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再秘,也可猜破。只要一开口,便可知道你在想什么。
心机再深,也能窥透。只需三句话,就能告诉你是什么人。
语言常常是最顺手的伪装工具。但是,会说的总是不如会听的。
语言往往也是最直接的泄密窗口。因为,细听片语便已读懂人心。
隐藏在话题背后的秘密——从话题上透视他人的内心
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是初次见面或是相识已久的人,见面时交谈的话题,往往是其人所关心或嗜好的。一个人心中有热衷的事,自然就会体现在话题上。比如,非常专注地投入工作的人,他的话题自然会集中于工作上,面对这种人,无须运用深层心理术。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单纯、明快,有些人的关心、爱好往往没有直接出现在话题上,特别是怀有很深的自卑感或有某种欲求不满的人,由于压抑的心理作用,往往以不同的话题曲折地反映出来。
因此,透过话题透视别人的深层心理,应大致从两个方面去观察,其一是从话题的内容去了解对方的内心;其二是从话题展开的方式去探索真意所在。不过,途径虽分为二,往往要二者兼用才能达到目的。
1.不妨从话题的内容看透深层心理话题通常因人而异,最容易着眼的,是话题与说者的切身关系,由此了解其人的内心。关于这一点,从国内近期的个人问题访谈电视节目中,颇能得到启发。为了吸引观众对话题的关心,节目中或以毛玻璃挡住谈问题者的上半身,或者拍摄出他们的背影。奇妙的是,其中较多的人都露骨地谈及个人隐私问题,而且以女性居多。实际上,这些节目不过在刺激人们的好奇心,根本已失去谈问题的真正意义。这些节目的制作人都表示,真正不在乎节目意义的是那些在电视上谈问题的人,而且,他们都喜欢主动谈自己的烦恼与困扰。由此可见,话题的确是说话者的关心所在;但从他们愿上节目的劲头看,都共同反映了他们的某种气质和品格。某位制作人说:“希望上节目的,多半是中年妇女。她们大多数都能详尽地谈上几个小时。在决定上节目的人选后,打电话拒绝这些志愿上台者的时候,她们必定都会发脾气,表示别人都愿听她说话才对。”
由此可以了解,这些中年妇女之所以愿意上台,还因为她们大多有自恋倾向,总喜欢谈自己,认为自己才是应被关心的最主要对象,她们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极为任性,而不会顾全大局,这种人似乎有一种错觉,好像世界就是围绕着她们在运转。有这种倾向的人,一般以女性更为强烈,所以上述节目的志愿者多为女性。有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气质,也是一种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幼儿都喜欢说我怎样,话题总以自己为中心,所以,长大以后还希望以自己为话题中心的人,即意味着他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幼年期。
除了谈自己以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话题的人还会谈自己的家人、工作、家事,但都离不开自我。在女性当中,还有些人喜欢一见面就大谈丈夫的外遇或情人的女友,这表示她爱某个男人已达一体化的境地,谈对方也等于在谈自己,所以,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
相反地,也有些人的话题从来不谈自己,话题总是围绕他人打转,或者爱谈某个人的隐私,这种人品格如何呢?像人的身体领域一样,人在心理上也都有私人领域不容侵犯。所以,喜欢谈及他人的隐私,就是以语言侵犯他人的领域。若男女之间如此,就是一种深切的爱情或关心的表现;但就一般人之间来说,则具有了解对方一切、掌握对方一切弱点的心理。换句话说,就是在内心深处意欲支配对方。这类人,以女性最为常见。
有时,话题好像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如经常谈新闻人物、演员、名星的隐私或丑闻。一般女性的周刊杂志,多是靠名人的逸闻、丑闻来争取读者的。此外,有个调查团曾以小型录音机去偷录社会主妇的谈话,经过分析他们发现,在谈话内容中,有43%是谈完全不认识的人,其次才是小孩、丈夫和自己,显然,将近一半的话题都是在谈与自己无关的人。
而且,这些人中,多半是没有什么亲友而终日孤独的人,他们和不熟悉的人只能谈不认识的人或众所周知的名人、明星,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摆脱自己的孤独感。现在街区里的家庭主妇,已很少和邻居交谈,更容易产生专谈不认识的人的特异现象。由此可见,喜欢谈与自己无关的人的话题,并非出于支配欲,而是出于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除驱散寂寞无聊的心情外,有人是抒发自己的爱憎之情,有人是表现自己广见多闻。
2.从话题的展开方式探索深层心理事实上,人们的爱好与关心不一定直接表现在话题中,社会的结构愈复杂,人类意识受到压抑的感觉也愈强烈,而受到压抑的意识自然会以一种扭曲形态表现出来。在此情况下,话题的内容经常会和人的真正欲望不同,而一旦你能分清意识与话题之间的扭曲形态,深层心理即被揭示出来。
