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享受孤单
人要在社会上生活就要融入社会,不懂得调节的人只会形单影只、顾影自怜,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而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和他人打成一片,才不会每天在自怨自艾中度过。
生活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睁开眼来就是灯红酒绿,人来人往。当夜幕降临,在你一个人的时候,是否会感到孤单呢?
第二天你随着人潮去上班或者去做自己本职的工作,然后时间滴滴答答地在不经意间流逝,你下班或者结束任务后又要回到自己的住处。每天都这样度过,当你一个人的时候,是否会感到孤单呢?
如果你孤单了,就不要让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待着。人要在社会上生活就要融入社会,不懂得调节的人只会形单影只、顾影自怜,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而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和他人打成一片,才不会每天在自怨自艾中度过。
人人都不愿意孤单,然而孤单时常和人们做伴。人们可以不让自己孤单,只要知道适时调节自己,找朋友谈心甚至在亲人面前大哭一场,孤独感就会冰释。然而有的人在自己孤单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去调节,变得越来越孤单,最终在孤单中丧失了自我。
有一位老人,他的子女不在身边,老伴早早地就去世了。老人时常感到孤单,尤其看到其他的老人说说笑笑,有亲人在身边陪伴,老人更加感到孤单。然而他不知道怎样在孤单中去调节、改变自己,他天天抱怨自己时运不好,抱怨自己的亲人朋友不在身边。渐渐地,老人得了抑郁症,没过几年便寂寞地死去了。
其实老人完全可以健健康康地活着,只是他不知道在孤单中如何去调节、改变自我,才使自己最终寂寞地离开了人世。如果老人在孤单中和其他的老人多待在一起,说说开心的事,谈谈彼此的心情,他会活得更长久。而且如果老人想念亲人的话,他也可以搬过去和子女住在一起,只可惜老人不知道如何去调节,在孤单中寂寞地死去。
所以,如果我们很孤独又承受不了孤单的煎熬,就要在孤单中适时地调节。只有调节了自我,使心灵得到了慰藉,才不会精神、生活双重空虚,以至于旧的生活还没能结束,新的生活却从未开始过。
心|灵|明|镜
孤单不是一种错,它也不是一味腐蚀剂,能在孤单中敞开心扉去享受孤单或者学会改变、找到心灵的慰藉、不让自己孤单的人,就会在孤单的时候不再孤单,在孤单中享受到的就可能是另一番成功的滋味。
打发无聊的时光
如果没有其他的想法要实现,可以思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一个人无聊的时候,往往是他的思想最有价值的时刻,他可以思索接下来的路程,可以思索将来的人生。
时常听人抱怨郁闷、无聊、没劲、没意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寂寞,怎样做才能使人生有意义呢?首先,要做到在无聊的时候不要过多地抱怨;其次,在无聊的时候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例如参加娱乐活动、看电影、看书等;最后,把无聊视为人生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心里要明白,只有耐得住无聊的人才会成熟,只有耐得住无聊的人才不会被浮躁所左右。
的确,无聊让人讨厌,它使人们没有事情可做。不过在一个人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谁也不可能一辈子靠他人督促,在一个人感觉无所事事、生活暗淡的时候,不要闲着、呆坐着,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最容易感受到快乐。因为没有世事的纷扰,没有别人的督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担心做不好,只要认认真真去做,就可以既打发了无聊的时光又获得了成就感。不过有的人说,在他无聊的时候不想做任何事情。这时他可以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不至于无聊,想想自己关心的事,想想让自己开心的事。他不用走出屋子半步,只要在那里静想,当他想做事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无聊了。
在一个人无聊的时候,往往是他的思想最有价值的时刻,他可以思索接下来的路程,可以思索将来的人生。通过这一段有价值的思索时光,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努力,会最终达到想要的目标。当然,有的人才高八斗,有的人貌若潘安,有的人家产万贯,有的人一生颠簸,有的人扶摇直上,有的人一路坎坷……你要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利用自己的时间静静地去思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你真正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后,就会在心中有个明确的定位,就不会由于不知道自己的去向而彷徨、犹豫了。
在无聊的时候,不要任由无聊肆意地蔓延,你可以走出屋子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可以和别人谈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来来往往的人们;可以到一家咖啡馆喝口咖啡,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回味;也可以想一下亲朋好友,必要的时候和他们打电话,向他们问好。你打发了无聊时光,就不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就会整日活在新奇当中。如果你走不出无聊的包围圈的话,就会消极、堕落,人生一再滑跌,滑入不可估量的深渊。
心|灵|明|镜
无聊的时刻是安静的时刻,一个人可以在其中思索,思索如何去改变自己。只要在无聊中想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为自己的未来、目标多做一些打算,就算现在没有事情可做,如果为自己的将来做好了准备,就可以在将来做起事情来不费吹灰之力。
