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要奋斗,你的每一天都在改变
21526900000008

第8章 心态:从容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心态好,就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就如我们在最黑暗的天空中依旧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一丝亮光一样。尽管乌云布满了天空,但是我们还是知道太阳仍在乌云上,太阳光终究会照到大地上。

你的心态决定你的生活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一个心态健康的人,就会思想高洁、行为正派,就能自觉而坚决地摒弃肮脏的想法,不与邪恶者为伍。我们既可能坚持错误、执迷不悟,也可能相反,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是我们创造的,因此,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而真正拥有这个世界的人,是那些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人。也就是说,那些真正拥有快乐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这个世界。

性格会对一个人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性格好的人总能看到生活中好的东西,对于这种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令人伤心欲绝的痛苦,因为他们即便在灾难和痛苦之中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正如在黑暗的天空中他们也总能或多或少地看见一丝亮光一样。尽管天上看不到太阳,层层乌云布满了天空,但他们还是知道太阳仍在乌云上,太阳光终究会照到大地上来。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他们的眼里总是闪烁着愉快的光芒,他们总显得欢快、达观、朝气蓬勃。他们的心中总是充满阳光。当然,他们也会有痛苦、心烦意乱的时候,但他们不同于别人的就是他们总是愉快地接受这种痛苦,没有抱怨,没有忧伤,更不会为此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而是拾起生命道路上的花朵,奋勇前行。

具有乐观、豁达性格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感到光明、美丽和快乐的生活就在身边。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使整个世界都溢彩流光。在这种光彩之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丽更加迷人灿烂。那种生性忧郁、悲观的人,永远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春日的鲜花在他们的眼里也顿时失去了娇艳,黎明的鸟鸣变成了令人烦躁的噪音,无限美好的蓝天、五彩纷呈的大地都像灰色的布幔。在他们眼里,创造仅仅是令人厌倦的、没有生命和灵魂的苍茫空白。

尽管乐观的性格主要是天生的,但正如其他生活习惯一样,这种性格也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来获得或得到加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无法懂得生活的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究竟是经常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还是黑暗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两面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

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养成乐观、快乐的性格。乐观、豁达的性格有助于我们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看到光明。从烦恼中寻找快乐

聪明的人往往能在令人烦恼的环境中寻找到快乐。烦恼本身是一种对已成事实的盲目的、无用的怨恨和抱憾,除了给自己的心灵带来折磨外,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为了不让烦恼缠身,最有效的方法是正视现实,摒弃那些引起自己烦恼不安的幻想。世界上不存在你完全满意的工作、配偶和娱乐场地,不要为寻找尽善尽美的事物而挣扎。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在生活中遭受磨难的人精神上都会烦恼不堪。相信很多人对于生活的磨难、不幸的遭遇,往往是付之一笑,看得很淡;倒是那些平时生活安逸平静、轻松舒适的人,稍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会大惊小怪起来,引起深深的烦恼。这说明,情绪上的烦恼与生活中的不幸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生活中常碰到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仅仅是可能引起烦恼的外部原因之一,烦恼情绪的真正病源,应当从烦恼者的内心去寻找。大部分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到了多大的不幸,而是在自己的内心和对生活的认识上存在着某种缺陷。因此,当受到烦恼情绪袭扰的时候,就应当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烦恼,由此从内在素质方面找一找烦恼的原因,学会从心理上去适应周围的环境。

不管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幸和挫折,你都应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下面介绍几条原则,只要你反复地认真实行,就可以减轻或者消除你的烦恼。

第一,要朝好的方向想。有时,人们变得焦躁不安是由于碰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局面。此时,你应该承认现实,然后设法创造条件,使之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此外,还可以把思路转向别的什么事上,诸如回忆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第二,不要把眼睛盯在“伤口”上。如果某些令你烦恼的事已经发生,你就应该正视它,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这件事已经过去,那就抛弃它,不要把它留在记忆里,尤其是别人对你的态度不友好时,千万不要耿耿于怀,更不要说:“我总是被人误解和欺负。”当然,对于有些不顺心的事,可以适当地向亲人或朋友吐露,这样能够减轻烦恼造成的压力,心情会好受一些。

第三,放弃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做事情总要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要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有人为金钱、权力、荣誉奋斗,可是,这类东西你获得越多,你的欲望也就越大。这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有人认为发财、出名似乎是一下子的事情,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此,你应在怀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同时,随时树立短期目标,一步步地实现你的理想。

