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眼看透他人的心
2111900000004

第4章 秘密(4)

只要稍微表现出这种接触,任何人均可立即解读出这二人的情感交融状态。男人之间所发生的头部接触,则表现为三个理由:向对方伸出援手之时、授予祝福之时,或施予攻击之时。

在一些诸如宴会的礼仪性场合,头的姿势往往配合声音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完一件事情时,随着音调的降低,头部也放低;希望对方继续说话时,不单音调保持相同高度,头部也挺得笔直。这是由于要跟对方维持相互作用的潜在意思,转化成头部动作而呈现出来的缘故。只要对方有意降低声调并低下头时,毫无疑问地均可视为想结束谈话的表现。当你对说话题材不感兴趣时,便在“……就是啊!”之类的语尾降低音调,同时低头看看手表。这种战略大致均能成功地达到目的。

此种“低头”的动作,与一般所谓“鞠躬”者,在意义、形态上完全相异,但一般的鞠躬也带有数种极为有趣的身体言语。一个人对他人愈保持深厚的敬意,其低头的程度也就愈大。也就是根据其与对方亲密感的浓淡,其彼此距离也有所不同。其中,令人深感有趣的,即是女性在鞠躬时,经常做出歪头的动作。小孩子在教养尚未完全训练出来时,还不能做出笔直低头的动作。所以,往往是歪着头鞠躬。但是,长大成人之后,如果仍然维持此种动作,则表示这人保留许多幼儿的精神结构。从事接待业的女性之中,也有许多人故意做出这种动作,借以表现纯真、可爱的样子,但男人如果也表现出这种动作,那就充分显示其精神尚未成熟。

3.从点头上看他人的内心当某人在听别人讲话时,不需要用“你讲得太好了,接着讲”之类的言辞来鼓励他讲下去,或表明你在认真听以加强他对你的好印象,而只需要看着他,不断地对他点点头,笑一笑,就能达到以上效果。

例如,在公司里,有的业务人员个性十分内向,或许你会怀疑他的绩效如何,但事实证明,在他利用这种听话的技巧之后,他的业绩较诸主动攻击、努力说服、企图打动人心的业务人员,毫不逊色;可见这些技巧的效果是多么大。

“嗯!说的也是!嗯!……”电视台的记者们经常在访问时,就是用点头微笑的应答方法来诱使对方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所以说,杰出的访问者是善于用点头动作来回答并能使他人关不住话匣子的。

有些善于与人交谈的人,对于这种点点头加笑一笑的听话技巧,运用得很熟练。

有一个企业的党委书记,被企业员工们称作“我们的知心人”。员工们有什么事都愿意去找他诉说,哪怕是所说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员工们也觉得向这位书记说说,心里好像轻松多了。这位书记之所以取得员工们的好评,除了他工作作风深入、关心群众生活外,总是微笑着并不断地点着头,使诉说者感到,他们反映的问题,得到了书记的重视。

因此,与人交谈中,除了语言外,还有一项动作,那就是点头。当一个公司进行面试时,主试官频频点头示意和极少点头的情形比起来,前者容易引起应征者谈话的兴趣,而点头的动作也具有回答的效果,也就是表示:“我正在听你说话”或“请继续说!”这种意思一旦传达给对方,对方便会有:“对方已能明白我的话了”或“对方接受我的说法了”的想法。相反地,如果听者吝于点头的话,那么说者便会觉得言论不受重视,索然无味而不愿继续说下去,最后产生相对两无语的情况。

这种与人交谈的艺术,在开会时,也完全适用。比如,领导者在台上讲话时,当他看到听众不停地微微点头、再脸带微微的笑容,讲话者就会从听众的这种表情中,得到这样的反馈信息:“我讲得还行,大家还愿听。”从而情绪高昂地讲下去。同样的,如果一个老师在授课时出现这种情形,无意中他会以为只是他和那点头如捣蒜的学生在面对面地讲课,进度自然会加快了。

但是,平时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你在说,听你说话的人边点头却边想别的事,你说什么他根本没往心里去,这就是“心不在焉”的“听而不闻”。当你问他:“我这样说,你看对不对?”他会如梦方醒,跟你哼哼哈哈地说:“啊,是呀,是呀,那是呀……”。

因此,在会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心地与对方交谈,不能心不在焉地笑一笑,哼一哼,或点点头,同时眼睛到处看。否则,对方就不愿意跟你谈下去了。

当然,有时是因为谈话的一方心里想起了很急的一件事,但是,又不好意思中断谈话,于是,就出现了心不在焉的情况。这时,另一方就应该主动停止谈话,如说:“今天谈了不少啦,很愉快,改日再聊吧。”

问题是,在对方不断点着头时,怎么能看出他是“心不在焉”地瞎点头?我们可以从对方点头的频率和动作的特点来透视其内心:

