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03

第3章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太宗太甲(2)

伊尹把太甲送到供奉商朝历代祖先的桐宫(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勒令他闭室自省。可能和很多单纯的小朋友一样,太甲以为当上国君就成了神,可以为所欲为,直到被放逐才顿悟一个基本道理——国君也是人不是神,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为所欲为的人。但是不是太晚了,国破家亡的惨剧还能逃脱吗?然而太甲,以及他的商王朝又是无比幸运的。这就好比你本来是个超人,但老师一直教育你要懂得掩饰身份,所以要和普通人一起坐飞机。直到有一天你实在厌倦了那蜗壳般的宽体机舱、大便般的航空美食,最主要还是那班猪头般的川航空姐——她们为川妹子这个名牌带来的耻辱仅次于春哥娶(嫁)了著姐——于是你选择跳出机舱自由飞翔。然而刚跳出去你又突然想起一个常识——这个世界上没有超人。然后幸运的是,你同时又发现飞机还没有起飞,你跳出机舱后轻柔的落在川航空姐温暖的怀抱,她们拯救了你幼小的生命,也拯救了川妹子的荣誉。同样,大圣人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拯救了失足的商太宗,也拯救了青春期的商王朝。他放逐太甲确实是在尽心教育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而非抢班夺权。

突然从王座上被赶下来,成为一个孤苦的守墓人,太甲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幼小的心灵遭到沉重打击。由于没有看过他的自传,我们无法确认他当时的心态,更不知他到底是痛定思痛还是确实无聊,捧起了伊尹老师的著述,认真学习元圣理论。结果通过三年刻苦学习,再加上在桐宫这个革命圣地参观了很多汤武革命的遗迹,受到了很大的熏陶,太甲的思想极大升华,终于省悟看些《知音》《读者》《故事会》根本就不能算“博览群书”,明白了很多道理,长大成人。

伊尹到桐宫来验收改造成果,太甲稽首道:“小子我不懂事,败坏我爷爷的基业,差点成为罪人,多亏老师您教育得当,使我明白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道理啊!”伊尹趁机继续教育:“天命无常,只有德才是常。如果你不修德,轻慢神灵,虐待人民,就是皇天也保不了你。只有始终保持‘一德’(非常纯一的德行)才能保住你们家的王位啊!”

由于见太甲诚心悔过,伊尹将其领回国都,坐回王位。帝太甲也深刻汲取教训,在伊尹的辅佐下将国家经营得更好,使得万众归心,不但本国人民安居乐业,许多诸侯也主动归附。

伊尹对自己的教育成果非常满意,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帝太甲知错能改的好品质,顺便又提出了很多为政治国的理念,核心思想是要尊重鬼神和以德治国,尤其是君主的个人品德。伊尹的很多思想都成为中华帝国最基本的治国理念,当然,由于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宗教社会,所以伊尹有些关于神权统治的思想没能登堂入室,这也正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分野。

根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帝太甲于西元前1570年驾崩,在位12年。由于帝太甲知错能改,治理国家卓有成效,盖棺定论时被认为还算不错,符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获得了庙号,即为商太宗,同时还有谥号文帝——太宗文皇帝,二世主标准配置。相比之下,他的前两任叔父德才平庸,主要是在位时间太短,没来得及表现,没有获得庙号,也就只能算过渡人物而称不上二世主。

四、历史记载AB剧

由于上古史料的简略,商太宗的故事很快就讲完了,但需要补充的是,您刚才看的只是其中一个版本,上古时代的事一般都有好几个版本,而且这些版本有时可以相差到离谱的程度。这就像前段时间流行的一种电视剧形式:AB剧——为了满足不同嗜好的观众,拍摄A、B两种大相径庭的剧情,您爱看哪种就看哪种。

比如有些剧情本来是悲剧结局,让观众看得泪雨迷蒙,为剧中人的悲惨命运唏嘘不已,感叹“如果结局不是这样该多好啊!”B剧情立马让您眼前一亮:结局果然不是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终成眷属,梁山伯和祝英台也终成眷属,卖油郎和茶花女又终成眷属,韩寒和郭敬明还是终成眷属,总之有情人最终都能成眷属。你这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你可以去创建办领个奖状,可剧情要的是冲突,不是和谐。B剧情往往是画蛇添足,迎合低俗,破坏原本高雅的艺术效果,连影视界都觉得这太低俗了,渐渐将其淘汰。商太宗的故事其实也有多个版本,3000多年过去,很多不和谐的版本也被淘汰得差不多了,如果把它们都列出就会显得作者很低俗,不过为了扩展一下您的知识面,作者还是决定要讲讲其中一个版本。