第四,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有些想不开的人,在烦恼袭来时,总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谁都比自己强。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也许你在某方面是不幸的,在其他方面却是很幸运的。如上帝把某人塑造成矮子,却给他一个十分聪颖的大脑。请记住一句风趣而有哲理的话:“我在遇到没有双足的人之前,一直为自己没有鞋而感到不幸。”

生活就是这样捉弄人,但又充满着幽默,想到这些,你也许会感到轻松和愉快。摆正你的心态,端正你的目光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成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富兰克林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而另一种人却得不到幸福。因为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苦乐的分界就在于此。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顺利和不顺利;无论在什么交际场合,所接触到的人的谈话,总有讨人喜欢的和不讨人喜欢的;无论在什么地方的餐桌上,酒肉的味道总是有可口的和不可口的,菜肴也是煮得有好有坏;无论在什么地带,天气总是有晴有雨。天才所写的诗文有美点,但也总可以找到若干瑕疵;差不多每一个人身上,都可找到优点和缺陷。乐观的人所注意的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同时尽情享乐。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受不到快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大煞风景,个别的还会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都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你召开一次业务会议,结果其中有一位主管未能及时到场,这时你心中的感受就取决于你的意焦(注意力的焦点)所在。在你心中对于他之所以不能到场持什么样的看法呢?是他根本就不在乎这场会议,还是他碰巧遇上了什么困难?这就要看你是从什么角度去看了,你用什么样的意焦,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情绪。如果说他不能及时到场,是因为正和别人紧张地谈一笔大生意,你却因他不在场而发火,待日后知道真相时该如何是好?别忘了,我们的意焦往往会决定我们的情绪,所以最好不要动不动便贸然下结论。

想让心情好起来,那也很容易,只要把意焦放在曾经使你快乐的事情上就行了。你也可以把意焦放在未来的美梦上,提早感受你将来成功时的兴奋与快乐。

假想你去参加一个宴会,随身带了一台摄影机。整个晚上,若是你把镜头一直对向大厅左侧一对在争吵的夫妻身上,是不是连带着自己的心情也不快了呢?就由于你一直看着他们的争吵,从而心里便兴起这样的念头:“真是糟糕的一对,好好的宴会都被破坏了。”

然而,要是你整个晚上都把意焦放在大厅的右侧,那里围坐着一群高声谈笑的来宾,这时若有人过来问你对这场宴会的感觉,相信你一定会这么说:“噢,这场宴会真是棒极了!”面对不愉快,坦然一点儿

人的一生有许多日子会处于生活的低谷。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沮丧和烦恼,如情场失意、经济拮据、孤独寂寞、夫妻不和、亲子矛盾等。即使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如想要的东西商店里一样也没有、上街受了陌生人的闲气、求人不成等,也会使人闷闷不乐。一切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失意和不快,都可能给人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

当不愉快的日子接踵而来的时候,就好像无边无际没有尽头。孩子们能多安静一会儿吗?为什么杯子会从手中滑落?为什么饭总做得一团糟?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总是毫无起色?什么时候才能天遂人愿?

没有人能够逃脱不幸与不快。即使你长途跋涉,走遍天涯海角,寻得一个看破红尘的高僧,他同样也逃脱不了现实中的猜疑、精神上的不满和生活中的无聊。世界上不存在极乐天堂,没人能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端正态度,妥当地去应付这些不愉快。

对于生活中一系列的不愉快,我们该如何看待呢?有三点你必须避免:一是对于事情过分追求完美,吹毛求疵;二是遇事爱抱个人成见,感情用事;三是自悲自怜,处处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

你是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如果是,这种求全责备的生活态度必将无形中给你和他人的生活增加许多无法忍受的负担。真正的奋斗者会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最终达到这个目标。奋斗者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更趋完善。他们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一项工作结束后,他们就抛开这里的一切,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而那些爱挑剔、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却希望事事立竿见影,在一些细枝末节上钻牛角尖,些许差错也会令他们耿耿于怀。既然他们的要求从一开始就不实际,他们就永远也不可能满足自己,因此不得不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过失。由于过分挑剔,他们不断地把责任推给别人,把自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归咎于他人的“不善”。

这些“他人”总爱打乱那些追求完美者有条不紊的世界——别在地毯上行走,今天早上刚打扫的。追求完美者遇见不顺眼的事,就容易大动肝火。这些人总是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结果什么也干不成。如果你在一些细微小事上过分纠缠不清,对自己、对别人过分苛求,就该想到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生活,也没有极乐天堂。当你能够原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的时候,不愉快就会随之消失。快乐其实是一种心态

生活快乐与否完全是取决于想,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观的,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的是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如果我们想的是不好的念头,恐怕就不会安心;如果我们想的全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旁人也都会可怜我们。也许有人会说,这么说是不是告诉我们:对于所有的困难都应该用盲目的乐观态度去看待呢?

