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19

第19章 一破瓶颈千年路——隋文帝杨坚(4)

当时天降酷寒,虞庆则军中手指冻掉的人就上千,但他认为必须果断出击,自率主力出战,达奚长孺率2000军包抄。不巧的是,达奚长孺的偏师却遭遇沙钵略可汗的主力。2000对10万,众寡悬殊,隋军大慑。按理说小股隋军可以选择避让,但达奚长孺知道身后已经没有隋军,只有手无寸铁的百姓在等着他用生命去捍卫,他不能让!面对10万敌军,达奚长孺丝毫不惧,神色慷慨愈烈。士卒们见主将如此英勇,也都抱定必死之心,在他的指挥下且战且走,途中多次被突厥军冲开,又都散而复聚。史载隋军苦战3天,昼夜14战,达奚长孺“身被五创,通中者二(穿透身体的伤口有两个)”,仍奋勇搏击。隋军士卒被主将的英雄气概所感,无不奋勇——兵器全都打烂了,无一人退缩,用拳头砸!到后来手又打烂了,骨头都露出来,仍无一人退缩,用牙齿咬!隋军战殁者十之八九,但杀伤敌军上万,且无一人有一丝惧色。沙钵略可汗本意是大掠秦陇而回,谁知一入塞就遇到这样的骇人血战,更慑于隋军将士的万千豪气,不由得士气大坠。游牧部族的传统是打得赢就把别人往死里打,打不赢跑的比狼都快,何曾见过这等以弱敌强的勇者?最后,绝望的突厥人收尸焚烧,痛哭流涕而去。

此役史称“龙血长孺之可汗禁妄”,这不是一场特别重要的局势之战,更算不上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却是汉民族经过数百年沉沦后,在勃兴的游牧部族面前一次完美的民族形象重塑。这支看起来本应绝望的孤军用满腔热血在皑皑雪原上书写出一曲豪迈长歌,让凶悍的游牧部族重识了一个真理——哪怕秦汉的铁甲长戈早已化作齑粉,湮没入历史的红尘;哪怕魏晋的青丝软语早已化作香风,蚀穿了汉人的筋骨。但是!再漫长的沉沦也不能阻挡这个铁血龙族的重新觉醒,再残暴的敌人也只能作为这种尚武精神的反面配角!

匈奴以侵掠之利,激将卒贪欲,一旦遇沮,恸哭而逃。岂知我汉家儿郎,舍身卫国,宁身糜而不退。你有狼牙锋锐,可以欺柔顺;我有龙骧虎卫,可以捍黎民。

英雄的隋军将士打退了突厥可汗的狼子野心,但其仍不会罢休,以后还会常年袭扰。要解决突厥边患,既要靠达奚长孺的热血忠勇,也要靠长孙晟的战略奇谋。

长孙晟是北魏宗室后裔,文武全才,深得隋文帝器重。北周时长孙晟曾作为和亲副使,送千金公主远嫁。摄图(沙钵略可汗)当时还是王子,此人心高气傲,从来看不起南国使者,唯独对长孙晟钦敬有加,常与其游猎,甚至留其在北方居住一年之久。有一次两人出游,遇到两只大雕飞而争肉,摄图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射取。长孙晟引弓射去,一发而双贯。摄图大喜,令贵族子弟都跟他学习武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大侠的射雕英姿,而《隋书》记载此事却是暗喻长孙晟制服突厥的一箭双雕之计。

蒙古草原天生适合游牧部族生长,虽是中原王朝的严患,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将草原改造成郡县,所以大举铲除其实没用,正确的策略只能抑制。如果草原上不是一支统一势力,而有两支势均力敌,让他们自相残斗,则不但都无力南侵,反而还有求于南国支援,这便是长孙晟的一箭双雕之计。

