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58

第58章 万里海疆日月悬——明太宗朱棣(2)(6)

一个国家的文化塑型主要还是取决于官场风气。明朝作为科举制度全面成熟的时代,再加上合理的官制,社会思想也进步到了一个高峰,提升了整个官场风气。大量出身平民的寒士通过自身努力考取进士,官员晋升有明确的考试成绩为据,而不靠当权者随意评价,所以投机钻营、溜须拍马在主流官场上就很难有市场,形成了一种正直敢言的共同审美观。汉有张释之,唐有魏徵,宋有寇准、包拯,而明朝更有海瑞、夏言、范景文、杨涟、左光斗等数不清的诤臣。而且前代的诤臣往往本身也要有一定地位才有底气向大佬叫板,而到明朝,七八品的小官乃至平民百姓公开叫骂皇帝、宰相却司空见惯。

明朝言官甚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每天没有太多事干,但所有往来公文都要抄送给他们看,他们就横鼻子竖眼睛给你挑漏。挑到了把皇帝、宰相一顿痛骂,大出风头之余,对仕途也非常有帮助,许多名臣都出身言官。当然,开骂也并非言官(御史、翰林学士、太学生)的专利,既然有利于升官,谁都会来抢着骂。比如著名的海瑞,只考取举人而没中进士,被分配到县府工作。按理说这种学历混个知州、知县这辈子就打发了,但海瑞从基层骂起,骂得总督、巡抚狗血淋头,搏得一身骂名(用词似乎不太准确),因此从县府小官提拔为户部主事(处长,正六品)。进了中枢机关他自然要提高开骂的层次,以骂皇帝为主,尤以一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不是指创卫打扫干净,是被你狗皇帝搜刮干净不剩钱了)”被誉为骂坛经典,据说气得明世宗把奏本扔在地上猛踩。但海处长从此官运亨通,最后当到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让无数进士、庶吉士艳羡不已。那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家也就纷纷拿起笔,向皇帝、宰相、尚书、将军们开炮吧!

无端辱骂他人肯定是不好的,但身居高位者接受更多公共监督也不是坏事。像明太宗这样没文化的武夫,尚有无数忠臣义士秉笔直谏,整个明朝的风气可想而知。尽管到明末很多坏风气也开始露头,但由于当权者始终处于舆论监督之下,不敢突破底线,没有放纵胡为,全民族道德体系就没有崩溃,否则又会造成残唐五代那样恐怖的乱象。

其次,明朝比较忠实地传承了唐宋文明,使得中华文明连续传承。明太宗的一大功绩便是主持编撰了著名的《永乐大典》,全书2.2877万卷,约3.7亿字,保存了8000余种古书,是宋四大部书的好几倍,可谓古今图书大集成。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在清代逐渐散佚,到今天只留下其中300卷左右。

而除了这部总结性的大典,明太宗的朝代有没有产生唐诗宋词这样伟大的成就呢?应该说明小说勉可比肩。而且大家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中国这条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小说的文化主线,形式越来越通俗,从门阀贵族才玩得起的高级文言文转变到市井之徒皆可诵读的简单白话文。但千万不要认为思想性便在下降,恰恰相反,有些小说是在用一种通俗的方式将深刻的社会原理阐释给尽可能多的人听。尽管现代各路导演都把四大名著拍成了少儿暑期档,实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学原理远未被充分发掘。

除了社会科学,明朝的自然科学成就也非常巨大。得出这样的论断并不是根据成书于明代的科学著作,因为这种书很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后人总觉得明朝是一个思想禁锢的黑暗王朝。然而,明朝强大的军队从何而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真能支撑复杂的火器部队——以及那支强大的海军?明朝在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贸易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让“中国创造”畅销全球,这难道又不需要一个庞大的科研和工业社会体系支撑?所以,可以逻辑性地讲:有明276年,少有科学论著传世,但绝非著作不丰,只是没有流传。

很多文艺作品都说明思宗亡国时,孤独的自缢煤山,只有一个老太监殉死,这与宋亡时10万人蹈海殉国的感人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这个黑暗王朝的人气是很差的。然而这种说法纯属谣言,事实上明思宗自缢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殉难的臣民多得无法尽数,甚至产生了一个专用名词“甲申殉难”,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灭亡时排场都要大得多。尤其令人感慨的是朝鲜等藩属国,在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自身都已灭亡后,以次年继续为崇祯十八年(1645),并一直用到崇祯二百八十三年(1910)——直到被日本吞并!

别的国度在为伟大文明苦苦守望,真的后人却在“只有一个老太监殉死”的谎言中将祖先的壮烈血气抛在了九霄云外。

大明,这个276年的王朝,几乎浓缩再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从分封藩王到中央集权,从门阀贵族到平行社会,从世袭户役到自由职业,汉唐宋走过的漫长历史一一再现。这个成功再现的过程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道理:正确的发展方向可能会被某些偶然的外因扰乱甚至中断,但终会有人率领这个伟大民族重回正轨。

正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八、际天极地,罔不臣妾

一个最没文化的人,在华夏文化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刻,强行当了皇帝,不过还好当上之后表现不错,没有误事,无论文治武功,明太宗至少都不输给他的两位前任。不过也许是明朝这个朝代总体很低调,明太宗的名气似乎又赶不上两位前任。尤其令他恼火的是,人们往往对他的丰功伟绩不那么感兴趣,而更热衷于看他的低素质笑话,比如他为了避开建文帝的猜忌装过疯子,用白话文写圣谕,他的后宫充斥着女同性恋……

