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44

第44章 辽夏金元你方唱罢我登场(1)

一、与宋为邻的“周边国家。”

唐宋时中华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也对整个人类文明尤其是周边民族起到了极大拉动作用。以前周边其实没有国家,只有一些早期部落联盟。但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侵染,以及波斯、阿拉伯人所携带的西方文明东向传播,唐宋之际东亚崛起了许多正式的国家。

中华文明由原始部落发展至宋朝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历经数千载,但其他民族无须同样长的时间来进化,他们可以直接根据宋帝国的架构搭建自己的帝国。这就好比爱迪生经过数千次试验才确定钨钢适合作为灯丝的材料,但我们不需要经过同样多次试验,直接引用他的结论就行了。

若全书主题以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发展为主线,这个时代的主线显然是宋朝。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只写汉族皇帝不写少数民族是不对的。何况这些国家确实有人获得了太宗庙号,凭什么不写人家?根据二十四史,《宋史》之后、《明史》之前是《辽史》《金史》《元史》三部。而据《剑桥中国史系列》,第六卷是AlienRegimesandBorderStates,直译《异族王朝和周边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根据其内容译为《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将辽宋西夏金元作为一章。综合以上各种标准,作者决定选取辽夏金元四位太宗作为本篇主角。至于高丽太宗、越南李太宗、黎太宗、阮太宗、大理太宗、穆罕穆德二世、伊丽莎白二世、小树丛二世等诸位,就只好道声抱歉了。

本篇涉及的四个国家分别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国家,但作者学识有限,并不精通这四种文字(确切说是根本不会)。尤其是前三种基本失传,学界亦极少有这几种文字史料的研究,所谓蒙文资料也多为汉文或英文译本。近年来京都大学的智慧美智子(爱新觉罗·乌拉熙春)老师通过契丹、女真原文资料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推翻了很多基于汉文史料的成论,甚至提出:“契丹文所表现的是契丹人自身的世界,而汉文所表现的则是契丹人做给汉人看的另一个世界。”这真让人有点如芒在背的感觉,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还很少,暂时就只能根据现存汉文、英文资料写作此篇,若有一些依据今后被推翻,还需您的谅解。

那是不是说宋人所留的汉文史料就不可信?也不是这个意思,宋代史料算是历代史学中相对可靠的,但毕竟只能算外文资料,尤其是很多人名翻译着实有点不靠谱,契丹人蛙哥已经在白马河殉国了,以后还会经常有“狗儿”、“猥货”这样的党项、女真人名翻译。天可怜见!猥货们可都是浴血沙场的英雄将士,你们就不能稍微认真点,翻译成瓦格、戈耳、威霍什么的吗?汉朝有没有把单于伊稚斜翻译成“一只鞋”?唐朝有没有把可汗阿史那翻译成“屙屎娜”?如果非要说这种翻译风格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可以将序篇中那位西方哲学家欢快的称呼为:“嗨!狗儿!”。但相信更多人无法忍受一打开报纸,国际版就充斥着呕粑蚂(奥巴马)、蝌鳞炖(克林顿)乃至你渴鸡得慢(妮可·基德曼)之类的人名。所以,作者并不是质疑宋代史学家们的素养,只是觉得原文史料真的也很重要。

这个时代的史料纷繁复杂,后世评论又往往带有政治倾向。这个时代更处于一个人类社会形态大变革时期,常常会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藩镇之祸”这类很肤浅的表面见解。所以,希望您在谈到这些问题时能够谦虚一些,不要太趾高气扬地用现代人的口吻去苛责古人,更不要带有偏见地把古代公共管理者想象成傻子或者楼下那些情痴。尤其要屏蔽掉这几条常见的偏见和误解。

第一,宋人软弱,游牧彪悍,可以随便欺负宋朝玩儿。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无脑的一种偏见,无论是军事学还是管理学,都绝无基于对方性格强弱的判断依据。而且宋人最尚气节,远比贪财怕死的游牧部族强硬得多。再说,宋朝320年,是最长的一个汉族王朝,软弱的能挺这么久?国际竞合需要极大的智慧,以一句软弱、彪悍度之,似乎反而是在侮辱辽夏金元的智力。