此计的前提是突厥不能铁板一块,要分裂。所幸领主制政权最擅长分裂,而隋朝需要做的是保持他们的分裂并相对均势。

长孙晟长期居于突厥,熟悉诸领主之间的关系,向隋文帝提出突厥“难以力征,易可离间”。他的战略思想第一步是利用西面可汗室点密系的相对独立性,首先将突厥分化为东西两大汗国。然后鼓励沙钵略可汗的兄弟们争取独立自主,进一步分化东突厥。还可以扶植突厥东部的库莫奚、霫、契丹等族,对东突厥形成战略牵制,并随时挑拨突厥诸部互相残杀。隋军不轻易出兵援助,但见有一部危险时再救,将其救活后,若一旦变得强大则再助其他部落打击。如此使草原上始终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力量形成统一。

隋文帝遣太仆元晖为使,远赴西突厥,赐狼头纛于达头可汗,礼制之高在沙钵略可汗之上。达头可汗遣使回礼,隋文帝又故意让他的使者位居沙钵略可汗之上。西突厥名义上是东方突厥本部的分支,隋廷这样颠倒主次让沙钵略可汗很不爽。文帝又以长孙晟为车骑将军,送钱给东北的奚、契丹等族,在他们的向导下找到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处罗睺。处罗睺时任突利设(相当于突厥的远东道行台尚书令),长孙晟鼓励他独立自主,发展他当了内线,并悄悄收买了大量突厥贵族。

开皇二年(582),沙钵略可汗大肆南侵,达奚长孺正面忘死血战,长孙晟则在背后运作,挑唆达头可汗率先背盟离去,又通过处罗睺之子阿史那染干谎称下属部族铁勒造反,突厥大军才全线退却。

开皇三年(583),隋廷以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八道出塞。杨爽率李充等四总管出朔州,在长城以北的白道川与沙钵略可汗相遇。李充出其不意,率5000精骑突袭,沙钵略可汗狼狈奔逃,丢盔弃甲躲在草丛中才勉强逃脱。沙钵略可汗逃遁时军中无粮,又感染瘟疫,死伤甚众,窝了一肚子火。另一方面,上柱国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3万出凉州,击阿波可汗。两军先派将领阵前单挑,隋军悍将史万岁驰斩突厥猛将,阿波可汗军士气大坠,只好败退。这时长孙晟派人告诉阿波可汗:“人家摄图每次来都大胜,你每次来都大败,简直是突厥之耻。你们两家本来势均力敌,但现在摄图就要超过你了,这次他肯定要归罪于你,趁机灭了你。”阿波可汗吓出一身冷汗,连忙求教于长孙晟。长孙晟告诉他:“你看达头可汗与我大隋合作,摄图就不敢碰他。你何不也依附大隋,连结达头可汗,这样才能万全。岂能败仗而回,受摄图戮辱?”阿波可汗觉得投靠汉人不是个好办法,还有很多其他办法,可惜他一个都没想到,只好遣使随长孙晟入朝。

沙钵略可汗向来忌惮阿波可汗,这次打了败仗,又听说他和隋朝勾结,勃然大怒,杀他老母!于是沙钵略可汗疾速回军,抢先袭击阿波可汗牙帐,真的杀了他老母。阿波可汗这下成了没妈的孩子,只好西奔达头可汗。达头可汗也大怒,两家合兵10余万,东击沙钵略可汗。阿波可汗连战连胜,不但抢回老地盘,还使诸多部落纷纷归附,势力越来越大。战斗中双方都多次向隋廷请援,并州总管杨广跃跃欲试,多次请示该援助哪方。但长孙晟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他们自相残杀,所以一概不援。直到眼看沙钵略可汗快被打得不行了,才接受他的依附,遣虞庆则、长孙晟前往颁诏。沙钵略可汗这次相当恭顺,跪接诏书,而成天叫嚣着要反隋复周的千金公主也请求当隋文帝干女儿。文帝批准,赐姓杨,封大义公主,这样沙钵略可汗则成为文帝干女婿,也算是和了亲。

此后数年,草原相对安宁,隋朝得以全力准备平陈。开皇七年(587),沙钵略可汗老当益壮,一日猎鹿18只,打靶归来却发现牙帐被人烧了,又兴奋又劳累又气愤,结果死了。隋文帝辍朝三日,遣太常前往吊祭。

