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家风微阅读
21543700000006

第6章 知耻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与人的羞耻感紧密相连。可以说,羞耻感是人的道德底线,丧失了羞耻感,做任何恶事都不会觉得良心不安,也就丧失了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动力。孔子称赞颜回“不贰过”,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可贵的自我反思精神。孔子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有了羞耻心,心灵之中才会产生良知,从而懂得反省自己,愿意不断完善自己,形成善良美好的道德人格。知耻意味着,不达到某种人之为人或者更高的道德水准和高度就应引以为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知耻的人往往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也是一个具有道德理想的人。

不食周粮。

周武王打败殷商之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到首阳山,靠采集薇蕨来充饥,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孔子弟子颜琛非常聪明,经常向孔子请教问题。一天,颜琛走到门口时,听见孔子正与东门长老聊天。长老说:“总听您夸颜琛聪明,他将来会很有出息吧?”孔子叹了口气说:“他是很聪明,但就是不肯下功夫读书,我没指望他有大成就!”颜琛听到这话,感到很羞愧,便在家苦读了三年书。三年后,颜琛再与孔子交流的时候,对答如流。后来,颜琛才知道孔子当年是为了激励他才说出那样的话的。

楚文王即位之初不务正业,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大臣葆申冒死进谏:“先王要求我等竭力辅佐大王,以使大王成为一代明君。现在您不履行君王的职责,按照先王法度,应被施以鞭刑。”说完,葆申拉过席子,让文王伏在上面,将楚武王赐的长鞭高高挥起,轻轻落下。楚文王说:“同样是有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葆申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葆申说完,请求楚文王治自己死罪。文王感到非常羞愧,从此改弦更张,罢黜三宠,治国理政,楚国也日益强盛。

齐国宰相晏子出门,车夫茂冉驾车的时候得意扬扬,被茂冉的妻子看到了。回家后,茂冉的妻子请求离婚。茂冉问其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长,名满天下,态度很谦和。你身高有八尺长,不过是一个给人家驾车的奴仆,却这么趾高气扬。”茂冉听了,觉得很羞愧,从此变得谦逊了。晏子感到奇怪,就去问他是什么缘故。茂冉把事情原委告诉了晏子,晏子称许他能够改过自新,就推荐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战败并被吴王俘虏,受尽屈辱。在吴王生病时,勾践为了讨好吴王,甚至通过尝粪来给吴王诊断病情。后来,吴王赦免勾践,放其归国。回国后的勾践不忘耻辱,谋划着打败吴国。勾践每天睡在柴火堆上,在座位上悬挂苦胆,每天睡前或休息时都要尝一尝苦味儿,以提醒自己以前所受的痛苦和屈辱。勾践与夫人亲自参加劳动,善用有才能的人,经过多年的准备,最终一举消灭了吴国。

战国时的苏秦,不甘心以务农为生,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后游说诸侯多年,没有得到重用。当他穷困潦倒回到家乡时,人们都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苏秦深感惭愧,从此发奋读书。有时读到半夜,累了困了,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苏秦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揪得头皮疼,却越读越精神。一年后,苏秦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游说六国,帮助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身佩六国相印,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的秦国,国力比较弱小,周天子和各诸侯国都不把秦国当回事。秦孝公在《求贤令》中说:“诸侯看不起秦国,这是最大的耻辱。”他表示,各国之人,只要有办法让秦国强大,他都愿意给予高位,委以重任。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秦国终于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汉朝张磐任交趾刺史时被荆州刺史度尚诬害,汉桓帝下诏将其关进牢狱。案件还没有审理完的时候,遇到国家大赦,张磐却死活不肯走出牢狱。狱吏对他说:“特赦是天恩浩荡,难得的机会,你却不肯出去,这是为何?”他说:“但凡一件事情,总是有虚有实,国家的法律,也一定有是有非。假若我本来就无罪,那根本就不用赦免。如果我为了出去而不把事情弄清楚,那就会永久受这项罪名羞辱,所以我请求和度尚当庭对辩,以求证明此事真伪。”后来,汉桓帝就让他们当庭对质,度尚理亏认罪。

