姓勒索大量端砚孝敬京中权贵,还有人借此将珍贵的玉砚占为己有。包拯上任后,只允许按照进贡数字进行征收,不许额外摊派。任期届满,他被调往京都,没有带走一块端砚。

明洪武末年王溥任广东参政。他的弟弟来看他,他的一个属吏和弟弟同乘一条船,赠送其一件布袍。王溥命弟弟将布袍归还原主,并说:“一件衣服的价值虽然微小,但必须谨慎对待,这是产生卑污行为、辱及自身的开始。”

夏元吉是明成祖、仁宗、宣宗都特别信赖的大臣,一生有二十多年掌管户部,因此皇帝会经常赏赐给他一些贵重的物品,但他总是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平民,怎么能够使用这么贵重的物品?”皇帝赏赐给他的东西他从来不拿回家,而放在户部办公的地方。

明朝范景文为万历进士,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当时很多亲友登门相求,景文一一婉拒,并在门上张贴“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以明心迹。老百姓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公”或“二不尚书”。同僚中的正直之士以范景文勤政廉政为内容撰成一联,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明代的名臣于谦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他在《入京诗》中说:“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代廉臣谢杰,曾推荐一个下属晋升。该下属十分感激,用钱物表示感谢。谢杰坚决不受,厉声斥道:“先受贿再推荐,是手执凶器的盗贼;先推荐再受贿,是衣冠楚楚的盗贼。”

元代史天泽在宪宗时奏言:“我们家族三人身居要职,按理我应当辞去职务。”宪宗说:“你家累世忠心勤谨,有功于国家,一家三个官职,有什么惭愧和猜嫌!”终究未批准奏折。后来,又有人说李璮谋反是由于诸侯权力太大。史天泽再次上奏:“管理军事和民政的大权,不可集中于某一个家族,请朝廷首先解除我家的权力。”史家子侄当天被解除兵权的就有十七人。

张瑾在康熙十七年(1678)被任命为昆明知县。当时吴三桂叛乱初平,很多官府、军队的开支都要百姓供应,百姓苦不堪言。张瑾引导百姓开荒种地,薄赋均徭,大力革除弊政。按照惯例,百姓每天要供给县衙十两银子作为公务费用。张瑾说:“我受了皇上的俸禄,不能再受百姓供给的钱财。”他便把这项公用费革除了。

康熙五十二年(1713),张鹏翮出任吏部尚书。为了对付说情、请托,张鹏翮在府邸的厅堂上,树了一尊关圣帝君塑像,周仓持刀威严旁立。每逢亲朋好友有私事请托时,他便指着塑像说:“关圣帝君在上,岂敢营私徇隐!”有些交谊深厚的人,硬要求得好差使,张鹏翮微微一笑,诙谐地说:“周将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很锋利,你不惧怕吗?”张鹏翮为官几十载,一直公清节俭,不曾奢侈浪费过——终身一茧衾,食无兼味,亦无田庐。有书楼数间,荒田数亩而已。

于成龙在罗城任职了很长时间,仆从或死或散。当地百姓很同情他,每天早晚都集中来问安,偶尔会凑一点钱送给他,说:“知道老爷清苦,我们凑点盐米钱。”于成龙笑着说:“我一人,不需要钱,你们可以拿回去侍奉父母,就如我享受一样开心。”一天,于成龙的家人来探视,百姓们又凑钱送来,说:“老爷家里来人了,可以带钱回去安家。”于成龙又笑着说:“此去我家六千里,一个人带着钱,路上不安全。”于成龙让百姓们离开,百姓们流泪跪下,于成龙也流泪,最终也没有收。

清代的王东皋清廉自守,他的同年范印心,知道东皋贫困,带着一大笔钱准备送给他。范印心来到王家拜访,说了很长时间话,最后还是没有敢把钱拿出来。王东皋有一件羊裘,穿了十年,毛基本上掉光了,同僚花钱做了一套衣帽给他,东皋说:“我生平未尝受人一钱,不敢麻烦你们费心。”在同僚非常坚决地劝说下,这才收下。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四》说:“汤阴王东皋官文选郎中,清介有执持,为本朝吏部第一。”

