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能力与职业道德知识读本
2143100000010

第10章 思维创新(4)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关系,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也就是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规律具有客观性。一切规律,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因人的好恶而改变。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就是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现象中同一东西,因而规律是稳定的。它的稳定性还表现在重复性上,只要条件具备了,某一规律就必定出现和起作用,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就必定存在并起作用。规律又具有普遍性,不仅是那些带普遍性的规律,也指那些在特定领域、特定范围内起作用的规律。例如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都是存在的,是普遍起作用的规律,而牛顿所揭示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力学领域也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我们对事物的规律认识得越深刻,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的把握也就越准确,我们的前瞻性思维能力就越强。

玩笑和喜剧的效果也是基于人类具有识别规律的倾向,如果喜剧家没有能够在听众中造成必要的预期(规律一),或者如果听众没能感觉到解开笑话的机敏之处(规律二),那么笑话就没有成功。没有预期,就没有惊奇;没有惊喜,就没有快乐。这种模式也是所有创造性活动的模式,包括艺术和科学。我们从所知道的模式中衍生出关于我们感觉和行为的一般原则,并且把我们的预期建立在那些模式上,然后我们会努力地将新的观察和经历融进这些模式里面。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当我们的观察和经验迫使我们创造另一模式的时候,就产生了发现。新的模式提供了以前看起来互不相关的模式之间的联系。观看的人经历了心理学家们所称的“格塔式的转化”,其中相同的感觉信息可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不成比例的含义。简单的格塔式转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把一个六边形倒置成为一个立方体。它是一个平面六边形还是一个由正方形组成的三维物体?你能不能在二维和三维之间进行模式转换?取决于你是否具备发现规律的能力。

2.识别规律的途径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能否找到规律,关键在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科学预见的产物:新的思想和观念,虽然在当时的客观世界中没有原型,但是它的构成元素却都是现实存在的。人在预见的时候,在头脑中建立起由因果联系构成的事件链的模型。同时还应用过去的经验,因为在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可以找到规律性。这样,人们就可以顺着这个模型化的事件环链,推测出它的最后一环而作出预见。

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预言哈雷彗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哈雷是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第二任台长,他靠自学成为天文学家,19岁时就写出了一篇确定行星轨道要素方法的论文,交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是,哈雷的成名是由于他预言了后来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一颗大彗星。1705年,哈雷公布了他根据牛顿提出的方法所确定的从1337~1698年出现的24颗彗星的轨道要素,他发现其中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彗星的轨道要素是相似的,而且都是围绕太阳的扁椭圆。牛顿在这以前指出,至少有一些彗星围绕太阳沿着扁椭圆轨道运行,并且周期地回到近日点。现在,这三颗彗星都相隔75—76年。因此,哈雷断定这三颗彗星实际上就是一颗彗星。于是,他就在头脑中建立了那颗彗星出现这种事件的因果链:

原因是一颗彗星周期地回到近日点,结果是相隔一定时间观察到相似的轨道。并且根据已有的三次经验,预言它在1758年前后将再次回来。哈雷逝世后16年底,这颗彗星果然如期而至,后来又在1835年和1910年、1986年再次返回。

科学巨匠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根据他们的理论作出过不少重要的预言。在科学史上卓越的预测不胜枚举,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自己提出的元素周期律,预言了未知的新元素,这些元素后来都被人们发现了。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根据自己创立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于1931年被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所证实。英国物理学家卢瑟在20世纪20年代初预言的“中子”,后来由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古巴克在1932年发现。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在1935年为了解释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出这种力是通过交换介子来实现的,后来在194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在宇宙射线中发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预言新华夏构造体系里蕴藏着大量石油,也被后来的地质开采证实了,并使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可见,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思想家、革命家,他们在进行前瞻性思维和作出预言时,无一不是严格遵循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固有规律。

(五)前瞻性思维的灵魂——超前意识

前瞻是在事物、现象出现之前。创新是一场头脑革命,从怀疑开始,虚幻而抽象的新世界就会变成现实。要创新必须有效运用各种思想工具,尤其是前瞻性思维,其思考的工具是前语言、前符号的,要及时地紧紧抓住、捕捉到思维中稍纵即逝的点点火花,把前语言、前符号的东西转换为可以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的思想,就一刻也不能意识超前意识。

1.探索问题的敏锐性

敏锐性是一种才能,是一种基础于事物规律的深邃的洞察力,在全球第一个提出无线相互联网概念的王维嘉,就是一个极具探索问题敏锐性的代表。他认为,1995年爆发的有线互联网革命是20世纪最深刻的一次技术革命。但有线互联网的局限在于它只能把人所需要的状态及知识锁定在固定点上,再传到固定点上。这就意味着人们在互联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活动的自由,这种互联是极不充分的互联。要打破这种局限,就要保证100%的人在100%的时间里都联接在网上。按照这个标准,今天有线互联网所达到的互联度达不到1%,其余的99%就要靠移动互联网来完成。但促使王维嘉做无线互联网的念头却起于要利用Internet把BP机做成双向寻呼机的想法,1992年的中国,有一个特别刺激王维嘉的现象,就是很多人都有传呼机,但是学无线通信的他却不知道寻呼机是怎么工作的。他到寻呼台看了看,其实很简单:一台发射机,一台PC机,两个小姐坐在那里接电话,就是一个寻呼机。他推断,无线互联网产业给了中国人一次特殊的机会。中国的手机用户将在未来一二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寻呼机用户已经接近美国的两倍。到2007年,中国移动终端用户会超过美国的总人口,即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的由无线互联驱动的经济国家。在创造这个经济大国的过程中,中国人可能创造出新的商务模式和网络生活方式,并影响西方。

“并预言”这将是中国人近百年来的第一次领导创建人类主流文明的创新思维。

2.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的能力,称为思维的灵活性。若思维缺乏这种能力,就叫思维的惰性、刻板、僵化或者呆滞。只有灵活的思维,才具有超前性,才能够作出预测和判断。事实上,凡是具有超前意识、作出科学预测的人,都是思路开阔,妙思泉涌。而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呆滞僵化的人会提出新的想法,作出什么创造来。也就是说,思维灵活的人提出新思想,解决新问题的几率要高一些,而思想僵化的人即使专家权威也很难有所超前,甚至在新思想已不期而至时也会失之交臂。因此,我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善于采纳别人建议的人,思维的灵活性就越大,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