首先,太甲是继商汤、外丙、中壬后商朝第四任国君,此说取自《史记》,但据孔子为《尚书》所做的序,商汤驾崩后即为太甲元年,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帝外丙、帝中壬,帝太甲在位时间也有12年和23年两说。然而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甲骨文考据和碳-14检测结果判定,帝外丙和帝中壬又是存在的,帝太甲在位时间确是12年。不过这些都还是小事,构不成B剧情,真正令人惊叹的是《竹书纪年》中惊世骇俗的记载。

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是个老奸巨猾的人渣,他在商朝前三位君主手下隐忍不发,一直装作忠心耿耿。年轻的太甲登基后,伊尹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发动政变,将太甲囚禁在桐宫,自立为王。太甲被囚7年后,抓住一个机会偷跑出来,杀死伊尹,夺回了王位。

这真是标准的B剧情!华夏民族有着极其强烈的正史情结,尽管可以出于不同动机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解读,但基本事实是不容混淆的。即便最无耻的文痞,可以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就算任你打扮了,小姑娘这个基本事实仍不容篡改。你绝不能说:“历史是春哥,既是超级女生,又是纯爷们儿。”所以,这个B剧情就让人无法淡定了。

以《史记》之说,儒家树立了伊尹这个和孔子并肩的伟大典型,而《竹书纪年》则彻底推翻了这个典型,揭露了元圣的人渣本来面目,告诉您伊尹的真实写法其实是——意淫。那两者应该优先信谁?《史记》是汉朝的司马迁根据各种原始资料编撰而成的史书,而《竹书纪年》是一部刻在竹上的历史纪实,类似于后世的实录,本身也是《史记》的参考资料之一。按理说原始资料比编撰著述的信任度更优先,但历史研究必须根据各种资料来综合判断,更要符合基本逻辑,不能偏信任何一家之言。

根据甲骨文考据、其他史料、儒家经典记载以及碳-14检测结果,伊尹卒于帝太甲之子帝沃丁在位其间,商朝以天子规格将其葬于发源地亳都,直到六百年后商末还在享受最高规格的祭祀,伊尹的儿子伊陟后来也当上国相,这一系列的事不可能都是虚构的吧?一个篡逆的叛臣又怎可能享受如此待遇?所以《竹书纪年》虽是一本珍贵的原始资料,但这段记载显然是错误的,后世包括那三位专挑《史记》漏脚的唐宋才子都没有采信。

那为何《竹书纪年》会写出伊尹篡位如此离谱之说?其实岂止是伊尹篡位,此书甚至还说尧舜之间根本没有禅位,而是舜帝囚禁尧帝后夺的位!沉思良久,最后只能归结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恶搞名人的怪趣,总喜欢在名人尤其是圣贤头上载一些恶事来吸引眼球。主流说伊尹是大忠臣,就有非主流说伊尹其实是个篡位的!主流说尧舜禅让是美德,非主流就说其实他们是篡位的!您看,真相多惊悚。说穿了,这就是本上古八卦周刊,跟香港地摊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报刊一个性质。后来主流说孔夫子是圣贤,就有非主流编了一段他和南后的风流韵事,以达到一种特殊的喜剧效果。甚至今天还有一些无聊的人,拿韩寒和郭敬明的所谓“恋情”开玩笑,那都是相当的恶俗。

其实中国人这点恶俗还不算什么,更恐怖的是西方人至今还在坚持一个更恐怖的真相——夏朝根本不存在。

是的,西方人说我们华夏民族第一个朝代——夏朝根本不存在!

