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自己的梦想打工
李嘉诚曾经有一句名言:“为自己的梦想打工。”短短的一句话我们就能够看出李嘉诚的雄心壮志,这正是他成为华人首富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嘉诚年少时因家境贫困出门打工,但他从来不只把打工当作一个谋生、混饭吃的手段,他把打工看作是历练自己的过程,他认为打工能让自己不断学习,让他到达更大的平台。
14岁那年,父亲病倒了,李嘉诚作为长子,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开始李嘉诚在一家茶楼做伙计,一年后,进入舅舅的钟表公司。1946年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离开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间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行街仔(推销员)。这个时候,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已经看出李嘉诚其志不小,不甘于平庸。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李嘉诚就跳槽到塑胶公司。他很快成为公司出类拔萃的推销员,18岁当部门经理,20岁升为总经理,深得老板器重。正当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再一次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他又一次要离开。
经过几年艰苦生活的磨砺,李嘉诚逐渐成熟起来。做推销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还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他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的价值。
终于,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1950年,22岁的李嘉诚辞去了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几年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根本没法开办自己的企业,于是他向叔父及堂弟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在港岛的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从此,香港多了一个工业企业“长江塑胶厂”。
刚到香港的李嘉诚先是学粤语,后又刻苦学习英语,试想一下一个打工仔夜以继日地学习英语,就可以知道李嘉诚把目光放了多远。李嘉诚在工作中依然是勤奋学习,他经常把一些东西记在卡片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在舅舅的钟表厂的时候,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半年时间,就学会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后来在塑胶厂,他虽然是经理,却依然经常到车间工作。
李嘉诚那几年并不是在打工,而是在积累自己的经验和人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后来自己创业做准备,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李嘉诚。现在有很多人梦想着创业,觉得打工浪费时间,于是四处借钱创业,屡遭失败,这就是不懂经验和学习的重要性。还有的人在工厂里打工,也梦想着以后创业,但是他们从来不想着多学习知识,多做准备,结果在工厂里打了一辈子的工。
我们看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志向,并且无论处在什么处境都不曾改变,经商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从最低的打工仔做起的,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乔布斯,又或者马化腾、马云等,他们这些人也都是从小职员做起的,至于他们在日后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他们的技术等,但是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无一例外地在小职员时期就把心放在了日后开创公司上。
这也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充满了激情,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在年薪很高的时候毅然决定做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
齐勃瓦出生在美国乡村,只接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到了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他不甘一辈子做马夫,通过不断努力,3年后,齐勃瓦终于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齐勃瓦下定决心,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的时候,齐勃瓦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每天晚饭过后都是工人们的娱乐时间,一群人总是扎在一起闲聊天或打扑克,只有齐勃瓦躲在角落里看书。有一天,公司的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视察工人宿舍时,看见了齐勃瓦手中的书,又翻了翻他的笔记,经理把齐勃瓦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
齐勃瓦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对不对?”
很快齐勃瓦就被破格升任为技师。当时出现了很多讽刺挖苦他的人,齐勃瓦对此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我要使自己的工作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主人。”
齐勃瓦通过自学懂得了许多专业知识,在25岁那年,齐勃瓦担任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又是一番努力,齐勃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为在几年过后,卡内基亲自任命齐勃瓦担任钢铁公司董事长。
我们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己负责,一直抱着打工的心态就很难逃出这个圈子,我们要想到以后,要想到为以后做准备,充实自己,这样才是真正地为自己、为梦想打工。李嘉诚也没想过自己能做到华人首富,他只是想拼命赚钱,更好地养活家人,在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展现自己的才能,这就是很好的梦想,纯粹而直接,这才成就了李嘉诚的商业帝国。
2.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小口袋,要看到世界大市场
我们都知道李嘉诚发家的基础是投资塑胶业。当年,他的长江工业在塑胶业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步成为香港塑胶行业的龙头老大。在香港市民看来,李嘉诚在这个行业轻车熟路,继续在香港、澳门扩大自己的企业才是最稳扎稳打的方式,但是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发展的潜力是有限的,并且只重视塑胶业的局限性也太大,应该把目光放到全世界去。
李嘉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全球布局。当时,李嘉诚的长和系企业开始进军海外,业务范围包括能源、地产、电信、零售和货柜码头,以香港为基地延伸到祖国内地、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其中,港口业务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进入30个码头。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这一举动,立刻在日本商界引起了轰动。