第二,辽夏金元瞧不起富而不强的宋人,时刻想侵吞宋朝。真那么容易,那为什么320年都没侵吞下来?辽夏金元四个被“弱宋”搞死了三个,第四个也差点被拖死?要说今天的美国也很富,民风也不彪悍,那估计蒙古想不想侵吞它?何况宋朝是最富强文明的国度,所有人其实都很崇敬。辽道宗(耶律洪基)曾公开说:“愿来世生中国为民。”《天龙八部》居然写他还想侵宋,不如借十个胆子叫陈水扁去把他含泪热爱的美国爸爸灭了算了。

第三,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巨大。马镫发明后,骑兵确实厉害了不少,但自唐以来,步兵阵型日益复杂,骑兵的优势已经很小,即便是机动优势也不再突出。宋代大兵团作战,强调兵种配合和后勤连贯,骑兵抛开大部队跑那么快,急着去让人砍死好重新投胎,来世生中国为民吗?四国对抗宋朝并无军事上的战术优势,只是进化到了国家形态,持续作战的战略保障能力产生了飞跃。

二、驼峰奇侠,盖世帝羓——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太宗孝武睿文皇帝耶律德光,字德谨,契丹名尧骨。

契丹是生活在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曾依附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北魏,一直是落后的部落联盟,有记载的大部分时期为八部联盟。隋文帝曾利用契丹牵制突厥,后归附唐朝,领主赐姓李,任松漠总督,还参与过唐太宗征高句丽。契丹时而归附,时而反唐,甚至杀过大唐送来和亲的公主。安史之乱后,唐朝完全丧失河北以北的控制力,契丹加快了发展。在经历了大贺、遥辇两个氏族主导的八部联盟后,唐末迭剌部世里氏成为主导。此时契丹仍是典型的部落世选举制,每个部落内部选举自己的领主,称夷离堇,夷离堇们再通过议会共同选举联盟的共主——可汗。为了协调各部落军政事务,还设置了一个于越职务,作为联盟的秘书长,《辽史》称其意为“总知军国事”。事实上,可汗更多的是个荣誉,只能直接指挥本部私兵,并不能干涉其他部落内政,某种意义上于越的实权还更大。迭剌部的世里阿保机便出任了联盟第二任于越,后来他又当选为迭剌部夷离堇,统一诸部,建立契丹汗国。

契丹汗国建于唐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世里阿保机可汗在许多汉族谋士的帮助下,启动了“化家为国”工程,大力整顿部落编制,颁布草原上第一部成文法《决狱法》,企图废除选举,建立一个仿汉式的中央集权帝国。这当然遭到诸多契丹贵族的反对,但都被实力强大的世里阿保机镇压。辽太祖神册元年(916),世里阿保机称皇帝,即为辽太祖,建立契丹帝国。以前中原王朝之外的部落都是些单于、可汗之类的,而世里阿保机第一个称皇帝的。这注定他将是一个全新的对手。

当然,契丹汗国最初的皇帝制度和中原还是略有区别。辽太祖自称天皇王;其妻淳钦皇后(回鹘名述律月理朵,汉名萧平)称地皇王,相当于皇后;长子耶律倍称人皇王,相当于皇太子。契丹原有八个核心部落,辽太祖又吞并了库莫奚、乙室等邻部,形成了太祖二十部。辽太祖称契丹本是一家,于是契丹八部全部取姓耶律,皇后述律氏的回鹘家族和奚六部均改汉姓萧。奚和契丹是很近的民族,并且形成了皇室通婚的惯例,辽国历代皇后除淳钦皇后外均为奚族萧氏。所以辽国官员耶律、萧二姓奇多,而且皇后全部姓萧,其实他们并非都是亲戚,只是同民族而已。《天龙八部》中乔峰在得知身世之谜后,一口一个契丹萧峰,但其实姓萧的是回鹘或奚族,恰恰不是契丹族。

