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成才的9大智能
2105600000022

第22章 艺术与审美智能——在美学的熏陶中升华智能(2)

同一自然景物的美对怀着不同感情来欣赏的人就会不同。自然景物的特点,往往被看做人的精神。人们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松的坚贞、鹤的傲岸,同时也是在赞美人,赞美与自然特点相吻合的人的精神:雄伟的壮志、壮阔的胸怀、坚强的性格、傲岸的情操。

青少年不能单纯地迷恋于自然美之中而忘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忘记用辛勤和智慧装扮与改造自然的劳动者。青少年在欣赏自然美时切记要有健康、乐观的精神,时时把情感与景物交融在一起,把眼前的景物同心灵美的人联系在一起。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善于欣赏自然美景者,才会在自然界中发现新的美的景物。

在欣赏大自然自然美的过程中,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

首先,欣赏自然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情趣,使我们得到积极休息,促进身心健康。

紧张的学习之余,利用节假日与亲友或郊游、或旅行,登山涉水,呼吸清新的空气,领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美景,会使我们心旷神怡,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甚至在业余时间浏览一些山水花鸟绘画我们也会有同样感受。古人将观看山水画比作“保健药”,这是有道理的,历来书画家大都长寿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次,欣赏自然美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砥砺品行,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崇高美好的情操。

自然界生机勃发,万象更新,时时处处充满着活跃的生命与瑰丽迷人的景致。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奇崛热烈,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肃穆雄浑;有“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春景,也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我们体会过或想象过身临其境时不同的感受与启示吗?就拿菊花来说吧,它具有傲霜斗雪的特点,而且即使枯萎,却清香如故,花朵也不散落于地。欣赏菊花时常常使人们联想到历史上民族英雄以及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发了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了我们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

当青少年朋友学会欣赏、品味那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时,会情不自禁地诱发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品德,加深对自然奥秘的思索,增强我们坚韧奋发、积极进取的生活斗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质,开阔胸襟,陶冶性情,砥砺品行,培养崇高的情操。

4.学会欣赏艺术之美

各种艺术形式都存在美,艺术美可以征服打动我们的心灵。可以说,有了艺术美,人类社会才可能是文明社会,人们的心灵才可能成为性情的家园;相反,如果没有艺术美,人类社会就永远也不会走出野蛮的时代,人们的心灵也将永远是一片荒漠。

正因为如此,艺术美能使人们获得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多学一些审美知识,培养对艺术的兴趣,用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熏陶自己,这也是青少年达到心灵美的重要途径。

怎样欣赏艺术美呢?下面选择几种青少年熟悉的艺术形式作些简略介绍:

(1)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构成形象来表现生活、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我们欣赏文学作品,要通过想象使自己进入艺术境界,所以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等。

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塑造人物来表达感情。我们读小说,要凭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作品当中人物的经历、行为、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如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就要体会当时的情形,思索保尔为什么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这样才会产生心理上的震撼。

诗歌的特点是抒情;无论是哪一类形式的诗歌,它总是最富有激情。朗读诗歌不是“叫喊”,而是要带着浓烈的激情去体会、表达。如读屈原的《离骚》,只有使自己的感情与诗人的爱国深情一起沸腾才能领略到它的美,才能感受到屈原心中那激烈澎湃的情感。

(2)音乐

音乐是通过节奏和旋律构成音乐形象来表达人的感情的艺术形式。欣赏音乐的时候,要透过它的节奏、旋律仔细体会所表达的精神内容。如《我爱长江、黄河》营造了一种庄严、崇高的意境,而《绿岛小夜曲》则表达了依恋、惆怅。

欣赏音乐的时候,要想真切感受到美的享受,我们就必须调动多种感官,并进行联想。否则只能是听到“声音”,而不是“音乐”。联想能帮助我们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真实可感的画面,进而将这些画面同自己类似的经历相联系,并思索其中的意义。

(3)绘画

绘画是通过色彩、线条、块面等手段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它属于造型艺术,具有独特、逼真的表现力,使欣赏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欣赏绘画同欣赏音乐一样,需要我们调动各种感官并运用联想。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画面本身所表现的美,而且可感受到画面之外所表现的美。有一幅名画《深山藏古寺》,画面上并没有古寺的形象,只有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于重峦叠嶂之中,小溪边,有一个小和尚在挑水。这是多么巧妙的构思!我们仿佛听到深山里传出的古寺的钟声,余音在耳,悠悠不绝……从画里我们同时也可感受到画家宁静、淡泊的胸怀。