当对方针对谈话内容或音律,向你做点头的动作,表示其对你表示某种承诺的允许及好感。

若于两人的谈话过程中,点头超过三次以上,此举表示对你说话技巧感觉不耐烦或否定的意味。

若点头的动作与谈话情节不符,表示对方不专心,或有事情隐瞒你。

从得意忘形到乱了方寸——从情绪变化上透视他人的内心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其实是最情绪化的动物。在公众场所,人往往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情绪掩饰起来。所以,人最情绪化的场所是在自己的家庭里。

正因为家庭是人的真实情绪的表演场,所以,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父亲、母亲、子女,这正像你也最了解他们一样。

这是因为有人在工作单位与同事关系相处得很好,从不生气发火,但一回到家里,就把在单位所压抑的情绪发泄到妻子或孩子身上,当然妻子和孩子反过来的情况也有。

人最基本的情绪需求,就是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一需要,有的人借重化学药物来舒解心灵的痛苦,造成陶陶然的沉醉感;有的借喝酒来忘怀苦恼,飘飘然“成仙”;有的祈求宗教;有的企求获得别人的敬爱来造成心理上的满足,或是沉迷于各种光荣的幻想来自我陶醉。

使自己好受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摆脱不好受的感觉,靠集中意志力来把这些感受摒除在注意力之外。一个人不停地自己反复唱一段歌曲,就是封锁感受的一种方法。有时候这种方法在很短时间内会有效。但是如果你一直在找寻导致你不舒服感受的非理性思想,那么有时候这只能算是在转移注意力,而不是根治问题的办法。

然而,一般说来,试图驱除他不想要的感受的人,同时也会设法驱除伴之而来的苦恼念头,而他使用的办法就是用意志力来迫使这种感受消失,但这种方法通常只会导致你更深地陷入你所不想要的那种感受里。这种集中意志力来摆脱不舒服感受的过程,就是一种情绪上的转移。这个人会越来越为那种感受带来的不愉快念头所苦恼。他拼命思考,如何摆脱这种不适的感受,结果可能只会火上浇油。往往他越努力想消除这种感受,反而越容易忽略真正的问题。

情绪转移的途径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这样,一个人先感到一种负面感受,接着他对这种感受的注意越来越强烈,然后他决定摆脱这份焦虑,使自己好受些。这个念头使得他企图强制消除掉焦虑的感受,但是焦虑不肯消失。他的心会感觉到焦虑,其实也许是因为有一个需要他注意的问题存在,焦虑只是他情绪上的信号。如果他只想把焦虑压制住,这绝不是办法。他想到这种感受,然后拼命想忘掉这种感受,这种感受反而更顽强地扩大。

有时候这种过程开始得很迅速。害怕自己心情糟糕的人对情绪上一点点不妙的变化却非常敏感,一旦他感到一点点情绪上糟糕的变化,他就马上会以为“哦!天哪,这种焦虑又来了!”然后就是自己加速迈进痛苦的漩涡里。

如果你只拼命想用意志力把这种迅速升高的焦虑消灭掉,而不是去解决让你产生焦虑的问题,那就会制造出“双重困难”。因为这时不但有原先出现的焦虑在折磨你,而且还有你因为自己焦虑而感到愤怒的情绪在折磨你。

有时候,你拼命想摆脱焦虑,会导致出现一种名为“情绪酒醉”的状态。这就是一个人先害怕自己会产生某种感受,一旦那种感受出现,他就不知不觉被诱入壳中,觉得自己痛苦无助,无法摆脱。

这种情绪上的转移另有一种正好相反的作用,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有某些愉快感受,而得意忘形。比方说听到别人恭维,一个人很可能把自己的感受由愉快提升到兴奋状态。一旦你注意到这种欢愉的感受,你就会设法努力去保持它,但结果和你想消除不愉快感受的情况正好相反——愉快的感受都只允许你在短暂的刹那拥有它。

不论你是想消灭不愉快感受,或掌握愉快感受,都会使你在实际行动上造成拖延的结果。你的精力都用来掌握或追求像“愉快感受”这种看来值得、但实际毫无意义可言的东西。你只顾沉陷于这种不真实的东西里,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

为了摆脱焦虑的情绪,在表达内心的冲突时,人与动物的过程一样平常,而且很容易表现出固定的行为模式。一个生气的人,无法直接表达他的感觉,而只能在无意中抓头搔颈,之后他或许会摆出威胁的姿势,即握紧拳头、握住手腕或手臂;或是威胁性地向前跨一步,但仍保持带有敌意的姿态。最后,终于改变主意,把感情发泄在一种代替物上,比如用拳擂门或以脚踢门。这些姿势与“挫败”情况下的表现一样。我们应留意这些动作,以巧妙地应付他人的感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