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风与政府建设
2111700000002

第2章 政风建设概论(2)

第二,政风建设就是查处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广东严查“三乱”行为,省政府治理公路三乱办公室负责人规定,除公安、林业两个部门依法可以设置检查站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收费站、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外,未经国务院批准,严禁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在道路上拦截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罚款、收费。凡违反规定者,将坚决按照省纪委、监察厅《关于公路“三乱”行为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予以严肃查处,并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广州市10年来取消很多收费项目,为市民减负数百亿元。

第三,政风建设就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缩短办事时间是提高效率,减少办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不降低产出是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制度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也是提高效率。总之,如何提高政府管理中的“投入一产出之间比例关系”就是提高效率的问题。社会公众所感知到的政风,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工作效率的高低。2002年9月份,中新社报道了“海南省一份公文旅行334天,移动电线杆的选址用了12个月”的事。效率确实太低了。海南省借此大力整顿政府工作效率。

第四,政风建设是效能建设。2000年3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乡镇以上各级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全面开展效能建设。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指出,机关效能建设,绝不是单纯地抓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是效能建设的主题。只有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才会自觉地改进工作作风。同时,效能建设也是个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概念。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就存在一个民主监督的问题,而民主监督则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第五,政风建设是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问题。在这方面,河北省的做法也许更为典型些02002年以来,河北省开展“树立行业新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他们的口号是“发挥让群众充分参与的政治优势,把行风评议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裁判权交给群众。”作为“两公开、一监督”办事制度的发源地,河北省政风建设也继承了当年搞政务公开时的特色。该省把公开承诺作为重要环节,切实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从2002年4月初至5月初,河北省直机关50个参评部门的“一把手”一一在河北电视台亮相,就本部门的行风作公开承诺,并在黄金时间连续播出。各参评部门共承诺239条,公布热线电话58部。

第六,政风建设是体制、机制和制度“三位一体”的廉政建设思路。上海政风建设靠制度的力量来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三位一体”的结合上加强廉政建设,积极主动地将行政监察的视界和具体职能“关口前移”,规范在前,预防在先,从制度上和思想道德上努力构筑反腐治腐的两道防线。1993年以来,上海围绕源头治理,制定相关制度的规范性文件140余件,从制度上堵住滋生腐败的“漏洞”、以权谋私的“空隙”,割断权钱交易的“脐带”,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总之,各地政风建设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切入点可谓百花齐放。安徽省淮北市规定,政风建设的内容为“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规范的执法行为,有创新的服务机制,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有满意的服务效果,有较高的社会评价。此外,围绕全市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将各被评议单位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服务情况,推行办事、办文限时制情况,‘行风热线’反映问题的办理落实情况等也纳入评议内容。”淮北市的规定,能够比较好地代表地方政府政风建设的思路和风格。

四、从组织理论看政风建设

政风建设,归根结蒂,是政府公务人员的作风建设。现代组织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可能发生偏差的。偏差的原因是官员有其自身的利益掺杂其中,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要解决这种偏离现象必然首先承认这种特殊利益的存在,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政风建设,事实上就是要解决官僚制所可能发生的种种偏差现象;限制官僚因其职务关系而获得的不正当利益,使之按照政权所规定的宗旨、目标与轨道运行。结合我国的情况,政风建设似乎还存在下列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是概念模糊,指标繁乱。各部门制定出来的、不同形式及不同效力的行为规范汗牛充栋,随处可见的是“不准不得不能不允许”之类的规定,并且是往往把国家行政机关容易发生的偏差现象进行罗列,结果是列出一长串的概念。如某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市政风(行风)评议意见规定的评议内容有“廉洁建设情况”、“勤政为民情况”、“作风建设情况”三大类及非常详尽的细则。

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其实只是现象的罗列,缺乏可操作性。

二是缺乏明确的指标,过多过滥使用空洞、华丽词藻。如某市规定政风建设的内容为“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规范的执法行为,有创新的服务机制,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有满意的服务效果,有较高的社会评价”。把一些难以界定、难以操作、空洞并且煽情的东西作为施政目标,难以有实际效果。

三是政风建设是长期的行为,取决于多种因素,决不可能通过政治动员、政治运动来解决问题。有某个时期或某个政府的风气不正,其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制度的因素外,还有文化、经济及历史的等复杂的背景因素。

四是政风建设规范要以政府官员的个体行为为核心,而不是事项或者现象,即以人的行为的规律性、特点或者政府官员的行为可能发生偏差的内在心理规律为政策对象。政风问题,说到底,不是群体行为,它应是个体行为。行政机关任何一次或某种偏差行为,都可以追究到某个具体的人员头上,并由某个具体的人来承担责任。所以,政风建设要面向人及其行为,而不能针对现象。譬如,我们不宜笼统地规定“禁止政府工作人员大吃大喝”,而应该像美国规定的那样,允许用公款吃喝招待,但要符合规定的标准,并且不能超出“正常的生活费标准”。