辽太祖东征西讨,兵锋西至阿尔泰山,北至克鲁伦河,臣服了大量原属突厥、回鹘的部族,契丹成为草原上新的霸主。在这个过程中,次子耶律德光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他现在主要是去踩一些游牧部族,压力不大,当皇帝后跟中原交手便鲜有胜绩了。

述律皇后育有三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其中耶律倍热爱汉族文化,尊崇孔孟之道,深得辽太祖喜爱,早早被立为储君。辽太祖攻灭渤海国(今辽宁境内的渤海族政权,较早汉化),又将渤海故地封为东丹国,作为耶律倍的封国。但述律皇后反感汉化,最爱和她一样暴戾残忍的幼子耶律李胡。而耶律德光长年带兵,战功卓著,实际势力最大,像极了契丹版的隋炀帝、唐太宗。当然,耶律德光没能像隋炀帝那样得到述律皇后的偏爱,但述律皇后又考虑辽太祖最爱长子,所以联合次子对抗长子。

按理说他们联合起来也未必能阻止辽太祖传位给耶律倍,但意外的是辽太祖在攻灭渤海国回军途中突然驾崩。虽然按宋制,皇帝家属没有公共管理权限,但契丹现在还达不到这个程度。天皇王驾崩后地皇王权决军国事,述律皇后召来辽太祖旧臣商议继承之事,众臣均认为应由人皇王耶律倍继承天皇王之位。地皇王问他们:“先帝挂了,你们想不想他?”大家当然哭丧着脸说:“当然想啊!”接下来这句就出人意料了:“果真想,就随他去吧!”游牧部族虽有活人殉葬的陋习,但应该都是些家奴姬妾之类,怎么可能拿大臣殉葬?而且人家说想念先帝,那是客套话,哪有真去殉葬的道理?不过这只是她的一个借口,把不服的全杀了。她还想杀耶律德光的汉臣赵思温,但汉人就没那么好忽悠,赵思温说:“先帝生前最爱的人就是你,你怎么不去殉葬?我们臣子去侍奉先帝,恐怕不如意啊!”述律皇后圆不过来,不过她也确实够强悍,立即斩下自己的右手,送到辽太祖坟中代殉。吃了这个亏,这场杀戮才终于停了下来。

述律皇后摄政一年半,至次年底,耶律德光终于登上帝位,史称辽太宗,述律皇后为皇太后,史称应天皇太后,并将幼弟耶律李胡立为皇太弟。

登基后,辽太宗和述律太后不断削弱东丹国。这本意是打压耶律倍,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契丹帝国中央集权化。耶律倍备受打压,非常郁闷,又常受到唐明宗的召唤,最后留下一首汉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这能算诗吗?)遂逃离契丹,投奔后唐,扫除了辽太宗最大的隐患。

但这并不表示辽太宗便可大权在握,述律太后似乎比他实权更大,而且与他政见相当不合。辽太宗虽然不如哥哥那么热衷于汉化,但也算汉化倾向者,这与极度反感汉化的述律太后就形成了冲突,而且述律太后还随时准备扶耶律李胡上位,形势也很微妙。

契丹汗国恰好建于唐朝终结这一年,这个草原新霸陪伴了中原的五代十国。按理说,中原小国林立,朝不保夕,勃兴的大契丹国应该很容易踩扁他们。但事实是辽太祖、辽太宗多次南下均被一些破烂国家击败,连晋出帝这种傻货也先赢了辽太宗两阵。尤其是晋辽第二次大战的白团卫战役,明明是辽军占据上风,明明战场上还刮起了东北风,明明晋军已经陷入逆风和火海的困境,但还是在杜重威、李守贞的指挥下反败为胜,大破辽军,这不由得让辽太宗陷入深思。

第一,时至唐代,游牧部族的战斗力和军事思想比汉人已经差了不止一个时代。游牧部族以民为兵,尽管表面上看成本低,但素质更低,根本没有阵型的概念,上阵就只会“猪突”。这种军队劫掠下汉民可以,一遇到职业军队就惨了。尽管五代的汉族军阀无力远征草原,但游牧骑兵(确切的说是牧民)主动进攻中原那就完全是送死。怎么建设契丹民族自己的正规军?