东汉有一位贤人叫淳于恭。家中山地上长着很多果树,遇到来偷果子的人,他就帮着一起采摘。有一回,他看到有人偷他们家的庄稼,担心这人因为被发现而觉得惭愧,就躲在草里不出来,等人家偷完了,这才起来。家乡的人都被他的善良感动,社会风气越来越好。淳于恭还抚养亡兄留下的儿子,他教侄儿读书。侄儿如果做错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的小腿,以此感化侄儿。侄儿看了非常惭愧,以后就很少犯错误了。

东汉刘宽,为人温和仁厚。有一次,刘宽外出时碰到有人丢了牛,丢牛的人看到刘宽拉车的牛,便说这牛就是他丢的。刘宽不作辩解,下车步行回家。不久,丢牛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牛,非常愧疚和羞耻,特地跑去刘宽那里磕头谢罪。后来刘宽做了三郡的太守,每逢下属和百姓们有了过失,都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打他们,以激发他们的羞耻之心,犯错的人往往能改过自新。

东汉甄宇因精通《春秋》,被朝廷拜为博士。每年岁祭之后,皇帝会下诏赐博士们每人一只羊。因为羊有大小肥瘦,有的人提议杀羊分肉以求平均,有人主张抓阄。博士甄宇对斤斤计较的分羊办法感到羞耻,就带头取了最瘦的那只羊,于是众人不再争执。此后,“瘦羊博士”这一雅号传遍京师。

东汉时期王烈,字彦方。乡里有个人偷牛被主人抓到了,于是对牛主人说:“我心甘情愿受惩罚,但是你不要让王烈知道了。”王烈听后,就差人去谢那个偷牛的人,并且送给他一匹布。有人问王烈为什么,王烈说:“那个偷牛的人害怕我晓得他的过失,这就是有了羞耻之心。一个人有羞耻之心就不难改过迁善,所以我要鼓励他。”后来有个人把宝剑遗失在路上,那个偷牛的人就一直守着,等待失主前来认领。

吕蒙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身居要职,但因少时没有机会读书,所以学识浅薄。有一次,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一定要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不要你去研究儒家经典,只是让你去粗略地阅读,多了解点历史,你事情再多也多不过我啊。”吕蒙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开始学习。后来,鲁肃来到寻阳,与吕蒙议论,十分惊奇:“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人,从小就很有善心。他住的地方有一口井,汲水的人为了抢先,经常很早起来排长队,有的后来的人也想抢先,所以经常发生争斗。管宁就买了许多汲水的器具,比汲水的人起得都早,在他们来之前就盛满了水,放在井边等他们取走。抢先汲水的人都深受感动,同时也很惭愧。此后,乡里的风气也变好了。

三国时期曹魏的许允娶了阮卫尉的女儿为妻,洞房花烛之夜,发现阮家女貌丑容陋,便跑出新房,不肯再进。他的朋友桓范对他说:“阮家嫁丑女于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她。”许允于是跨进了新房,但一见妻子容貌又要往外溜,新妇一把拽住他。许允挣扎着说:“妇有四德,你符合几条?”新妇说:“德、言、工、貌,我缺的仅仅是貌,而读书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几条?”许允说:“我百行具备。”新妇说:“百行德为首,您好色不好德,哪里具备?”许允哑口无言,感到非常羞愧。从此夫妻相敬相爱,感情和谐。

王济是晋代的贵族子弟。有一次,晋武帝司马炎想要先把王济骂一顿,再封他爵位。于是他把王济招来责备了一番,又问道:“你觉得惭愧吗?”王济答道:“汉朝淮南王和汉文帝兄弟之间颇有恩怨,于是就有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做臣子的都替他们感到羞耻,现在我不能够让皇上亲睦亲族,是我有愧于皇上。”王济不在乎自己能不能做官,而是借机向司马炎进谏,要求司马炎善待弟弟司马攸。司马炎听了这番话,非常愧疚,默然不语。