(作者单位: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

政风建设“五点”析

彭福清

一、政风建设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群众利益

政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根本着眼点,是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群众利益,一句话,就是要解决好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保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政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还有人民代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等。

这一切之所以冠之以“人民”二字,就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政府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就是因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政治问题,也是政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江泽民就曾明确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也是政风建设的核心问题。“领导干部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讲群众观点,观众路线,观众利益。”

二、政风建设的着力点——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

当前,影响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突出问题,对群众利益和国家的事业危害最大、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政风建设的重点、着力点在于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政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分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具体表现,或者分别是根源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而产生的问题。因此,抓住、抓好了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整治,也就抓住、抓好了政风建设的主要问题,就会推动政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政风建设的根本点——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结合

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既要着眼于思想教育,更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风气。抓好了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也就抓住了政风建设的根本。

思想教育,在于引导和帮助政府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制度建设,在于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完善包括理论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的制度、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依法行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将权力运行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保证办事依法、公开、公平、公正,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保证政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思想教育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

思想教育是提高觉悟,制度建设是加强管理;思想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制度建设是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思想教育的效果有赖于人的自觉性,而制度约束则具有强制性。思想教育抓得不力,效果不佳,人们的思想觉悟不高,制度就难以顺利贯彻执行。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制度建设更为根本。制度建设内含了思想教育制度的建设,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效,有赖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的成效。制度问题解决不好,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必须把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不断铲除滋生不良作风的土壤,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四、政风建设的关键点——把好选人用人关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对政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确立了一个标准,体现一种政策,树立一种作风,展示一种形象。因此,把好选人用人关,是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的关键。

选人用人关把握得好,人选得好用得好,就能有力地推动和35促进政风建设,树立政府良好的作风,展示政府良好的形象。无论是全国,还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乡村、一个街道,概不例外。许多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全面进步,干群关系密切,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选拔了一大批忠诚于党和人民,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干部。

相反,如果选人用人关把握不好,人选得不好、用得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政风建设,败坏政府的作风,损害政府的形象。总之,凡是用人导向错误的地方,不正之风必然盛行,腐败现象必然严重,干群关系必然紧张,政风必然败坏,政府的形象必然受到极大损害。

正反两方面的无数实事充分说明,用好的制度、用好的作风,把好选人用人关,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于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就曾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同样,政风建设能不能搞好,关键也在人,关键在于选好人、用好人。

五、政风建设的评价点——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政风建设的主要标志。政风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要体现为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这就是说,政风建设得好不好,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以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以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公职人员的满意度、信任度和支持度作为衡量政府各项工作和政风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

如前所述,政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就要求政风建设的成效,要在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去认识和评价。而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最终就体现为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满意程度、信任程度和支持程度。因此,离开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离开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便无法正确认识和评价政风建设的成效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行政学院)

政风与政风建设

汪风清

政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限于国家行政机关,指行政人员在公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和态度;二是包括其他国家机关在内,指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作风。由于行政机关规模大,人员多,事务繁重,涉及面广,所以,政风主要指行政机关的作风。但是,国家机构是一个整体,各机关联系密切,公务往来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包括作风方面的影响时时都在发生,共同的政治、文化氛围,使得国家机构整体内不可能每个机关各自形成一种有根本区别的作风。所以,政风的概念虽主要指行政机关的作风,却应涵盖全体国家机关。况且,政府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政府而言,政风理应包括整个国家机构的作风。

作风有整体作风与个体作风之分,就一般逻辑而言,个人的作风不能代表机关作风,不能代表政风,政风应该是指机关整体作风。然而,整体作风同个体作风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抓政风建设就不能不同时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抓个体作风教育、作风检查及作风考评;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从总体上明确政风建设的要求,规范标准,指出方向。

政风是一种政治现象,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特点和文化性特点。政风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国家掌权者不能不重视官吏作风建设问题,古今中外,莫能例外。尤其在现代国家,通行的是政党政治,政风建设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执政党必然重视的大事。

从功能的层面来看,机关作风对工作人员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优良作风可以从好的方面影响人,改造人,使人跟着学好。另一方面,不良作风也可以从坏的方面影响人,传染人,使人跟着学坏,不良作风就像流感病毒,传染迅速,影响面广,而且使人受到侵袭后不易好转。所以,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也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既要从正面加强教育,培育和养成优良作风,又要下大力气坚决克服不良风气,制止不正之风的传染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