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要奋斗,你的每一天都在改变
21526900000007

第7章 坚持:成功就是等到最后

很多人失败了,但他们并不是被对手打败,而是他们等不到最后,自己首先选择了放弃!

不要让脆弱的意志影响自己

一切成功的起点都是欲望,但在将欲望变为成功的过程中,坚韧的意志是人最重要的个性特点之一。对于成功者,人们都喜欢说他们冷酷无情。其实不然,他们只不过是有着坚强的意志,能够冷静地面对事业进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而已。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才能在困难的形势下,稳健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而有些人却缺乏这样的个性,他们总是欲望强烈,而意志脆弱。所以,遇到不利于自己的局势,就会听任脆弱摆弄意志,直到他所追求的目标成为记忆中一个遥远的影子。

冠军永远都属于那些被打倒了还会再爬起来的人。一次、两次不成,就再试几次。能不能成功,全看能否坚持到底。多数人没有达到目标,原因就在于不能坚持。百折不挠的毅力,才是成功人生的必备条件。

坚持不懈不是要你永远守着一件事不放,而是要全力以赴做好眼前的事——先求耕耘,再问收获;渴求知识和进步,不辞辛劳争取新客户;提早起床,随时寻求提高效率的方法。天才未必就能富有,最聪明的人也不一定幸福,只有辛勤工作、认真筹划和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成功。

精神病科候诊室里坐满了承受不起一时挫败的人,可如果继续尝试、坚定不移,他们还有希望告别痛苦。然而他们却完全放弃了尝试,即使是最轻微的挫折他们也怯于承受,总是担心那会动摇了他们的严格标准。

悲观无能的人通常会自以为是。他们经常会满怀歉意地说:“噢,这事我办不到”;“这对我太难了”;“我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他们真正的意思是,那不是我的责任,再说我也不具备那个能力,因此犯不着那么辛苦地竭力奋斗。

相反地,健全而快乐的人洞悉世情、自知甚深。他们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知道偶然的挫败乃是人之常情。为这样的事过分自责,未免浪费精力,不如把宝贵的精力投注在尝试下一次的进攻上。

世界上已经寻获的钻石当中,最大最纯的一颗名为“自由者”,而它是一位名叫索拉诺的委内瑞拉人在挑选了999999颗普通石头时最后一次弯腰拾起的“鹅卵石”。

我们多数人常犯的毛病,就是不肯再试几次。因此,不要让脆弱的意志影响了我们,要学会坚持,学会再试一次。在你的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

在你的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有志向、有野心的人,大都憧憬将来的辉煌成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辉灿烂,甚至盼望着能欣赏到“一步登天”的壮丽景观。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甚至非常可贵,值得赞赏,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干出来的,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你永远不要指望这些虚无的东西。要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经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劳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将无数点点滴滴的“创造”积累起来,才能逐步向大目标迈进。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我们要相信,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在,也是最可靠的。

长城不是在一天之内修建好的!突出的成就都是历尽艰辛、努力拼搏后才能获得的。成功从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无论是在职业的选择中,还是在工作和劳动中,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条件,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希求外在机会的垂青,所以,他们走的路最实在,他们所得到的机遇也就最多。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自觉而顽强地为自己创造机会。

体育运动员的汗水、鲜血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以足球运动员为例,在一个赛季开始之前,他们要长年累月地进行训练——耐力、爆发力、断球、停球、射门等,不停地重复,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提高一步。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能够在追逐过程中画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踢出几个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进球,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每个成功都只能如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就是耐心和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你没有吃亏,因为你的每一步都是朝着你的目标迈进的。

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报业工会举办的“1983年最佳记者”比赛中,香港《快报》记者曹慧燕夺得了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曹慧燕为什么能在这个对她来说还很陌生的领域中取得成就呢?除了刻苦努力外,主要是她善于从小块文章写起。她白天上工,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第一篇小文章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后,她受到很大鼓舞。于是更加专注于这种“小成果”的努力。后来,她进入《中报》做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工资也很少的校对工作。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正是每天80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维,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将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的顶楼,那么一级一级的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层层阶梯。这个比喻看来太浅显了,但不少人却忽视了这一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高尔基在同青年作家的谈话中说:“开头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练,材料容易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我曾劝一位有才能的年轻人暂时不要写长篇,先学写短篇再说,他却回答说:‘不,短篇小说这个形式太困难。’这等于说:制造大炮比制造手枪更简便些。”

高尔基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建造一幢大楼,要从一砖一瓦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阶段性目标虽然小,却始终在向上攀登,而每个小目标的胜利总给人以鼓舞,使人获得锻炼、增长才干。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水到渠成

台湾作家郭泰所著的《智囊100》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捡回家,要看蛹如何羽化成蝴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于心不忍,想道:“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所以,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但是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这只蝴蝶注定要拖着笨拙的身子与不能丰满的翅膀爬行一生,永远无法飞翔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事物的成长都有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