晋朝有个赵彦霄,他哥哥赵彦云不务正业,彦霄屡次劝说他都听不进去,于是彦霄提出分家。分家后五年,彦云家财耗尽,还欠了好多债。弟弟就把哥嫂接到家里来喝酒,并对兄长说:“我本没有分家的想法,因哥哥花销没有节制,怕祖产被耗尽才提出分家。现在我还有祖产的一半,日常花销足够,想邀请哥嫂同住,主持家事。”随即把分家文书拿出来烧掉,还替哥嫂还了钱。哥嫂惭愧不已,十分感激。此后,哥嫂处事有度,勤劳节俭。

西晋时期的周处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爱读书,嗜酒,经常打架闹事。一天周处遇见一位老人,周处问:“今年风调雨顺,为什么乡亲们还是闷闷不乐?”老人说:“村里有三害没除,前两害是南山上的白额老虎和长桥下的蛟龙。”“那第三害呢?”周处问道。“第三害就是你啊!”老人回答。周处听了心里难过极了,决定辞别家乡外出求学,磨炼操守和德行。后来,周处学有所成,担任了御史中丞,为官清正廉洁。

西晋皇甫谧小时候顽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枣树不久就枯萎了。全村人都不愿意搭理他。他到了20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的人以为他是傻子。后来在婶婶的教育下,他知道了羞耻,终于浪子回头,发奋读书,成了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

东晋戴渊年轻时有侠义之名,却不注意品行,曾在长江、淮河间袭击、抢劫商人和旅客。当时著名文学家陆机回洛阳,行李很多,戴渊便指使一班年轻人去抢劫。他坐在椅子上指挥手下的人,安排得头头是道。戴渊原本风度不凡,即使是抢劫,也仍然显得意气风发。陆机对他说:“你有这样的才能,为什么要做强盗呢?”戴渊感到非常羞愧,便扔掉剑投靠了陆机。戴渊谈吐不凡,很有见识。陆机非常看重他,并写信予以推荐。后来,戴渊官至征西将军。

北魏房景伯任清河太守时,当地一位妇人来控告她儿子不孝。房景伯的母亲崔氏是一位贤母,得知此事后,没让他治妇人儿子的罪,而是把妇人叫来和自己一同吃住,又叫妇人的儿子跟在房景伯身边。每日房景伯去侍候崔氏的时候,妇人儿子就立在堂下看着。不到十天,妇人的儿子就说悔改了,要求回去。崔氏说这只是表面上的惭愧,且不要理他。又过了二十多天,妇人儿子叩着头到流血了,妇人流着眼泪要求回去。后来,妇人的儿子竟以孝顺闻名乡里。

北魏傅永,字修期,从小跟随叔父来到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傅永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因为文化程度低没法回信,就请教叔父。叔父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感到特别羞愧,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帝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有个叫吉翂的人,他的父亲被奸臣诬陷,罪名当死。15岁的吉翂就去朝堂上击鼓鸣冤,要求代替父亲去死。梁武帝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就把他父亲放了。地方官员王志把吉翂当作孝子的典型,准备举荐他到朝廷里去做官。吉翂说道:“父亲有难,做儿子的代替他去死是应该的。倘若我因此而走上仕途,那就是出卖父亲的名誉去追求自身的前程,这是天底下最大的耻辱。”吉翂一再拒绝,王志最后放弃了推荐。

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叫于义的人,被封为广都县公,并担任安武太守。他崇尚教化,反对严厉的刑罚。有两个安武人,一个叫张善安,一个叫王叔儿,为了争夺钱财打起官司。于义说:“这是我做太守道德浅薄的缘故。”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他们两个,劝解了一番,叫他们回去了。张善安和王叔儿两个人都觉得很惭愧,就搬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此以后,安武地方的民风就非常和谐了。

