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苏联飞虎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纪实
21042700000066

第66章 薪火相传两代守墓人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青山依在,大江依然。

清晨,当天边刚露出一缕微光,一个孱弱的耄耋老人,手里提着一个装着水果的竹篮,篮子上放着她亲手制作的一朵大白花,在另一个花甲老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爬上万县(今万州)西山公园的石阶,来到位于这里的苏联烈士陵园。

这里长眠着半个多世纪前牺牲的苏联空军少校——格里戈里·库里申科。老人清晰地记得,今天是库里申科的忌日,她要亲自再来为他扫一次墓,再来祭奠一次她心目中的这位英雄。

她叫谭忠惠,一个普通的中国的女性,今年已经80多岁了。几十年来,这座陵园倾注了老人太多的情愫,凝聚着老人太多的情结。

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她的头发;漫长的人生,或许使她的许多记忆早已淡忘,然而对于长眠在这里的库里申科,她却是铭记在心永志不忘的。

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

谭忠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万县人,从小她就知道苏联英雄库里申科的故事,就知道这位苏联空军将领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打下了很多架日本飞机,最后英勇牺牲在了这里。出于对库里申科的爱戴和景仰,从1959年起,她就来到西山公园,一直默默地为库里申科守墓。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无论早晨黄昏,还是刮风下雨,她都要仔细地清理墓地四周的杂草和落叶,“让英雄体面地安息”成了这个平凡女人最大的心愿。

那时,谭忠惠还年轻,每天早晨,她6点钟就起床,做好早饭后,就带着儿子魏映祥来到园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儿子累了可以回家休息,谭忠惠则必须要把园里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干净才回到家去。

儿子魏映祥,从小就跟着母亲来到这里,经常帮助母亲清除墓地的杂草,帮助母亲打扫陵园。天长日久耳闻目濡,他对这座陵园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小时候,就看见母亲一天到晚都在这里劳作。冬天还好,可以按时回家,夏天则不行。”魏映祥说,万州天气热,母亲晚上要不停地巡视每个角落,经常是八九点才能回去。印象中,母亲每次回来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想起当初与母亲一起来扫墓时的情形,魏映祥说,母亲当时带着他到这个园子里来,经常给他讲库里申科的英雄故事,还让他和这里的香樟树比个子,母亲在树上画出自己的身高,“看看儿子和小树,谁长得快。”

到了1977年,谭忠惠年纪大了,顺理成章地把守墓的这份责任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位外国英雄的家在苏联,离这里很远很远,他在这里没有一个亲人,我们不能让他感到孤单。你一定要把陵园看护好,让世世代代的人都来瞻仰这位英雄。”谭忠惠给儿子交班时,这样反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魏映祥接班之后,按照母亲的嘱咐,30多年来,都默默地守护和打扫着库里申科墓地——晨霜暮雪,冬去春来,他们母子两代人,尽管与库里申科素昧平生,但已经默默在这里为库里申科守墓50多年,达半个多世纪!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演讲时,曾饱含深情地这样讲道——习主席提到的这对母子,就是谭忠惠和他儿子魏映祥。

光阴荏苒,魏映祥今年也快60岁了。

魏映祥曾听母亲说过,1951年春天,在抗美援朝时期,万县人民募捐数万元购买了1架飞机,为了纪念苏联空军英雄,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库里申科”号,飞赴朝鲜前线作战。

他还清楚地记得,1958年10月8日,库里申科夫人塔玛拉和女儿英娜来到万县,给“失踪”了近20年的库里申科扫墓后,又过了31年,1989年10月,万县对外友协举行库里申科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时,英娜带着女儿别列谢多娃参加了这个活动。当年21岁的大学生英娜,这时已是52岁的老人了。带着多年的沧桑和感怀,带着多年的思念和感激,英娜再次含泪站在父亲的墓前时,哽咽着发表了十分动人的讲话:“感谢热情的万县人民,将我父亲的墓园修整得这么完好。我们俄语中有一句成语叫‘谁也不会忘记’。”

英娜的女儿别列谢多娃接着母亲的话说:“我对中国的同志表示无限的感谢!我代表苏联的第三代,向中国的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希望我们两国人民的后代,能像老一辈那样,都要记住那些为革命献身的烈士的名字,为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巩固作出努力,让中俄两国的友谊万古长青!”

200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全国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之中只有3个外籍人:除了加拿大人白求恩、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外;就是长眠在中国万县西山公园的苏联人格里戈里·库里申科——评选委员会给库里申科的评语是:“为中国抗战而牺牲的苏联勇士。”

2010年12月,在中俄大型跨国公益寻亲节目《等着我》中,库里申科的外孙谢尔盖·古什涅廖夫动情地说:“我去过万州,看到外公的陵墓被保存得很好,我非常感动,感谢你们还记得那段历史。”

有晨星落下去。

有太阳升起来。

晨光洒向肃穆静谧的陵园,这里绿草茵茵,空气清新。鸟儿在树丛中轻快地鸣叫,鲜花在晨风里轻轻摇曳。当年种下的翠柏和香樟树早已长大成林。谭忠惠来到陵园后,她慢慢地围着陵墓、墓碑转了一圈,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那朵她亲手制作的大白花系在墓碑上,将篮子里的水果装在盘子里,敬献在库里申科墓前。

“我老了、老了,能来看您一回,就算一回吧……”老人低垂着眼帘,喃喃地对她伴陪了几十年的库里申科说道。

渐渐地,陵园里来的人多了起来。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抬着花篮来到了这里;一队举着的团旗的青年团员,抬着花圈,也来到了这里;少顷,当地的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也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这里……他们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年年都要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扫墓。

这条大江从我家乡流过,就在这里库里申科壮烈牺牲。

为了赞颂这永恒不朽的生命,江水日夜歌唱着中苏友好的歌。

……

感激地仰望着十月革命的圣火,永记着为中国战斗过的库里申科!

……

诗人方敬那饱含深情的诗句,像一首永不泯灭的歌,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心声,越过万水千山,回荡在大江之畔,高山之巅,云空之上,寰宇之间……

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

1957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作为代表团副团长的叶剑英元帅来到基辅军区访问,军区司令员崔可夫元帅亲自到飞机舷梯旁迎接他。两位老朋友见面,激动不已,长时间热烈拥抱。在场的人见此情形,都惊诧不已——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崔可夫在担任驻华武官,叶剑英担任第18集团军驻重庆代表时,两人就结下深厚的友谊。

叶剑英访问基辅期间,崔可夫与他形影不离,两人经常彻夜长谈。临别之时,叶剑英向崔可夫元帅赠诗一首。这首诗表达了中苏两国军队和人民的战斗情谊和美好的愿景。诗曰:

别梦依稀十五年,拨云破雾见青天。

德涅河畔会战友,谈古论今话当年。

……

叶剑英元帅回国后,受崔可夫元帅之托,曾专门来到武汉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陵园,看望了崔可夫牺牲在中国的战友。叶帅来到墓前,镌刻在近10米高的烈士纪念碑上的一段中俄文字,让他久久驻足凝视沉思:“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苏联空军志愿队的烈士们的鲜血和中国人民的鲜血融合在一起了,他们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高山巍峨,大江浩淼;云空深邃,天路遥迢,一群白色的鸽子,带着一声哨响,划破蓝天,远远飞去,留下永恒的印迹……

2014年7月25日完稿于重庆江津四面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