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其实,我们都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生活。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切自我的问题,但不是忧虑。关切和忧虑之间的分别是什么呢?现在说得再明白一点,当我们要通过交通拥挤的道路时,就会很注意自己周围的情况——而不是无故的自我忧虑。关切的意思就是要了解问题在哪里,然后镇定地加以解决。

美国著名导演罗维尔·汤马斯雇用了几名助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影片记录了劳伦斯和他那支传奇的阿拉伯军队,也记录了艾伦贝征服各地的经过。他那个穿插于电影中的演讲——“巴勒斯坦的艾伦贝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在伦敦和全世界引起极大轰动。伦敦的戏剧节因此顺延了六个礼拜,还安排他在卡文花园皇家影院演讲这些冒险故事,并放映他的影片。他因此在伦敦声名大噪,之后又游历了好几个国家。后来,他筹备了两年的时间,准备拍摄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纪录片。但是一连串的“时运不济”使得他彻底破产了。

从那时起,他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餐馆去吃廉价的食物。要不是一位知名的画家——詹姆士·麦克贝借钱给他,他甚至连那些粗陋的食物也吃不到。当汤马斯面临庞大的债务而感到极度失望的时候,他很关切他目前的处境,可是他却不忧虑。他知道,如果他被霉运弄得垂头丧气的话,那么他在人们眼里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尤其是他的债权人。

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办事之前,都会买一朵花插在衣襟上,昂首阔步地走在牛津街上。积极而勇敢的生活态度使他没有被挫折击倒。对他而言,挫折是整个人生训练的一部分——是攀登高峰所必须经过的训练。

我们深信,我们内心的平静来源于生活中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是什么人,与外在的条件并没有任何关系。思想的运用和思想本身,能把地狱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造成地狱。拿破仑和海伦·凯勒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例证。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却对圣海莲娜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一天是快乐的。”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活是这样的美好!”

爱默生在他那篇叫作《自信》的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一次政治上的胜利,收入的增加,病体的康复,久别好友的归来,或是其他纯粹外在的事物,都能提高你的兴致,让你觉得眼前的日子是那么美好。但千万不要去相信它,事情绝不会是这样的。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别的人能带给我们平静。

威廉·詹姆斯是实用心理学方面的权威,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理论:“行动似乎是随着感觉而来,可是实际上,行动和感觉是同时发生的。如果使我们意志力控制下的行动规律化,也能够间接地使不在意志力控制下的感觉规律化。”他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单凭下定决心就能改变我们的情感,可是我们可以变化我们的动作,而当我们变化动作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我们的感觉。接着,他解释说,“如果你感到不快乐,那么唯一能找到快乐的方法就是振奋精神,使行动和言辞好像已经感觉到快乐的样子。”

这种简单的办法是不是有用呢?我们不妨试一试:使我们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来,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哼唱一首歌。我们会很快地发现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能够显出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忧虑和颓丧下去了。

试问:如果让自己开心就能够创造出快乐,那我们又为什么要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难过呢?

《人的思想》这本书,曾对许多人的生活产生了久远而良好的影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一个人改变对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时,事物和其他人对他来说就会发生改变……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导向光明,他就会很快地发现,他的生活也开始光明四射。人不能吸引他们所要的,却可能吸引他们所有的……能变化气质的神性就存在于我们心里。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们自己思想的直接结果……有了奋发向上的思想之后,一个人才能兴起而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振兴他的思想,他就会永远陷在软弱和愁苦之中。”

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是能控制我们的能力:能控制我们的思想,能控制我们的内心精神。

所以,让我们记住威廉·詹姆斯的话:“通常,只要把受苦者内心的感觉由恐惧改成奋斗,就能把大部分我们认为的邪恶改变为对自己有帮助的助手。”让我们为我们的快乐而奋斗吧!失败,源于自己的心态

卡维娜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自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她开始懂事时,便发现自己可以通过生病引来忙碌不停的母亲的关心,当感冒发烧待在家里时,母亲会念书给她听、拥抱她、让她看所有她喜欢的电视节目、逗她玩,等等。一旦卡维娜康复后,这一切美好的事情便不复存在了。