譬如,目前年轻人最关心的是汽车,目前的汽车杂志和音乐杂志一样,销售量很大。年轻人的话题总是围绕汽车的性能和马力打转。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年轻的男女在一起,总是甜甜美美地谈着汉堡包和冰淇淋,但现在不同了,女孩子总抱怨男孩子们只爱谈汽车,根本不理会她们。
女性喜欢谈情说爱,与这种现象也有相似之处,因为不能公开谈爱,就以诗情画意及浪漫色彩的外衣,将自己的深层心理包装起来。尤其是已有相当年纪、并将恋爱理想化的女性,如整天爱呀爱的不离口,你可知她内心深处有着无法满足的性欲。
欲求不满更多表现在工作岗位上,在办公大楼林立的地区,只要在进餐时间走进餐厅或咖啡厅,一定可以听到一些人发泄对工作不满或分配不均的情绪。这类话题集中的程度,有时竟然使你怀疑,这些上班的哥儿们是否就没有其他话题可说。但也正因为如此,常使人感到被安排到公司组织里的人非常脆弱,他们在诉说不平与不满时,竟都成为不自觉的行动者。其实,这也是由于长期压抑的结果。
出现于言辞的不满和内心真正的意识往往也有不同之处。有时表面的言辞是一种借口,而内心的想法却是另外一回事。对二者的关系,一位瑞典学者曾作过一项有趣的调查,他以将近两百名女性职员为对象,作面对面的谈话,结果发现越是对工资不满的人,也是越无法热衷于工作的人。她们口头上虽说因为工资低而无法热衷工作,实际上她们讨厌本职工作的情绪完全超过对工资的不满。
这种说法,与《伊索寓言》里的狐狸的逻辑相同,狐狸因为没能吃上葡萄,失败的痛楚和自卑感作怪,急于要找个正当的理由开脱,不说自己无能反说葡萄酸,堂而皇之地溜走。心理学上将这种找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的行为称之为寻求“合理化”。如果你周围有一遇机会就抱怨待遇低的人,其人必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以工资低为名,使自己工作不负责任的事实“合理化”。
和对待遇的不满一样,员工的不平与不满往往从议论上司的话题中展现出来。比如说,自己本想出人头地,却又无能升官,就抬出上司因有后台而升官的说法,来为自己没能升官的事实寻求“合理化”。如说:“A科长如果没有和总经理的女儿结婚,他早被派到分公司去了,因为他毫无能力,废物一个!”言下之意,自己的能力比上司强,只是因为没有后台才上不去。其实,这种看法未必客观,A科长如果真是废物一个,总经理怎么会看上他呢?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逻辑,是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去展开话题,打击他人,抬高自己,以发泄不满,维持自身心理的平衡。
还有些年纪较长、有一定资历的人,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升迁的路子已经封闭了,对现实不满。不过,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不是抱怨现实对他不公平,而是经常以做梦般的神情去炫耀自己的过去。偶尔在餐厅里,你会发现有这种人对同桌的青年人畅谈自己过去的功劳与光荣往事。然而,他越谈得开心,越容易造成周围的冷场。实质上这种人也是在以声东击西的方式,求助于过去的心理机制。就像有些儿童原本已不尿床,却因为母亲生了弟弟或妹妹,无法继续独占父母的爱,就又开始尿床的心态一样。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现象谓之“退化”。这样说也许过于刻薄一些,然而,求助过去往往是徒劳的,当人们总是萦回梦绕于光荣的过去时,的确已潜在着无可救药的退化意识。另外有些人的不满,一旦直接表现出来,往往会受到刺伤的指责,不说又无从寻求“合理化”以自慰,也无法以声东击西的办法发泄出来,于是,只好把不满压抑下去,日积月累,终将以特异的形态爆发出来,然而仍不能直接对不满对象进行抨击,于是就表现为转弯抹角的谩骂,或指桑骂槐、或借酒装疯、或半开玩笑半讽刺等等,以假代真,使人无从进行反击。这些方式虽然卑劣,但由此解开了心结,对其心理的压抑也有缓和作用。
如前所述,由话题呈现的深层心理,除了从话题的内容去看,还要注意话题展开的方式。当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有人不管大家正在说话,突然站起来说与正在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使人们都很反感的举动。例如,大家正在谈仓库管理问题,突然有位主管站起来说:“哦!对了,明天的会议取消,我要去打高尔夫球。”这样的主管是相当霸道而不得人心的,而且工作草率,不负责任。这种人多半支配欲、自我显示欲都很强,而且蔑视他人,惟我独尊,当然更谈不上顾全大局,关心他人。因此,他很难合群相处。
在与外商洽谈中,你常常还可以看到一种人喜欢当众即兴制造话题。这种人是惟恐他人取得说话的主导权,而极力保持自己在洽谈中的优势。因为如果自己不能抢先提出话题,对方就会不断依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提出话题,在话题逐次改变中,你就逐步就范于对方,结论当然也会倾向对对方最有利的方向。因此,在话题上无法控制主导权时,就意味着你已输定了。