唐人崔玄暐,母亲卢氏很贤良。有一次,卢氏对他说:“你在外做官,如果穷得不能自活,这是好消息。如果积蓄的钱财太多,这是坏消息。官员的俸禄是用来奉养双亲的,倘若搜刮民脂、民膏,那与强盗有何分别?就算没有太大的过失,自己也会感到惭愧。以后你做了官,若不忠心廉洁,怎能理直气壮地立于天地之间?”崔玄暐谨记母亲教诲,在官场始终有清白的名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当地索取过名贵物品。他离任还乡时,却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一想到此事就感觉非常羞愧,于是便写下了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唐朝大臣李纲,担任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后来,太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高祖皇帝因此而责备他,他却说:“陛下您是明主,但是我说的话每次都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任何影响,劝谏太子也一样。这样我不仅会侮辱了尚书一职,而且还会侮辱了太子的名声。”高祖皇帝承诺会慎重考虑他的建议,李纲才肯重新就职。

唐朝诗人白居易目睹农夫顶风冒雨辛勤劳作,念及他们交税后钱物所剩无几的悲苦生活,再想到自己有着相对优厚的俸禄,感到非常惭愧,便赋诗抒情:“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北宋诗人苏轼关心民生疾苦,在另一首诗里内疚道:“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

北宋尹洙任经略判官时与当时尚未出名的狄青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把他推荐给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他是个奇才,对他以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深感惭愧,从此改变志趣,认真读书,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各朝代名将的兵法,自己也成为一代名将。

北宋司马光小时候贪玩贪睡,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也经常嘲笑他。为了不被嘲笑,他决心早早起床。他每天睡觉前都要喝满一肚子水,结果有一天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此后,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经过多年苦读,司马光终成一代文豪。

北宋名臣薛奎遇事敢于直言,只要他认为不合理的事,都要设法纠正,如果遇到无法合理解决的问题,回家后会一直叹气,连饭也吃不下。家里人劝他不必如此,他回答说:“我一方面惭愧自己不如古人,一方面又担心后人笑话我。”薛奎出使契丹时,深受辽人尊敬,以至于辽国使臣每次到大宋,都要问一问薛奎怎么样了。当辽人得知薛奎担任参知政事后,都说大宋会用人。

宋朝庐革,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考取了秀才。杭州知府马亮看到他的诗句,非常欣赏。这时适逢选拔举人的考试,马亮就关照考官在录取的时候不要漏掉庐革。庐革知道后说:“靠私情被录取为举人,是我的耻辱。”庐革立即放弃了本次考试。两年后,庐革考取举人,进士及第的时候不过16岁。宋神宗对负责用人的宰相说:“听说庐革是位廉洁谦让的读书人,应该选一个好地方给他担任郡守。”

北宋范纯仁是名臣范仲淹的儿子,与司马光在政见上有分歧。后来,朝廷里惩治司马光一党,有一个叫韩维的人,因为以前同司马光意见不合而得到幸免。有人劝范纯仁也去说明一下,好让自己免罪。范纯仁说:“我以前和司马光在朝廷里论事,意见不合是正常的,现在要把这个当作脱罪的理由,是羞耻的。与其带着惭愧活着,不如问心无愧地去死。”

南宋张弼的妻子徐氏非常有气节。建炎三年(1129),金人攻打扬州,官兵望风奔逃。打了败仗的官兵却在地方上胡作非为,把徐氏抓走,要侮辱她。徐氏大骂:“朝廷养你们是为了在急难的时候有用,现在敌人来了,你们不能同赴国难,却在此抢劫掳掠。可惜我是一个女子,不能拿宝剑把你们的头割下来,以维护国家尊严,平息民愤。我就算死也不愿意受侮辱!”那些兵士听了她的一番话,又羞又恨,把她杀了,尸体抛入江中。

