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风与政府建设
2111700000001

第1章 政风建设概论(1)

用好的政风塑造好的政府

顾杰政风,乃政府、政员的德风,其水准如何,对整个社会风气以及民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用好的政风,塑造好的政府,是目前中国政府建设面临的新的重大工程。

政风的科学内涵及特征所谓政风,顾名思义是指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作风,即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的态度和言行。它通常表现为一个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精神风貌,或机关、部门的风气、氛围和气候;它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软件”;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动、直观和直接地展示一个政府的形象。

政风有着它独自的特征:

其一,具有综合性。政风是政府体制、职能、机构、人员素质等众多管理因素的综合体现和反映,而不是由某一环节或因素单纯形成的。政风的好坏,既源于政府及其人员的行政理念、行政价值观的好坏,又源于行政体制、行政职能以及机构设置合理与否;既源于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又源于行政执行是否坚决果断;既源于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又源于政府能否民主行政、服务行政,如此等等。同时,政风是政府及其人员的学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综合反映。政风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多管齐下,加强政风建设,全方位地开辟多个渠道,关注每个管理环节。

其二,具有导向性。政府管理涉及到公众利益和公共权力,它所具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公众性等特点,决定了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作风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示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风和社会风气,产生着上行下效的作用。良好的政风犹如一面旗帜,可以感召群众,凝聚人心;犹如一块磁铁,可以吸引群众,整合力量。

其三,具有中介性。政风位于党风和民风之间,一方面,它是执政党党风的具体表现,是党风的延伸、展开和说明;另一方面,它是民风的来源和依据,对民风、行风以及社会风气的好坏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起惰性的阻碍作用。这种中介性,使政风问题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在作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政风建设既是带动民风、行风建设的基本途径,又是落实党风建设,实现党风好转的具体措施。

其四,具有外在性。政风是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宗旨、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政府体制、职能等因素的外在化和具体化。它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人们易于感知和体验政府的管理,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人们评价政府优劣的标准。所谓“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便是人们对政府办事作风的一种直观体验。政风的外在性也就是它的形象性,政风不好,政府的形象就好不了;只有抓好政风,才能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二、当前政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首先,应当肯定24年来的改革开放给政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政风建设的主流是好的,对其要有清醒、全面的估计。看不到主流,悲观失望,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丧失警惕,不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是危险的。

当前政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风气:

跑——跑官风。这是用人不正之风在政府机关的突出表现。

各种“合理”、“高明”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骗官甚至杀官,已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不满。尤其在机构改革、政府换届时,这种不良风气更容易蔓延和滋长,严重地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吹——吹拍风。即浮夸风。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在不正确的“政绩意识”导向下,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贪图虚名,不求实效,劳民伤财,导致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有的在政府管理中花招、虚招、假招多,而实招、真招、硬招少,“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违背民意,滥用民力,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其结果是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严重地损害了人民政府的形象。

奢——奢侈风。“不讲学习。讲吃喝玩乐;不讲政治,讲升官发财;不讲正气,讲朋友义气”这种三讲三不讲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一些政府机关中,导致学风不浓,玩风过盛。尽管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仍然是请客送礼、公款吃喝、游山玩水,甚至敢动用扶贫款、再就业工程资金。

混——混事风。目前一些政府机关里存在着两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人干,三分之一的人看,三分之一的人捣乱;三分之一的人汗直冒,三分之一的人喊口号,三分之一的人看热闹。

有的人在其位,有其权,却不谋其政,不负其责,不尽其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老百姓要办的急事、难事、大事,采取踢、拖、推,表现为冷漠、麻木的态度。众多交通、矿山等事故的发生,以及突发性的群体事件的频繁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混事不干事、要权力不要责任的政风。

贪——腐败风。这是政风不正最集中的表现,也是最令人担忧的现象。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风气。各种形式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严重削弱了政府管理的权威性。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进入到腐败高发、易发和多发的危机阶段,政府公共权力的滥用即腐败风气渗透到多个领域,显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大案、要案增多。腐败之风不遏制,政府形象无法好起来。

三、用好的政风塑造好的政府

塑造“守德”政府形象。为政之要,德为先,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把守德放在首位,塑造品行好、德行好的政府。守德,一是要认真履行政府的宗旨,行政为民,树立牢固的公仆观。二是要为政清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明确自己是党和国家政权的执行者和代理人,必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既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而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真正实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德高”才能“望重”,只有坚守良好的行政道德,才能有良好的政风和形象。

塑造“守责”政府形象。一是必须养成服务是一种责任的意识和境界,所谓责任即指职责与任务,责任主体必须予以承担:

责任具有不可推御性、不可转让性、内在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对于我们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群众有困难时应具有一种“我应该去做”的意识;当自己为群众解决了米袋子、菜篮子、住房难、就业难、卖粮难等困难时,应具有一种“这是我应该做”的意识;当群众还有困难没解决时,应具有一种“我没尽到责任”

的意识。二是必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不可分割性。政府手中掌握公共权力,同时也就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权力大一分,责任就多一分,职位越高,责任就越重。因而,在其位,有其权,必须尽其力,负其责。你有决策的权力就应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你有用人的权力就应承担用人失误的责任;你有审批的权力就应承担审批失误的责任。不能只“负盈不负亏”,只承担“成果”不承担“恶果”。三是必须实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各级政府机关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决策,都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守土有责,责为民负,以这样的政风塑造的政府势必赢得民众的拥戴。

