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敌就是救星
很久以前,捕鱼为生的挪威人意外地从深海中捕到了沙丁鱼。他们发现这种鱼味道非常的鲜美,于是打算将沙丁鱼运到岸上去卖。可是,沙丁鱼生性懒惰,喜欢待在水里一动不动。每一次,当渔夫们载着大批的沙丁鱼花了几天几夜抵达岸边的时候,鱼儿们却因为静止不动导致缺氧,大部分都死了。 死掉的沙丁鱼变得不值钱,只能扔回海里。渔夫们本想通过这个来赚钱,却差点儿连本都不保,一个个都很沮丧。
唯有一位老船长例外,他每一次都能载着鲜活的沙丁鱼靠岸,因此也挣得了更多的钱,几乎垄断了这一片的沙丁鱼市场。大家很嫉妒他,但更好奇他的方法,可是老船长却始终守口如瓶。直到他临死前,才将这个秘密说了出来。
原来,老船长发现,沙丁鱼的惰性和人是一样的,将所有捕获的沙丁鱼放在一起,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安全的,所以个个都安然不动,结果却是赔上了性命。于是他想,我们人类在有所行动的时候,不是因为环境所逼,就是因为有竞争大范围存在,总之是有来自外界的压力。那么不如也给这些沙丁鱼一点儿压力吧。
于是,老船长在运送沙丁鱼的船舱内同时放入了沙丁鱼的天敌鲇鱼。由于鲇鱼追逐着要吃沙丁鱼,几乎所有的沙丁鱼都因为要逃避被吃的厄运而拼命地游动起来,大家不再抱作一团静止地等待窒息,而是通过运动获得了更多的氧气。
这样,虽然仍旧有一些沙丁鱼被鲇鱼吃掉,但大部分却存活了下来。天敌反倒成为了救星。
事实正是如此,因为天敌之间存在着很强烈的竞争,为了赢得生存机会它们彼此追逐,捕捉是为了不被饿死,而逃亡则是为了不被杀死。在这样为了生而竞争的环境中,死亡反变得遥远了。
竞争让生者更强大
曾经,草原上的狼群和牧民们的马群也验证了共生效应的道理。单独的狼和单独的种马博弈,狼是对战不过种马的,因为种马那强健有力的后腿会踹得狼头昏眼花。不过狼群向来懂得配合,它们单打独斗不行,又找不到母马或者小马单独出现的机会,于是就群起而进攻一大群马,特别是在母马的繁殖季节。这就形成了一群狼和一群马的博弈。
群马狂奔,总是种马在外围保护老婆孩子,母马在内圈形成第二道保护,将小马夹在最中间。狼要想吃到其中的小马,就得寻找突破口,将种马的外围冲散,趁机进攻。经过狼的洗劫,最终只有20%左右的小马能够活下来。但活下来的这些将来都是最威猛最有力量的马。
每次看狼群冲入马群,都是一场血腥的战斗,最后马群的损失似乎要比狼群要多,但是它们却从未灭绝。除了因为父母的保护和自身的体能优势之外,还因为狼群更清楚一个道理:它们要是今年把小马吃完了,明年、后年,口粮就会越来越少,这种亏本的生意,精明的狼是不会去做的。
而狼群自身,也在这样的战斗中,将那些老弱病残淘汰了,更加威猛的狼活了下来,队伍的力量也得到了壮大。
自然界本来就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其实,在职场的竞争中,又何尝不是遵照这样的规律的呢?只不过没有那么赤裸和血腥罢了。
内部博弈式合作
1.有合作也有竞争
每一个公司都是由各个不同职能的部门构成的,有人在外面跑市场,有人在办公室作数据分析,有人在做账本,有人在跑社保局为大家办保险,也有人在采购,有人在打印合同……这些工作是相互依存的,一环扣一环,完成这些工作的人是共生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并且各司其职。
当然他们也会存在竞争,比如这个员工想要比那个员工做得好,因为谁做好谁有机会升职加薪。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竞争存在着,人才有可比性,才有不断向上的动力,才不会停滞不前。
2.没有绝对的竞争与合作
对外销售也是一样,如果每一种商品只有一家公司在生产,那么销售还有什么意义呢?至少你不需要那么努力了,因为东西只有你有,别人都求着你买,你还高兴不高兴地给人家脸色,次品也照样拿出来卖。顾客也没办法呀,这个时候你反倒成为顾客的“上帝”了。
但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哪怕历史上商品垄断层出不穷,但局面却不会一直存在,总会有新的产品、新的人、新的主意注入市场,冲击那种一人独大的状况。
3.内部竞争也是生存需要
事实上是,市场纷繁复杂,每一种产品都有无数的人在生产,每一个客户都有无数的人在盯着,想要发展成长期客户。这样,客户通过厂家的相互竞争,趁机压低价格获得了自己的利益。而厂家呢,在不断的竞争当中,也获得了自己的客户,实现了自己的利益。就这样,好的东西留了下来,那些质量差的、不适应市场的东西,自然被淘汰了。
所以,不要觉得竞争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能从竞争中找到突破口,就有向上走的机会。出现对手的时候,不要反感,而要感激,因为你们为彼此提供了生存的契机。
§§§第四节 无可逆转的背叛式合作力
1950年,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和梅尔文·德雷希尔共同拟订出了一个有关困境的理论,后来,顾问艾伯特·塔克将其用囚徒的方式来阐述,由此而得“囚徒困境”。这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一个代表性的例子。