沙钵略可汗卒后,按理应传位给弟弟处罗睺。但处罗睺认为突厥的这种制度不对,想让沙钵略可汗之子阿史那雍虞闾嗣位。再三推让,处罗睺继位为莫何可汗,雍虞闾为叶护(比可汗低一级的领主)。长孙晟持节前往册封,并赐以鼓吹旗幡。莫何可汗打起隋廷所赐旗幡,大破阿波可汗,将其生擒,并上表请示如何处理。隋廷佥议此事,很多人认为该杀了他,只有深谋远虑的长孙晟提出不能杀,两边都留着才有用。

开皇八年(588),莫何可汗卒,雍虞闾叶护继为都蓝可汗,长孙晟再次持节前往册封。由于西突厥的注意力在西方,阿波可汗被灭,莫何可汗卒后都蓝可汗势力渐大,麻烦就又来了。

开皇十三年(593),内地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流民杨钦偷渡到突厥,找到大义公主,谎称宇文氏正在策划反隋。按突厥风俗,可汗卒后其可贺敦(可汗的正妻,相当于汉族的皇后)由继任可汗继承。大义公主已由佗钵可汗、沙钵略可汗、莫何可汗转嫁给都蓝可汗了,老公换了很多,但反隋复周之志从未稍减。接到杨钦的情报突厥又停止朝贡,虽未动兵,但再次出现外交危机。

长孙晟临危受命,再次出使突厥。都蓝可汗拒绝承认杨钦的存在,但长孙晟早就在突厥上层建立了强大的情报网,很快搜获杨钦,扭送至都蓝可汗面前质问。大义公主阴谋败露,后来被隋文帝要求处死。都蓝可汗处死大义公主后要求再嫁一个公主给他,隋廷佥议同意。但长孙晟坚持不可,奏曰:“都蓝可汗现在已经很强,但与达头可汗为敌。如果再嫁公主给他,达头可汗、突利可汗都会归附于他,突厥将再归一统。处罗睺之子染干今为突利可汗,也想和亲,不如允了他,招他南徙。他兵少势弱,容易招抚,就让他北捍都蓝可汗。”于是隋文帝封宗室女为安义公主,由长孙晟率使团嫁给突利可汗。长孙晟游说突利可汗南徙,居于都蓝可汗和隋朝之间。都蓝可汗非常忌恨,经常袭扰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每次都及时告知隋军来援,次次使都蓝可汗无功而返。

开皇十九年(599),都蓝可汗制造攻具,准备攻打大同,又被突利可汗告密。隋廷以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左仆射高颎出朔州,右仆射杨素出灵州(今宁夏灵武),上柱国燕荣出幽州,大破都蓝可汗。都蓝可汗大怒,重新与达头可汗合盟,合兵猛攻突利可汗,尽灭其族。突利可汗与长孙晟共五骑仓惶夜奔关内,奔至蔚州(今山西灵丘)城下,突利可汗见眼前是汉家城池,身后是茫茫草原,难免百感交集。再看着长孙晟这个狡猾的汉人(汉化鲜卑裔),越想越不对劲。想我突厥汗国本来雄霸草原,蒸蒸日上,而今怎么就落得如此光景,不正是因为听了这家伙的一连串馊主意吗?于是说:“我今日兵败来投,无非是个降人,天子岂能礼遇我。达头可汗与我本无仇隙,不如投他。”

长孙晟知他怀有贰心,于是设计通知城内大举烽烟,突利可汗见了问怎么回事。长孙晟骗他说:“我国城池建于高处,遥见敌军就举烽火。贼少则举两烽,贼多则举三烽,大逼则举四烽。”突利可汗见是四烽并举,以为都蓝可汗大举追杀而来,来不及细想,连滚带爬抢入关内。

突利可汗来投,隋文帝大喜,册封其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在朔州筑大利城安置,后迁至夏胜二州(今内蒙河套地区)。不久安义公主卒,隋廷又嫁义成公主,礼遇甚厚。启民可汗招揽草原诸部来归,极大削弱了都蓝、达头二汗。二汗咬牙切齿,集兵来攻。隋军大举出塞,结果都蓝可汗被部下所杀,其众大乱。达头可汗自立为步伽可汗,准备扛起突厥复兴的大旗。隋廷遣晋王杨广为帅,长孙晟率归降诸部往伐。长孙晟熟知地形,在上游下毒,步伽可汗的人畜饮后纷纷中毒,以为是天降亡兆,惧而夜遁。长孙晟趁机掩杀,斩获无数。战后杨广和长孙晟在帐内欢饮,突厥遣使来降,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杨广也赞叹:“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比,一何壮哉!”