塑造“守法”政府形象。良好的政风应表现为政府能够坚持依法行政。据有关资料统计,近10年来“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增长了10倍,且官方的败诉率高达47%,这表明我们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质量不高。守法,一是要增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守法意识。我国的“法治”传统比较孱弱,特别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法律虚无主义”严重地存在于政府以及官员的头脑中,他们习惯了行政命令、行政审批等行政手段,而对法律手段陌生和不习惯,缺乏必要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习惯。二是要坚持制度治理,实现制度建政。法制化离不开制度化,要通过各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政府机构调整、职能转变、人员精减等改革成果的法制化以及政府办事的程序化、行政行为的规范化,从人管人转向制度管人、机制管人,这是加强政风建设的根本途径。三是要尽快适应人世后的新的法律环境,坚持政府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公开性,实现“阳光行政”。要克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政府要善于遵守和利用WTO的法律规则和国际惯例来解决争端,并建立法律的预警机制,维护国家、企业和人民的利益。

塑造“守信”政府形象。实践表明,政府为政、行事,如果坚持以信为先,不仅能直接提升政府自身的威信和形象,而且会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程度,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此,要建立守信奖励、失信惩戒的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要通过刚性、硬性的办法,使守信的政府及领导者得到更多的信任、重用和奖励,不守信者则受到抑制、鞭挞,使之没有市场。200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不再评选“十强经济县市”而改评“十佳信用县市”,这一决定意义深远。虽然“十强经济县市”的评比对经济发展曾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存在着弊病,如有的为争上“十强”,弃诚信于不顾,虚报浮夸,只讲“政绩”不讲“政德”,层层加码,处处掺水,败坏了政府及官员的口碑。现在改为用信用程度来评价,促使政府争当“信用”模范。

塑造“守时”政府形象。守时政府指勤政高效的政府。守时,一是要有行政成本意识。追求高效率的政府,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同西方行政管理相比,我国政府存在“三多”,即纵向管理层次太多,横向管理职能交叉太多,人员设置副职过多;处级业务交叉率高达40%,每增加一个副县长就要增加100个小时的协调时间,多30万元的支出。“筷子多了未必好挟菜”,大家都有发言权,也都有否定权,倒霉遭殃的是企业,是老百姓,衙门作风便由此而衍生。政府不仅要算政治账,也要算经济账、时间账,实行成本管理,才能提高时效性。二是要简化办事手续,提供便捷服务。政府要以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办好事、办实事,还要快办事。为此,必须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条龙、一个窗口式的服务。三是要严格遵循承诺。政府承诺,一诺千金,要有时间观念,该兑现时必须兑现。尤其是人世后,政府必须守时,否则就可能给企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当“被告”。

(作者单位:湖北省行政学院)

对政风概念、内容及政风建设的理解

政风建设的概念李绥州政风,从广义上看,应包括执政党、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立法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垄断的企业及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作风,是与民风相对应、与公共权力相联系的概念,即公共权力的运作是否违背了该公共权力的宗旨。因此,凡是有公共权力的地方就有政风建设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政风包括党风,政府工作作风,国家司法机关是否公正司法以及国家立法机关是否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和意志等等。但就我国的情况看,最根本的是执政党的作风建设问题。

这里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政风问题,即作为政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工作作风建设,它覆盖政府系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也包括由政府垄断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如铁路、煤气等行业。

二、朱镕基总理所倡导的政风建设

朱镕基总理所倡导的政风,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概念,是以依法行政为核心,以廉洁和效率为其主要考核指标的综合体系。

首先,政风建设是与“三讲”和“三个代表”等党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问题。1999年8月20日,朱镕基总理指出,讲政治,就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和政府工作人员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政风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精简机构改革的目标,也是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01999年7月23日,朱镕基总理在全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同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保证政令畅通,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目的就是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政府转变职能与转变作风密切相关。一个全能的庞大的政府,因其掌握着资源的配置权,最容易诱发腐败。

再次,政风建设就是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01999年7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朱镕基总理指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必然要求。2001年6月,朱镕基总理在会见省部级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学员时强调,领导干部都要带头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依法行政是问题的关键。政府官员做什么、不做什么,如果都能完全按法律法规办事,那政风就不再会成为一个问题。

第四,政风建设也是个管理问题。2000年3月10日,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从严治政,全面加强管理》的报告。他说,不仅企业要加强管理,工业、农业、财税、金融、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行各业都要加强管理。政府机关更要突出抓好管理,进一步转换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只有各方面在加强科学管理上下大功夫、真功夫、硬功夫,向管理要效率、要质量、要效益,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三、地方政府所理解和实施的政风建设

在地方政府的文献里,政风也同样是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概念。当然,地方政风建设更多的是把宏观性、理论性、概括性的东西具体化为实施的目标与可操作的细则。从内容上看,如果说中央政府政风建设是原则性、宏观性及纲领性的话,那么地方政风建设更具有执行性、操作性的特征。概括起来,其要点为:

第一,政风建设就是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扩大民主。一则新华社的报道说,山西以“三讲”教育为契机带动政风建设。

领导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常常可以看到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以心交心的身影,听到求策问计、释疑解难的谈话声;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变黑箱作业为“阳光下选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