南宋朱氏和陈氏是皇宫里的两位宫人。南宋灭亡后,两人都被强行掳掠到元朝的宫里。一天晚上,朱氏和陈氏洗浴整衣,双双上吊自杀。朱氏的衣裳里面藏着一张纸,纸上写着绝命词说:“既不辱国,亦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虏臣。今日之事,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明代唐伯虎自幼聪明,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师从大画家沈周,绘画技艺进步很快,深受老师的称赞。由于沈周的欣赏,唐伯虎产生了自满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要打开的窗户竟是老师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终成一代名家。

明代王恕曾经说:“在朝为官,把别人送的礼品带回家是可耻的。在地方为官,到京城去送礼也是可耻的。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收礼送礼,怎么不知羞耻,我真的为此感到羞愧。”王恕写给皇帝的奏疏很多,朝中大臣都很怕他。王恕死的时候,皇帝赐他谥号“端毅”,意思是为人正直且很有原则。他的5个儿子13个孙子,都很贤能,也很有成就。

有一次,王阳明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一起被盗贼抢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些盗贼也有良知吗?”王阳明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明呢?”王阳明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阳明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内裤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这个不能再脱了!”王阳明说:“这知耻就是你们的良知!”

光绪年间,朱起凤的外祖翰林吴浚宣掌教海宁安澜书院,嘱托朱起凤代阅课卷。有份课卷中用成语“首施两端”,起凤疑为笔误,加批语“当作首鼠两端”。实际上“首施”一词源自《后汉书》。卷发后,大家哄堂大笑。经此教训,起凤知羞耻而发愤图强,凡遇别体异文就随手摘记,潜心词语研究。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始,他孜孜矻矻,历时30余年,易稿10余次,终于在民国十九年(1930)写成300多万字的《辞通》。

曾国藩曾经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第六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官方责其“文理太浅”,以佾(yì)生注册。所谓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可以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不必参加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又称“半个秀才”。曾国藩视此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塾闭门不出,咬牙发愤。第七次参加考试的时候,终于中了秀才。此后一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清末,永州总兵樊燮去长沙谒见湖南巡抚骆秉章。骆让樊参见师爷左宗棠,樊不愿向左行礼,并出言顶撞:“我乃朝廷正二品总兵,岂有向四品幕僚请安的道理?”左宗棠盛怒,跳起来用脚踹樊总兵,还高声骂道:“王八蛋,滚出去。”二人纠葛一直闹到咸丰皇帝那里,清廷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急需用人,故而做出了迁就左宗棠的决定,樊燮被革职回籍。樊燮忍辱含垢回到原籍湖北恩施,建了一栋楼房。楼房建成之日,樊燮把“王八蛋,滚出去”这六个字写在小木板上,放在家里供祖宗神位的牌子下面,名为洗辱牌。此后,他重金聘请名师为两个儿子执教,不准两个儿子下楼,并且给儿子们穿上女人衣裤,立下家规:“考秀才进学,脱外女服;中举人,脱内女服;中进士,焚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二子谨受父命,在书案上刻下“左宗棠可杀”五字,寒窗苦读,闭门不出。后来,樊燮二子一中进士,一中举人。特别是老二樊山,中进士、点翰林,最终做到参与军机的高位,还是个大诗人。樊山进士及第高中报捷那天,兄弟俩恭恭敬敬地到父亲坟头报喜,当众焚烧“王八蛋,滚出去”木牌。

清末状元张謇自幼苦读,16岁赴乡试却名落孙山。回到学塾,塾师觉得很不光彩,大声呵斥道:“要是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这个人就是你张謇!”塾师的话让张謇非常难过和羞愧。之后他决定发奋读书,在睡觉的时候,用筷子将发辫别住,只要头一动,身子一翻就立即醒来,不管天亮与否,都坐起来读书。后来张謇学有所成,中了状元,成为清末民初的大实业家、我国现代工业的开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