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55

第55章 万里海疆日月悬——明太宗朱棣(2)(3)

然而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现在就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其实从他们打丘福来看,天赋还真不错,坚持在他们身边的蒙古勇士也很有精神。可惜这一切在明军的钢刀和铅弹面前都只是浮云,史载神机营的射手们有时可一枪击毙两名蒙军,而从蒙古骑兵中千挑万选出的三千营砍杀普通同胞更不在话下。本雅失里轻松大败,放弃斡难河圣地,仅带七骑向西逃入瓦剌寻求庇护。明军回师途中,侦骑又捕捉到阿鲁台部的行踪,明太宗率军追击。阿鲁台又使出诈降招数,明太宗也不是不接受,但同时也让军队严阵以待。阿鲁台诈降不成,也只好硬着头皮进攻。虽然他比本雅失里实力强得多,但在明太宗面前这种差距简直可以忽略,阿鲁台大败后率残部向东逃入兴安岭避难。

明太宗首次北征便在蒙古人的斡难河圣地大获全胜,打垮了代表蒙古正统的鞑靼部。回师途中,明太宗登临擒胡山(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纳兰苏木市白石山),在山顶留下御制石刻:

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

这不就是“燕然勒石”吗?整整1400年,中华帝国终于再次将自己的军功章刻入了草原深处。而这一次还是由一位皇帝亲自做到的,若以此说明明太宗是帝国史上头号战神皇帝,相信汉武帝、唐太宗,包括他的好圣孙明宣宗都是可以认同的吧!

当然,草原问题不是靠一两次大胜就可以解决的,明太宗还需重拾隋文帝分制东西突厥的战略。第一次北征打垮了鞑靼部的实力基础,扼杀了黄金家族复兴的苗头。但瓦剌趁机崛起,明太宗册封的顺宁王马哈木弑杀本雅失里,另寻黄金家族后裔为大汗。另一边阿鲁台也另立一位大汗,从此草原就形成了鞑靼、瓦剌东西对峙的局面。不过鞑靼被明太宗重创后,瓦剌大有一统草原的趋势。于是在永乐十三年(1415),明太宗第二次亲征,格式和上次差不多,只不过这次的打击目标变成了瓦剌。双方进行了著名的忽兰忽失温大会战(地点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激战一整天,瓦剌军终于败走,明军穷追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图拉河)而还。这一次狠狠打击了野心勃勃的马哈木,拯救了奄奄一息的阿鲁台,避免了瓦剌一统草原。

但翻过身来的阿鲁台又差点把瓦剌掐死。于是,明太宗又进行了第三次亲征,打退阿鲁台,保住了瓦剌。之后鞑靼和瓦剌就这样不停地互相打,但谁跳起来明太宗就把谁按下去。当然,蒙古人也不是傻子,多搞几次人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太宗第五次亲征漠北,他的浩荡大军开入草原深处,一路却一个鞑靼人的影子也没看见。当明军毫无阻碍的到达阿鲁台牙帐所在地时,却发现早已人去帐空。侦察兵侦察了遗迹后的回报更让明太宗大吃一惊:此地的野草都已经发育完全,草地上的车辙印也已经模糊,据判断阿鲁台已经率众离开至少一年了。

预计你要来,敌人提前一年就跑了!

谁见过这样的战神吗?

但这是好事吗?从私人角度讲,寂寞最空虚,孤独最可耻,高处不胜寒。像明太宗这样一位狂热的军事爱好者,打到晚年居然出现了敌人提前一年避开他的情况,他会很爽吗?第五次亲征完全扑空,明太宗带着大军悻悻地离开草原,或许他会回忆起平安的长槊、盛庸的火枪,当然,还有大明湖畔的铁铉。但这些都不会再回来了,那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败,从此他将注定走上一条孤独至死的道路——这绝对不是指徐皇后死得早。明军回师至榆木川(今蒙古国海拉尔河),64岁高龄的明太宗在军营中溘然长逝。这位“马上天子”生于群雄并起的烽烟里,死在亲征的归途中,真不愧是战神之神!遗憾的是,上天未能给他一个真正的敌手,让他尽情展示惊人的军事才华。

表面上看明太宗比隋文帝更狠,每次都把蒙古人打残,让人惊叹他武功盖世,但效果呢?隋文帝几乎没让一个隋兵走上草原,长孙晟动动嘴皮子,就让突厥诸部打得头破血流,达到草原均势。而反观明太宗,每次都是50万大军深入漠北,您想象得出这种后勤保障的规模吗?关键是花老姓这么多血汗钱最后得到什么效果?还不是鞑靼按下去瓦剌又起来,瓦剌按下去鞑靼又起来,总之就达不到均衡。到最后只有一个效果:隋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怕老婆的名声,而朱老四却是能让敌人提前一年逃窜的超级战神!