相反,欲速则不达。

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才15岁,却列了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写着:“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重走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他把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他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从这时起,他按计划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所有荣誉。前些年,他仍在不辞辛劳地努力实现包括游览长城(第49号)及参观月球(第125号)等目标。

能够一步一个脚印,那么成功定会水到渠成。不放弃,机会就来了

失败、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放弃了,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了,不放弃就会一直拥有成功的希望。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比朽木的硬度高多了,但不要因为它硬,你就放弃雕刻,那样等待你的永远只是失望。只要锲而不舍地镂刻它,天长日久,也是可以雕出精美的艺术品的。成功不也是这样吗?只要你努力地追求,必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成功,往往就在于失败之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人们经常在做了90%的工作后,放弃了最后让他们成功的10%。这不但输掉了开始的投资,更丧失了经由最后的努力而发现宝藏的喜悦。

日本的名人市村清池,在青年时代曾担任富国人寿熊本分公司的推销员,每天到处奔波拜访,可是连一张合约都没签成。因为保险在当时是很不受欢迎的一种行业。

在68天之间,他没有领到薪水,只领到了少数的车马费,就算他想节约一点儿过日子,仍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到了最后,已经心灰意冷的市村清池就同太太商量准备连夜赶回东京,不再继续卖保险了。此时,他的妻子却含泪对他说:“一个星期,只要再努力一个星期看看,如果真不行的话……”

第二天,他又重新打起精神到某位校长家拜访,这次终于成功了。后来他曾描述当时的情形说:“我在按铃之际之所以提不起勇气的原因是,已经来过七八次了,对方觉得很不耐烦,这次再打扰人家一定没有好脸色看。哪知道对方这个时候已准备投保了,可以说只差一张契约还没签而已。假如在那一刻我就这样过门不入,我想那张契约也就签不到了。”

在签了那张契约之后,又有不少契约接踵而来,而且投保的人也和以前完全不同,都是主动表示愿意投保。许多人的自愿投保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勇气与收益,在一月内他就因高业绩而一跃成为富国人寿的佼佼者。

也许你不比别人聪明,也许你有某种缺陷,但你不一定不如别人成功,只要你多一分坚持,多一分忍耐,多一分默默等待。坚持还是放弃,结果大相径庭

黄文涛,1970年出生于上海,他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他从小上盲校,离开父母的怀抱,养成了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懂得了自立、自信、自尊、自强。1985年,黄文涛加入盲童学校田径队,开始了他的体育生涯。他的主攻方向是短跑和跳远。可想而知,残疾人搞体育会有多少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意外。当时使用的是非常落后的助跑器,踏脚板是用一支细长的铁钉支着的。有一次训练中铁钉斜伸出来,如果是正常人,可以很轻易地看出来,但他什么也看不见,一脚踏上去,一股钻心的疼痛便从脚底下传来,他一下子昏了过去。后来才知道,铁钉穿过了跑鞋底和他的脚掌,又从鞋表面伸了出来。因为先天的缺陷,他搞体育运动要付出许多在正常人看来非常无谓的代价。教练员的示范动作,他看不清,只能“盲人摸象”似的一步步分解、揣摩,一遍遍练习。因为没有视力,经常发生碰撞而流血。通往跳远用的沙坑的那条路原来长满了青草,但两年后,在黄文涛的脚下出现了一条寸草不生的跑道。

1992年,黄文涛参加了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残运会。沉着冷静的他超水平发挥,以3厘米之距打败了西班牙的胡安,赢得了冠军。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时,聆听着庄严的国歌,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如果黄文涛对自己悲观失望,如果踩到钉子后向命运认输,放弃追求,那么站在领奖台上的就不会是他了。一旦在挫折、失败面前意志涣散,人就会很快并永远地沉沦下去,命运就会把你踩在脚下。只要摔倒后再爬起,失败后再坚持,不停地努力,困难也会怕你,挫折、厄运也会向你低头。

传说有一个人在游泳时将一颗珍珠掉入海中,他发誓要找回这颗珠子,便用水桶把海水一桶一桶地提起倒到沙漠里去,最后,海神也怕他把海水淘干,赶快帮他找回了那颗珍珠。

因此,是坚持还是放弃,结果会大相径庭。身处寒冬,就不妨等待春天

逆境会让我们焦虑不堪,让我们神经紧张,让我们悲观失望。但是,有的时候逆境能够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也许就在这个时候,事情有了转机,你也因此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约翰在威斯康星州经营一座农场,当他因为中风而瘫痪时,就是靠着这座农场维持生活的。

由于他的亲戚们都确信他已经没有希望了,所以他们就把他搬到床上,并让他一直躺在那里。虽然约翰的身体不能动,但他还是不时地在动脑筋。忽然间,有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而这个念头注定了要补偿不幸给他造成的缺憾。