在很多优秀的新闻采访人员中,你还会发现其中不少人从不提出话题,却经常追踪对方的话题,而且还会使对方提出的话题更加扩展开来,结果,往往能够将对方知道的情况全部导引出来。这种人真可谓是谈话专家。当然,在其他工作人员中,也有这种很注意倾听别人谈话,并善于诱导的人。就其性格来说,这种人拥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多能够深入了解他人。
此外,还有一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抓不住中心,“东扯葫芦西扯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无脉络地不断改变话题。这种人如果不是意向奔逸的狂躁病者,就是无法进行逻辑思考的人,或者是心中有什么不安,情绪不稳定,思绪万千,而无法系统归纳,致使谈话的内容支离破碎,使人听起来非常困惑,而决不会认为他话题丰富。
最后,可以从某个特定的话题的反应中来透视别人的深层心理。最容易了解的是回避话题的反应,这实质是有意阻止对方话题的展开,也必然出于某种特殊的深层心理。比如,人对异性或金钱等对象怀有强烈的渴望或深感望尘莫及时,渴望或自卑的程度越深,也越怕被人发现,所以会在无意识中避免接触这一话题。比如,明显地厌恶谈性的女性,有可能恰恰是对性有着强烈的渴望或自卑。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成为问题的是,有些人对话题的反应并不是如此明显地表现出来,他明明想回避某一话题,但表面上却装作和大家一样喜欢这个话题。渴望和自卑心理越深的人,越怕别人发现,因而对自己强烈关心的话题反而采取回避态度,对自己厌烦的话题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言谈中惯用“我”说明了什么——从语言习惯透视他人的内心
语言习惯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同时,通过语言习惯也可以透视其人的深层心理。
初次见面的人,刚开始大家都介意面子,所以说话时表现得很恭敬,等逐渐松弛下来,则不仅是姿态,连说话也会很随便,甚至连人的本性都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了。H饭店的总经理C先生表示,他主持招聘考试时,总是故意对前来应试的人采取非常随便的态度,起初,年轻人都规规矩矩地应答着,但过了不久,他们的语言习惯就会表现出来,而C先生即从中了解应试人的品格及其内心。由此可见,语言习惯确实是了解他人的一个珍贵的情报源。
任何地方都有地区性的方言,甚至连闹市区也有闹市区的方言,海边也有海边人的常用语。
因此,各人成长的环境不同,说话的言辞习惯也不同。著名的电影《窈窕淑女》,即描写一个身份原本卑贱的少女,为进入上流社会而接受严格的训练。所以,语言可以标志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且会影响其人的人格形成,只要听一个人说话,即可大致推测出其身份,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改变、不可忽视的。
除了社会性、阶层性或地理性的语言差距外,还有因个人素养、气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心理性用语。所以,通过语言能表现自我的属性,当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换句话说,不论你想把自己装扮成什么样子,固有的语言习惯往往很难和这种外在的表现配合,往往会意外地从你的语言中,显露出你的实像。因此,一个人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往往能比他说话的内容更能表现其人。
比较容易显示其人的语言习惯,主要有以下五种:
1.第一人称语这一语言可以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以提供各种深层心理的信息。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某些领导在讲话时,老是重复:“我个人认为……我呢?我呀……我想这样做……我的意思是……”通常,只有年轻人会以狂傲的语气用“我”来称呼自己,年纪较长的人在公开场合就很少用这种称呼。
由此可见,上述领导的成长环境必定很顺心,所以才养成了用这种称呼的习惯,即使他说“我”字时的语调并没有特殊之处,但他的态度会显得很不谦虚,甚至表现出故作姿态、惟我独尊的味道。
实际上,在一般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把“我”挂在口头上的人。比如棒球教练Y先生,每次提及他培养的打击手时,就会说:“我对他的指导”,“我对他说过”等等,这样强调“我”,是自我意识很强且过于自信的表现,由此可明显看出其自我显示欲很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