所谓的囚徒困境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囚徒困境
甲乙二人共同持枪抢劫,被警察抓住了。警方怀疑这二人都是惯犯,肯定不止这一桩罪行,但是又没有确实的证据。于是警方将这两个人分别关押起来,并告诉他们:如果主动坦白,可以减轻处罚;
如果拒不交代,而同伙却交代了罪行,那么保持沉默者将受到重罚;如果两个人都坦白的话,那么两个人都要受到处罚,但这个处罚会比单独承受要来得轻一些。
这是一场有关权衡利弊和抉择的博弈,会出现以下的情况:
A:如果两个人都保持沉默拒不坦白,那么警方就只能以非法持枪罪控告二人,甲和乙都会被判刑一年。
B:如果甲招供而乙保持沉默,那么甲将作为证人不会被起诉,而乙则会被重判15年。同样,如果招供的是乙,保持沉默的是甲的话,那么甲将会判刑15年。
C:如果两个人同时招供,那么两人都会被判刑10年。
面对这样的情况,两个犯人该怎样选择呢?是互相合作,还是彼此背叛?
从可能遇到的情况来看,二人选择合作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两个人都保持了沉默,那么两人都只需要坐一年牢,这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从自私的角度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没有事,连一年的牢都不用去做,而别人,那就无所谓啦。所以他们不得不考虑对方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这样,矛盾就开始了,甲和乙关心的都是如何使自己获得自由,而不关心对方将会坐多久的牢,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嘛。
那么甲就可能这样想:假如乙那小子不招供,只要我招了,马上就获得自由;但如果我不招的话,却要坐一年的牢,很显然,招供要比不招供好。那么假如乙招供了,我要是不招供,就得坐15年的牢;如果我也同时招供,那么只用坐10年牢,还是招供比不招供好。所以,无论乙招供还是不招供,于我而言都是招供有利,那还是招了吧……
当然,足够精明的乙肯定也会有像甲那样的一番推论,所以站在乙的角度上来看,同样是招供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两人都选择了招供。因为这对他们来说都是最佳的选择,用博弈论来讲,这是这个问题中的唯一的平衡点。站在这个点上来看,任何一个人单方面地改变选择,只会为自己带来更坏的结果。
但如果站在别的点上来看,比如两个人都保持沉默,那么任何一个人单方面地改变选择,都会对自己有利。也就是说,如果对方选择背叛你,你也选择背叛对方,结果会更好一些。如果对方选择沉默,而你选择背叛对方,结果还是要好一些,结论就是:你背叛总是对自己最好的策略。这真是一个让人寒心的结论哪。
合作与背叛同在
张涛供职于一家著名的室内装饰公司。因为公司搞装饰,所以必然要跟很多建材商打交道,因此,公司每年都会和固定的建材商签合同,保证如果有客户在装饰公司签了装修合同,那么就从固定的建材商家购买装修材料,中间肯定有部分的回扣。但是合同里面也有一个协议,因为很多顾客由于不放心装修公司,所以往往会选择自己去采购材料,虽然本身公司给顾客提供的其实就是材料折扣后的价钱,但你往往无法用语言去说服顾客。
那么装饰公司对建材商的要求就是,保持忠诚度,在客户上门的时候,不能将客户引荐到别的装修公司,也不能在客户面前诋毁该公司。
这个协议考虑的问题就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建材商不可能只给一家装修公司供货,但是希望他们只做好供货的事情,而不要因为别家给了更高的回扣,就把这家的生意悄悄介绍过去。因为你图了自己的利益,却会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张涛刚进公司不久,年底的市场调查自然就交到他头上了,任务就是打着已经和本公司签订了装修合同的旗号,伪装成客户逛建材市场,重点就是那几家供货商。
因为张涛是新面孔,所以建材商都不认识他,伪装起来也比较方便。当他走进与本公司合作的地板供应商的店铺和老板攀谈之时,他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已经和这家公司签订合同了,但是非常不放心材料的价钱,所以要亲自来逛一逛。
老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两人聊了一会,熟络起来了。老板果然开始套张涛的话,问他与公司签订装修合同的初衷,然后透露说其实还有几家装修公司的价钱要比这家低,质量也绝对不会差,因为他们供的货都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了张涛公司在装修的时候从中收取的钱太多。
聊到最后,老板告诉张涛,反正还没有开始装修,可以考虑换一家公司,那边的价钱要比现在这个便宜三分之一,就算扣去违约金都还很划算。如果张涛有需要,他可以负责介绍,还能再便宜一点。