其实这些笑话未必是纯属捏造,只是他的伟大功绩也不能被无视。一般认为,中华帝国史上最强盛的时刻是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但很显然,这个顶点正是来自明太宗力拨正轨,并且连续积累20余年所成。尽管明朝的经济成就或许比宋朝稍差一点点,但以综合国力论,绝对无愧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评价。更由于当时全世界都已被蒙古重创,强大的明帝国更是显得一峰独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鹤立鸡群。

说到鹤立鸡群,顺便给大家讲个冷笑话,比您想象的还要冷。

当时其实有一位英雄很想陪鹤过几招,此人便是被西方人视为传奇的跛子帖木儿(Tamerlane)。传奇到什么程度?当时西方人最恐惧的武装力量是奥斯曼土耳其,尤其是被称作雷电(Yldrm)的巴耶塞特一世苏丹(BayeztI),他强大的骑兵和火器多次大败基督教联军,整个基督教世界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东罗马皇帝甚至打算放弃君士坦丁堡,往西逃命。愁云笼罩着欧洲,蒙古没有毁灭他们,但世界末日似乎仍未逃脱。然而就当基督徒准备集体引颈就戮时,雷电汗却主动退兵了,原来是他背后出了麻烦,帖木儿打来了。闭塞的欧洲人并不了解帖木儿到底是谁,但他们非常了解的巴耶塞特一世苏丹却一战成擒——当了帖木儿的俘虏。

那这个帖木儿到底厉害到何种程度?

欧洲人也很幸运,跛子帖木儿不是很看得上他们这帮废物,他的志向是要去和永乐大帝一战!

您可能并不知道,北元向明称臣后,蒙古系诸国自然就都转为明帝国藩属,要按时朝贡。但帖木儿这么厉害,自然有志于恢复大蒙古国的荣耀,一直策划反明。明太宗篡位给帖木儿提供了一个讨伐宗主国的绝佳理由,帖木儿将明帝国驻撒马尔罕的使者抓起来痛骂,让他滚回去报信,帖木儿大帝马上要来灭了燕逆!

说到做到,永乐二年(1404)底,帖木儿大帝的浩荡大军开始向东开进。遗憾的是,才走几个月,69岁的帖木儿就在讹答剌(Otrar,今哈萨克斯坦国奇姆肯特市)病逝,东征也就作罢。

明太宗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寂寞无敌,这里好不容易有人来送菜,走到半路却歇菜了,凄不凄凉?好笑的是现代有不少人惊呼中国又走了一次狗屎运,躲过了帖木儿大帝这次猛烈的入侵。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说以往鲜卑、蒙古都没有文明,就算侵入中原也只能被汉族同化,而帖木儿带着强势的伊斯兰文明入主中原,中华文明将被彻底覆盖!

然而这么可怕的事中国人似乎浑然不觉,明廷接到帖木儿宣战后连基本的动员都没做,似乎就打算让西部边防驻军自行解决。这到底是明人井底之蛙,稀里糊涂躲过一劫,还是有人在讲冷笑话?其实道理本不复杂,如果这个帖木儿帝国真的实力超强,又岂会只因一个跛子死了就放弃东征大计?不是说游牧民族扩张性很强吗?跛子死了没几年,他儿子就乖乖地重新向大明称臣,并把几年拖欠的贡品都补上,您觉得这种国家真有覆盖中华的实力吗?那没实力就靠跛子的军事天赋?不要跟朱老四开这种玩笑!

其实跛子帖木儿此番壮举和傻子黄如一的一次壮举颇为相似,当年美帝炸我南联盟大使馆,作者义愤填膺,决意东渡太平洋,轰杀华盛顿,并用中国文明覆盖美国文明!当然此事最终并未发生,不是因为作者在太平洋喂了鱼,而是因为余额不足,航空公司没有给作者出票。当时美国没有专门为作者进行全国动员,也未将此事载入正史,您说是不是稀里糊涂侥幸躲过一劫?要知道美洲土著没什么文明,只能被同化,但本人可是有文化的,会将美国文明覆盖掉……

帖木儿帝国重新对明称臣后引发了更强的连锁反应,欧洲人心目中奥斯曼土耳其已经够恐怖了,帖木儿帝国可将雷电汗一战成擒,而这个不太了解的东方帝国还要向更东方的大明朝贡!很难想像长期闭塞于黑暗中世纪的西方人心理会被冲击到何种程度,于是欧洲人终于打破上帝选民的迷梦,开始睁眼看世界,走出蒙昧,走向现代。

由于北元的终结,鞑靼、瓦剌相继称臣,帖木儿帝国也称臣,附带着蒙古系诸国及其殖民地归为藩属,整个亚欧大陆几乎全都纳入大明的势力范围。而郑和下西洋更将繁荣的印度洋置于大明海军的保护之下,海外慕中华天威而来的番邦更是数不胜数。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达成此等功业?李老二、赵小胖子乃至汉文帝又岂能不服?或许,只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所拓《天妃灵应之记碑》的首句才是对明太宗一世伟业的最佳评价: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

(大明统一了海洋宇宙,超过夏商周三代、汉唐的功绩。从天到地,无人不成为臣和妾。)

正是:

君不见天风浩荡莽苍原,劲草根繁车辙浅。车辙浅,单于遁逃前,永乐大帝空嗟怜。

君不见碧波涌起大明帆,万里海疆日月悬。日月悬,寰球共华帘,三保太监英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