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
谁也不可能预测到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人生的道路虽然起起伏伏、坎坎坷坷,但未来终究是美好的。如果因为一时的失去而放弃了生的愿望,那么就再也看不到人生的美好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往往很残酷。那么,如果现实令我们不如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逃避,还是自暴自弃?这些都不是好办法,而最好、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
我们都会认为能够接受各种不平与打击的人,他的胸怀一定是宽广的,因为没有博大的胸怀,一个人就无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不过要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每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让自己的心灵缓冲磨难、恢复宁静。当不如意的事情突然发生时,也许会手足无措,但是一定不要惊慌失措、消极逃避,要静下心来积极想办法,因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一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就被打倒了,那么这样的人往往是不堪一击的,他的内心也会是很脆弱的。
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妇,承受不了丈夫去世的悲痛,一个原本乐观的人一下子完全消沉了下来。她的生活不再阳光普照了,这位少妇甚至想到了轻生。后来在一位心理咨询专家的开解下,少妇才慢慢地走出心灵的阴霾,意识到丈夫的离去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从此少妇接受了这一现实,不断地让自己振作起来,最终她自己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而且由于这位少妇贤惠、勤劳,不久之后,她又迎来了新的爱情。
少妇接受了无法改变的现实,生活就得到了完美的转变。要是这位少妇不接受现实、一再消沉的话,她就会亲手毁了自己的人生。可见,接受现实是多么地重要!
有时意想不到的打击会让人们喘不过气来,也会让人认为人生没有什么希望了。可是如果将消极失望变为主动接受的话,就会勇敢地站立起来,坦然地去面对困难与挫折,那样就不会整日活在苦恼与追悔之中了。
积极地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的人、懂得接受现实的人是明智的,最起码他不会走入生活的深渊,不会天天在悲恸、苦恼、寂寞和无奈中度过。无论所处的境况多么恶劣,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他都会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去对待,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切。他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能在生活中顺利地走下去,哪怕将来不可预测,哪怕将来不可捉摸,他都能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包容所有的磨砺和锻炼。相反,遇到打击、遇到不平就怨恨顿生、一蹶不振的人,他很可能会被这些打击和不平所淹没掉,也就永远无法看到生活的曙光了。
生活本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又何必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心灵受到伤害呢?我们能够及时避免不幸的发生固然好,但如果不幸发生了而不去接受的话,就只会在遭遇不幸后变得更加不幸。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可是无论是喜是福、是悲是痛,我们都要学会去接受现实。
谁也不可能预测到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人生的道路虽然起起伏伏、坎坎坷坷,但未来终究是美好的。如果因为一时的失去而放弃了生的愿望,那么就再也看不到人生的美好了。
有一首歌唱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阳光固然美好,可要是一个人不接受风雨,他又怎么能够欣赏到美丽的彩虹呢?也就是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有些人不喜欢冬天而向往春天,可是冬天却孕育着春天的蓓蕾,不经过寒冷冬天的孕育,大地就不会欣欣向荣。不幸与幸运也是如此,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悔恨、抱怨都无济于事,只有接受、面对现实,才能走过去,在不幸中创造出幸运。
有人说,不幸往往是让人苦恼的,是人们所不愿意接受的。的确,不幸让人不愿意接受,可是它来临时谁又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呢?如果你被它缠住,它就会进一步侵蚀你,使情况更加糟糕。如果你以积极而阳光的心态接受并面对它,就会在接受的过程中使心灵变得澄澈,不断使自我强大。那么最终你就会从不幸中得到有益的生命馈赠,也会走出不幸的旋涡,继而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心|灵|明|镜
不幸会让人痛苦,而当人们遇到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人们往往会徘徊、彷徨。与其这样,不如把不幸看成是重新开始的机会,让自己接受改变,迎接新的一切。
心静自然凉
人要不断经历成长,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能做到心静,就可以在人生的征途中获得自然的和谐,避开许多是是非非。