陈璸多年在家乡讲求学问,从不接触官府中人。他经常说:“贪不在多,一二分钱便如千百万。”进入仕途后,他曾经以此应对康熙帝的策问,得到嘉许。从古田县令做起,一直做到封疆大员,二十多年他一直不带家属,也不聘请幕僚。儿子很想念他,但是雇不起车马,不能去看望他。他只有仆从一二人,日常饮食唯有一些瓜菜,其清苦超过了常人能够忍受的范围。陈璸处之淡然,康熙说他是苦行老僧,又说:“从古清官,没有超过陈璸的。”

李卫一生清正廉洁,早年曾同康熙四皇子胤禛押解六十二车矿银到京城。当车队行至卢沟桥时,胤禛对李卫说:“留两车你我分用如何?”李卫说:“不可。”胤禛又说:“如果皇上知道了,由我担待。”李卫依然不同意。胤禛大怒:“矿银为我家物,与你何干?今后若我登基,午时即斩你首!”到北京交差后,二人不欢而散。后来,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李卫很快受到提拔,成为雍正皇帝最为赏识的重臣。

清代的庄存与廉洁正直,主管浙江省的考试。巡抚馈赠银两,他不接受,但送给他一顶二品官的帽子,他接受了。在回家的途中,随从告诉庄存与:“帽上的顶戴是真珊瑚,价值千金。”庄存与生气地说:“为什么不早说!”于是,他派人走一千多里路送还了这顶官帽。

清代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几十年,清廉自守。当他告老还乡时,官员们给他送行,但却迟迟不让船起锚。直到明月东升,只见驶来一叶小舟,原来是下属们为他送来的告别礼物,因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选在夜里送来。叶存仁叫人取来文房四宝,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于是,他将礼物全部退还,分毫不取。

晚清名臣沈葆桢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朝廷命令江苏巡抚吴元炳办理丧事,并代行总督职责。吴来到金陵,看到沈身后萧然,仅在枕边留有银币五十元,此外别无钱物。箱子里也只有布衣数袭,旧书若干卷。

《清史稿》本传记载:“张之洞任疆吏数十年,及卒,家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连他的丧事,也是靠门人幕僚送的“赙仪”得办。在汉口传教的英国人杨格非曾写下这样几句话:“张之洞在中国官吏中是一个少有的人才。他不爱财,在这个帝国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大富翁,但事实上他却是个穷人。财富进了他的衙门,都用在公共事业和公共福利上。”

清末,唐文治任户部主事兼总理衙门译官,他的父亲六十寿辰时,下属送去的寿幛竟是用无数金叶片做成的一个大大的“寿”字。唐文治立即将送礼人叫到跟前,当面训斥,震惊四座,而后将礼物退回。

民族英雄林则徐为官清廉,对家人要求严格。他在临终前告诫后人:“子孙要是贤德而聪慧,把钱留给他反而会使他丧失斗志;子孙要是愚蠢而懒惰,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他的过错。”

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夫人李敏慧,在上海养病,不但医药费短缺,连生活费都成问题。有人建议张将军从结余的公用经费中拿一部分寄到上海给张夫人维持生活。张将军一口拒绝,他说:“前线将士在艰苦中作战,我怎能以国家之财济私人之用!”

南开小学、中学、大学,从无到有,全靠张伯苓到处托钵化缘,一砖一瓦筹来。张主政南开时,学校经费完全公开,每年的账目都放在图书馆任人查看。张曾说,谁要查当月账目,他都可以五分钟告诉你。南开教授的工资最高为每月三百元,身为校长,他的工资一直保持在一百元的水平上。

湖北省黄冈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封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的来信,信中说:“米收到,钱寄上,此类事今后不要做了。——毛泽东”。据黄冈的老人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老区人民为了表达对毛主席、共产党的强烈感激之情,由当时的黄冈地委和专员公署向毛主席敬献了一麻袋黄冈出产的优质大米。他们没有想到,毛主席居然来了信,还寄来了米钱。

一次,警卫员给彭德怀泡了一杯茶,彭德怀端起来一看,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茶叶从哪来。警卫员说是管理科送来的。彭德怀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警卫员:“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动脑子嘛!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警卫员笑着解释:“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他一听,更加生气:“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最后,彭德怀拿了一斤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给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叶和自己的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孔繁森收养了5月、7岁和12岁的三个孤儿,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晚上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而他自己的家却是困难重重,母亲年迈,三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1994年,孔繁森因车祸殉职,年仅六十岁。人们在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二是他去世前四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