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引进、消化、创新、改造的关系,不仅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大量引进适用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创新能力,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创新,从而实现技术快速进步,构造创新型国家。一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生产力。在本地科技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引进、消化技术是推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促进技木创新。坚持以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为主线,加强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制造业,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坚持对外开放,主动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三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完善创新机制。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始终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四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培养创新人才,更新创新理念,锻炼产业队伍,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和能力。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
自主创新是具有很高外部经济性的活动,仅靠市场很难使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因此,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首先,要依托大企业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测控等技术服务,以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其次,要加大自主创新的直接投入。要整合现有的科学发展资金,改进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三是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驱逐假冒伪劣产品,推进技术进步。最后,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风尚,弘扬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自主创新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造活动,不能把自主创新简单化、表象化和庸俗化,降低自主创新的科学行为内涵上的高远与厚重、严肃与科学。同时,自主创新必须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更不能滥提口号。而是应结合本地的实际和能力,量力而行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真正把自主创新的战略决策落实到经济发展中去。
四、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对于实现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键也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更是买不来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环节。必须看到,没有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成不了贸易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因此,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重要产业跨越发展;努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要突出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生物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的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技术创新战略,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力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现实生产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保证企业获得技术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发挥其在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具活力。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健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形成符合区域资源和产业特色要求的科技布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鼓励自主创新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完善法律和加强执法,扩大宣传教育,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形成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和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引进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加强对自主创新的统筹协调。第三,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对那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适当倾斜。要改进人才考核办法,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