由于意志薄弱和过于胆小,卡维娜成了同学们极好的戏弄目标。她不能自卫,只好求援于老师,好在老师慷慨地为她提供保护,并斥责那些同学。

这两方面的经历,使卡维娜习惯于当自己受到欺侮时,便要求别人给以援助,并让别人对她表示抱歉。进入大学后,她已完全对失败泰然处之,并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接受下来。毋庸置疑,她已成为校园里的一名孤独者,很难适应大学里那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客观环境。幸运的是,毕业后的她在一家保险公司找到了一个管文书的职务,她谦虚沉默得就像无言的墙壁。每当她的文书归档工作出现些小差错而被人指出时,她便噘嘴表示不高兴,并讨厌办公室的姑娘们对她不断诉说发生在她们身上的种种不公平而又不幸的事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卡维娜加入了一个群体训练班。由于她习惯于失败的性格,在班上她从不参加任何讨论,也提不出任何建议,她为自己完不成任务找了各种理由。

通过集体的活动,卡维娜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之所在:

一旦别人指出我的错误,我就生气,希望同事们对我所面临的苛刻条件加以评论并给予我关心、爱护。

在吃午饭时,通过与人们的交谈,我感到他们会为我难过,并感到他们因比我的条件优越而对我施以报偿。

当我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忽视时,我总是得到父母的格外疼爱与关心。

当我失败时能找到另外一个薪水更高的工作。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当一个人在竞争中失败后,他总是以别人对他表示的关心作为报偿,从而导致他永远不会真正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他总以他人的歉意或善意的关心来满足自己之所失。

然而,这些人也经常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在他们的优势范围之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会有这样的心态需要去战胜:

我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看待别人和环境,我总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从未意识到生活是双行道,要想获取必须给予。

邢超先生是一位军官,由于他有雄心大志而受到了上下级的喜爱。但他的朋友不理解他为什么老是个少校。

邢超自己也疑惑不解。他是一位“军中之子”,军队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军人,他所担任的职位是他父亲不屑一顾的。父亲认为,有出息的人应把一切工作都做了,而像邢超这样的军官们则在办公桌后面虚度时光,只有在军人俱乐部的招待会或舞会上,他们才显得有点儿精神与活力。

邢超从不对他父亲的权威和智慧产生质疑,甚至把父亲当作一位英雄来看待。邢超为自己成了父亲所蔑视的那个团体中的一员感到惭愧,他下意识地放弃了多次晋升的机会,以此来向父亲道歉。在将军举行的招待会上,他喝酒,喝醉了便与人争斗,有时还忘了呈交上面所要求的一些报告——总之,他成了自己最坏的敌人。

像邢超一样,他对自己违背了父母的意志而感到负疚,并尽最大的努力放弃自己的选择。

其实,要确定出谁属于负疚者类型的人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你觉得自己陷入了这个范畴,就应当问自己:我日常承揽的工作是否过多?忙忙碌碌以至于实际上没有真正完成一种事情,我在破坏自己所确立的目标吗?负疚者正是一个老在追捕自己的人。

你是否陷入一种失败的心态?当你遇到烦恼事和心情不畅时,都有可能表现出种种失败的心态。时而有自我挫折感,时而有不现实的奢望,时而对自己抱有愧疚,时而感到恐惧。这都是正常的,是人的本能,对此应有思想上的准备。只有当你不断地、带有某种必然性地表现出以上说到的几种心理模式时,你才有可能陷入一种失败型的心态。当你决心把失败转变为成功时,你必须采取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认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哪一种失败心态。

第二个步骤则更复杂些,你必须找出生活中那些使你做出消极的、自我毁灭反应的信号。保持心理的平衡

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大多缘自于比较。一味地、盲目地和别人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又使人处于一种极度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使人牢骚满腹,思想压力大,甚至不思进取。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得过且过,有的人甚至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心理平衡。

以下几点建议,是走出心理失衡误区的秘诀:

学会比较。心理失衡,多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比较对象,即总与比自己强的人比,总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最好不去比较,实在要比的话,就把和自己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当作比较对象。这样,生活中才可能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笑声。

寻找自信。自信是心理平衡的基础。假如感到某方面不如别人,应相信自己是有才的,只不过是低估了自己的长处而已。

自我发泄。你有权发火,怒而不宣可导致体内毒素滋生,使人变得抑郁、消沉。适当地发泄可以排除内心的怒气,使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发泄的方法很多,如可以向朋友、家人倾诉,也可以独处时怒吼,或对着某物打上几下,出出怒气。