明太宗驾崩仅10年,马哈木之子脱懽攻杀鞑靼部阿岱可汗和太师阿鲁台,从此鞑靼、瓦剌两虏合一。而曾依附明朝的蒙古兀良哈部(朵颜三卫)本来受宁王节制,但靖难后明太宗将宁王移藩南昌,兀良哈部逐渐脱离明朝,也归入以瓦剌为核心的蒙古部落联盟。如此,蒙古草原又重归一统。正统十四年(1449),距明太宗驾崩仅25年,其曾孙明英宗也学他亲征,结果惨遭“土木堡之变”,50万大军(此数字应该有严重夸大)尽没,皇帝被俘,多名重臣死于乱军之中,堪称明朝史上最耻辱的一幕。这当然有明英宗朝自身的一些主观问题,但一个统一强大的蒙古也是重要的客观因素,不得不说从明太宗朝开始,草原战略就有严重缺陷。

而为了方便北征,明太宗还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对此他的解释是“天子守国门”。一个国家最需要重兵驻防的是边境和首都,明太宗在边境上建都,号称一举两得,节约了大量驻兵。但事实上,自宋代起,中华帝国的首都更多的是承载着经济中心而非军事要塞的职能。自南宋起,人类就开始进入海洋时代,南京地处长江、大运河、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心地带,陆上也是中国南北两大经济重心的枢纽,其区位优势更甚宋朝的开封。而马上天子明太宗却出于军事目的迁都北京,不得不说有些失策。

不过说到海洋,尽管迁都北京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但明帝国在人类文明史上至关重要的大航海时代表现其实还不错。明太宗尽管有过于热衷草原之嫌,但显然他也明白仅仅掌控东亚陆上秩序是不够的。现在是明朝,中国人必须把目光投向那片辽阔的海洋。

六、中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模式

从南宋起,印度洋航线便成为一条热线,甚至出现了关税收入超过国内工农业税收的情况。而明朝降低了农业和国内贸易税率,海关收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中亚多如牛毛的游牧部族无法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人们更加倚重海路。这条航线的东端从中国开始,沿中南半岛海岸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沿印度次大陆海岸进入阿拉伯海。这时可以直接进入波斯湾,到达第一个目的地波斯(伊朗)。相信明太宗不会喜欢这个国家,但他或许不会不喜欢钱。这条航线主要针对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西亚国家。另外也可以不进波斯湾,继续向西通过亚丁湾进入红海。遗憾的是当时尚未开通苏伊士运河,不过人们仍可以通过地中海汇集整个欧洲的商货,只走一小段陆路,便可在红海北岸的众多港口装上中国人的巨船。

当时的海洋航线和今天的空间航线一样,绝非小商小贩自己就可以运行,必须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先驱。国家必须先派出大舰队开辟航线,搜集沿途的气候、水文、地理资料。更重要的是沿线政治协商,南洋诸国虽然没有陆上的马匪那么彪悍,但贵国的商船每天满载着银货穿行人家的海域,不先谈好也是不行的。何况这条黄金航线上还有那么多无国界的海盗呢。清理保障这条航线,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职能,尤其是大明这样有志于建立世界海洋秩序的超级大国。为此,明太宗尽管从未亲征南洋,但其实他投入的成本远比亲征漠北更高。其中,最大的措施便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三保,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卒于宣宗宣德八年(1433),享年62岁,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航海家。

郑和祖上是色目人(眼珠不是黑色的西方人种),被大蒙古国分封在云南,祖父一辈起改汉姓马。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攻占云南,10岁的马三保被俘,阉割后送入燕王府当宦官,从此就跟上了朱棣。靖难之役中,马三保也立下功勋,明太宗御赐姓名郑和,任内官监太监,后明宣宗封三保太监。有些滞留在中国的色目人保留了回教信仰,也就是所谓回族,但郑和很小就皈依佛门,老师还是著名的僧道衍,所以有人说郑和是回族,还说他诚心到回教圣地麦加去朝圣,这些都是主观臆断,郑和及其后代(过继的)就是和长孙晟、铁铉一样的普通汉民。

在燕王府,马三保便已经锻炼出不错的军事才能,明太宗登基后开始精研航海。永乐三年(1405),明太宗组织了第一次下西洋,以内宫监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统领全军。这支海军有战舰200余艘,官兵2.78万人,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海军武器。据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研究,明初海军有战舰3800余艘,某些资料称其中还有排水量7500吨的巨舰(将近万吨的木船,长宽可能有500米,存疑),而且设备先进,战斗力超过欧洲各国海军总和。但没有经受过实战的检验,现在郑和就将率领大明海军进行首次远征。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剿灭雄踞南洋的海盗陈祖义集团。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在满剌加(Malacca,今译马六甲)海峡经营10余年,有战船百艘,士卒上万。其实这比当时南洋所有国家的海军都要强,所以这些小国都拿他没辙。他的业务西起印度,东至日本,见人就抢,那派头比陆上的马匪大多了。当年土耳其和西夏还只是关税高,陈祖义这儿就不是收税的问题了,印度洋航线有中断的危险。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超级大国,明太宗必须剿灭这股海匪。