心静,是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心静自然凉,人们的内心平静,自然就能够感受到丝丝清凉的凉意。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如果我们能够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遇到的问题,就能够做到“心静自然凉”。
炎热的夏日,人们不但要防止生理中暑,还要防止“情绪中暑”。《内经》中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也就是说,天气越热,人们越需要“心静”,遇事要戒躁戒怒,心平气和。试想,要是一个人时刻都如将要爆发的火山一样,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无法与他接近的感觉,而谁又愿意在身边放着这样一颗定时炸弹呢?所以,我们需要心静。
心静,能使人们在酷热的天气里感受到一种清凉的舒适感,就像喝下一杯冰咖啡一样。无论人们多么烦躁、不安,只要能静下心来,就可以品尝到其中舒适、畅快的滋味。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好:“禅的最高境界是无字,爱的最高境界是无言,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词,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朋友的最高境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么,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答案就一个字:静!如果人们能做到心静的这种境界,那么一切难题都将不再是难题了!
静能遏制人们内心中的杂念,能使人们在独立思考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心静时,人的状态像海、月般平和,可以润物细无声,和禅对话;心静时,人的状态像松、竹般淡泊,可以和清风做伴,和明月交朋友;心静时,人的状态像山、石般沉稳,可以像隐士、智者般抛却万物,让内心得到宁静,在纷乱中怡然自得地栖身。
只要心静,就会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静的,无论是风声、雨声、读书声,还是虎啸、猿鸣、黄鹂啼……就不会被这些外界的纷扰打搅到自己内心的沉静。
东晋道学家葛洪说:“无为自化,清静自在。”人们做到了心静如水、依物随形,喧嚣、嘈杂的空气就会在时间中停留,人们就可以享受到“一夜春雨来,雨打芭蕉醉”的境界,就可以把生活过得宁静,而宁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静,是天地万物中绝对不能缺少的重要角色。儒家的修身养性,是静;道家的炼心炼气,是静;佛家的六根清静,是静……人们做学问,过生活,养性情,都需要这个“静”字来支撑。静,是一种气度,一种品质。心静则凉,世事不扰。
能做到心静,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凉”的惬意,还可以拥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和谐,林则徐“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刚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超脱……
唐朝司马永桢说:“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也就是说,人生的浮躁和欲望来自于内心的不平静、不安稳。如果没有心静这种修身养性的处事态度,人们往往会悲观厌世,因为世俗之事而徒增不必要的烦恼。
人生的道路上,人要不断经历成长,经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好奇、青年的奋斗、壮年的厚实、老年的稳重。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能做到心静,就可以在人生的征途中获得自然的和谐,避开许多是是非非。
诸葛亮在五十岁时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心不静则理不清,理不清则事不明,事不明则人易陷于迷茫中。
人们需要进入“静”的世界,心静自然凉。有了静,就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祥和,少一些纠葛,多一些幸福。
心|灵|明|镜
心静是一种体悟,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身静乃是末,心静才是本。心静就可以做到物我两忘,不被世事搅扰,心如碧潭,静如清泉。当一个人烦躁得难以自持时,请记住,心静自然凉!
思考问题的价值
人应该在思考中纠正、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前进的方向,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既不要被别人的三言两语左右自己,也要听取好的建议并正确地行动。
对于一件事情要想做得正确,就必须要经过思考,而且要经过反复认真的思考,绝不可草率地下决定,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因为思考的时刻是智慧最集中的时刻,只有在思考中苦思冥想、反复思量,才能够通过思考得出有价值的东西和正确的结论。
我们要记住,凡事不可操之过急,要三思而后行,以免由于草率行事而后悔不迭。
对于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处理方法,而面对不同的思考结果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博采众长,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当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供借鉴的事情越多,思考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中国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当一个人遇到不知所措的事情时要集思广益,找朋友商量或是参考以往的经验,绝不可鲁莽地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