张涛回去想了一晚上,他知道,如果他去向老板表明身份,那么就证明他的公司发现老板违反合约了,那老板必然会给出一笔“封口费”。这样,很可能每年老板都会这么做,然后依然我行我素地违约。而因为他有把柄在张涛手上,所以以后也许可以利用这个老板。
如果他继续伪装,直到这个老板将他指引到另一家装修公司,然后他再将情况反映到自己公司的话,老板就要承担5万元的罚款,而且以后彼此很难合作了。就算合作,老板在考察期之后肯定会加倍违约,因为自己曾经为之付出了5万的罚款,不管从赚回来还是报复的角度来说,老板都有可能介绍更多的人去别的公司。
对老板而言,不管交还是不交罚款,他都不可能杜绝这种暗地违约的行为。因为时不时违约,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没有被发现,他的收入必然要比不违约来得多,所以,暗地违约是老板的最佳策略。
那么张涛呢?选择闭嘴,拿了这笔封口费,得到暂时的利益固然好。但到了第二年,就算他依然留在公司,也是老员工了,市场调查必然不会再安排他去,所以封口费就是一次性生意,他也不可能拿了钱再反悔。如果第二年派别的人去,依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而那个人选择直接回来报告,那张涛头年的行为就有可能曝光,那么他的结果就必然是被炒鱿鱼。
虽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这个城市很小,这一行消息是互通的,他这样的行为一旦被开除,就很难在这行找到工作了。对于一份长久的工作和一次性的封口费来说,似乎前者更稳妥一些,所以张涛选择举报供应商,也是自己的最佳策略。
于是张涛向上面汇报了情况,供货商受了罚,但因为千丝万缕的关系,双方依然签订合作的合同,而供货商一方当然变本加厉地暗地违约,公司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在受损。其实这样的状况在这一行业根本无法杜绝。
可见,囚徒困境无处不在,当然也包括职场。当你面对一项竞争时,如果只考虑到自己的最佳利益而去选择,未必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囚徒困境的事实告诉我们,个人的最佳选择未必是团体的最佳选择。不考虑这一点,最后很可能是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好结局,而团队利益也不可能达到最大化。
囚徒困境本身就是一个常见的困局,也许我们只有在意识到它之后,才能想办法摆脱它。
对囚徒困境的认识
1.矛盾式合作
与博弈式合作还不太一样的是,囚徒困境等同于一个你死我王的境地,不是这盘你胜下盘他胜,也不是利益多少的关联。而根本是,是否被踢出博弈圈,跌到谷底,或者是被剥夺利益分割,离开利益圈。因此,对待囚徒困境要格外的理智与冷静。
2.以集体利益解决
可能有人觉得,那是否囚徒困境就无法解除呢?其实从利益的角度来说,可能这是合作形式当中最大的杀手锏了。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目标调转过来看一下,开始合作的目的是共同创造出最大的利益,那在囚徒困境中大家是否应该咬咬牙以把损失降到最低为目标呢?就好像黑帮电影里,老大出事一般都是小弟去顶一样,老大很重要不能被关起来,小弟进去几年出来了也没太大影响了。
3.以个人利益为最后防线
当然了,一开始我们从职场规则到合作规则再到个人规则,都把个人利益强调得很清楚,合作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个人规则是以个人利益为基准,即使再谦让也不能放弃的部分。因此在无法再继续协作的情况下,想尽办法保存自己的实力的确是上上策了。
§§§第五节 对峙式合作力
古代为官者,非常讲究原则,如何对待当权者,如何把君王伺候得开心,如何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能做到既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意见,又能保住自己的脑袋……事实上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到了当今职场,如何和上司相处与古代如何与君王相处其实是一样的,虽然现在得罪了上司不像以前得罪了君王就要掉脑袋那么惨,但是同样有被穿小鞋被炒鱿鱼的危险,所以,初入职场,和上司“对弈”时,一定要讲究技巧。
与上司的对弈式合作
北魏有一个以忠诚和谨慎著称的大臣,名叫高允。他因为参加了崔浩主持编写的《国史》,得罪了北魏的当权者。崔浩被捕入狱之后,高允自然逃不了干系。这时候太子把高允叫到了自己的住处,告诉他说:“明天我和你一起去见皇上,如果想保住性命,你就顺着我的话说就行了。”
第二天见了皇帝,皇帝问高允:“《国史》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高允老老实实地答道:“回陛下,崔浩的事情太多了,主要是我写的。”
太子在一旁着急了,上来说道:“高允是被陛下的威严吓坏了,我在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一个人写的。”
皇帝注视着高允,眼里露出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