陈祖义分析明军虽然强大,但自己占据主场之利,可以先诈降,引诱明军进入自己的战场,全歼后还可以抢他们的大船。

明军果然被诱至陈祖义的基地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市),尽管两军实力都很强,但这很难算得上一场经典海战。

按正常的思维,海战是以击沉对方战船为目的的战斗,主要方法是舰炮轰击和舰体撞击,偶尔也会接舷肉搏,但这不是海盗的思维。那索马里海盗是怎么作战的?他们从不损坏船体,都是接舷后上船来杀人,人杀光了把船抢走,如果开炮把船打坏了还抢什么呢?陈祖义兵力虽强,但他毕竟是个海盗。

明军上百艘战舰排出整齐的海战阵型推进,外层是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宝船、福船。据考证明军大舰长138米,宽56米,比足球场还大,在海面上移行如山丘浮动,船上更架满呲牙咧嘴的巨炮。陈军上百艘小船迎向明军,他们的船上极少有炮,而是在甲板上站满人。这些人当然不是在跳海魂操,而是每人拎一支火枪,待进入射程便瞄准你船上的人开枪,接舷后用铁钩钩住你的船,勇士们冲上船来恣意砍杀,最后在不损坏你船体的情况下把你的船抢走。而且神枪手们还必须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子弹用多了陈老板扣你奖金。

但明军似乎看不上陈老板的好船,一海里外舰炮就开火了。话说明军最大的威武大将军炮,若在陆上要用几十匹牛马才拉得动,如果陆军拉着这种大家伙去追蒙古人那不是搞笑吗?就算追不到蒙古人,压坏了花花草草也是破坏环境啊。但海军就不同,可以在舰桥上摆一排,这一排轰下来,陈老板的好船已经烂了一大片。然后千吨巨轮如山压卵,对阵型全无的陈军进行无差别舰体撞击。陈祖义还企图用小船发挥灵活性,冲到明军巨舰吃水线处安放炸弹,甚至用《三国演义》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办法燃起小船冲向明舰。但明军布雷艇立即冲出,在巨舰前方布下水雷防线,陈祖义的小船全体无谓牺牲(所以不要相信小说里的战术真的有用)。最后,陈祖义舰队全毁,士卒伤亡大半,自己也被生擒。

郑和将陈祖义押回南京,明太宗在旧港设旧港宣慰使司,以汉人施进卿为宣慰使,代表明廷维护南洋秩序。同时,召集世界200余国的使节,观摩公审陈祖义,此举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宣布马六甲海峡从此畅通,大明将负责这片海域的秩序。

第二,表明大明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起更重要的国际事务。你们谁都拿陈祖义没辙,只有郑公公可以灭他。

其实郑和舰队一出航就倒了个大霉。舰队到达麻喏八歇国(位于今印尼爪哇岛),该国正在内乱,国王误将明军上岸补给的170名人员当做敌军杀了。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还记得王玄策么?麻喏八歇国王搞清情况后吓得尿崩,拼命向郑和赔礼道歉。但男人谁没有血性,无缘无故失去了100多位战友,明军群情激愤,纷纷要求郑和下令踏平这个弹丸小国。尽管郑公公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男人,但一样有血性,不过他更明大节,没有像王玄策那样一怒兴兵灭人国,而是禀明朝廷,最后接受了麻喏八歇国王的道歉(当然,钱要赔够)。

如此强大的兵力,但又不恃强凌弱,这样的超级大国哪里去找?一时大明声威远播,各国纷纷遣使纳贡,建立贸易关系。曾因蒙古冲击而变得支离破碎、海盗盛行的印度洋航线再现繁荣,开启了人类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当然,一个负责任的超级大国,既要为人类进步作贡献,也要把握好国家利益,不然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大潮中被淘汰的落后民族。在这个问题上,明太宗的表现不输给他的前任宋太宗。

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印度次大陆西海岸的古里国(位于今印度国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市)。归程中路过锡兰国(位于今印度洋斯里兰卡岛),国王亚烈苦柰儿(今译维拉·阿拉卡斯维拉)不知脑袋是怎么长的,竟然见财起意,企图抢劫郑和船队。其实他的兵力比陈祖义还弱得多,他的计谋是先请郑和等主将到王宫座谈,将主将们控制起来,然后趁机突袭舰队,明军群龙无首,必然束手就擒。

历史终于有机会演一次王玄策了。

郑和带了2000兵上岸,发现亚烈苦柰儿的阴谋后立即起兵攻打王宫。锡兰国那点兵哪里经打,只用2000兵就攻占了王宫,船上的大部队得到消息立即登陆,控制其国都。郑和将整个锡兰王室押解回南京,明太宗又像擒获陈祖义时一样,召集各国使节观摩公审亚烈苦柰儿。但上次公审结果是将陈祖义诛族,而且举行了震人心魄的献俘仪式,据说把一生纵横四海的陈祖义吓得晕死过去,然而这次却赦免了亚烈苦柰儿,甚至释放他回国。这正是遵循了明太祖不欺凌弱国的祖训,世界各国更加叹服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更加放心地和中国开展平等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