他把他的亲戚全都召集过来,并要他们在他的农场里种植谷物。这些谷物将用作一群猪的饲料,而这群猪将会被屠宰,并且用来制作香肠。

数年间,约翰的农场制作的香肠被陈列在全国各大商店出售,结果约翰和他的亲戚们都成了拥有巨额财富的富翁。

出现这样美好结果的原因,就在于约翰的不幸迫使他运用从来没有真正运用过的一项资源:思想。他定下了一个明确目标,并且制订了达到此一目标的计划,他和他的亲戚们组成智囊团,并且以强大的信心共同实现了这个计划。但是,别忘了,这个计划是在约翰中风之后才出现的。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地,你应该算算你可以从挫折当中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比你所失去的要多得多。

也许有人认为,约翰在发现思想力量之前,就必然会被病魔打倒;也有些人认为,他所得到的补偿只是财富,而这和他所失去的行动能力并不等值。但约翰从他的思想力量和他亲戚的支持力量中也得到了精神层面的补偿。虽然他的成功并不能使他恢复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却使他得以掌控自己的命运,而这就是个人成就的最高象征。他可以躺在床上度过余生,每天只为自己和他的亲人难过,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反而带给他的亲人们想都没有想过的安全。

我们应该学习去了解发自内心深处的轻声细语,并分析出导致我们遭到挫折甚至失败的原因。

爱默生对此事的看法是:发烧、肢体残障、冷酷无情的失望、失去财富、失去朋友,都像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但是,平静的岁月却展现出潜藏在所有事实之下的治疗力量。朋友、配偶、兄弟、爱人的死亡,所带来的似乎是痛苦,但这些痛苦将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因为它会操纵着你的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终结幼稚和不成熟,打破一成不变的工作、家族或生活形态,并允许建立对人格成长有所助益的新事物。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对于保存这颗隐藏在挫折当中的等值利益种子是非常冷酷无情的,而找寻隐藏在新挫折中的那颗种子的最佳时机往往就是现在。你也可以再检查一下过去的挫折,并找寻其中的种子。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挫折感太过强烈而无法马上着手去找这颗种子。但是,现在你已有了更高的智慧和更多的经验,足以使你轻易地从任何挫折中学习它能教给你的东西。

有些时候,化解时间的残酷,只需要你耐心等待一会儿。

有一个流传在日本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阿呆和一个叫阿土的人,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渔民,却都梦想着成为大富翁。有一天晚上,阿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在对面的岛上有一座寺,寺里种着49棵株模,其中的一棵开着鲜艳的红花,此树下埋藏着一坛黄金。阿呆醒来后便满心欢喜地驾船去了对岸的小岛。岛上果然有座寺,并种有49棵株模。此时已是秋天,阿呆便住了下来,等候春天的花开。肃杀的隆冬一过,株模花便一一盛放了,但开的是清一色的淡黄色花朵。阿呆没有找到开红花的。寺里的僧人也告诉他从未见过哪棵株模开红花。阿呆便垂头丧气地驾船回到了村庄。

后来,阿土知道了这件事。他也驾船去了那个岛,也找到了那座寺。又是秋天了,阿土没有回去,他住下来等待第二年的春天。春天一到,株模花竞相怒放,寺里一片灿烂。奇迹就在这时发生了:果然有一棵株模盛开出美丽绝伦的红花。阿土成了村庄上最富有的人。

这个奇异的传说,已在日本流传了近千年。今天的我们为阿呆感到遗憾:他与富翁的梦想只隔一个冬天。他忘记了把梦带入第二个花开灿烂的春天,而那些足可令他一世激动的红花就在第二个春天盛开了!阿土无疑是个执着的人:他相信梦想,并且等待另一个春天!

其实,等待既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享受。没有痛苦的等待,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痛苦中等待了所要等待的东西,这种等待才能升华为一种享受。把自己垒高

一头驴子不小心掉到一口井里,它哀怨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去。驴子的主人召集了数位亲邻出谋划策,但是都想不出好的办法搭救驴子,大家倒是认定,反正驴子已经老了,“人道毁灭”也不为过,况且这口枯井迟早也要填上的。

于是,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泥土落到枯井中时,驴子叫得更恐怖了——它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

又一铲泥土落到枯井中,驴子出乎意料地安静了。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泥土打在驴子背上的时候,它都会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努力抖掉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

人们不断地把泥土往枯井里铲,驴子也就不停地抖掉那些打在背上的泥土,使自己再升高一点。就这样,驴子慢慢地升到枯井口,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假如我们现在就身处枯井中,求救的哀鸣也许换来的只是埋葬我们的泥土。可驴子教会了我们走出绝境的秘诀,便是拼命抖掉打在背上的泥土,那么本来埋葬我们的泥土便可成为自救的台阶。

