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还包括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
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委婉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谈话艺术,是运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本意的方法。说话者特意说些与本意相关的话语,以表达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这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缓冲方法,它能使本来也许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能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领悟本意。
它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够诱导对方去领会你的话,去寻找那言外之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劝说对方,都能比较适应对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对方容易赞同,接受你的说法。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法稍有不同,给人感觉却大不一样,如:谁———哪一位;不来———对不起,不能来;不能干———对不起,我不能做;什么事———请问你有什么事;如果不行就算了———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你了……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动听了许多,让人容易接受。
林肯一直以具有视觉效果的词句来说话,当他对每天送到白宫办公桌上那些冗长、复杂的官式报告感到厌倦时,他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他不会以那种平淡的词句来表示反对,而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被人遗忘的图画式字句表达。“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
委婉含蓄的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赞扬法,目的是顾全对方的面子,使对方容易下台;②暗示法,很难说出口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③模糊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
说话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一句话可能令你晋位升爵,但也有可能为你惹来杀身之祸。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如果不具有融会贯通说话的学问,那就少言为妙。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他为人才思敏捷,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十分恃才自负,屡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某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四处观看,不发一语,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想和手下人打个哑谜。众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笑着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园门太窄了,想扩宽它。”
于是,手下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看了非常高兴,一问之下,知道杨修毫不费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谜题,嘴巴上虽然称赞几句,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开口,径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食那一盒糕饼。
曹操被他大胆妄为的行径吓了一跳,此时,杨修嘻嘻哈哈地说:“盒子上写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听了,虽然勉强保持风度、面带笑容,心里却十分厌恶杨修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行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谋害,因此谎称自己在梦中会不自觉地杀人,告诫身边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后来还故意杀死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想藉此杀鸡儆猴。
没想到杨修得知这件事,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当着曹操的面喟然叹道: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冷嘲热讽,下定决心,非把杨修这个人除之而后快不可。
机会终于来了。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迎战刘备时,双方于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时间屯兵,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
刚好夏侯惇在这时进入帐内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便把这两个字当做口令传了出去。
行军主簿杨修听了这事,便叫随行的部众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惇见了惊恐万分,立即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
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处?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夏侯惇对杨修的这一番解释非常佩服,于是,下令营中将士打点行装,好鸣金收兵,准备撤退。
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一口咬定杨修造谣惑众,在他身上安了一个扰乱军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杀了。
杨修颇有些聪明,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机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恶,即使面对的是顶头上司,还要处处露一手,终于惨遭灭顶的命运。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
八分的智慧: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句句含光,但是,他总是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
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要懂得变通
原则,是一条待人接物的轨道;但是墨守原则,这条轨道便会成为碍手碍脚的束缚,不但窄化了你的视野,并且局限了你的人生。做人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可以随时改变你的原则”。
从前有个读书人,自认学富五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一番。根据他的说法,是为了“不违古训”,展现读书人的“满腹经纶”。
一天,读书人的家里突然发生火灾,救火不及的大嫂气喘咻咻地对他说:
“快点叫你哥哥回来救火,他在隔壁王大爷家下棋。”
读书人出了大门,他心想:“嫂子叫我快一点,这有违古训,圣贤书上不是都说‘欲速则不达’吗?我怎么能匆匆忙忙的呢?”
因此,他慢慢吞吞地走到王大爷的家,看见哥哥和王大爷正在兴高采烈地弈棋,读书人走上前去,默默地站在哥哥身旁观棋。好不容易,这精彩的棋局总算下完了,读书人这才说道:“哥哥,家里失火,嫂子叫你快点回去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