寻找港湾。生活中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充电”、休养的港湾。无聊时去“充电”,烦恼时去放松,就像一只远航归来的帆船一样,在这宁静的港口及时得到休整。

心底无私。命运的主宰是自己,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经常思考、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享受生活。生活是美好的,虽然它有时候会和你开个玩笑,让你跌上一跤,但说不定让你跌倒的时候,会放一个金元宝在地上等着你去捡。

献出爱心。拾到一个钱包,与其整天提心吊胆、心神不宁,不如做件好事,奉献一片爱心,把钱包还给失主或是上交。为别人献出一点爱,心中会有更多的爱。

复返自然。大自然如同母亲的胸怀一样博大,如同上帝一样慷慨。烦闷时不妨到外面走走,回归自然。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朵朵的白云、潺潺的流水,听着那婉转的鸟鸣,心灵会慢慢趋于平静,快意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

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但是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理因此而失去了平衡。有的时候,我们就是跟自己比赛

我们何必总是羡慕别人的才能、幸运和成就呢?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你若总是希望别人的美丽草地变成自己的,就会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你并不比别人差,甚至有可能比别人还强些!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

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光辉的思想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的……”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挖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郑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寻找,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的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即使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挖掘出来,推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了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可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前,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望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给耽误了、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的人,都应该思索和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

你自己就是一座金矿,关键是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一百多年前,美国费城有几个高中毕业生因为没钱上大学,只好请求仰慕已久的康惠尔牧师教他们读书。康惠尔牧师答应教他们,但他又想,还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要是能为他们办一所大学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四处奔走,为筹办一所大学向各界人士募捐。当时办一所大学大约需要投资150万美元,而他辛苦奔波了5年,连1000美元也没筹募到。一天,他情绪低落地走向教室,发现路边的草坪上有成片的草枯黄歪倒,很不像样,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处的草呢?”

园丁回答说:“您看这里的草长得不好,是因为您把这里的草和别处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只看别人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己的草地。”

这话使康惠尔恍然大悟。此后,他积极探求人生哲理,到处给人们演讲“钻石宝藏”的故事:有个农夫很想在地下挖到钻石,但一直没有在自己的地里挖到。于是,他卖了自己的土地,四处寻找可以挖出钻石的地方。而买下这块土地的人坚持辛勤耕耘,反倒挖到了“钻石宝藏”。康惠尔向人们讲道:财富和成功不是仅凭奔走四方而能发现的,它属于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挖掘的人,它属于相信自己有能力“整治自己的草地”的人。他的演讲发人深省,很受欢迎。7年后,他赚得了800万美元,终于建起了一所大学。如今,他所筹建的高等学府依然屹立在费城,并且闻名于世。

让嫉妒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作为心理上的一种病态——嫉妒,可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最近美国一些医学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嫉妒程度低的人,在25年中只有23%的人患有心脏病,死亡率也仅为22%。

相反,嫉妒心强的人,同一时期内竟有9%以上得过心脏病,其死亡率高达13.4%。另外,据统计,嫉妒心强的人,很容易患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还发现,大部分容易嫉妒的人都会生一些身体上的病症,如胃痛、背痛、情绪低落、行动失控等。

心理学教授指出:嫉妒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有嫉妒心的人感到别人的成功贬低了自己,因为这一成功正是他想要取得的。他贬低他人或他人的成就,以此来弥补他认为损失了的那些东西。嫉妒可能以多种面目出现,或是对他人工作的诋毁和破坏,或是对他人思想的中伤。嫉妒也不一定溢于言表。亚里士多德说,嫉妒是对自己同胞所犯的罪行。也就是说,人最容易对与自己相像的人产生嫉妒。比如,你不喜欢打棒球,所以某个运动员打出个本垒打你也无动于衷。但是,如果你隔壁的一位教授获得本系最佳研究项目奖,那你的感受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嫉妒是一切情欲中最强烈、最持久、最堕落的一种。嫉妒心重的人看到别人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就会苦恼、不安与愤怒,而即使自己在工作中有些成绩仍会焦虑不安,生怕别人越过自己,因此总是生活在痛苦之中。总是沉浸在痛苦情绪中的人,怎么能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做出应有的贡献呢?

嫉妒心重的人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受到表扬,特别是超过了自己,就会设法贬低别人,有时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人格搬弄是非,散布流言蜚语,诽谤中伤别人。因为他们的精力用在攻击别人上了,所以又怎么能发挥智力效应,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出显著成绩呢?

