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败退中国:知名外企溃败迷局
2145000000007

第7章 同文同种的大溃败

灿坤:败也同文同种

文/文晔

灿坤 台商 家电 3C产品

中国大陆,在台商眼中,又爱又恨。爱的是,中国内需市场深不可测;恨的是,多少台商却都在这片市场,铩羽而归。

2005年7月6日,对于60岁的灿坤创办人吴灿坤而言,是这一辈子最痛苦难熬的一天,壮士断腕,拱手把上海、福建32家灿坤3C连锁门市,卖给了大陆企业永乐电器,鲜黄招牌的灿坤门店易帜,全面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大溃败

误把中国内需市场当成制造业来经营,是灿坤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靠着小家电崛起的灿坤集团,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小家电生产基地,更是全球知名的产销合一的跨国集团。平均每天,有10万多件从灿坤生产而销往世界各地的小家电产品。在美国,平均每3个家庭中,就可以看到一台由灿坤制造的煎烤器。十多年来在全球小家电市场独占鳌头。

1987年吴灿坤到大陆设厂,灿坤一直百分之百外销,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将眼光瞄向大陆市场。

吴灿坤敢冲刺的个性,非常适用在强调快速复制及成本控制的制造业上,但移植到中国内需市场,就完全错了。擅长小市场的台湾企业经营者,到了一望无际的中国大陆市场,马上见猎心喜,总想要抢下“全中国”市场,却全然不知这个市场水有多深山有多高,到处充满了经营陷阱。

台湾从北到南400公里,东西宽也不过100公里,2300万人的市场很适合台商精耕细作,而灿坤虽然是台湾最大的3C连锁零售业者,但直到今日也才在台湾建立起340多家门店,从来没有操作大市场的经验。

2003年6月,灿坤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3C店在上海正式开业。此后,灿坤3C在中国大陆市场大肆扩张,初期每个月平均开店数达四到五家,扩张速度很快,甚至有连续三个星期每周开6家店的纪录,灿坤3C店数量一度急剧增长到50多家。

此外,为了能在中国市场一炮打响,灿坤迅速在中国大陆29个城市建立起销售维修服务网点,并在各大型百货公司设立了200多个销售专柜,招聘了近1000人的服务团队。

事实上,从灿坤在中国大陆开设的第一家店起,就开始埋下了之后退出这片市场的溃败因子。

灿坤的急速扩张,不见得可以站稳大陆市场。以上海分店为例,灿坤在当地所开的16家门店中,约有11家是消费力薄弱的无效店,比重高达75%,而大陆同业的平均值在25%左右。

快速扩张门店,迫使灿坤的选点评估小组陷入另外两个危机,一是在吴灿坤的千店高目标下,经营团队疲于奔命,“很多门市的选点,没有经过仔细评估,看到人潮就马上签约开店。”一位曾任职于灿坤的高管透露,很多灿坤的大陆门店,都选择在人潮涌动的地方,但这些人潮却又不是购买3C产品的主力消费族群。

紧接而来的是,急欲扩张让门店租金成本节节上升,造成灿坤在中国大陆的运营成本不断垫高。

加之,台商普遍存在“外销转内销”的心态,一旦外销市场受挫,就直接把原本要外销的商品,全都往大陆市场扔进去,却没有制定好经销管理制度,最后搞得市场价格混乱,重伤自己。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灿坤身上。灿坤本身即是制造工厂又来做零售商,同时还是代理经销商。这种组织模式和分工特点只适合在台湾。因为地域小,制造商一般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就能直达销售终端,但一到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就不灵了。

灿坤在台湾这一个小市场,就已经没有把最重要的进销货与库存管理系统建置齐全,来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大陆市场,管理系统不完备的缺点,只会被瞬间放大到数百倍,造成更严重的经营损失。

举例来说,一位微星科技副总曾抱怨过,每次卖给灿坤的小家电,都无法马上从灿坤的计算机系统里,得到最新的销售量及库存量;相较之下,全世界前三大的3C通路商联强国际却可以做到每一分钟更新数据,“每次我拜访完联强国际,30分钟内,最新的联强报表就已经在我桌子上,我都还没有回到公司。”

研究市长,不研究市场

灿坤的溃败经验,也是许多台资企业的缩影,台商都是代工制造业起家,对于成本非常敏感,但市场嗅觉却很迟钝。

台湾企业比较像是赛马场上的赛马,在训马师(国外客户)的调教下,保证可以规划好的跑道上,跑出最快的成绩。但是一把这些训练精良的赛马(台商)放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就连找牧草,都显得不知所措。

30多年来,台资企业老板们,搭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蜂拥登陆中国大陆。但细究台商的经营形态,并没有因为来到大陆而做修正,只是把原先台湾一千人的工厂,瞬间扩大为数万人的制造大军。

最严重的是,在台资企业的台湾老板与台籍经理人心里面,只研究市长,不研究市场,宁可在台商圈里打滚,却鲜少融入大陆社会。他们认为搞定政府“关系”,就可以获得市场大饼。

中国幅员广阔,每一个省就几乎一个欧洲国家的经济规模,再加上南北风土民情差异很大,绝对不能把中国当成一个单一市场来经营,必须要切割成为几块区域市场深耕。

台商在大陆的大撤退,往往都败在“同文同种”这一个误区。

大陆与台湾的人民,虽然都讲中文,但是相隔60多年,双方对于语言与文化的诠释截然不同。讲一样的语言,让台商松懈掉警戒心,“认为在台湾可以卖的东西,我在大陆也可以卖”。

殊不知,两岸的消费习惯却有很多的不同点。在台湾这一个小型市场里,3C产品的价格非常透明,所有台湾消费者在上门前,早就查过这一款产品的最高最低价格,以及赠送哪些赠品与售后维护,然后,到门店里买3C产品最重视的就是亲手把玩的体验,而非到处比价。性价比对于台湾消费者而言,似乎没有那样重要,因为大多数的店家都是不二价的。但灿坤在中国经营门店,竟然直接复制台湾经营模式,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性价比、导购员的建置的本土要求,只能惨遭当地消费者的遗弃。

经历过2005年灿坤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惨痛教训,也给所有台商上了一堂宝贵的企管课程,不能直接复制台湾经验,才有机会在中国大陆市场逐步站稳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