我们终于明白,无论绝望与死亡如何可怕,走出枯井原来就这么简单。

如果抖掉泥土走出枯井是一种求生的本能的话,那么,潇潇洒洒、溜溜达达便是走出枯井的境界,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人生姿态了。

动物能够在绝境中垒高自己,摆脱困境,那么,人在垒高了自己以后就会创造奇迹。

一个皮革商喜欢钓鱼,他经常去的地方是纽芬兰渔场。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皮革商又来到了这个渔场。也许是因为头天晚上下了雪,那天天气很冷,凛冽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皮革商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在结了冰的海上凿了个洞,然后开始钓鱼。

后来,他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钓的鱼一放到冰上很快就冻得硬邦邦的,而且只要冰不融化,鱼过个三五天也不会变味。难道食物结了冰就可以保鲜?皮革商这样问自己。他开始了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他发现不仅鱼类在冰冻的条件下可以保鲜,其他食品,比如牛肉、蔬菜都是如此。他决定制造出一台能让食品速冻的机器。

成功的路是很艰难的,在研制速冻机的过程中,皮革商吃尽了苦头,但他从不气馁。通过反复地试验,不断地总结,皮革商终于成功了。他向国家申请了专利,并且以3000万美元的天价把这项技术卖给了美国通用食品公司。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代冰箱的发明者——美国人巴尔卡。

巴尔卡是一个懂得怎样垒高自己的人,这种垒高就表现在他具备一种发现的目光,表现在他具有成功的毅力和能力。收获是播种的孪生兄弟,巴尔卡就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把自己垒高,实际上就是说人要站得高些,站得高了,不但能有幸早些看到希望的曙光,还能有幸发现生命的立体的诗篇。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这诗篇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标点。我们可能没有成为一个美丽的词,一个引人注目的句子,一个惊叹号,但我们依然是这生命的立体诗篇中的一个音节、一个停顿、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足以使我们放弃前嫌,为世界带来更多的诗意。

最可怕的人生见解,是把多维的生存图景看成平面。因为,那平面上刻下的大多是凝固了的历史——过去的遗迹。人生不能像某些鱼类躺着游,人生也不能像某些兽类爬着走,而应该站着向前行,这才是人类应有的生存姿态。

当把自己垒高时,就还原了世界与人生的多维生存结构的真面目,自己也就不会被由于自己心理扭曲造成的虚幻现实所淹没。立志,目标,不放弃——成功三原则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上去猎杀骆驼。

他们达到了目的地。

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头说:“不对。”

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又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骆驼。”

父亲高兴地点头说:“答对了。”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确立之后,就必须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视目标,并朝目标勇敢迈进,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

在我们的一生中,必须立下长久的志愿,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否则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就是虚度光阴。孔子在15岁时就立志儒学。日本高僧日莲法师也在12岁时,立下志愿要成为日本顶尖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立下大志愿,终身为之奋斗,终于成为一代名人。

立下长志不但使生活变得有意义,而且也提高了生命的价值。相反,若一个人始终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将做些什么事,不但不能体会人生的快乐,也会失去生存的意义。

松下幸之助曾说:“即使是乞丐也会发下宏愿,努力乞讨,以求致富。”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志向愈高愈好,因为所立下的志愿若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脱离了现实范围,就成了妄想。“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设计长远目标;从实际出发,制订长远的计划,一日一日地逐步去执行,才能达到理想。”

萧伯纳说:“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你自认有一个伟大的生活目标。”

“每个人对工作看法的差异,就在人生观不同罢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求(饥饿、性欲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于恐惧、工作保障等)、社会的需求(亲情、爱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自我实现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这五项需求与“为何而工作”相互对照的话,“为生活而工作者”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为工作而工作者”满足了社会与自尊的需求,“为理想而工作者”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有人问企业家张国安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先定一件事,之后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脑筋好的人,而是对一个目标咬住不放的人。”

张国安的话中谈到了两件事,一是选定一个目标,二是咬住不放。

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须确立目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是不是有了目标就会成功呢?

当然不是。还要咬住不放。咬住不放就是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意思。

王永庆说:“年轻人踏入社会工作,只要你努力学,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而三年有成。”

目前,许多年轻人胸怀大志,自信心十足,也勤奋努力,但稍遇挫折就放弃了。爱迪生说过,全世界的失败,有75%只要继续下去,原本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碍,就是放弃。

日本有句俗话说:“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焐暖。”

这两句话主要是勉励我们,至少要三年咬定一个目标不放,全力以赴,才会有所成就。

所以,不论就业或创业,在选定一个目标之后,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愈挫愈勇,咬住不放,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人生就像爬阶梯一样,必须一步一阶,丝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阶,终能抵达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