之后草原上剩下几个可汗势小而均衡,仰隋廷鼻息而活,也不敢联合起来反抗,草原秩序一时大好。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卒,享年58岁。长孙晟卒后突厥又起贰心,大业十一年(615),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趁隋炀帝(即以前的晋王杨广)无备,突然起兵将其围于雁门关。隋炀帝感叹:“要是长孙晟还在,匈奴(指代突厥)岂敢如此大胆!”

隋朝面对勃兴的突厥汗国,一方面有达奚长孺这样的忠烈将士舍生忘死地保家卫国,一方面隋文帝也没有盲目硬拼,而是用长孙晟的战略奇谋分化瓦解,使其内相损耗,达到草原均势。这种策略后世常用于地缘战略,成为大国控制落后国家,达成区域均衡最通行的法则。

五、开皇之治开启隋唐盛世

隋唐盛世一直被后人称道,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和自信包容令无数人梦回隋唐,而这个盛世正是由隋文帝的开皇之治所开启。

严格的说,杨坚为北周相国时,他的改革就已经启航。北朝大多实施民族隔离,人口占大多数的汉族民众处于被压迫的底层,而鲜卑贵族又过着压榨剥削的生活,都缺乏生产积极性。杨坚执政后力推汉化,消除民族隔阂,不劳而获的贵族数量骤减,有劳力的公民又暴增,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

不过生产力解放了,还得要有适宜的政策和正确的组织才能使其发挥作用,而不是让肾上腺素喷发的国民都去参加红衫军。开皇之治有三大措施影响深远——均田及租庸调制、输籍定样、设置义仓。

隋朝最根本的经济措施是恢复均田,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均田制,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飞跃,那恢复均田是不是大倒退呢?此一时彼一时,在春秋战国近千年的领主社会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已步入僵化,废井田开阡陌唤醒了被压抑的活力,带领秦国率先走进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但现在的情况是数百年战乱,田园荒芜,就应该赶紧把尽量多的生产工具分配给尽量多的生产者。

租庸调制则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税法,规定国民不论授田多少,只按丁口交纳赋税和服役。租是指每丁每年交纳一定量的谷物,调则指纺织品。而男丁还有为国服役的义务,如果应服役时不能去,可以用一定量的租调代替,此即为庸,合称租庸调。这种赋役制度清晰灵活,能让农户自由选择纳税形式,有利于保障生产时间,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专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而在钱穆先生看来,租庸调制的背后还带着一种为民制产的精神,无愧为划时代的创举。不过租庸调制必须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唐朝中叶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也就失去了基础,被杨炎的两税法取代。

输籍定样则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开皇五年(585),尚书左仆射高颎指出:每户承担赋役的程度和户口等级有关,大户承担多些,小户少些。但地方官在确定户等时并不认真,造成情况不实,建议由中央大举检查户籍,核定户等,作为纳税的依据。隋文帝下令各州县“貌阅”辖区内的人口,并由中央派员抽查,如果发现地方官吏查阅不实的,要处以流刑。当年就搜得壮丁44.3万人,人口164万余,之后隋唐政府还多次进行类似工作。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公共管理学中严谨的数据化意识,更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乱世中许多人户依附于豪强,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这并不符合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前进方向。隋文帝大举输籍定样,经济作用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阻止了这种倒退趋势。而隋王朝对近亿人口进行如此超大规模的统一户籍管理,更体现出许多现代国家也望尘莫及的公共管理水平。唯一遗憾的是史学界对此研究颇少,更鲜有和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结合起来,殊为可叹!