嫉妒心重的人往往人际关系紧张,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自然会引起被攻击者的反感,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那么,染上嫉妒恶习的人应该怎样克服这一性格弱点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嫉妒害人害己的后果。要心胸开阔,正确对待在事业、学习和生活上比自己能干的人。其次,嫉妒者多半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全部智能下意识地用于攻击和伤害被嫉妒一方。虽然有些嫉妒者也知道于事无补,但仍像中了邪似的受制于它。一种克服消极嫉妒心理的较好办法是:唤醒你的积极心理,勇敢地向对手挑战。积极嫉妒心理必然会使你自爱、自强、自奋。当你发现你隐隐地嫉妒一个在各方面比自己能干的同事时,不妨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并设想一下结果如何。在你得出明确的结论之后,肯定会大受启发。

长时间地沉浸在嫉妒之火的折磨和煎熬中,能使自己改变面貌。要赶超他人,就必须横下一条心,在学习与工作上加倍努力,以获得成功。你不妨借助心理的强烈超越意识去奋发努力,升华这股嫉妒之情,建立强大的自我意识以增加竞争的信心。

自卑感强的人易嫉妒,因为他们想逃避现实而故意虚张声势,因为失败而产生嫉妒。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自我夸大,亦不自我贬低。只有在自我感觉好、自我意识能力强的前提下,才能变消极嫉妒为积极嫉妒,也才能在积极嫉妒心理中获取能力。当然,在你反问几个“为什么”之后,仍觉得自己的天赋、客观条件、知识、能力都不如人也无妨,不要自卑,更不要嫉妒。你不妨再找找自己的优势,在某一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得到生活的乐趣。

总之,对于他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既要嫉妒,又要不嫉妒:嫉妒,就是积蓄自己大量的精力、时间、智慧去产生积极心理;不嫉妒,就是要洒脱和不甘于落后,对自己充满必胜的信心。这才是强者的风度。自我减压,学会“举重若轻”

在一个讲究高效率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实际上不仅要在工作中承受这种高效率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还要承受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在压力日益增大的环境中,许多人已不知不觉地成了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奴隶,而且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身体也开始不断发出不和谐的“抱怨”。最近发表的一项科学研究报告表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

一项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其体内有一种叫作IL-6的免疫蛋白的浓度会超过正常值。存在于血液中的IL—6免疫蛋白是一种能够引发炎症的物质。研究证明,这种免疫蛋白与一些中年人易患的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虚弱和某些癌症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紧张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与人的年龄增长成正比,岁数越大的人,紧张状态对其健康所产生的损害也就越大。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工作或生活在紧张环境中的人容易做出一些使IL-6浓度升高的事情,例如抽烟或猛吃猛喝,而吸烟和发胖都会使IL-6浓度上升。同时,研究人员还告诫说,那些身处紧张环境中但尚未出现严重疾病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抗压能力”很好,因为紧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个累积的过程。

在这项长达六年的跟踪研究里,科学家发现,让人紧张的不仅是工作。研究还表明,那些需要长期照顾家中重疾患者的被调查者的心理紧张程度和孤独感会持续很久。研究还发现,当久病的配偶去世后,这些人的体内还会有大量IL-6。甚至在几年之后,他们身上IL-6的浓度仍下不来。因此,研究人员指出,那些上有老、下有小且自己年龄已进入中年的人要注意缓解生活压力,以减少压力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

人有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谁还没有个烦心事儿呢?既然明白了这一点,就要学会自我“减压”,化解紧张。

当人步入中年后,工作上的压力通常表现为所担负的责任多了,也重了;生活上的压力则表现为膝下儿女所要操心的事越来越多,家中老人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建议,中年人应学会“举重若轻”,自己给自己减压。对上司赋予自己的工作重任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千万不要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人们常说的“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并非没有道理。实际上,时时刻刻都挂念着工作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工作态度。因为从客观上讲,人所能承受的压力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光敬业还不行,还应讲究如何在保持自己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敬业。此外,中年人对儿女的事情也应多放手,不要总是放不下心,管得太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儿女成人后,你放手得越早,他们和你也就越能早些获益。

另外,可以适当地学会“诉苦”,以减轻心中的郁闷。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压力是各种各样的。减轻这些压力有一个通用配方,就是“诉苦”。每当自己感到有压力时,不妨找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一下。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朋友听自己倾诉,自己对自己倾诉对减轻压力也是有帮助的。有不少人认为,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处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实际上,倾诉内心的郁闷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排遣方式,与坚强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先改变自己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硌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所有的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能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痛苦。