第二,汉民族实力强大,即便四分五裂,也远非游牧部族可望项背。怎样利用巧妙的政治杠杆,撬动汉族的内部力量为我所用?

辽太祖以汉制建立了一个草原帝国,留给辽太宗的任务就是以上两点,应该说他还算基本做到了。

最初辽太祖挟一统草原之势,很快踩扁了河北的小军阀,但遇到他干侄儿唐庄宗,这位票友打他比唱戏还轻松。辽军虽然有不错的马骑,但都穿着杂色衣袄,更无阵型可言。而票友麾下精兵统一着黑甲,号称鸦军,队列整齐,进退得法,阵型切换时如寒鸦蔽日,牧民兄弟看一眼尿都吓出来了,还打什么仗?辽太宗汲取教训,不再轻易挑衅中原,所以唐明宗一朝,战乱较少。直到后晋高祖石敬瑭主动来求,辽太宗才利用汉奸的帮助首次将势力伸向中原。但很快他又遇到了弱智儿童晋出帝。此时辽军的正规化建设已大有进步,比如著名的铁鹞军已经登场,或许辽太宗也想试一试剑,于是御驾亲征,但又被打了脸。辽太祖不敌五代第一战神唐庄宗也就罢了,辽太宗连弱智儿童都打不过,想来景延广的豪言壮语也并非完全没道理。

但辽太宗非常执着南征,因为他知道五代是契丹民族入主中原,成为一个主流文明帝国的最好时机。以述律太后为首的游牧主义者却非常反对,提出汉地难治,就算打下来也治理不好。辽太宗两次南征失败,内部压力更大,但他还是顶住压力,组织了第三次南征。这次他也算是脑筋转过弯来,重拾找汉奸当儿皇帝的技巧,在杜重威的指引下打进了开封。

打进开封后,辽太宗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身穿汉服,以汉礼制即中国皇帝位。

以前的耶律尧骨是契丹帝国皇帝,现在他要以汉制成为中国皇帝,把所谓契丹帝国改为中华帝国辽朝。之前入主中原的鲜卑天王,包括后来的元清皇帝都不会穿汉服以汉礼即位,他们只是以蒙古或满洲可汗兼中国皇帝,和大不列颠国王兼印度皇帝、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兼东罗马皇帝一个道理。辽太宗这不是兼,是真的变成中国皇帝。

辽太宗改年号大同,改国号为辽。汉文史料记载,该国后来在大辽和大契丹两个国号之间切换了至少四次,所以宋人认为契丹和辽是一个意思。但事实上,改年号确实很好玩,国号改来改去干嘛?据研究,契丹可能是契丹民族真实的自称,而所谓辽则便是“写给汉人看的”。

无论如何,至少辽太宗本人有一种雄心,要让辽朝成为中华帝国史上一个和汉朝、唐朝一样的正统王朝,他要带领契丹民族融入这个主流帝国。

那他的理想完成得如何呢?前面已经说了,汉民自发起来反抗,汉高祖又宣称要断他后路,几下就把他搞得焦头烂额,连病推翻了。不久,汉高祖兵至洛阳,辽太宗只好骑上骆驼仓皇逃出开封,撤返东北。但辽太宗是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的人,他总结此行有三失:第一,没有约束士兵劫掠(打草谷);第二,括民私财,没有获得汉民支持;第三,没有及时派契丹人去当各地的节度使。途中,辽太宗病情愈发严重,于是派人告诫皇太弟耶律李胡:“治国之术无非与臣僚推心置腹、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你老哥受不了开封炎热,所以回来纳凉,不然最多一年可以治平中原。以后要以镇州(今河北正定,但此县不久被周世宗所取,宋朝也再未归还)为中京,再图后举。”

事实上,他还是没有总结出(也可能是不好意思说)最根本的一个原因——缺乏契丹的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