最怀疑夏朝存在的是西方史学界的考古学派,此派认为真实的历史必须有考古遗址作证,尤其是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必须要有那么几件金器、青铜器作证。比如他们也曾质疑商朝的存在,但殷墟一出土立即打消质疑。那夏朝的遗址呢?对此只能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您:这个,真没有。不过这也只能说“没有证明夏朝存在”,尚不能转化为“证明夏朝没有存在”。而且我国已经找到比夏朝时代更早的陶寺遗址(在今山西襄汾),尽管研究成果还不多,但至少证明夏朝以前中国文明就已存在,夏代应该不是一个断代。更重要的是考古学派通过考证特洛伊、克里特、迈锡尼遗址,力证宙斯和雅典娜主演的《荷马史诗》是正史而非神话,据说现在还有人找到了诺亚方舟的遗迹,准备证明《Bible》的真实性,可见这帮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差得有点远,建议您不一定要去相信他们。

其次是来自国内的质疑,主要以顾颉刚先生为主,他们发现商朝的甲骨文中从无夏朝的记载,甚至连“夏”字都没有(很不巧当时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所谓夏朝,只存在于商朝的再下一个王朝——周朝人的记忆中。不过周人的记忆又是如此清晰且成体系,夏朝的故事并无明显破绽,比《竹书纪年》逻辑性还更严密,孔夫子、太史公都毫不质疑的记载了夏朝的存在。顾先生并不断然否认夏朝的存在,只是提出自己的质疑,并给出一种猜测:夏朝并未存在过,五帝之一的帝喾开创的王朝就叫商朝,至纣王共传承1300余年。那么商汤也就并非开国之君,只不过到他这儿突然开了窍,大大的振兴了国家,并且创制了一套谥法系统,混了个太祖庙号,就被误认为是开国君主。而即便是顾先生本人也没有否认有可能是商人羞于谈及自己曾臣服于夏朝的历史,所以避讳了夏朝的存在。

唉,成熟的文字和规范的史料系统,对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实在太重要了呀!

五、中国国君的公共管理属性

商太宗的故事就这样简单讲完了,大家看考证和存疑比正文还多,再这样讲下去就没意思了,我们得赶紧结束,进入正题。本篇的主要目的不是教大家考证,而是讲明一些基本道理,开启后文。

商太宗本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儿,太宗没有当好,幸有圣人伊尹辅佐,才延续了商朝六百年社稷。而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也废黜昌邑王(刘贺),情况与其类似,被儒家并称为伊霍,成为名臣贤相的典型。

从这个评价我们很容易看出,儒家传统观念对君臣关系的一个重要定义——废黜不良国君的臣子是贤臣。

这正是中华民族在政治领域最大的一个特色。对于所有民族国君都是国家名义上的主人,但具体形式和实质还是各有不同。其他民族往往强调国家的私有属性,国土和人民都是国君的私有财产,那么国君自然享有为所欲为的绝对权威。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绝对权威,只是有些政体下国君的权威性更大而已。而中国从启蒙时代就确定了国家的公共属性,虽然口头上也强调国君的主人地位,但实质上一直将国君作为公共管理者来要求。而所谓臣子,作为辅助管理员,同样负有公共管理职责,这其中包括罢免不称职的管理员。这对西方人而言很难理解——国家既然是国君私财,想怎么挥霍是自己的事儿,你怎么会有废黜他的权限?中国将国君的公共管理属性拔高,超越了对国家的私有属性,以公权力压倒私权力,才能有顺理成章的伊霍之事。后世王朝还发生过国家领导层通过正式公开的会议做出罢免国君的决议,这对于其他民族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我们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将中国皇帝简单的等同于西式封建领主,以“独裁专制”一言以蔽之,就很难看懂中华帝国的历史,亦无从真正了解中华民族。

商太宗遇到了伊尹这个大圣人,可谓大幸。那么圣人能否量产定期下线,每个朝代都配一个?对不起,圣人不包邮的哦!正常情况下,一个不合格的太宗会立即挥霍太祖打下的大好河山,下篇就是这样一个失败的例子。上古三代的历史虽然玄幻又典雅,非常具有文学魅力的发挥空间,但毕竟史料简陋且太多存疑。更重要的是夏商周显然不能称之为帝国,我们要讲的却是中华帝国2000年波澜壮阔的帝国时代。商太宗的这种撞大运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太宗朝的重要意义,或许一个失败的例子更能体现本书的主题意义,也正是这个失败的例子,开启了中华帝国的恢弘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