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半坡博物馆专业人员陆续整理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大量资料,编写了二三十篇(本)考古发掘简报和报告,分量最重的数《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198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这一报告对姜寨史前聚落丰富的文化遗存进行了全面介绍,这项研究课题以其内容之丰富及对史前研究的重要价值,而被列为“六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45年来,在整理大量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半坡博物馆的科研成果,从无到有,从少积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专业人员呕心沥血,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发表专题研究成果约300篇以上,研究内容涉及史前文化、社会性质、婚姻形态、生态环境、农业起源、风俗习惯、土遗址保护、原始艺术、刻划符号、人类体质等方面。为了重要史前考古资料及时发表,方便研究成果交流,进一步促进学术繁荣,半坡博物馆于1983——1987年创办了《史前研究》杂志,尔后还编辑出版了5本(册)《史前研究》论文集。半坡博物馆专业人员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其中十多项获得陕西省或文物系统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优秀成果奖。重要者有:
(1)王志俊的《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一文,就关中地区仰韶文化近十处遗址发现的刻划符号,结合考古学、民俗学、古文字学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当时文字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提出一部分符号已是数字文字,一部分是象形文字,与商周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该文被评为1980——1981年陕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刘夫德的《扶桑考》一文,对古往今来所谓“扶桑”的今地提出质疑,结合神话传说、考古、民俗资料考证扶桑的今地是曲阜,同时论证扶桑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图腾信仰同传说的少族有关,同大汶口文化有关。推理严密,结论允当,得到学界好评。
(3)孙霄等的《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一文,从观察、测量、实验入手,对学术界关于尖底瓶自动汲水的说法提出质疑,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专题研究作了有益的尝试,受到学界关注。
(4)何周德的《史前人类绘身习俗初探》一文,通过分析研究史前人体彩绘图案和中外文身资料,提出精美的彩陶图案源于史前人类的文身习俗,是在文身技法异常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资料翔实,推理可信,得到学术界重视。
(5)张希玲的《论试姜寨二期的鱼鸟图腾及其演变》一文,通过对姜寨二期鱼鸟组合纹饰中,鱼、鸟主体地位演变的考查与分析,提出姜寨二期是介于半坡与庙底沟两类型之间的独立类型,角度新颖,手法巧妙,其观点得到学术界关注。
(6)马雨林的《半坡遗址小沟和Ⅰ号圈栏性质的探讨》一文,对已往成说提出挑战,通过丰富的考古资料,推论严密,得出小沟和Ⅰ号圈栏是相配套的半坡早期聚落的防御设施。观点新颖,质疑成说,得到学术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