艺术来源于生活,青少年朋友学会欣赏艺术的美,就能更加热爱生活中的美,而唯有热爱生活中所有的美,才能激发我们永不停息的创造欲望和人生追求。

5.让心灵美胜过外表美

心灵美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内在精神美。它是一个人的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理想和文化修养等的全面表现,它影响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和性格等。与外在美相比,心灵美所形成的美感要更强烈、更持久、更深刻,因而可以在人的精神上形成一种推动力。

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比外表的美更重要。人的言论和行动常会透露出内心世界的状态,表现出一个人心灵的美与丑。

每个人的容貌都不一样,有的漂亮,有的一般。漂亮的容貌给人以愉悦的感觉,但它仅仅只是美的一个方面。比如一个容貌漂亮的姑娘,如果不懂得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文化教养差,我们就不会觉得她美。我们追求美丽的容貌,更要崇尚美丽的心灵。

心灵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灵美虽然不如外表美那么一目了然,但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和衣着打扮却能够反映出他在各方面的修养。也就是说,只有美的心灵才能有美的言谈举止。

(1)语言是心灵的窗户

我们从一个人的日常言谈举止中就可以窥测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同时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使我们得到尊重,也可以使我们失去友谊。

在《说岳全传》中有这样一个小情节。牛皋骑在马上向两位老者问路:“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里去的?”而岳飞截然不同,他见到老者,先是下马,然后上前施礼,问道:“不敢动问老丈,方才可曾见到一个黑大汉,坐一匹黑马,往哪条路上去的?望乞指示!”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得到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出岳飞与牛皋的两种不同的修养。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会说话”的人,往往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而“不会说话”的人,则会令人反感和厌恶。

(2)风度与心灵美

所谓风度,就是人的言谈、举止、态度、气质所表现出来的美,这些都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风度翩翩,青少年更是如此。在生活中,有的人潇洒,有的人稳重,有的人敏捷,有的人文静,有的人诙谐幽默。人们讲究风度,是把它看成美的一种象征。

一个人,纵有好的容貌,但不一定有风度。相反,容貌差一点,却不一定没有风度、气质。曹操个子比较矮小,所以,在匈奴使者来拜见的时候,他让崔琰冒充自己,曹操则立刀扮成身边的卫士。接见之后,曹操派人探听使者的反应。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其床头提刀人,乃英雄也。”可见,身材、相貌、服装等并不能掩饰一个人的风度。

坚毅的性格也是一种有风度的表现。日本影星高仓健扮演的众多银幕形象,给人一种刚强坚毅的深沉美。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定不移的信心,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风度也与衣着打扮有关。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外表,会给人一种不尊重他人的印象,这样的人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更谈不上什么风度。

风度与人的职业和年龄有关。外交家有外交家的风度,教授有学者风度,指挥若定的将军人称有大将风度,年纪大的人有长者风度。“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不仅是棋手要讲风度,连观众也要讲风度。同样,青少年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度:开朗的性格、朴素大方的打扮、文明的语言、勤奋好学的精神。

6.努力培养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心理功能,是指人们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美的事物的完整映象和总体感知。不论是现实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都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式。美是生动的形象,它决定人们的审美活动要借助形象去把握美、领悟美。这种直观形象的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感受力的表现。青少年要想培养自身的审美感受力,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要欣赏音乐的美,必须有富于音乐感的耳朵;要欣赏绘画的美,必须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否则,再美的音乐和绘画,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对我们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发现美、欣赏美,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我们观赏风景,不是只看一株树、一块石、一条溪,而是将它们放到山石林泉的特定背景中,欣赏某一自然画面。我们欣赏音乐,听到的不是各不相干没有意义的单纯音响,而是由节奏、旋律、音色等有机构成的、富有表现意义的乐章。总之,青少年只有从整体上感知美的形象,才能进入美的领域,并进而领略美的内涵。

(2)审美感受要从整体上感知美的事物

看一个人的审美感受力是不是敏锐,主要是看他能否发现此物区别于彼物的独特性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算真正把握了美。如果人云亦云,用别人的眼睛看事物,那美就不属于你。这在艺术家身上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作为青少年,更应从整体上感知美的事物,切忌人云亦云。

(3)以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和感受美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他又说:“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

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莫奈曾到英国伦敦游历,画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画面上教堂的哥特式的尖顶上空笼罩着紫红色的雾气,时隐时现,色彩丰富,诗意浓郁,非常精美。这幅画展出时,观众看了大为惊讶:怎么本来都是灰蒙蒙的,在画家笔下却成了紫红色的?一定是他看错了!可是,人们走出展览大厅,仔细看看伦敦的上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发现那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从此,莫奈被人誉为“伦敦雾的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