在1996年,为了集中力量专门从事业务,用专业化对付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李嘉诚改变了原先的经营模式,实施分拆计划。他将长实与黄埔旗下的业务进行分拆上市。他首先成立了长江基建公司,长江基建公司主要负责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旗下在香港的基建项目。
1996年7月17日,长江基建正式在香港上市后,以12.65元的股价成功集资36亿港元。与此同时,和黄也成功击败竞争对手,获得了巴拿马两个港口的25年的经营权。
全球投资,带来的是后期良好的回报。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美经济放缓,香港和英国港口进出口货物数量下降,吞吐量呈负增长。但是,由于内地经济一枝独秀,深圳盐田港吞吐量始终保持大于20%的增长量,使得港口业务的整体平均增长率相对稳定。
“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其实,赚钱还是亏本,就在那一点儿眼光上。李嘉诚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计,成长为华人首富,把生意做到了全球,靠的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眼光。
商人做生意不能局限于一个小地方,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不仅企业增长缓慢,甚至还可能带来很多官僚主义的弊端。要充满信心,以及用参与国际角逐,创造世界名牌的坚定信念激励自己。当今这个时代没有什么生意做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放眼全球的思维。
马云曾经说过:“看到浩瀚的宇宙,你就有了远见。”眼睛仅盯着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如今是全球化的年代,要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大,没有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是不行的。
1988年毕业之后,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教英语,每月89元工资。马云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1995年年初,马云受托,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没想到这一切改变了马云的一生。他在那里见到了互联网,马云便对这个玄妙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之后他的心就不肯安稳下来,他开始四处借钱,终于做成了中国黄页,随即就越做越大,引起了杭州电信的注意,开始分享马云的市场,最后用强大的实力将马云的中国黄页吞并掉。马云的第一次计划破产。
1999年,马云卷土重来,成立了阿里巴巴,alibaba.com域名是马云1998年年底在美国餐厅吃饭时突然想到的,他随即问餐厅侍者,知不知道阿里巴巴?侍者笑了说:“芝麻开门!”马云跑到街上又问了几个人,回答都是:芝麻开门。马云说:“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会读阿里巴巴。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中的发音都是‘a-li-ba-ba’,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商人都可以没有困难地接受我们网站的名字。”
马云最终从100多个名字中选择了阿里巴巴,甚至不惜省吃俭用地用两万美元买到这个域名。马云在跟合伙人开会的时候曾经说:“我们是放眼全球的,一定要做得国际化。”马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十几个人正挤在一间破办公室里。
有的时候,做生意比的就是谁的眼光更长远,当然,这种眼光不是天生的,更多是在经商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比如,善于观察,积极思考,总结经验,多和别人沟通,有一种不达全球不罢休的决心等。说到底,做生意的眼光就是一种经商的悟性。
3.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李嘉诚说:“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人生没有志向,岂不是荒野漫步?人生没有知识,岂不是闭眼走路?人生没有恒心,岂不是半途而废?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须有志,有识,有恒。
李嘉诚谈到自己从商的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创业之初,你是否有资金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有梦想,并且不会轻易改变这种创业的信念,它是你迎战艰难、屡败屡战的精神动力。而后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总结经验,并把这种热情持续下去,离成功就不远了。”
想要成就大事,首先就要立志,有了志向才会不甘于下流。没有志向的人,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有了志向,就会有奋斗的动力。立志是人生的第一步。
有了志向之后,就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尽快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了自己创业的志向,李嘉诚就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从商的知识,积累从商的经验。无论是与人打交道,还是学习书本知识,李嘉诚横下一条心,把心中远大的理想化为实际的行动,一步步接近成功。
逃难来到香港的李嘉诚遇到的最大障碍,那就是语言不通。香港流行的是粤语,官方语言是英语,而李嘉诚只会说潮汕话。语言不通让他在香港寸步难行。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一门大事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他年纪轻,很快就学会一口流利的广州话。
困难的是英语关。李嘉诚怕影响家人的睡眠,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还是英语。李嘉诚天赋高,记性强,经过一年多刻苦努力,终于逾越了英语关,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英语答题解题。
李嘉诚在工作中依然是勤奋学习,他经常把一些东西记在卡片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在舅舅的钟表厂的时候,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半年时间,就学会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后来在塑胶厂,他虽然是经理,依然经常到车间工作。
正是李嘉诚的勤奋好学,使他创业的理想逐步实现,最终取得成功。要取得成功,除了志向和学识以外,还需要有恒心。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创业。创业的路上,布满了荆棘,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任何人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李嘉诚创办长江厂之后,一直稳扎稳打,工厂发展得还算顺利。但是由于生产的塑胶产品有质量问题,长江厂一度陷入绝境。面对困境,李嘉诚没有气馁,而是积极想办法度过危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长江厂终于摆脱危机,再次走上正轨。经历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又成熟了许多。他明白:长江号航船,只能说暂时避免了倾覆之危,只能说取得一次小小的胜利。今后的航程,还会遇到急流险滩、暗礁风暴,作为船长,切不可陶醉在小小的胜利之中,须胸怀大志,头脑冷静,行为稳重。
李嘉诚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这种过程离不开志向、知识与恒心。其实,这是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成功的秘诀。经商成功,志向、知识、恒心缺一不可。确立了远大理想,就要随时磨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都要做好,睁大眼睛望着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并观察思考得完全明白。只要随时抓住机会学习、磨炼、研究,就能有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