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
21162100000028

第28章 田野考古,成果喜人

手铲揭示出几千年前的远古村落,让人们了解了亡佚的史前社会。为了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半坡博物馆从1972年起正式成立考古队,先后在陕西省40多个县(市)调查了大量古文化遗址和化石地点。正式发掘或试掘了26处古文化遗址,其中重要的有临潼姜寨、渭南史家、铜川李家沟、岐山双庵、华县南沙等遗址,总计发掘面积25000平方米。获得了古文化遗物15000多件,其中包括5种文化(白家、仰韶、龙山、夏、商)的10种不同类型(白家、半坡、史家、庙底沟、西王村、客省庄二期、双庵、石峁、二里头、二里岗)极具典型分期特征的标准器,这些文物中有上千件珍贵文物;发现各类古文化遗迹两千多处,其中房屋遗迹200多座,墓葬近千座,古代人骨标本2000余具,还发现了披毛犀、肿骨鹿、乳齿象等古动物化石标本200多件。这些文物标本丰富了半坡博物馆的藏品,为开展多学科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证资料。重要遗址及其收获有:

(1)姜寨遗址,1972——1979年发掘,发掘面积17000平方米,出土各类建筑遗迹一千多座,出土各类器物近万件,清理出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座清晰完整的聚落遗址,对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婚姻形态、经济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另一重要发现是1975年在该址发现姜寨二期遗存,对解决半坡与庙底沟两类型之间的缺环和早晚关系问题,陕西关中仰韶文化不同类型的发展序列问题,均有重大价值。

(2)临潼白家遗址,1974年试掘,渭南北刘遗址,1979——1980年试掘。出土了一批早于仰韶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在渭南北刘还发现这类遗存被压于仰韶文化层之下,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渊源是一大突破。

(3)渭南史家遗址,1976年发掘,发现了同于姜寨二期的单纯文化遗存,丰富了仰韶文化新发现的类型,由于该址内涵单纯,学术界多赞成用史家类型命名该类遗存。

(4)岐山王家嘴遗址,1982年发掘,发现了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的重要地层叠压关系,为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分期提供了重要资料。

(5)岐山双庵遗址,1976——1978年发掘,发现了与客省庄二期陶器相似而陶色极不相同的大批龙山文化的红陶器,这一发现丰富了龙山文化内涵,对研究龙山文化分期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6)临潼康家遗址,1981——1984年发掘,发现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完整聚落,房屋若干排,每排5——7座,墙壁和地面用白灰处理,有较高的建筑水平,这一发现对研究龙山文化的社会组织、经济形式、婚姻形态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7)神峁遗址,1981年试掘,出土了一批不同于关中龙山文化的遗物,典型器有袋足瓮、大口尊及葬式特殊的石棺葬,丰富了陕西龙山文化内涵,对探讨龙山文化分期及夏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8)南沙遗址,1983——1984年发掘,发现了同于二里头及二里岗文化的两批遗存,为研究夏商文化的分布,夏商同西部民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还在该址南部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两副完整马骨架,这为研究龙山文化埋葬制度及马的驯化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科学,必须通过扎实细致的考古工作才能发现古代人类留存的珍贵文化遗产,才能发现远古以至古代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并促进历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正是由于大量考古工作,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考古成果,取得了辉煌成就,丰富了半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者,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宣传展示工作也上了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