但是,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集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这时,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谏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

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将自己的双脚包起来”。

我们可以用智慧来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

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首先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

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人的价值,由自己决定

卢梭说:“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文凭、权力、地位、金钱都不能作为衡量人价值的尺度。有的人虽然拥有全世界,却不会拿出一块石子给人,这种人便是最穷的人,人生也没有价值可言;有的人虽已站在最高处,却不肯伸一只手来扶助跌倒的人,这种人便是最贱的人,人生也没有任何价值。有的人虽是平民百姓,却有美好善良的心灵,能够广布恩德于人,这样的人将比有职位的官员更受人尊敬,他的人生更有价值。高高在上的官吏,如果贪婪成性,只知利用手中权力损公肥私,那么他地位再高,也像乞丐一样没有人格,也像禽兽一样没有人性,也像杀人犯一样没有价值,没有苟活于世的必要。

为人不可过于看重名利,只为自身享乐而活,否则就会丧失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实,一切名利,都只是过眼云烟。佳人艳丽,终究会有美人迟暮的一天;功名再高,也如庄生梦蝶、海市蜃楼一样,到头来只是虚幻一场;金钱再多,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百年后,能让世人忆起的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者。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不虚此行了”,那么他便此生无悔了。

只有那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高贵地活着。

《读者》上曾经登载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历史上最胖的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因演出时突然心力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医务人员用尽一切办法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罗斯顿临终前喃喃自语:“你的身驱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作为一名胸外科专家,哈登院长被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他让人把它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后来,美国石油大亨默尔也因心力衰竭住进了这个急救中心。默尔工作繁忙,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五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称这里为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但他出院后没有回美国,没有继续他的石油生意,而是住在了苏格兰乡下的一栋别墅中,并且卖掉了自己的公司。他被医院楼上刻着的罗斯顿的话深深打动了。他在自传中写道:“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都不过是获得了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默尔是伟大的,他能及时醒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执迷不悟,任那欲望无休止地膨胀下去,以致让生命超载呢?人往往都是这样,只有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才大彻大悟,才感到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芸芸众生,能坦然面对生命的少,能舍弃名利的更少,生活中不乏看重名利胜于生死者。人只有看透生死,才能看破名利的虚妄性。其实,生活未必都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有的人认为,生命并不需要多彩多姿,只需要宁静安详。“云霞青松作我伴,一壶浊酒清淡心”,这种意境宁静悠然,像清澈的溪流一样富有诗意,不也很好吗?

生命在平淡中有平淡的美好,这是生活在激扬中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活得激扬又如何呢?还不是一样要流向大海。只要有自己生活的境界,不见得要与别人共流。溪流虽小,载得动孩童的纸船;人生苦短,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生活本于平淡,归于平淡,而其中的热烈渴望其实是心灵的失落和迷茫。善于及时调整自己

有一个人,是一名作家,他在某一段时期里感到有着非常强烈的创作欲望,不断地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来。在写作时,他会觉得思路顺畅,文字像是从脑海里蹦出来一样。这时候他写的东西就会优美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人读起来爱不释手。有一天,在他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写完一个长篇以后,他感到浑身轻松,然后预备写下一篇长篇小说。但他突然发现自己怎么也写不出东西来,尽管挖空心思,却收效不大,写出来的作品连自己也看不过去。也就是说作家忽然找不到感觉了,却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

实际上,这是他的状态出了问题。当然,这同受外界的诱惑而导致的松懈完全不同,但这种状况又往往令人不明白,难以找到具体的原因。

但这并非绝对不可扭转,关键是不论在何种状况下,我们都应对自己的环境、心态、工作性质及周围的人等因素有个明确的了解,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变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这样,才可能扭转颓势,使自己重新找到良好的状态,保持不断进取的势头。

这位作家就是因为太投入紧张的工作和后来突然松懈形成了反差,导致心理上的疲软和过度紧张。这时候,他只要走出家门,去大自然中走一走,放松自己,在一段时间中完全不想写作上的事。当再次提笔时,他会发现自己的灵感恢复如初,写作起来也异常顺利。

这是调整状态的一种方法,即转移注意力。我们在连续工作和过度紧张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工作效率及心理情绪的低下,因此有必要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休息、恢复。

而对于另一种人来说,情况则完全相反。这种人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变得自大、骄傲、自以为是,从而自然放松了进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们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认为自己用不着再像从前那样艰苦努力和辛勤劳作。因此,他们开始讲究享受,个性也变得狂傲不羁、颐指气使、高高在上。但是这种日子不会持续太长,到他突然发现自己坐吃山空、需要重新创业时,他会惊慌失措,迫不及待地重操旧业。

显然,这时候他们已找不到当初那种劲头十足、游刃有余的感觉,做什么事都会磕磕绊绊、极不顺利。这当然是由于身心的懈怠所致。

每个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时候,我们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开始。成大事者的习惯是:如果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立即改换方式,重新选择另外一条路。

我们经常这样形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说他是“一条路上跑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些人有可能一开始方向就是错误的,他们注定不会成就大事。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固然不行,方向稍有偏差,也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初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不适时调整方向,结果只能失败。

善于调整自己的人,不会允许自己出现这种松懈和失误。不管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都会正确面对,心神宁静。

不要为任何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忘记了追求成功的艰辛和困苦;也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失去了重新战斗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靠自己拯救自己。好运气就是坚持不懈地追求

其实,所谓运气大概是有的,但是千万别依靠它。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所追求,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

从前,有一个人独自在山野之间行走,突然撞见一只老虎。他大吃一惊,本想大步飞奔,可是发现那只老虎伸出前掌,表情痛苦,好像有求于人。他慢慢走过去,仔细一看,原来虎爪的中心扎进了一个铁钉。他蹲下来,慢慢地把铁钉拔掉。

之后这人就回家了,以为事情也会到此结束。不料,有一天夜里,老虎拖来一只死鹿,放在他家门前,算是对他的报答。这人高兴极了,一只鹿可以卖不少钱。于是他辞掉了工作,什么事情也不做,在门口钉了一块招牌,写着“专为老虎拔刺”,然后天天坐在家里等生意上门。

可想而知,他一定会潦倒一生。

毫无疑问,这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偶然有一次好的机遇、占了很大的便宜后,就铭记在心,从此天天等待,等待下一次出现同样的好运。结果,最后一事无成。

只有头脑清晰的人才分得清偶然和必然的不同之处。人生百年,当然也有清水变鸡汤的时候,可是绝大多数的人若想喝鸡汤,到底还是先弯下腰来养鸡靠得住些。

哈鲁宾的故事将对我们有一些启示。

哈鲁宾大学毕业时,正值经济不景气、很难找到工作的年代。他来回奔走于银行与电影公司之间也得不到工作,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了电器助听器的经纪人职位。虽然他知道这种工作极不安定,但也只能先做下去。接下来的两年中,他无可奈何地继续做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工作一点儿也没有趣味,然而,干着干着,他终于发现,以前不知道的很多大好机会正等着他去捕捉呢。

心态的转变带来了工作的积极性,哈鲁宾不断提高的销售成绩,为竞争对手录音电话机公司的A.M.安德鲁社长所欣赏。不久,哈鲁宾就做了安德鲁录音电话机公司的助听部门的推销经理。

很快,哈鲁宾就被送到佛罗里达,在那里接受能否成为新开拓者的试验。哈鲁宾牢记着“不要气馁”的信条,以及监督经理常说的话:“世界焦急地盼望着胜利者,对怠惰者是没有用的。”回到总社时,他被提升为副社长。这个地位一般至少也要十年努力才能得到,是一个值得自豪的高位,而他只用了六个月就得到了。

哈鲁宾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地位自己可以调节。也就是说,得到高位还是留在原位,一切都在自己。

“二战”时,美国有位播音员想申请成为海军飞行员,但是屡次遭到拒绝,这个人就找到了罗斯福总统。

总统把承办此事的那个军官找了来,问拒绝他的原因。军官报告说:这个人曾因汽车失事伤过脚。罗斯福问道:他能走路吗?军官说:能。罗斯福就厉声对他说:那就让他飞吧,我不能走路,却能担任陆海空三军总司令。

是的,一个人能否有作为,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执着如一的信念和拼搏的勇气,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四肢再健全又有什么用呢?

同样,之所以逆境常常造就英才,并不是因为逆境给人们带来了好运,而是因为它没有带来好运但是激发出了人们对好运的更强烈的渴望,使得人们更加努力地奋斗。

千万不要为别人暂时所处的困境而幸灾乐祸,更不要讥笑别人生理上的缺陷或不足,那些做出惊天业绩的人,往往都是历尽坎坷而最终没有向命运低下头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